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注射技术护理教案(仅供参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与规范三十五、肌内注射技术

● 安置患者: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呼叫器置于患者可及位置 ● 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终末处理
● 按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分类处理垃圾 ● 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分类处理使用后物品 ● 洗手
观察记录
●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并记录
图 35-1(续)
(三)操作规范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 2.根据药物剂量、性质选择合适的注射器、针头。 3.需要两种及以上药物同时注射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并先注射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药物。 4.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刺伤神经和血管,无回血时方可注射。 5.2 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 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6.需要长期肌内注射的患者,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局部形成硬结。 7.注射时切勿将针梗全部进入体内,以防发生断针。 肌内注射技术评分标准见表 35-1。
图 35-1 肌内注射技术操作流程
三十五 肌内注射技术 119
消毒皮肤 注射、拔针
● 消毒二次,待干
● 排气,绷紧皮肤,针筒垂直90◦ 迅速进针至针梗的2/3左右,固定针栓, 抽活塞无回血
● 缓慢推注药液,观察患者反应 ● 注射毕干棉签按针眼,迅速拔针,按压片刻 ● 再次核对药液和患者身份
安置患者 指导患者
项目 仪表
(2 分) 医嘱处理 (3 分)
评估 (10 分)
操作前 (5 分)
表 35-1 肌内注射技术评分标准
着装整洁、符合规范
内容
分值 2分
扣分原因
扣分 得分
核对医嘱、打印执行单
3分
1.洗手
2分
2.核对患者身份
臀部肌肉注射法

3、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焊接处折断;万一折断,应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速用止血钳夹住断端取出。如全部迈入肌内,即请外科医师行手术取出。
4、需长期肌注患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并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若注射后,引起疼痛或硬结,可用热水袋、湿热敷、理疗等治疗。
3、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侧卧、俯卧、坐位),使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4、按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待干。
5、排尽空气,右手以握笔式持注射器,以中指固定针栓,左手绷紧皮肤,将针头垂直快速刺入肌内。一般刺入针梗2/3,按患者胖瘦适当掌握。
6、放松左手,回抽活塞,如无回血,即可缓缓推药。如有回血,可拔出少许再行抽试,至无回血,再行推药。
7、推药时必须固定牢针栓,速度要慢,同时注意患者表情及反应,如系油性药液,更应持牢针栓,以防用力过大,针栓与针筒脱开,药液外溢。如系悬浊药液,须摇匀药液,持牢针栓,快速推入,以免药液沉淀,造成堵塞或药液外溢。
8、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按压片刻。
注意点:1、臀部注射部位要选择适当,应选无炎症、硬结或压痛处。偏内侧易伤及神经、血管;偏外侧易刺至髂骨或断针,均须妥为防止。
二支队卫生员集训教案
课程名称:臀部肌肉注射法第4次课、
授课人
张晓枫教学ຫໍສະໝຸດ 数2授课题目臀部肌肉注射法
教学对象
中队卫生员
授课地点
学习室
教学方式
多媒体
用品:无菌2-5mL注射器及6-7号针头。
方法:1、准备、取药液
2、注射部位以臀大肌最为常用,也可选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等处。臀大肌注射区划分法为:(1)十字法:自臀裂的顶点向左右侧划一水平线,在其中髂嵴最高点划一垂直平分线,外上方1/4处为注射区。(2)连线法:将髂前上棘与尾骶处连线分为3等份,外上1/3为注射区。
皮内注射护理教案(仅供参考)

皮内注射护理教案(仅供参考)皮内注射:ID (intradermal injection)是指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品注入皮肤的表皮之间与真皮之间。
(1)皮内注射的适应症①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青霉素皮试;②手术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如普鲁卡因皮试;③疫预防接种,如卡介苗。
(2)皮内注射的部位药物过敏试验常选用前臂掌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易辨认局部反应(前臂屈侧中、下或腕横纹上6cm±均可);预防接种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局部麻醉则选择麻醉处。
(3)皮内注射用物准备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掌握过敏试验的结果判断及过敏休克的处理用物准备:皮试单、消毒盘、75%酒精、1毫升注射器2个、5毫升注射器1个、去甲肾上腺素1支按医嘱备药(4)操作步骤1)、评估患者并解释查对:床号、姓名、腕带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意识状态、对药的认知及合作程度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解释: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皮内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选择部位:安排患者取舒适体位过敏试验者常选用前臂掌面下1/3尺侧前臂有问题时,选择合适注射部位消毒注射:用75%酒精消毒皮肤,面积5cmX5cm再次核对、排气一手绷紧皮肤,一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将针头斜面完全刺入后,放开注射器,用绷紧皮肤的拇指固定针栓,其余四指固定肢体,另一手推动针芯,注入药液0.1ml,局部半球形隆起,皮肤变白,毛孔变大注射完毕,快速拔针后勿按压,再次核对严密观察患者,20分钟后看结果告知患者20分钟后护士看结果,在此期间不要触摸、按压皮丘,以免影响结果判断不要远离病房,如果感到胸闷、皮肤瘙痒、恶心、头晕等不适症状,立即用呼叫器呼叫医护人员判断结果:20分钟后由两名护士观察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并告知患者及家属阴性:皮试20分钟后皮丘消失或无红肿,全身也无反应。
阳性: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硬块,皮丘直径大于1cm,也可出现寻麻疹。
肌内注射操作技术PPT课件

