语文中数字“三”的奥秘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天地三》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个关于“神奇”的故事,如“在一个神秘的夜晚,一颗颗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它们犹如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那么,你们想知道这神秘的星星背后藏着哪些奥秘吗?”
2.故事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神奇的事物?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天地三》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章节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如“灿烂、奥秘、神奇、浩渺”等,并能够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写作中。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能够复述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感。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阅读,拓宽视野,巩固所学。
3.教学评价的设想: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展示、写作作品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注意事项:
1.作业量适中,确保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类型,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作业评价注重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1.对于一些抽象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如“灿烂、奥秘、比喻”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教师进行耐心引导和解释。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主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语文中数字“三”的奥秘

既然孙悟空本领高超,作者为何 不写悟空一次就打死白骨精,而 要写三打?
在民间,自古至今还有“事不过三”的 说法和习惯,俗语说,有再一再二,没有 再三再四。一次未免简单,显得对手太软, 二次显得不过隐,三次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满足了读者 的胃口。
《西游记》孙悟空三岛求方;白骨精三戏唐三藏;孙悟
……满头大汗的同学们说笑着走回教室,整齐地坐 着等老师来上课。可是语文课代表王佳妮一声令下: “老师有事去开会,大家写新课堂”话音刚落,原本 安静的教室一下醒来了,“焕发”出无限生机……班 长快步走上讲台,大声说:“安静!再说话我就记名 交给老师!”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可谁知下面有一 位同学笑着说:“记就记呗,把我们都记上!”教室 里爆发一阵哄笑,同学们再次炸开了锅……突然,过 道里传来了“噔,噔,噔”高跟鞋的声 们的心提到嗓子眼上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教室门前 走过,原来是隔壁班的老师。教室里又乱成了一锅 粥……
空大闹三清观;孙行者三借芭蕉扇;三僧大青龙山战
《三国演义》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陶恭主三让徐州;刘玄德三顾茅庐;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孔明三气周公瑾;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 水浒传》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施恩三入死囚牢;宋
公明三打祝家庄;宋江三败高太尉;关胜义降三将等
优秀作文《当老师不在的时候》精彩片段
小学语文数学天地:唐诗中的“数字”

数学天地:唐诗中的“数字”欣赏唐诗,常常发现许多含有数字的句子,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
(一) 数字的连用“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是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得首句写“两人对酌”,对酌者是意气相投的“幽人”,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了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了“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以至于诗人“我醉欲眠卿且去”,一个随心所欲,恣情纵饮,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挥之欲出。
(二)数字的搭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两个”写鸟儿在新绿的柳枝上成双成对歌唱,呈现出一派愉悦的景色。
“一行”则写出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自然成行,无比优美的飞翔姿态。
“千秋”言雪景时间之长。
“万里”言船景空间之广,给读者以无穷的联想。
这首诗一句一景,一景一个数字,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意境。
诗人真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胸怀广阔,让读者叹为观止。
(三)数字的对比“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王之涣《凉州词》。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戍边将士艰苦的征战生活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
首联的两句诗写黄河向远处延伸直上云天,一座孤城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中,极力渲染西北边地辽阔、萧疏的特点,借景物描写衬托征人戍守边塞凄凉忧怨的心情。
千岩迭障中的孤城,用“一”来修饰,和后面的“万”形成强烈对比,愈显出城地的孤危,勾画出一幅荒寒萧索的景象。
(四)用数字点睛“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燕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齐己的五言律诗《早梅》。
预习初中语文第十课在塑生命的人

预习初中语文第十课在塑生命的人篇一:再塑生命的人预习《再塑生命的人》预习作业一、了解作者本文作者是,国女作家、家。
她出生后在19个月因患猩红热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同时嘴巴也无法出声。
在严酷的打击前,她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在老师的教导下,经过了数年的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马克.吐温称:“19世纪最使人感兴趣的人物就是拿破伦与。
该作者主要著作有《》《》《》《》等。
本文选自《》。
二、字词预习(一)给加点字注音截然不同感慨搓捻疲倦不堪小心翼翼不求甚解.......惭愧恍然大悟譬如花团锦簇灵魂葫芦........(二)解释词语1、截然不同:2、感慨:3、寻常:4、搓捻:5、疲倦不堪:6、茫茫:7、小心翼翼:8、启示:9、依样画葫芦:10、不求甚解:11、争执:12、惭愧:13、恍然大悟:14、激荡:15、奥秘:16、灵魂:17、悔恨莫及:18、譬如:19、花团锦簇:20、美不胜收:21、企盼:(三)造句1、截然不同——2、寻常——3、疲倦不堪——4、茫茫——5、小心翼翼——6、依样画葫芦——7、不求甚解——8、惭愧——9、奥秘—— 10、恍然大悟——11、悔恨莫及——12、花团锦簇——13、美不胜收——14、企盼——三、预习课文——读课文2遍,并标明自然段(一)整体感知1、题目《再塑生命的人》中(1)“再塑生命”从字面意义意思看是指文中主要讲了哪两个人?答:(3)这两人中,是谁的生命得到再塑?答:;(4)谁又是“再塑造生命的人”(谁帮助她再塑生命)?答:。
2、为什么“我”需要再塑造生命?,极度渴望。
因此,“我”渴望生命得到再塑,即让照在再塑生命对“我”意义重大。
4、“我”是怎样被再塑生命的?答:(谁)对“我”启示了,给了“我”深切的。
(1)初次见面,她(做了什么)。
(2)第二天早晨,她送给“我”(什么礼物),并教会“我”,后来,还教“我”进一步认识了。
(3)为了教“我”区分“”和“”这两个字她还利用过了的办法教“我”学会了“”字。
小小数字,别有洞天

