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空气的“力量”
中班科学有力量的空气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有力量的空气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自然界的力量》第三节《有力量的空气》。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以及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具有力量。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教育幼儿关爱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的性质,感受空气的力量。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教育幼儿保护环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风车、花瓶、纸片、塑料袋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发他们对空气力量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用空气泵演示空气的力量,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讲解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重量等。
(3)介绍空气的用途,如呼吸、风力发电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空气力量的认识。
4. 实践活动(10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用纸片、塑料袋等制作简易风筝。
(2)幼儿动手制作风筝,感受空气的力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力量的空气》2. 板书内容: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重量空气的用途:呼吸、风力发电等保护空气质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空气力量2. 答案要求:发挥想象力,画出空气力量的形象,并简单描述其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空气的力量,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空气性质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风力发电站,让他们亲身感受空气的力量。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教育幼儿保护空气质量,关爱大自然。
空气的“力量”(说课稿)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2.学生交流讨论为什么没有水时纸片会掉下,有水的时 候,纸片和水都掉下来呢?
3.学生尝试解释原因,并带着原因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大气压的产生
(1)空气有重力,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空气具有流动性,也像液体一样向各个方
情感目标
一、教材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 及产生原因。 解释生活中与大 气压强有关的现 象。
教学难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 及产生原因。 解释生活中与大 气压强有关的现 象。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八年级的学 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怎样用大气压强解释 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存 在一定难度。
法都有压强。
所以,把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 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四、教学过程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四、教学过程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p大气=p水银 =r水银 gh =13.6×103 kg/m3×9.8 N/kg×0.76 m =1.013×105 Pa
四、教学过程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水 银 气 压 计
金属盒气压计 (又称无液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的特点:精确但携带不方便。 无液气压计的特点:携带方便但不精确。
四、教学过程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等
四、教学过程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等
8.3空气的力量

巩固练习
1、测定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___________实验,大 、测定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 托里拆利 实验 实验, 气压值约为__________ 气压值约为 1.013×105 帕。 2、在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中,所用玻璃管的粗细与 、在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中, 测量结果________,在实验中应竖直放置,如果玻璃管倾 在实验中应竖直放置, 测量结果 无关 在实验中应竖直放置 水银柱的竖直高度 斜,则管内水银柱长度将________,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将 则管内水银柱长度将 变长 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将 不变 ___________. 3、假如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管内上方为真空, 、假如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管内上方为真空, 大气压可支持约_______米高的水柱。 大气压可支持约 10 米高的水柱。 米高的水柱
A 向上喷出 B 稍微下降一些 C 降低到和管外水银面相平 D 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C
)
巩固练习
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 然后用手握住筒底 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然后用手握住筒底 向上提,在管口离开水面前, 向上提,在管口离开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 (
A
)
A 充满水
B 有水,但不满 有水, D 无法判断
注意: 注意
托里拆利实验中, 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内上方 真空, 一定要是真空 一定要是真空,水银的高度随外 界大气压变化而变化; 界大气压变化而变化;和管的粗 倾斜角度、 细、倾斜角度、管的长度以及提 起还是下压无关; 起还是下压无关;只与水银柱的
竖直高度有关 高度有关。 竖直高度有关。
巩固练习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空气的“力量”
1.产生原因 空气由于受到重力 产生原因: 空气由于受到重力 产生原因 的作用,而且能够流动,因而空气 而且能够流动 的作用 而且能够流动 因而空气 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 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 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且空气中某一点 某一点向各个方向的 且空气中某一点向各个方向的 压强大小相等 相等. 压强大小相等
空气的力量说课稿

空气的力量说课稿空气的力量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空气的力量”,下面我就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本人觉得安排二个课时,当然实际操作时不能被课时所左右,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目标: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的力量

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的力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自然界的力量》第三节《空气的力量》。
内容包括:认识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探索空气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力,以及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
2.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对物体产生的力,并学会表达和描述。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空气对物体产生的力。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空气是无形的存在,并感知其力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吹风机、羽毛、小船模型、塑料瓶、漏斗、纸片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气球、羽毛、小船模型、塑料瓶、漏斗、纸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吹气球游戏,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2. 例题讲解:通过吹风机吹羽毛、小船模型在水中行驶等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空气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受空气的力量。
a. 用漏斗向塑料瓶内吹气,使瓶子向前移动。
b. 向两张纸中间吹气,观察纸片的变化。
4. 讨论与分享:让幼儿表达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形。
2. 空气对物体产生的力:推动、支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空气的力量,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例如吹风机、风扇、气球、飞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空气力量认知的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利用空气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例如:设计一个利用空气力量的简单装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大气压强知识点

第三节、空气得“力量”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得物体得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
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就是有区别得,如高压锅内得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
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得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得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得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得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得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得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得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得压强平衡。
即向上得大气压=水银柱产生得压强。
(3)结论:大气压p= 760mmHg = 76cmHg = 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得变化而变化,Hg汞)(4)说明: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得目得就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得长度为10、3 m,粗略计算10m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得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 管内外得高度差与管得粗细、水银槽内水银得多少无关。
E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得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1105Pa。
5、大气压得特点:(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得大气压强都相等。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得值与地点、天气、季节、得变化有关。
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6、测量工具:定义:测定大气压得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与无液气压计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
空气的力量

