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合集下载
第八章_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二)引起突变细胞分裂过程的改变(染 引起突变细胞分裂过程的改变( 色体组畸变的机制) 色体组畸变的机制)
非整倍体: 不分离、染色体行动滞后、 非整倍体: 不分离、染色体行动滞后、 联 会、着丝粒早熟分离 多倍体: 核内复制、 多倍体: 核内复制、 细胞质分裂障碍
(三) 其它的改变
二、突变的后果 突变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化学物作用的靶细 突变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化学物作用的靶细 胞。 生殖细胞突变 致死性突变 非致死性突变 体细胞突变 肿瘤、致畸作用、衰老、动脉粥样硬化
2. 试验菌株 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型菌株: TA97、 TA97、TA98 : 移码突变; TA100: TA100: 碱基置换; TA102: TA102: 移码突变+碱基置换 移码突变+ 组氨酸缺陷(his组氨酸缺陷(his-) 细菌屏障脂多糖缺陷(rfa 细菌屏障脂多糖缺陷(rfa 深粗型突变) ——结晶紫抑菌试验 ——结晶紫抑菌试验 切除修复系统缺损(△ 切除修复系统缺损(△uvrB 突变) ——紫外线敏感试验 ——紫外线敏感试验 R因子(pKM101、pAQ1质粒) 因子(pKM101、pAQ1质粒) ——抗氨苄青霉素试验、抗四环素试验 ——抗氨苄青霉素试验、抗四环素试验
1. 非整倍体 ——细胞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 非整倍体—— 细胞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 条染色体。 条染色体。( 2n-1, 2n+1, 2n+2) n+1 n+2 2.多倍体 ——细胞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 2.多倍体 ——细胞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 (三倍体,四倍体等) 三倍体,四倍体等)
第三节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 机制及后果
120120-200 240-320 240-
▲ 剂量设计: 剂量设计: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大多数非致癌物无致突变性。
结果:阳性:可能是具有遗传毒性的致癌物,也可能
是具有遗传毒性的非致癌物;阴性:可能是具有非遗 传毒性的非致癌物,具有非遗传毒性的致癌物。
优势:方法简单、快速、费用低、无需特殊检测仪器。 不足:无法检出具有非遗传毒性的致癌物。
三、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原理:外源因素对体外培养的细胞所诱发的恶性表型改变,当
如何对外源化学物的致癌性进行检测?
研究思路
筛查:化学物构效关系分析,致突变组
合试验,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筛查实验结果阳性:经典的动物诱
癌试验。
一、定量-构效关系(QSAR)分析
原理:从一种同系物着手,找出该系物质化学结构中
与致癌性关系最密切的结构成分,以及其他结构成分 改变时所产生的影响。
方法:利用理论计算和统计分析工具来研究化合物结
例如: --代表性的化学物:多环芳烃,芳香胺类化合物,喹啉,硝基呋喃, 亚硝胺类,甲醛和乙醛。 --天然物质:黄曲霉毒素B1,环孢素A,烟草,烟气,槟榔,酒精性 饮料。
(三)促癌剂 本身并不致癌,但对致癌物有促进作用。
佛波酯--两阶段小鼠皮肤癌诱发试验 苯巴比妥--大鼠或小鼠肝癌 色氨酸及糖精--膀胱癌 丁基羟甲苯--小鼠肺肿瘤、肝细胞腺瘤、膀胱癌; DDT、多氯联苯、氯丹、二恶英--肝癌
对照组肿瘤自发率越高,而染毒组肿瘤发生率 越低时,所需动物数越多。
对照组肿瘤自发生率为1%,染毒组肿瘤发生率为20%时,每组 动物需要40只才能有90%把握度为阳性。
自发率上升10%,每组动物数需214只。
3.剂量设计
高剂量:美国NCI推荐以最大耐受剂量(MTD) 。尽可能大,但又不
致死。
中剂量:中及低剂量组则按等比级数下推,如分别为上一个剂量水
结果:阳性:可能是具有遗传毒性的致癌物,也可能
是具有遗传毒性的非致癌物;阴性:可能是具有非遗 传毒性的非致癌物,具有非遗传毒性的致癌物。
优势:方法简单、快速、费用低、无需特殊检测仪器。 不足:无法检出具有非遗传毒性的致癌物。
三、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原理:外源因素对体外培养的细胞所诱发的恶性表型改变,当
如何对外源化学物的致癌性进行检测?
