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道从谁家传来了凄清婉转的笛声,这悠扬的笛声随着和煦的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这首诗写“乡思”。
此诗明示了诗因问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了作者是客居,“春夜”点出了季节与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此诗立即触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呢?为什么?解析:要正确的回答此题,你就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灞(b a`)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
本事从“闻折柳”的“闻”字来看“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夜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
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想起了思乡之情。
答案:“折柳”这支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古典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按典故的来历分,用典一般可分为引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前人语句、自然习俗等。
1)引用古典神话来表达感情常用的有“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表达男女爱情的忠贞;“天娘”表示有战事;“女娲补天”比喻有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指登科第等等。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标签初中古诗、思乡、音乐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言】《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一: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
作者在洛阳的春夜听见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感叹时光流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春夜的景象,作者在洛阳听到了弯月下独奏的
笛声,想起了故乡,生发了思乡之情,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
首句“春夜洛城闻笛”中用“春夜”两个词精炼地描写了时节和气氛,接着“洛城闻笛”,描写出了作者在洛阳的境遇和听到笛声的景象。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述了笛声的音乐效果和音乐家的情感表达,以及
作者借此感受到的心境和思绪。
最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表达了对岁月流逝
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对人生与自然的轮转感到无奈和唏嘘。
全诗构思
深远,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思乡的情感,同时又运用了富有
音乐感的诗歌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春夜洛城闻笛》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表现了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李白的代表作和唐诗经典之一。
乐乐课堂《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

乐乐课堂《春夜洛城闻笛》古诗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作者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作者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作者的羁旅情怀。
作者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此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以一个猜测性的问句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那悠扬的笛声到底出自何人呢?诗人不言闻笛,而说笛声“暗飞”,便客体为主体,体现出笛声给人带来的触动之深切。
一个“暗”字,下得十分精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也不知吹笛者为何人,只听得笛声暗送,使得他乡客子不免起了羁旅之愁。
“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它无处不在。
这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并随着春风散布了整个洛阳城,仿佛每个角落里都有笛声响起。
这一“散”字,用得极妙,笛声只有“散入春风”,才能“满洛城”;“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即《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以表示依依别情。
本来这乡愁是诗人自己所生的,他偏偏宕开一笔,推己及人,说所有听到此曲的人都会思乡,使得诗的境界显得阔大。
李白这首小诗,描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依恋与思念,道出了所有人都会生发的情感,这才是它感人之处。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
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黄叔灿《唐诗笺注》:“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
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
“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歌成就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谁家的玉笛随着春风悄悄地飘荡,传入洛阳城里。
今夜里曲调时而奏起《折杨柳》,撩动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赏析: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词句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
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 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