注射部位
• 最常用的部位:臀大肌 • 其次:
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 及上臂三角肌
注射部位
臀大肌十字法 注射定位法
• 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右侧 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 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 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 限并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注射部位
臀大肌联线法注射定位法
• 取髂前上嵴和尾骨连线的 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区
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2岁以下婴幼儿)
• ①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 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 使示指、中指与骼嵴构成一 个三角形,其示指和中指构 成的内角,即为注射部位; ②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为 注射部位(以病人自己的手 指宽度为标准)。
注射部位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 位置为上臂外侧,肩峰 下2~3横指处。
• 注药毕,用无菌干 棉签轻压进针处, 快速拔针,并继续 按压片刻
• 再次核对,协助患 者穿好衣裤,取舒 适体位,整体床单 位
• 回治疗室,清理用
物(针头)
肌肉注射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病区
姓名
考核日期
监考人
项
操作流程与标准
分
目
值
操 1.着装整洁,洗手,两人核对治疗单与医嘱单准确无误。
3
作 2.用物:注射药物、5ml 无菌注射器、安尔碘、棉签、弯盘、 5
3
10.排尽注射器内空气,(适时给予鼓励)左手绷紧皮肤,右手 12
持针垂直刺入 2.5~3cm(针梗的 2/3,消瘦者及小儿酌减)。
11.固定针头,抽回血,缓推药液。
6
12.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并询问患者感受。
3
13.注射毕,干棉签压针眼,迅速拔针。
3
基于BOPPPS 模型的肌内注射教学设计

20基于BOPPPS模型的肌内注射教学设计明爱红(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广东 江门 529000)摘 要:以我校2017级护理专业两个班为授课对象,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肌内注射法采用基于BOPPPS模型的设计教学,并实施授课,探讨基于BOPPPS模型的应用体会。
在课后理论测验、操作考核及教学满意度调查中,均取得较好效果,可考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合理展开应用。
关键词:BOPPPS;教学设计;应用目前,国内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推荐在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引入BOPPPS教学模型。
比如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大卫·库伯(David Kolb)认为,学习不是单纯的获得与传递内容,而是应该通过转换经验、从而创造知识。
尽管 BOPPPS 已经在全球超过百余所大学和机构广泛开展,但该教学模式在近些年才逐渐被我国引入和实施,尚在开展的起步阶段[1-2]。
BOPPPS是一种“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以交际法和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的科学教学设计,其重点强调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的闭环教学过程[3-4]。
BOPPPS模型设计的基本概念,是将教学内容分割为多个小单元,每个约为15分钟,因为多数人的专注力仅能维持15分钟。
而每个小的教学单元又可以分割成B(bridge-in)导入、O(objective)目标、P(pre- assessment)预评价、P(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P (post-assessment)后评价、S(summary)总结共6个环节[5-6]。
所有小单元组合而成的单堂课程,也应集中遵循起承转合的基本思路。
该模型的“高效”之处在于遵循临床教学的客观规律,旨在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来发挥最大的临床教学效果[7-8]。
笔者选取我校2017级护理专业两个班为授课对象,采用基于BOPPPS模型设计《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肌内注射的教学,实施后整理分析如下:一、BOPPPS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第一,B(bridge-in)导入。
肌内注射说课