研究思路
筛查:化学物构效关系分析,致突变组
合试验,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筛查实验结果阳性:经典的动物诱
癌试验。
一、定量-构效关系(QSAR)分析
原理:从一种同系物着手,找出该系物质化学结构中
与致癌性关系最密切的结构成分,以及其他结构成分 改变时所产生的影响。
方法:利用理论计算和统计分析工具来研究化合物结
例如: --代表性的化学物:多环芳烃,芳香胺类化合物,喹啉,硝基呋喃, 亚硝胺类,甲醛和乙醛。 --天然物质:黄曲霉毒素B1,环孢素A,烟草,烟气,槟榔,酒精性 饮料。
(三)促癌剂 本身并不致癌,但对致癌物有促进作用。
佛波酯--两阶段小鼠皮肤癌诱发试验 苯巴比妥--大鼠或小鼠肝癌 色氨酸及糖精--膀胱癌 丁基羟甲苯--小鼠肺肿瘤、肝细胞腺瘤、膀胱癌; DDT、多氯联苯、氯丹、二恶英--肝癌
对照组肿瘤自发率越高,而染毒组肿瘤发生率 越低时,所需动物数越多。
对照组肿瘤自发生率为1%,染毒组肿瘤发生率为20%时,每组 动物需要40只才能有90%把握度为阳性。
自发率上升10%,每组动物数需214只。
3.剂量设计
高剂量:美国NCI推荐以最大耐受剂量(MTD) 。尽可能大,但又不
致死。
中剂量:中及低剂量组则按等比级数下推,如分别为上一个剂量水
外源性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

复制,属于半保留复制,其中只 有一个母板才能进行复制 遗传法则 染色体的基本结构: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特点
一.非重复序列 二.中度重复序列 三.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NA 四.多基因家族 五.中断基因:一个蛋白质的基因组成是由
许多不连续的基因外显子组成
蛋白质的合成
一.mRNA与遗传 密码
二.tRNA的结构和 功能
的失活
抗突变物在细胞内发生作用是十分复杂的,是个多
层次、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是多种机制在 抗突变的发生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其抗
小
结
突变的发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考虑问题的主 要角度:
添加标题
待研究物对前体的代谢抑制
添加标题
待研究物对细胞膜的稳定作用
添加标题
待研究物对细胞染色体的稳定作用
1直接的抗自由基作用 作用于与自由基有关的酶:GSH,
UDPGA,SOD以及
抗突变剂对抗自由基的 作用
考虑问题的 主要角度:
01
修复已经发生的突变
02
提高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对体细胞而言是造成肿瘤,衰老,动脉硬化的原因
五、突变的遗传 学终点
DNA完整性改变(形成 加合物,断裂,交联)
DNA重排或交换 DNA碱基序列改变 染色体完整性改变 染色体分离异常
六、基因突 变的分类和 检测
碱基置换:野生型P53转变为突变型 P53 检验 TA100
移码突变:TA98
三.核糖体
突变的物质基础
•突变的概念: •突变一般情况对机体是有害的 •基因组与基因组计划: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 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 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1999年, 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成为参与这一 计划的惟一发展中国家。 总召集人:杨焕明 南方组:陈竺,北方组:强伯勤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特点
一.非重复序列 二.中度重复序列 三.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NA 四.多基因家族 五.中断基因:一个蛋白质的基因组成是由
许多不连续的基因外显子组成
蛋白质的合成
一.mRNA与遗传 密码
二.tRNA的结构和 功能
的失活
抗突变物在细胞内发生作用是十分复杂的,是个多
层次、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是多种机制在 抗突变的发生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其抗
小
结
突变的发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考虑问题的主 要角度:
添加标题
待研究物对前体的代谢抑制
添加标题
待研究物对细胞膜的稳定作用
添加标题
待研究物对细胞染色体的稳定作用
1直接的抗自由基作用 作用于与自由基有关的酶:GSH,
UDPGA,SOD以及
抗突变剂对抗自由基的 作用
考虑问题的 主要角度:
01
修复已经发生的突变
02
提高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对体细胞而言是造成肿瘤,衰老,动脉硬化的原因
五、突变的遗传 学终点
DNA完整性改变(形成 加合物,断裂,交联)
DNA重排或交换 DNA碱基序列改变 染色体完整性改变 染色体分离异常