小小数字,别有洞天益阳市一中陈亚平内容提要:高中语文必修课文里的有些数字是我们经常容易忽视的,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些奥秘。
关键词:数字《包身工》祥林嫂《雷雨》《边城》语文课文里的一些小小的数字,除了那些夸张手法,可能是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容易忽视的。
但有些数字仔细思考,你就会发现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别有洞天,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番。
下面我就按必修教材的顺序,找一些看似平常的数字研究一番,看看其中的奥秘。
一、包身工的工资有多高?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马克思1、‚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2、‚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夏衍的这篇《包身工》写于1935年,那时候的一元大致相当于现在一百元的购买力。
也就是说,芦柴棒的包身费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两千元,而芦柴棒两年的工资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万二千八百元的样子。
而资本家两年在她身上的收入却达到了两万三千元,利润率超过了百分之一百八十。
从这个简单的数字,你就可以看出资本家的盘剥有多厉害,包身工的命运有多悲惨。
马克思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也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才有了如此震撼人心的魅力。
二、祥林嫂的工资、身价与捐门槛的钱1、‚试用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2、‚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祥林嫂原来的婆婆:作者注。
)就到手了八十千。
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只花了五十千,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
一年级《语文园地三》的优秀教案一等奖

一年级《语文园地三》的优秀教案一等奖1、一年级《语文园地三》的优秀教案一等奖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一年级《语文园地三》的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认读词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巩固音节的拼读,,强化学生运用拼音来读准字音的习惯;动手拼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教学重点:词语的归类;拼读音节;流利地朗读儿歌.教学难点:词语的归类:音节的拼读,尤其是轻声.教学准备:教具: 课件三个圈圈,三根小棒拼好的小鸭和小兔学具: 三个圈圈三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年到了,圣诞老人要举办一次舞会(课件),邀请了很多朋友参加.可是这些朋友很久没有跟他见过面了,圣诞老人都快认不出来了,他非常着急.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帮帮他啊?二、认字归类.1. (出示课件)小朋友看,这些就是圣诞老人要请的朋友,现在就要请你们来认一认了.2. 同桌之间交流读词语,提醒注意轻声.教师下位指导巡视.3. 指名读.生评生读,师评生读.4. 齐读.5. 圣诞老人非常感谢小朋友们替他找到了他的朋友们.可是,他又遇上了件麻烦事.原来圣诞老人的房子很小,只能够摆下三张桌子,圣诞老人一共请了多少位朋友啊?(学生数数)现在就要请聪明的小朋友来替他想想办法了.怎么排座位才能让每一桌的`客人都满意呢?小朋友们排好了之后还得告诉老师,为什么这么排,为什么把这些词语放在一起.6.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下位巡视.7. 指名回答,课件演示.8. 圣诞老人真的非常感谢小朋友们能够这么热情的帮助他解决难题,表扬自己!看,圣诞老人的朋友们都坐好了!(提示学生坐好)9. 圣诞老人这次只请了12位朋友,他觉得不够热闹,要是有更多懂得朋友来参加这个舞会该有多好啊!小朋友们想一想,每一组词语里还能排上哪些不同的但是相类似的词语呢?我们一起来给圣诞老人找朋友,好吗?10. 学生自由讨论,小组交流.11. 老师提示: 属于动物的词语你还找到了哪些?属于人物的词语你还能找到哪些?属于动作的词语呢?课间休息: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圣诞老人看到小朋友们帮他找到了这么多的新朋友,可高兴了!看,舞会开始了!(课件)圣诞老人也热情的邀请小朋友们来参加他的舞会呢!(生跟着音乐唱游)三、拼拼读读。
三年级语文三年级作文写题目时数学的奥秘

