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瘤57例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转移瘤的CT诊断(附100例分析)

脑
转移瘤
C T诊 断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0 o:0 36 /.s . 07 s 1x 21.
例病例 中有 1 ,T表现为脑 实质 内多 2例 C
发大小不等 的环状结 节影 , 的 C 环 T值 为
② 脑 实质 内 多 发 环 状 高 密 度 结 节 影 ;0 10
脑转 移 瘤 的 定 位 和 定 性 诊 断 具 有 重 要 价 值, 对病 人 的 治 疗及 预 后 有 很 大 意 义 。
关键词
28. 6 】6
综 上所述 , 本病的正确诊断对病人 的 治疗及 预后 有很 大的意义 , 我们的体会是 诊 断脑转移瘤应该 注意以下几个 问题 ; ① 必须努力寻找原发肿瘤 , 特别是首诊以脑 部症状为主者应该常规拍胸片检查 , 此为
脑转移瘤 占颅内肿瘤 的 4 ~ %
1 0% l] 原 发 癌 中 以 肺 癌 最 多 见 , 移 瘤 1 转
,
2 2~2 H , 8 u 环壁后 薄不均匀 , 灶 内部密 病 度较低 , T值为 1 C 2~1H , 5 u 增强 C T扫描 后, 环壁 的 C T值 明 显增 高 , 结节 更 加 壁 清楚 , T值 为 5 C 5~6 Hu 5 。③ 单 发 结 节 灶 ;0 10例中有 5例 , 中 2例合并 出血 , 其
节, 可呈分房 状 , 而囊性 脑转 移瘤囊 壁毛 糙, 不规则 , 可见壁结节 , 围有大范 围水 周
肿 影 。脑 膜 瘤 : 脑 外 肿 瘤 , 见 白 质 塌 为 可
7 5例 , 大 多数 分 布在 大 脑 中动脉 供 血 且
脑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MRS:无NAA峰和Cr峰,常出现lip峰。
影像表现
• 出血常见于黑色素瘤、绒毛膜癌、甲状腺癌、肺癌及肾 癌的转移,多呈T1WI上点片状高信号影。
• 来源于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黑色素瘤、绒毛膜癌 的脑转移还可出现弥漫性脑膜浸润,即癌性脑膜炎。
v 增强呈均匀显著强化;可见“凹陷征”“缺口征”样 的不完整的环形强化。
v MRS 上Lip-Lac 峰增高明显。
淋巴瘤
A:病灶呈“握拳状”明显强化;B.尖角征(箭头);C:缺口征(箭头)
脑脓肿
脑脓肿
谢谢
• 在T2WI肿瘤表现为低或等信号者,多半是来源于胃肠道 的黏液腺癌、骨肉瘤及黑色素瘤。
胶质母细胞瘤
• 常伴有出血及瘤周水肿。 • 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位于深部白质,单发较多见。 • 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呈显著不规则花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
均,无张力,DWI呈高信号。 • MRS示Cho峰常升高,NAA峰明显降低,但仍存在。 • 与单发的转移瘤难鉴别。
胶质瘤
男,62岁。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WHO IV级,IDH野生型,Ki-67为25%
鉴别诊断
v 好发于脑实质深部近中线部区域,幕上多见,可单发 或多发,大多呈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状,部分呈不规则 条片状,累及胼胝体者可呈蝴蝶状。
v CT 平扫呈略高密度;T2WI 呈等或略高信号,DWI 上 呈高信号,ADC 值偏低;肿瘤出血囊变少见,占位效 应轻至中度。
脑转移瘤的 影像诊断与
鉴发肿瘤病史(肺癌最 常见)。
Ø 临床症状: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 Ø 部位:皮髓质交界区,脑干少见。 Ø 形态:多为圆形、类圆形,囊实性病灶多不规则,外
脑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

脑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目的:对脑转移瘤患者的CT表现及鉴别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通过对2006年1 月~201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脑转移瘤患者的CT影像进行回顾分析,对CT 诊断结果和鉴别诊断过程中影像学特征和相关规律进行研究。
结果:脑转移的发生几率同原发肿瘤发病部位存在一定的联系,脑转移瘤患者的CT 表现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结论:根据临床实践,CT能够及时的将脑转移瘤进行正确诊断,以减少误诊的发生。
标签:脑转移瘤;CT 表现;诊断;鉴别诊断(2012)04-0031-01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脑转移瘤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肺癌脑转移是各种恶性肿瘤中占主要部分。