六、基因突 变的分类和 检测
碱基置换:野生型P53转变为突变型 P53 检验 TA100
移码突变:TA98
三.核糖体
突变的物质基础
•突变的概念: •突变一般情况对机体是有害的 •基因组与基因组计划: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 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 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1999年, 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成为参与这一 计划的惟一发展中国家。 总召集人:杨焕明 南方组:陈竺,北方组:强伯勤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表现

➢“多次”:当一次最大染毒剂量 不能达到以充分了解该毒物急性 毒性作用的目的,从而在24h内分 9
急性毒性概述
➢中毒效应出现时间
➢瞬间死亡:氰化钾、煤气等 ➢迟发毒效应和死亡:有机磷农药 ➢快速和剧烈的毒效应后恢复 ➢轻微症状—恢复—严重中毒—死亡
(毒菇)
➢7~14d
➢中毒效应的强度:一般行为、外观、 大体形态、死亡
250g、狗10~15kg。同一批试验动
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该批动物
平均体重的20%。
13
急性毒性试验要点
➢性别
➢除特殊要求外,一针般急对性胚毒性胎试验对动
物性别要求为雌雄各半。如果在预试验
时发现化学毒物(如发农药育)对畸雌形、雄动物 毒效应的敏感性有明显情差异况,则应单独
分别求出雌性与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
用剂量设一个中间剂量组,最好是相当于 34
研究设计
➢染毒方式
➢尽量选择和人类接触途径相似的方式。 一般采用口染毒方式。
➢染毒时间
➢亚慢性毒性染毒1~3个月; ➢慢性毒性染毒6个月~2年。
35
研究观察
➢染毒方式
外观 生长发育 行为功能 毒性体征
最终体重 脏器湿重 脏/体比
脏器系数
亚慢性、慢性 毒性试验过程
蓄积剂量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
(或死亡)的剂量的K比值。蓄积毒性分级
ED50 K=E(Dn)50(1)
<1 高度蓄积 1~ 明显蓄积
3~ 中等蓄积
5~ 轻度蓄积
26
研究方法
➢蓄积系数法
➢K值越小,表示化学毒物的蓄积性越大 ➢K=1:化学毒在动物体内全部蓄积或每 次染毒后毒效应是叠加的。 ➢K<1:反复染毒出现过敏现象 ➢K>5:蓄积毒性极弱
急性毒性概述
➢中毒效应出现时间
➢瞬间死亡:氰化钾、煤气等 ➢迟发毒效应和死亡:有机磷农药 ➢快速和剧烈的毒效应后恢复 ➢轻微症状—恢复—严重中毒—死亡
(毒菇)
➢7~14d
➢中毒效应的强度:一般行为、外观、 大体形态、死亡
250g、狗10~15kg。同一批试验动
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该批动物
平均体重的20%。
13
急性毒性试验要点
➢性别
➢除特殊要求外,一针般急对性胚毒性胎试验对动
物性别要求为雌雄各半。如果在预试验
时发现化学毒物(如发农药育)对畸雌形、雄动物 毒效应的敏感性有明显情差异况,则应单独
分别求出雌性与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
用剂量设一个中间剂量组,最好是相当于 34
研究设计
➢染毒方式
➢尽量选择和人类接触途径相似的方式。 一般采用口染毒方式。
➢染毒时间
➢亚慢性毒性染毒1~3个月; ➢慢性毒性染毒6个月~2年。
35
研究观察
➢染毒方式
外观 生长发育 行为功能 毒性体征
最终体重 脏器湿重 脏/体比
脏器系数
亚慢性、慢性 毒性试验过程
蓄积剂量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
(或死亡)的剂量的K比值。蓄积毒性分级
ED50 K=E(Dn)50(1)
<1 高度蓄积 1~ 明显蓄积
3~ 中等蓄积
5~ 轻度蓄积
26
研究方法
➢蓄积系数法
➢K值越小,表示化学毒物的蓄积性越大 ➢K=1:化学毒在动物体内全部蓄积或每 次染毒后毒效应是叠加的。 ➢K<1:反复染毒出现过敏现象 ➢K>5:蓄积毒性极弱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会导致基因平衡的失调,可能影响细胞的生存或造成形态及功能上的异常。如21三体导致先天愚型(Down氏综合征)。
第三节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及后果
3.碱基类似物(Base analogs )取代
影响细胞分裂过程的因素:
纺锤体
微管蛋白的合成与聚合
微管结合蛋白的合成与功能发挥
2)碱基切除修复
(base excision repair, BER)
? DNA糖基酶识别、水解受损碱基→受损碱基脱落→AP位点→AP内切酶切断与受损碱基连接的脱氧核糖→聚合酶、连接酶完成修复
3.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
? 识别、去除错配的碱基对(G:T,A:C)
个体对致突变物敏感性差异的原因有:
1)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2)修复能力差异;
3)宿主因素.