三年级语文三年级作文写题目时数学的奥秘示例文章篇一:《数学的奥秘》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数学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藏着好多好多让人惊奇的秘密呢?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小明有10 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比小明多5 个,那小红有几个苹果?”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可我当时就有点迷糊啦。
我心里想:“哎呀,这可怎么算呀?”我赶紧瞅瞅同桌,小声问他:“你知道咋做不?”同桌摇摇头说:“我也正发愁呢!”这时候,前桌的学霸扭过头来,一脸轻松地说:“这还不简单?小明有10 个,小红比他多5 个,那就是10 加上5 等于15 个呗!”我一听,恍然大悟,忍不住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哎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还有一次,我们学习乘法。
老师说:“乘法就像是一群相同的小伙伴手拉手,一下子就能算出总数。
”我当时就觉得好奇怪,这怎么能像小伙伴手拉手呢?后来做练习的时候,有道题是“一箱牛奶有6 瓶,买5 箱有多少瓶?”我一开始想用加法,一个6 一个6 地加,可这得多麻烦呀!突然我想起老师说的乘法,这不就是6×5 嘛,一下子就算出是30 瓶。
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心里想:“原来这乘法就是这么神奇,真像老师说的那样!”数学可不只是在课堂上,生活里也到处都是它的影子呢!比如说,和妈妈去买菜,一斤苹果5 块钱,买3 斤要多少钱?这不就是简单的乘法嘛!还有爸爸算工资,每个月挣多少,一年能挣多少,也都得靠数学。
数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好多好多未知的大门。
它有时候像个调皮的小精灵,故意藏起来让我们找;有时候又像个亲切的朋友,一下子就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难道你们不觉得数学很有趣吗?它可不是那种枯燥无味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找到它藏起来的奥秘!反正我是越来越喜欢数学啦,我要努力学好它,用这把神奇的钥匙打开更多知识的宝库!示例文章篇二:《数学的奥秘》嘿,你知道吗?数学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充满了让人惊奇的奥秘!每次上数学课,我都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探险家,走进了一个充满谜题和宝藏的神奇地方。
数字“三”的寓意

数字“三”的寓意
三是一个神秘的数字,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
下面是一个关于三的文章: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在道家思想中,三代表着阴阳三合,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易经中,三代表了八卦中的三个爻,是构成卦象的基本单位。
在古代文学中,“三”也是一个常用的数字,如《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之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也代表着一种和谐、稳定和吉祥的寓意。
在民间文化中,有“三星高照”的俗语,指的是福星、禄星、寿星三位神仙同时降临,带来好运和幸福。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三”也被广泛地应用,如“三进”、“三合院”等建筑形式,代表着家庭和睦、事业顺利的寓意。
在现代社会中,“三”也被广泛应用。
在科学领域中,“三”代表了三个维度,即长度、高度和深度。
在哲学中,“三生万物”代表着事物的生长、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在经济领域中,“三”代表了三元、三方、三赢等概念,代表着共赢、合作和协调的理念。
综上所述,“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和意义。
它代表着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也代表着和谐、稳定和吉祥的寓意。
在现代社会中,“三”也被广泛应用,代表着三元、三方、三赢等概念,代表着共赢、合作和协调的理念。
因此,“三”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数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中数字“三”的奥秘
张海兰
中国传统小说惯用“三”字来设计情节,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如何让学生领会作者这样设计安排的用意并学会运用,借用《三打白骨精》一课,我和学生们共同进行了探讨。
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孙悟空本领高超,作者为何不写孙悟空一次就打死白骨精,而要写“三”打?”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能领悟到这样写表现了白骨精阴险狡诈,不好对付,从而也能衬托出孙悟空本领高强。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如果写孙悟空直接一下将白骨精打死,就会使得文章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且文章的曲折性就没有了。
然后再追问为什么不写四打,五打、六打……引发学生对“三”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我国的古代白话章回小说中,比较严格地遵循了“事不过三”的规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诸葛亮三气周瑜……唯其三打、三气,才使得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在民间,自古至今还有“事不过三”的说法和习惯,俗语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一次未免简单,显得对手太软,二次显得不过隐,三次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满足了读者的胃口。
学生受到启发,搜集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中许多带“三”故事。
《西游记》中白骨精三戏唐三藏、孙行者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三国演义》中陶恭主三让徐州、刘玄德三顾茅庐、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孔明三气周公瑾;《水浒传》中施恩三入死囚牢;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宋江三败高太尉等。
更令人欣慰的是部分同学还能将古人这种写故事一波三折的写法运用到写作中。
如孙哲祎同学在《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中写道:满头大汗的同学们说笑着走回教室,整齐地坐着等老师来上课。
可是语文课代表王佳妮一声令下:“老师有事去开会,大家写新课堂”话音刚落,原本安静的教室一下醒来了,“焕发”出无限生机……班长快步走上讲台,大声说:“安静!在说话我就记名交给老师!”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
可谁知下面有一位同学笑着说:“记就记呗,把我们都记上!”教室里爆发一阵哄笑,同学们再次炸开了锅……突然,过道里传来了“噔,噔,噔”高跟鞋的声音,同学们立即安静下来,假装在认真做题。
声音越来越近,同学们的心提到嗓子眼上了。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教室门前走过,原来是隔壁班的老师。
教室里又乱成了一锅粥……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拓了视野,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语文综合素质,无疑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