通常来说大多数患者脑转移瘤CT表现均有明显的特征,通常有瘤周广泛水肿的现象发生,病症大多处于大脑皮层或皮层下灰白质交界处。
就目前基层医院来说,CT是对脑转移瘤检查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必要时配合MRI的使用,效果更为明显。
笔者针对2006年以来我院共收治的106例脑转移患者进行临床CT资料对比,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32-88岁不等,患者平均年龄为60.5岁。
经过CT检查确诊61例为肺癌患者,8例乳腺癌,4例胃癌,2例食道癌,2例黑色素瘤,2例直肠癌,2例腮腺癌。
另外25例为原发瘤不明者。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恶心、头痛以及语言、肢体、神志意识障碍,患者大多数以呕吐、恶心、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伴有语言、肢体、神志意识障碍等。
其中,19例患者以脑部作为首发症状,40例患者脑部症状缺乏,47例患者有视乳头水肿现象发生。
1.2扫描方法本组106例患者中,66例患者采用GE-Max640CT扫描机,其余40例采用GE-BrightSpeed螺旋CT扫描机。
[颅脑肿瘤]“脑转移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颅脑肿瘤]“脑转移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28cb49d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6.png)
[颅脑肿瘤]“脑转移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脑转移瘤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is)1. 要点(Key concepts)■脑转移瘤是指与系统性原发肿瘤不连续的,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
■脑转移瘤常起源于呼吸道、乳腺、胃肠道等部位的原发肿瘤,还有部分脑转移瘤的原发灶尚不明确。
2. 概述(Brief introduction)■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颅内转移最常见于大脑和硬脑膜,80%位于大脑半球边缘带,3%在基底节,15%在小脑。
在大脑,转移主要发生在灰白质交界处。
其他颅内转移部位还包括软脑膜、垂体、松果体、脉络丛等。
■约50%患者为单发脑转移瘤,20%存在两个转移灶,30%有3个转移灶或更多。
单发肿瘤脑转移多来源于前列腺、子宫、胃肠道和乳腺的原发性肿瘤;而多发转移瘤主要来源于恶性黑色素瘤、肺癌和其他一些来源不明的肿瘤。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MR平扫:位于灰白质交界区的分散的实性肿块,常为类圆形。
T1WI常为等/低信号强度,某些脑转移瘤T1WI也可表现为高信号(如黑色素瘤),合并出血时信号混杂,瘤周水肿可非常明显。
T2WI信号较多变,但常为高信号强度(图1,图2,图3)。
■ MR增强扫描:常呈明显强化,强化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均一的、斑点状、实性的或环形强化。
■ DWI:常无弥散受限,ADC值较周围脑实质高。
■ MRS:缺乏NAA峰和Cr峰,常出现lip峰。
4.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脑脓肿:环壁薄、厚薄均匀、张力高是脑脓肿的典型强化表现,DWI呈高信号,ADC值降低,MRS可出现特征的Ala峰。
■恶性胶质瘤: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常伴有出血及瘤周水肿,但此类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位于深部白质,单发较多见,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呈显著不规则环形强化,环壁厚薄不均,无张力,MRS示Cho峰常升高,NAA峰明显降低,但仍存在。
“脑内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影像PPT

“脑内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影像PPT颅脑转移瘤(intracranial metastasis)是成人常见的颅内肿瘤,儿童罕见。
近年来,随着CT、MRI的应用,其检出率有明显.增加。
颅内转移瘤的来源有两类:一是颅内原发瘤转移而来;二是颅外原发瘤经血行播散而至。
按转移部位划分,颅脑转移瘤分为三类:脑内转移、脑膜转移、颅骨转移。
脑内转移瘤是颅外原发瘤最常见的颅脑转移;转移瘤多发生在幕上,约占80%。
多发者占60%〜85%。
灰白质交界处为其好发部位。
