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_科学_四年级上册_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教科版_科学_四年级上册_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第一课《听听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4、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6、声音有(强弱)、(高低)的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7、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8、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9、小常识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
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短有短,(如:钉子)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0、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11、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我想和你谈声音
课前导入
抢答题
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本课目标
制造声音、提出猜测
第一步
第一步 / 制造声音,提出猜测
如何让A4纸发声?
探究一
第一步 / 制造声音,提出猜测
利用身体,你能发出多少声音 探究二
第一步 / 制造声音,提出猜测
究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步 / 实验求证,验证猜测
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 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 推出它在振动。
口吹塑料瓶未见现象
疑点点拨
第二步 / 实验求证,验证猜测
物体发出声音都会振动。科学家 把物体的上下、左右来回运动,称为 振动。
什么是振动?
科学解释
第二步 / 实验求证,验证猜测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以致用
能力提升
第五步 / 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3.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 钟仍“余音未止”,这是 因为( ) A回声 B人的错觉 C撞击虽然停止,但大钟仍在振动
学以致用
能力提升
谢谢大家
结束
重一点击打
动手做一做
用筷子(或小木棒)击打盛有水的玻璃杯,填写观 察睡眠变化。
极大程度
轻轻击打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变化
声音低,弱
声音高,大,强
水面的变化
水面波纹小
水面波纹大
实验观察小结: 轻轻敲打时,振动小、声音小;重一点敲打时,振动大、 声音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页面
听听下面的声音……
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 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 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 音。那么 ……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声音》单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1《听听声音》•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什么特点呢?声音会有大小:老师讲话一般比学生声音大,也就是强;声音会有高低:当音乐课唱“1”、“2”、“3”时,“3”的音高一些。
综合总结:老师与学生同时唱“1”、“2”、“3”中的“3”时,发现老师的声音响,也就是说,在唱相同的音高时,老师的声音比较大比较强。
声音会有长短:当火车接近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短,当火车远离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长。
声音会有方向: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但是,当把声音对准一个方向时,声音将以那个方向为主进行传播,就象老师同样站在教室门口,脸向内说话与向外说话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大小会有很大差别。
我们可以用哪些常用自制工具来听出音高?1 .敲击装不同水量的杯子2.相同的力敲击两支大小不同的音叉3.相同的力击打长短不同的钉子4 .拨动紧绷程度不同的橡皮筋几点补充:1.音的高低不随敲击或弹动的力量改变2.不同的力施加到物体上时,力量大的那次发出的声音较大-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什么是振动?振动是物体围绕形变以前的原始点作左右周期性运动的过程,即物体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物体产生振动?敲锣打鼓、拨动钢尺与皮筋、空中挥舞长木棍、对着鼓面大喊、让水从高处流下等。
把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有什么现象?再把音叉插入水中,水又有什么现象?水面会有波纹产生,就象一粒小石子扔到水中产生涟漪一样;当音叉插入水中,会发现水面象沸腾一样,水珠向上跃起。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2020年版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归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讨:实验一:探讨物体是怎样发作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窥察橡皮筋是不是发声,和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作声音,发作声音时可以窥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惊。
实验结论:物体经由过程振动发作声音。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窥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发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经由过程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音叉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大音叉振动的慢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3、用不同的力击打同一个物体,轻轻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弱,重重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强。
4、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5、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7、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例如锣面虽然停止敲击,但是锣面还在振动,)。
8、声音有强弱、高低、长短的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9、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10、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它表示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11、小常识: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
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如:橡皮筋)用力拨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有短,(如:钉子)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2《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2《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个活动。
这一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对声音的产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他们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在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上,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的认知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需要通过科学的实验和探究,让他们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和设备,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激发他们对声音产生原理的好奇心。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
3.交流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声音产生的原理。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空气、水、固体等。
5.总结:教师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强调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关键。
6.作业:学生绘制实验过程和结果,加深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振动 -> 声音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力的强弱。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本章节内容基于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中的第五课时。具体内容包括:
1.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探讨声音是如何通过介质传播的,如空气、固体和液体等。
2.声音传播的速度: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以及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吸收效果。
-声音传播的距离:理解声音传播距离与声音强度之间的关系。
举例解释:
-通过实验演示,如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中的传播情况,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比较声音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不同温度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使学生理解速度差异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声音传播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感到好奇,这也正是我们本章节的重点之一。在讲授理论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注意到,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时,参与度非常高。他们通过亲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传播的原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内化知识。不过,我也观察到在一些小组中,学生在讨论时可能会稍显混乱,这时我适时地介入,引导他们更加有序地思考和表达。
-设计实验,记录声音在固定距离下的强度变化,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使学生理解声音强度与传播距离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声音在房间内回响或者在不同季节声音传播距离似乎有所不同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传播的奥秘。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为分贝。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为赫兹。
4、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声音能在固体(桌子)、液体(水)、气体(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6、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7、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震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
耳朵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8、保护我们的听力的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控制发声源、限制传播过程、保护耳朵。
Q:看下面这张图,同学C在写字,同学A和同学B都能听到同学C写字的声音。
请问:(1)同学A和同学B谁更快听到同学C写字的声音?为什么?答:同学A更快听到。
因为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气体(空气)快。
Q:完成下图 Q:为什么道路的两边种树有什么作用?答:1.降低噪音2.净化空气3.增加绿化Q:电视遥控上的音量键调节的是电视声音的(A)。
A.强弱B.高低C.高低和强弱Q:耳朵中将声音转化为振动的部位是( C )A、耳蜗B、听小骨C、鼓膜Q:古代人们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马群到来。
运用的原理是: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 B )A、慢B、快C、一样C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耳廓:收集声波②耳道:传递声波到中耳
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④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
⑤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⑥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17、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8、耳朵离声源越(远),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小),听到的声音就(弱);耳朵离声源越(近),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大),听到的声音就(强)。
19、如果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更加清楚)。
20、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把振动传递给(耳蜗),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21、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22、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23、在声音的世界里,有些声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我们称为(乐音);有些声音嘈杂刺耳,使人心烦意乱,我们称为(噪音)。
24、我们要避免长时间使用便携式视频或音频播放器。
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出现听力问题。
25、(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26、一旦人的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够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27、在(电影院)、(医院)、(图书馆)、课堂等地方,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声音,尽量要保持安静。
28、人们在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植树,戴耳罩,捂住耳朵,安装汽车消声器,建造隔音墙等。
29、“土电话”和“听诊器”分别是利用什么来传播声音的?
答:“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听诊器”是通过连接着的胶管把声音传播到耳朵里的。
30、声带越紧,声音越高。
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女子的声音低。
31、(耵聍)是外耳道分泌的液体,可以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住灰尘和小飞虫等。
因此,我们不要经常掏耳朵。
32、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上自来水水(如下图),用小棒敲击杯口。
判断: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高较高较低低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