大气压强等于760mm汞柱所产生的压强
1标准大气压 p0= 1.013×105 Pa=1atm
粗略计算标准大气压可取为105 Pa
注意:
(1)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内上方一定要是真空,
管的粗细、 倾斜角度、 (2)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与 管的长度、 提起还是下压
无关
为什么不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
P0=ρ水银gh1 P0=ρ水gh2
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托 起10米多高的水柱
3、气压计
1、水银气压计 2、空盒气压计 3、管式弹簧压强计
巩 固 练 习
1、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 ________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称 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 马德堡半球实验 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托里拆利实验是第一个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 3、____________ 4、大气压的值:1个标准大气压 =1.01×105Pa =760mmHg =76cmHg=10.34m水柱
B 有水,但不满 D 无法判断
1、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如 在玻璃管的顶部开一个小洞,那么管内的水 银柱将(降一些
C
D
降低到和管外水银面相平
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2、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然后用手握 住筒底向上提,在管口离开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 的部分 ( C ) A 是空的 C 充满水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类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1) 空气受到重力的作用 (2) 空气具有流动性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2、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1、托里拆利实验
1.大气压的数值 p大气=p水银 =r水银 gh =13.6×103 kg/m3×9.8 N/kg×0.76 m =1.013×105 Pa
第八章 压强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
汞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管式弹簧压强计
小结
一. 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
二. 托里拆利实验 测出了大气压强值 。
测出大气压强值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三. 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减小。 通常把 1.013×105Pa 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 大气压强应用
大气压强
空气的“力量”——大气压强
• 知识所在章节:第八章 • 学科:物理 • 教材版本:沪科版 • 学段:初中 • 适用年级:八年级
压强
视频一:隔空碎瓶底 —— 直观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第八章 压强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大气压强
视频二:拔火罐的力量 —— 进一步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大气压强
和液体一样,由于受重力,同时具有流动性, 因此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压强,这种
大气压到底多大呢?视频三:托里拆利实验 —— 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
托里拆利
大气压强跟76cm高的汞柱 产生的压强正好相等
根据p=ρ汞gh计算
76cm
托里拆利
p=ρ汞gh
大
大
气
气
压
压
=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水银
水银有毒,为什么不用水来替代呢?视频四: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压强称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
演示实验一:隔空碎瓶底 演示实验二:脸部拔罐亲体验 演示实验三:你喝到牛奶了吗?
大气压强
分组实验一:瓶吞蛋 分组实验二:瓶吞气球 分组实验三:爆炸的气球 分组实验四:覆杯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再学:大气压强的变化
填一填: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随高度的减小而___________。
2、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的气压减小而_________;随液面上的气压增大而_________。
你还能想到哪些现象能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4、测量大气压:托里拆利实验
(1)取一根长约________、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将玻璃管________汞液。
(2)戴上薄塑料手套,用手指堵住管口________在汞液槽中。
(3)放开堵管口的手指,让管内的汞液流出。
实验结果发现:玻璃管内汞柱下降一段就不再下降了,经测量,管内外汞柱面的高度差约________。原来,玻璃管内汞液的上方为________,管外汞面上受到____________,大气的压强跟________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正好相等(如课本图8-37)。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实验,它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
4.大气压与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________。
5.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液体表面上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________。
二Hale Waihona Puke 合作探究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2、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说明大气压强很大
3、大气压强的存在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
3、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标准大气压,知道沸点跟大气压的关系。
授课重点
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知道大气压的测量和大气压的变化,能用大气压解释简单的现象。
授课难点
认识沸点随气压的变化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一、先学
八年级物理组导学案设计
授课时间
201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章节
(单元)
第八章第三节
授课课题
空气的“力量”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的产生原因。
2.通过实验,认识大气压确实存在,了解利用大气压强的生活实例,会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和结果,记住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学习目标
四、议一议:
1、你到过青藏高原吗?若去过谈谈你的感受?若没去过请你查阅资料了解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2、假若我们周围没有大气压的存在,请你想象一下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五、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归纳)
六、作业:P162页1、2、3
课后反思
1.地球周围包裹着厚厚的大气层,大气层和液体一样也受到_____的作用,且具有_____性,所以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________,称为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
2.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
3.最早测量出大气压强数值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实验,测量出的大气压相当于_____mm高汞柱产生的压强,人们通常把这个压强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其数值约为_______Pa。
(1)、将玻璃瓶装满水后,用硬纸片盖住瓶口,然后将玻璃瓶倒置,水会流出来吗?
(2)、将吸盘紧紧的压在玻璃片(较光滑的一面)上,用力拉细线,玻璃片会掉下来吗?
(3)、怎样才能使水进入滴管和注射器呢?
(4)、将注射器的小口用手指堵住,拉活塞时与不堵口时一样吗?
这些实验都说明: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我们称为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