(1)临床表现脑内转移瘤临床表现不一,可无症状,也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转移瘤有时可先于原发病灶被发现,尤其在肺癌脑转移时多见。
绝大多数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占位效应有关,主要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预后多不良,全脑放射治疗后平均存活时间为3〜6个月,孤立性病灶可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手术治疗以取得更好疗效。
(2)病理表现大体上,典型的脑实质转移瘤呈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圆形、类圆形结节样病灶,小者多为实质性病灶,大者可有中央坏死、囊变、出血,个别转移瘤可见钙化。
灶周常伴有与瘤体本身大小不相称的显著性水肿,水肿的程度与原发灶的性质有关;组织学所见因原发灶不同而异。
(3)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是当前颅脑转移瘤检查的主要方法,CT增强扫描优于平扫,而双倍剂量延迟扫描在转移瘤的检出率方面较常规增强扫描敏感。
MRI是当前检查转移瘤的最理想方法,多采用标准剂量增强扫描,也有作者用大剂量对比剂以发现更小的早期转移灶。
(4)CT表现CT平扫,转移瘤可呈等密度、低密度和高密度,其密度改变决定于肿瘤细胞成分、肿瘤血供以及瘤组织有无坏死、囊变和出血、钙化。
肺、乳腺、肾及结肠癌的转移多为低密度;淋巴瘤及黑色素瘤转移则常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
转移瘤出血常见于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和绒毛膜上皮癌,肿瘤出血后近期检查一般呈高密度。
转移瘤钙化常见于骨、软骨肉瘤转移,其他原发瘤少见。
脑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脑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目的:总结回顾恶性肿瘤脑转移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及特点。
方法:通过对2005年1月~2010年5月119例脑转移瘤的CT及部分MRI影像的回顾分析,总结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特征及一般规律。
结果:脑转移的发生与原发肿瘤发病部位有一定比例关系,脑转移瘤CT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特点。
结论:结合临床病史资料,CT能对脑转移瘤做出明确的定性诊断,易与其他脑内原发肿瘤鉴别。
标签:脑转移瘤;CT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恶性肿瘤可发生颅内脑转移,平均发病年龄约57岁,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3∶1。
近年来,随着CT、MRI的广泛应用,其检出率明显增加,有资料统计,脑转移瘤的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5%~20%[1]。
笔者收集我院2005年以来经CT诊断的脑转移病例,对其临床资料、CT片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5月我院临床和CT诊断的脑转移瘤病例119例。
其中,男性76例,女性43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0岁,平均50岁;小脑转移瘤13例,大脑半球为106例,其中,单发57例,多发49例。
采用常规平扫,其中单发52例行平扫后加增强扫描。
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占位效应有关,主要有头痛、呕吐、视物不清等。
2 结果119例患者,其中肺癌脑转移52例,占脑转移瘤的首位。
女性乳腺癌转移39例,居发病的第二位。
原发肾癌12例,原发大肠癌10例,来自于甲状腺癌6例,CT平扫转移瘤呈大小不等,边缘欠清的圆形、类圆形或肿块形,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病例肿块均有强化,可不均匀。
瘤周可见大片状水肿区。
其中,62例有明显占位效应,相邻脑室、脑池受压移位,40例转移瘤患者只表现大片状不规则低密度灶,密度均匀,5例伴有瘤卒中,表现为瘤灶内可见更高密度影CT值为60~78 Hu之间。
3 讨论3.1 脑转移瘤的病因及病理脑转移瘤是指人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经血行、淋巴或直接入侵颅内所致,亦可经脑脊液循环种植、转移,据报道,原发瘤男性以肺癌居前位,而女性则以乳腺癌最为多见[2],本组病例与其完全相符。
脑转移瘤的CT表现与诊断分析

【 关词 】 脑肿瘤 ; 肿瘤转移 ; 体层摄影术 , x线计算机