直接修复和切除修复
1.直接修复
1).光复活
光裂合酶切除紫外线产生的胸腺嘧啶二聚体;进化程度越高此功能越弱
2)“适应性”反应(O6-甲基鸟嘌呤修复)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胱氨酸残基接受甲基),修复烷基化的鸟嘌呤,可阻止DNA交链形成,在修复过程中不可逆性失活,但该酶具诱导性
无义突变:mRNA上的密码子由氨基酸编码密码子变成非编码的终止密码(UAG、UGA、UAA)。基因产物是不完全或是无功能的
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3对除外)的碱基增加或减少,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系列(阅读框架)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
(一) 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ysm )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7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染色体的结构异常的类型
1.稳定性畸变: 可通过细胞分裂而传递下去的畸变类型。
(1) 缺失(deletion):染色体上丢失了片段。 ①末端缺失:ABCDE→ABCD ②中间缺失:ABCDE→ABCE
(2) 重复(duplication):染色体连续出现两段或两段以上完全相同的 片段。
注:A、B、C、D代表非同源染色体
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3时4分28秒
24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Take a break
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3时4分28秒
25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三节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及后果
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3时4分28秒
26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一、引起突变的DNA变化
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3时4分28秒
11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碱基置换的后果
➢同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指没有改变基因产物氨基 酸序列的改变
➢错义突变(synonymous mutation):指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 了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 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导致 多肽链在成熟之前终止合成的改变
ABCDE→ABCDEde
(3) 倒位(inversion):染色体片段在染色体内作180°的颠倒。 根据倒位的染色体有无着丝点分为臂间倒位与臂内倒位。
ABCDEFG→ABCEDFG
(4) 易位(translocation):非同源染色体间相互交换了染色体片段。 ABCDE→ABCIJ FGHIJ→FGHDE
第8讲 外源化学物质突变作用

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染色体畸变(
辐
射
插
入
体
(insertion) (d p ication) (d p ication) (d p ication) (d p ication) (trans ocation) (in ersion) (in ersion) (in ersion) (in ersion) 和
——指染色体的结构改变 指染色体的结构改变
原因: 由于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 原因 : 由于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 , 造成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缺失或引起各 种重排,从而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 种重排,从而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 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 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 断裂剂: 凡能引起染色体断裂的物质。 断裂剂 : 凡能引起染色体断裂的物质 。 断裂作用: 染色体断裂的发生或过程。 断裂作用 : 染色体断裂的发生或过程 。 关键: 链断裂) (关键:DNA链断裂) 链断裂
化
学
毒
物
的
致
突
变
类
型
环
体
色
体
18
染色体的臂间倒位
染色体缺失及环状染色体的形成图
19
染色体插入和重复示意图
染色体相互易位示意图
20
化 学 毒 物 致 突 变 的 类 型
21
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化 学 毒 物 致 突 变 的 类 型
三、染色体数目异常