肌内注射说课作者:马春丽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27期马春丽(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肌内注射术是临床护士应该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护理操作,正确地实施肌内注射术是确保安全给药的重要环节,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学会并掌握这项操作技能。
该文就《基础护理学》中“肌肉注射法”所开展的“教、学、做一体化”式教学,从说教材、说教学条件、说学生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学情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
关键词:词肌内注射说课基础护理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250-01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向专家、同行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1]。
基础护理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通过说课可以学习不同教师的课堂授课情况,让学生能够掌握护理基本操作,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1 说教材本节内容出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小萍主编,第2版《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药物疗法与过敏试验法第三节内容。
基础护理学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呢?它讲述的是对各种疾病的病人所进行的具有共性的护理技能,是在任何护理岗位都能用到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只有学好它,将来工作中才能顺利完成日常最基本的工作。
本章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对本节课的教学起铺垫作用,肌内注射的学习又为后期讲解静脉注射奠定了基础。
2 说教学条件2.1 教材与参考书本教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基础护理学,并参考其他护理技术实训教程等书籍。
2.2 实训基地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授课。
讲课场所在我院护理实训中心,课堂上边讲边实训,如一次性注射器、生理盐水等给学生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3 说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的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肌内注射法

肌内注射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张方
概念 目的 定位 体位 操作程序 注意事项
肌内注射的概念: 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技术。
肌 内 注 射
肌内注射的目的:
1 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药效,而不宜或不能口服的药物 2 药物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挥疗效 3 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Hale Waihona Puke 希望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可以掌握 肌内注射技术,让白衣天使的羽翼更加丰 满,心灵更加温暖!
概念、目的 定位方法 体位选择 操作程序 注意事项
1床,丁洋,54岁。诊断:大叶性肺炎。检查:T 39.7℃,P 114次/分,R 35次/分,BP 120/65mmHg。 神智清楚,急性面容,呼吸急促,左上胸呼吸运动减弱, 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细湿啰音。
临时医嘱:地塞米松10mg,imst。
请作为护士的你执行医嘱。
4
最常用的注射部位:臀大肌。 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臀中肌
臀小肌
臀大肌
上臂三角 肌
侧卧位
坐位
俯卧位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 两岁以下婴幼儿因臀肌较薄,应选用臀中肌、 臀小肌或股外侧肌注射。 需要长期肌内注射者,要交替使用注射部位, 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 进针时勿将针梗全部刺入,防止不合作患者躁 动时,针梗从根部衔接处折断。 多种药物同时注射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护理技术 给药技术 肌内注射法 护理学基础课件

第二步
松开左手,抽动活塞,观察 无回血后,固定针头,以匀 速缓慢推药,注意观察患者
的表情及反应。
第三步
注药毕,用无菌干棉签轻压 进针处,快速拔针,并继续
按压片刻。
1
核对医嘱
2
评估患者
3
用物准备
4
核对患者
5
摆好体位
6
定位消毒
7
二次核对
8
排气进针
9
缓慢推药
10
快速拔针
肌内注射好技术 核对患者勤解释 规范消毒是保证 三查七对不能少
臀大肌 最常用
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向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 最高点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 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股骨大转子连线), 即为注射区。
取髂前上棘至尾骨作一连线,其外1/3处为注射部位
第一步
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局部皮 肤,另一手以执笔式将针头 垂直刺入,深度约为针梗的
肌内注射法
定义
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目的
注入药物,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或静脉注 射,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发生疗效时。
无菌操作原则 将药物注射到服给药和静脉注射
注射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比皮下注射更快发生疗效
注射部位注意: 避开神经、血管、炎症、瘢痕、 硬结、皮肤受损处等。
抽药排气第一步 两种方法定位处 两快一慢减痛苦 无菌原则要记住
➢在操作过程中怎样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让病人不害怕肌内注射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内注射技术护理教案(仅供参考)
肌内注射技术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排携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帮助病人取适当体位,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单独用3%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
(3)排尽抽取药物之注射器内空气。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
针头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进针约2.5~3cm(针头的2/3,消瘦者及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
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进针处,同时快速拔针。
(6)帮助病人卧于舒适体位。
清理用物。
注意问题
(1)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无回血时,方可注入药物。
(3)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
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4)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5)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头从衔接处折断。
一旦针头折断,保持局部及肢体不动,迅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
如断端全部进入
肌肉,则行手术取出。
(6)需要长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局部形成硬结,若出现硬结,则可采取热水袋或热湿敷、理疗等处理。
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
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
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连线法: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
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a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b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
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
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
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注射体位
可取坐位或卧位。
卧位
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彩以下姿势:
侧卧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垂,头偏向一侧。
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采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较为方便。
坐位
为门诊病人接受注射时常用体位。
可供上臂三角肌头,如注射用药为油剂或混悬液,需备较粗的针头;按医嘱备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