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合集下载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道从谁‎家传来了凄‎清婉转的笛‎声,这悠扬的笛‎声随着和煦‎的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这首诗写“乡思”。

此诗明示了‎诗因问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了作者‎是客居,“春夜”点出了季节‎与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此诗立即触‎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呢?为什么?解析:要正确的回‎答此题,你就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灞‎(b a`)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

本事从“闻折柳”的“闻”字来看“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夜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

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想起‎了思乡之情‎。

答案:“折柳”这支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古典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按‎典故的来历‎分,用典一般可‎分为引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前人语句、自然习俗等‎。

1)引用古典神‎话来表达感‎情常用的有“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表达男女‎爱情的忠贞‎;“天娘”表示有战事‎;“女娲补天”比喻有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指登科第等‎等。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标签初中古诗、思乡、音乐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言】《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一: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
作者在洛阳的春夜听见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感叹时光流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春夜的景象,作者在洛阳听到了弯月下独奏的
笛声,想起了故乡,生发了思乡之情,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

首句“春夜洛城闻笛”中用“春夜”两个词精炼地描写了时节和气氛,接着“洛城闻笛”,描写出了作者在洛阳的境遇和听到笛声的景象。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述了笛声的音乐效果和音乐家的情感表达,以及
作者借此感受到的心境和思绪。

最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表达了对岁月流逝
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对人生与自然的轮转感到无奈和唏嘘。

全诗构思
深远,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思乡的情感,同时又运用了富有
音乐感的诗歌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春夜洛城闻笛》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表现了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李白的代表作和唐诗经典之一。

乐乐课堂《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

乐乐课堂《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

乐乐课堂《春夜洛城闻笛》古诗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作者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作者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作者的羁旅情怀。

作者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此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以一个猜测性的问句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那悠扬的笛声到底出自何人呢?诗人不言闻笛,而说笛声“暗飞”,便客体为主体,体现出笛声给人带来的触动之深切。

一个“暗”字,下得十分精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也不知吹笛者为何人,只听得笛声暗送,使得他乡客子不免起了羁旅之愁。

“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它无处不在。

这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并随着春风散布了整个洛阳城,仿佛每个角落里都有笛声响起。

这一“散”字,用得极妙,笛声只有“散入春风”,才能“满洛城”;“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即《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以表示依依别情。

本来这乡愁是诗人自己所生的,他偏偏宕开一笔,推己及人,说所有听到此曲的人都会思乡,使得诗的境界显得阔大。

李白这首小诗,描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依恋与思念,道出了所有人都会生发的情感,这才是它感人之处。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

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黄叔灿《唐诗笺注》:“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

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

“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歌成就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谁家的玉笛随着春风悄悄地飘荡,传入洛阳城里。

今夜里曲调时而奏起《折杨柳》,撩动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赏析: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词句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
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 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