——基因组突变 基因组突变 动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 为标准, 动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 2n 为标准 , 染色体数目异常 可能表现为整倍性畸变和非整倍性畸变。 可能表现为整倍性畸变和非整倍性畸变。 1 . 整倍体 整倍体( euploid)指染色体数目的异常是以 整倍体 ( euploid) 指染色体数目的异常是以 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减, 如形成单倍体、 三倍体、 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减 , 如形成单倍体 、 三倍体 、 四倍 体等。 超过二倍体的整倍性畸变也统称为多倍体。 体等 。 超过二倍体的整倍性畸变也统称为多倍体 。 在人 体 , 3 n 为 69 条染色体 , 4 n 为 92 条染色体 。 在肿瘤细胞及 69条染色体 条染色体, 92条染色体 条染色体。 人类自然流产的胎儿细胞中可有三倍体细胞的存在。 人类自然流产的胎儿细胞中可有三倍体细胞的存在 。 发 生于生殖细胞的整倍体改变,几乎都是致死性的。 生于生殖细胞的整倍体改变,几乎都是致死性的。 2 . 非整倍体 非整倍体( aneuploid)指细胞丢失或增加 非整倍体 ( aneuploid) 指细胞丢失或增加 一条或几条染色体。 缺失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体, 一条或几条染色体 。 缺失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体 , 增加 一条染色体时称为三体。 一条染色体时称为三体 。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会导致基因 平衡的失调, 平衡的失调 , 可能影响细胞的生存或造成形态及功能上 的异常。 的异常。
第8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7,8-二醇-9,10环氧化物等
AHH:芳烃氢化酶
EH:环氧化物水化酶
23
二、化学致癌过程
• 化学致癌作用机制目前还有许多尚未彻 底阐明。一般认为,化学致癌作用是一 个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多阶段过程。
24
•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多阶段改变 累积的过程,具有多基因控制和多因素 调节的复杂性。目前较公认的阶段学说 认为至少包括3个阶段
•
引发细胞在形态上与正常细胞很难区别。 引发细胞不具有生长自主性,因此不是 肿瘤细胞。 只有引发无促长时不导致肿瘤。 引发剂作用的靶主要是原癌基因和肿瘤 抑制基因。 对外源化学物及其他化学因子敏感。
28
2、促长阶段
为化学致癌作用第二阶段。引发细胞 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引发 细胞群)的过程。 促进作用选择性地使启动细胞增殖加 快或细胞凋亡减缓,实现克隆扩增, 导致局部增殖并引起良性局灶性病理 损害如乳头瘤、结节或息肉。 • 促长剂(promotor)或促癌物:具有 促长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促长剂。
1、癌基因和原癌基因 2、抑癌基因
42
(一) DNA加合物
致癌物 DNA 突变
生物转化 酶系统 修复失败
代谢活化 DNA加合物
终致癌物 (亲电基团) DNA分子
部分恶性转化
肿瘤
43
• DNA加合物提供了致癌物暴露和DNA原 始损伤的证据,反映致癌物吸收、代谢 和修复等互相作用的综合效应,代表致 癌物的生物有效剂量。 • DNA加合物的数量与致癌性有密切关系。 • DNA加合物可作为人类肿瘤的接触(效 应)生物学标志。
13
研究发现,通常在染料化工发展15-20年后, 职业性膀胱癌相继发生。 • 德国1860年始制造染料,1895年首先报 道品红染料生产工中3例膀胱癌; • 美国染料生产始于1917年,1934年出现 职业性膀胱癌; • 日本的染料化工1925投产,报道首例职 业性膀胱癌的时间是1940年; • 我国的染料生产大约在1940年开始, 1959年天津报道第1例职业性膀胱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突变(物理,生物, 化学)
外源性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1
12
【内容】
基本概念:突变、遗传毒理学、致突变作 用、致突变物 致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异 常、染色体数目异常
13
致突变作用机制 突变的后果:生殖细胞突变,体细胞突变 机体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致突变试验
49
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
类型: 缺失 重复 倒位 易位
50
(1) 缺失(deletion):染色体上丢失了一个片段。
一个染色体发生一次或多次断裂而不重接,就会出现一个或 多个无着丝粒断片和一个缺失了部分染色质并带有着丝粒 的异常染色体。
51
(2) 重复:在一套染色体里,一
个染色体片段出现不止一次。
因发现了果蝇白眼突变的性 连锁遗传,提出了基因在染 色体上直线排列以及连锁互 换定律,摩根于1933年被授 予诺贝尔奖。
1946年,摩根的学生,被誉 为“果蝇的突变大师”的米 勒,证明X射线能使果蝇的 突变率提高150倍,因而成 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18
基因与染色体
生物界都知道是遗传因子(即基因)决定了生物 的遗传。但是,基因究竟在细胞内的什么地方?