C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a n d d i a g n o s t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me t a s as t i s t u mo r o f b r a i n z H U D o n g - y o n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a d i —
回顾分析本
院临床确诊 的 2 3 例脑转移瘤患者 的资料 。结果
本组 2 3例病例 , 2 0例位于幕上 , 3 例位 于幕 下 , 多发 1 7例 , 单 转移瘤 以幕上居多 , 多发为主 , “ 小病灶 , 大水肿” 是
发 6例 , 多数呈 中重度水肿 。原发病灶多来源于肺 癌。结论
较为特征的表现 , c T检查明显有助于脑转移瘤 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 。
于术前正确诊断。①阑尾类 癌: 由于阑尾腔窄小 , 较小肿瘤即
可引起阻塞导致急慢性 阑尾炎, 本组 3例阑尾类 癌, 2例初 诊
均为急慢性阑尾炎, 因此在术 中及术后病理诊 断时应 注意是
否有类癌存在 。② 胃类癌: 多表现 为突人 胃腔的肿块影 , 具 有 锐利的边界 , 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 , 延 迟强化 , 周 围淋 巴 结转 移少见 。③小肠类癌: 侵袭性较强 , 发现时常见 系膜淋 巴
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 2 0 1 0 , 2 6 ( 6 ) : 7 4 9 — 7 5 0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1 5 )
脑 转移瘤 的 C T表现 与诊 断分析
朱栋勇
【 摘
要】 目的 分析脑转移瘤 C T影像表现, 提高对 C T诊断脑转移 瘤的认识 和水平 。 方法
脑转移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

脑转移瘤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颅 内肿瘤 , 男性最 常见的原发
肿瘤是肺 癌 , 性则 为乳腺癌 , 女 此外乳腺 癌 、 绒毛膜上皮 癌 、 甲
状腺癌 、 肾癌 、 黑色素瘤等也较常见 , 有少数 患者虽 经各种检 查
仍无法找到原发瘤『 多经血行转移至脑 , 1 ] 。 亦可直接侵犯 或经 脑 脊液循环种植转移 。 1 资料与方法
方面的探测 : 可以显示胎 头 、 胎体 、 位 、 胎 胎心 、 胎盘 、 死胎 、 异位
51 诊断 B超对肠道等空腔脏器病变检查 易漏 诊。其清 .
晰度 、 分辨率方面较 C T低 。抵抗气体干扰的能力差 , 一旦遇到
气体干扰 , 就会影响检查结果 。 5 诊断 B超检查时 , 时需 要改变体 位 、 . 2 有 屏气 , 于有 对
普 勒技 术监 测血 液 流量 、 向, 而辨 别脏 器 的受 损性 质 和 方 从
程 度。
面的信息 , 使得对活体进行无创 伤功能研究成为 了现实。
3 诊 断 B超 的 应 用 范 围
按照人体不同部位分成 以下三个方面 : ①对人体 内部脏 器
的轮廓及 其 内部结 构方 面的探测 : 肝 、 、 、 、 如 胆 脾 胰 肾及 肾上 腺、 膀胱及输 尿管 、 前列腺等的外形及其 内部结构 ; 可区分 肿块 性质 , 浸润性肿块病变往往无 边界或边缘不 光滑 , 若为局 限性
【 关键词 】脑转移 瘤 C T 诊断
鉴别
或低 密度影 4 O例 占 7 .%, 高密度影 8例 占 1.%, 55 呈 51 呈混 杂
密度影 5例 占 94 其 中有 1 . %, 例瘤内伴钙化 。增强扫描后均 出 现不同程度强化 , 呈环状强化 3 6例 , 均匀结 节状强化 7例 , 不 均 匀强化 l 例 。 O ②瘤周水肿 大多数 明显 , 本组病例仅 1 例无灶 周水肿 , 例轻度水肿 , 5 以中重度水肿居多。水肿大部分呈指套 样 改变 , 幕上病灶表现侧脑室受压变窄 , 中线结构移位 。 幕下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转移瘤57例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脑转移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57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多发性脑转移瘤39例、单发18例。
发病年龄集中在40~60岁,原发病灶最多来源于肺癌。
结论:ct为临床诊治脑转移瘤提供重要的信息,颅内占位性病变,并有明显原发病灶者有助于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特别是肺部ct检查非常必要。
关键词脑转移瘤 ct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54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脑转移瘤患者57例,男43例,女14例。
年龄36~78岁,平均58.3岁。
主要表现为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偏瘫,部分表现为癫痫、视力模糊、失语、意识障碍等。