“狼人综合征”非常罕见,患病概率只有100亿分 之一,且没有根治办法。
46
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47
染色体结构异常(畸变)(structural chromosome aberration):是指由于染色 体或染色单体断裂,造成染色体或染色 单体缺失或引起各种重排,从而出现染 色体结构异常。
发病率,2/1000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2
基因突变的案例——色盲症
全色盲,双色盲,色弱(红绿蓝三原色)
发病率,男性7%,女性0.49%
X染色体隐性遗传(交叉遗传)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色盲矫正隐形眼镜, 改善色觉,提高色调分辨能力)
43
44
基因突变的案例——多毛症
23岁的墨西哥男子丹尼·出生后 就患有一种罕见的多毛症,全 身都被浓厚的黑色毛发覆盖, 看起来就像传说中的恐怖“狼 人”。
断裂剂:凡能引起染色体断裂的物质。
48
染色体畸变又可分为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type aberrations):指染色体中两条染色单 体同一位点受损后所产生的结构异常
染色单体畸变(chromatid-type aberrations):指畸变涉及复制染色体 中两条染色单体中的一条
61
突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
突变 染色体数目变化
染色体畸变
碱基置换 移码突变 密码子插入或丢失 非整倍体
转换
碱基插入
多倍性
颠换
碱基丢失
缺失、断片 重复 倒位 易位 ……
62
第三节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 机制及后果
63
一、引起突变的DNA变化
(一)碱基损伤 1.碱基错配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是指对DNA和
整倍性畸变可能出现单倍体、三倍体或 四倍体。超过二倍体的整倍性畸变也统 称为多倍体。非整倍性畸变系指比二倍 体多或少一条或多条染色体(2n+1, 2n-1)。
57
整 倍 性 畸 变
58
非 整 倍 性 畸 变
59
缺体是指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 单体或三体系指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应
地少或多一个 四体则指其比同源染色体多一对。 人类中常见有三种三体:
3.4Å
68
AT G C 解链 GC AT
编码链 A G 嵌入 G A
A G
嵌入 G A 模板链
A
AT
G
GC
A 插入一个
碱基
G
GC
A
AT
AT
GC
G
缺失一个
碱基
AT
69
3.碱基类似物取代
有些化学物的结构与碱基非常相似,称 碱基类似物
它们能在S期中可与天然碱基竞争,并 取代其位置
例如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能取代胸腺嘧啶; A=T → A=5BU
52
(3) 倒位(inversion):一个染色体片段被颠
倒了。倒转180再重接 臂间倒位:如果颠倒的片段包括着丝点,称为
臂间倒位; 臂内倒位:如不包括着丝点,称为臂内倒位。
染色体的臂间倒位
53
(4) 易位(translocation):从某个染色体断下的节
段接到另一染色体上称为易位。
23
2. 物理因素:电离辐射、温度剧烈变化等
24
在医院接受治疗 的受辐射的孩子
1986年4月26日,原苏联在乌克兰境内 修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引起 大火。该事故导致约8吨的强辐射物严重 泄露,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放射性污染,其 危害至今也未能完全消除。
切尔诺贝利事故增加儿童体内DNA变异。
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 两种类型。
突变基因:基因内存在的突变的基因 野生型基因:没有发生突变的基因
30
(一) 碱基置换(base subsititution)
碱基置换是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 落而引起的突变。
转换(transition):即嘌呤到嘌呤或嘧啶到 嘧啶的变化
颠换(transversion):即嘌呤到嘧啶或嘧啶 到嘌呤的变化
25
3. 生物因素:病毒、基因工程等
转基因鲑鱼(上)比同年龄的 野生鲑鱼(下)重 11 倍
26
第二节 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
从遗传学角度或突变角度分为: 基因突变 染色体结构改变 染色体数目改变
27
从机理角度分为:
对DNA为靶的损伤(包括基因突变和染 色体畸变)
不以DNA为靶的损伤(染色体数目异常)
• 突变”这个词的来源:“突变”是由荷兰De Vries(1901-1903) 提出。他当时在栽培月见草,发现其中有多种可变遗传的变异, 因这些变异是不连续的好象突然发生,故叫“突变”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现代遗传学 奠定了基础(基因分离、自由重组)
17
1909年摩尔根(Morgan)发现 在红眼果蝇中有白眼果蝇