ct扫描方法:使用picker i.q.xtra ct,及东软neuviz dual型。
采用om线为基线,自颅底向上连续扫描10~14层,层厚、层距各为7mm、10mm,部分关心区域5mm或2.5mm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
采用团注法外周静脉注射安其格纳芬或碘海醇80ml。
结果
ct表现:①肿瘤分布:病灶位于幕上47例占82.5%,幕下4例占7.0%,幕上幕下并存6例占10.5%。
大多数幕上转移瘤位于灰白质交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本组病例占77.5%。
②数目:多发病灶41
例占71.9%,其中2个病灶有14例,两个以上病灶9例,单发病灶18例。
③形态和密度:平扫瘤体呈结节状等密度或低密度影43例占75.4%,呈高密度影9例占15.8%,呈混杂密度影5例占8.8%。
增强扫描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呈环状强化42例,均匀结节状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9例;本组病灶内未见钙化。
④瘤周水肿大多数明显,以中重度水肿居多,本组仅1例无灶周水肿。
6例轻度水肿,水肿大部分呈指压样改变,幕上病灶表现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移位。
幕下病灶表现为基底池、四脑室受压变形。
讨论
颅脑转移瘤是成人常见的颅内肿瘤,占颅内肿瘤3%~10%,男性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肺癌,女性则为乳腺癌,儿童罕见。
肿瘤发生脑转移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等,10%~15%查不到原发瘤。
多经血行转移至脑,亦可直接侵犯或经脑脊液循环种植转移。
转移灶主要位于脑内,少数可见于颅骨的脑膜,ct平扫时脑内转移瘤多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少数为高密度,病灶一般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多数脑转移瘤能平扫所显示,因绝大多数转移瘤血供丰富,且肿瘤血管允许对比剂渗入肿瘤内部。
所以增强扫描能显示更多病灶,使其更为清楚。
强化程度决定于肿瘤的细胞类型和血供丰富程度,实质性肿瘤呈均匀强化。
而坏死囊变者增强扫描表现为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当肿瘤中有出血或坏死液化时会出现不均匀强化。
本组大多数转移灶分布于幕上大脑半球,好发于额顶叶,其次为颞枕
叶;瘤周常有明显水肿,平扫所显示的低密度水肿不易与低密度的瘤体鉴别,增强扫描后瘤体强化而水肿不强化,较易判断瘤体的大小及水肿范围。
常有“小病灶,大水肿”征象。
水肿往往累及脑白质而胼胝体较少侵犯,形成典型的“佛手状”或“指套样”征象,是脑转移瘤的特征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脑内转移瘤多见中老年人,好发于大脑半球,多发生脑灰、白质交界处。
左侧多于右侧,顶额叶多见;往往形成“小病灶,大水肿”特征性表现。
因此在原发肿瘤已经明确,而以后出现颅内占位性病变征象者,诊断不困难。
多发性脑转移瘤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脑脓肿:多发生于皮髓质交界区,也易发生坏死,病变周围水肿较明显,但边界较规则,而转移瘤尽管也呈圆形或类圆形,但边缘不规则,呈浅分叶状,增强后前者为均匀一致或均匀环状明显强化,后者为不均匀性囊壁厚薄不均强化,加之临床上有感染病史及相关检查有助于二者的区别。
②多发性脑梗死:周围水肿轻和占位效应轻或无,强化不明显。
③胶质瘤:成年人的胶质瘤一般多发生在大脑半球的任何部位,并多位于髓质内,病灶大小不一,一般发现时已较大,肿瘤周围水肿相对较轻,而转移瘤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或皮质内,可达脑表面,病灶一般较小。
④脑膜瘤:平扫多为稍高密度,可伴有砂粒状钙化,增强后瘤灶明显强化,密度均匀,基底宽,与脑膜相连,瘤周水肿轻,可伴有邻近的颅骨骨质改变。
⑤结核瘤:青少年多见,好发于后颅窝,有肺部结核病灶。
⑥多发性硬化:病灶好发于侧脑室周围,两
侧对称,可自行消失。
⑦原发淋巴瘤:多呈等、高密度,病灶分布于基底节、额颞叶、胼胝体及脑室周围白质,强化多较均匀。
总之,脑转移瘤诊断与鉴别诊断,应充分认识瘤周水肿与解剖之间关系,积极寻找颅外肿瘤特别是肺部肿瘤有助于诊断,减少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冯亮,陈君坤,卢光明,许健.ct读片指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5,4.
2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血.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3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