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对象回答了这一问题,基因 在染色体上。
19
20
从发生原因上,可分为: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是由 于普遍存在的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 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
特点:发生过程长、频率很低,与物
种进化有关
21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是指人 为地造成突变
特点:发生过程短、频率高,既可被
人类利用,也可能对人类产生危害
22
环境中的致突变因素
1. 化学物质 天然存在的致突变物:如黄曲酶毒素、亚硝酸盐等 人工合成的致突变物
抗癌药物:如环磷酰胺等 烷化剂:如环氧乙烷、氮芥、硫芥等 有毒金属:如六价铬、有机汞等 农药:如乐果、敌百虫等 食品添加剂:如奶油黄、胭脂红、食用蓝1号和2号 等 其他:如多氯联苯、氯乙烯、苯等
据悉,丹尼一家五代人都患有这 种“狼人综合征”,他和26 岁的哥哥拉里从小便被当成 “怪物”,被关进笼子中四处 展出。
祖母携带这种变异基因,将它传 给了后代。哥哥拉里、堂姐妹 莉莉和卡拉、亲妹妹贾米、6 岁侄女丹尼拉等
45
‘狼人综合征’和月亮以及狼没有任何联系,而是与 基因有关。
多毛症基因曾是人类身上的一种“失传基因”。当 远古时代的人类还是长满毛发的灵长类动物时,身 上就存在着这种基因,但当人类渐渐进化后,这种 基因变得不再需要,就开始发生突变而“关闭”。 然而丹尼的家族不知何故,他们体内被“关闭”的 多毛症基因现在又被“打开来了”。
31
A 腺嘌呤
G
T
C
鸟嘌呤 胸腺嘧啶 胞嘧啶
32
33
后果
同义突变(synonymous mutation):指没有 改变基因产物氨基酸序列的突变。
GGG 和GGA 均编码 (glycine, Gly,甘氨酸)
34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指碱基序 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4
第一节 概 述
15
一、基本概念
遗传与变异
遗传:
生物物种以各种繁殖方式来保证世代间生命的持续。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变异:
亲子之间或子代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16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 异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突然的、根本的变化,因为这 种变化起源于基因和染色体,因此,是可遗传的变异.
1.二聚体的形成:紫外线 环丁烷嘧 啶和 4-6光产物 阻止DNA复制 引起细胞死亡
相互易位
54
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 体断裂所致。
当断端不发生重接或虽重接而不在 原处,即可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
55
三、染色体数目异常
Normal human Karyotype: 46,XY 56
动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为标准, 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表现为整 倍性畸变和非整倍性畸变。
67
2.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
嵌入剂(intercalating agent):指能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 DNA单链的碱基之间或DNA双螺旋结构的相邻多核苷酸 链之间的物质
常见的嵌入物:多环芳烃的环氧化物,吖啶(ādìng)类化 合物,联苯胺等。其共同的结构特征为:平面多环状结构, 一般是三个环,长度极为相似约 6.8Å。
(1)21-三体,即Down氏综合征; (2)18-三体,即Edward综合征 (3)13-三体,即Patau综合征。
外源性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1
12
【内容】
基本概念:突变、遗传毒理学、致突变作 用、致突变物 致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异 常、染色体数目异常
13
致突变作用机制 突变的后果:生殖细胞突变,体细胞突变 机体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致突变试验
49
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
类型: 缺失 重复 倒位 易位
50
(1) 缺失(deletion):染色体上丢失了一个片段。
一个染色体发生一次或多次断裂而不重接,就会出现一个或 多个无着丝粒断片和一个缺失了部分染色质并带有着丝粒 的异常染色体。
51
(2) 重复:在一套染色体里,一
个染色体片段出现不止一次。
因发现了果蝇白眼突变的性 连锁遗传,提出了基因在染 色体上直线排列以及连锁互 换定律,摩根于1933年被授 予诺贝尔奖。
1946年,摩根的学生,被誉 为“果蝇的突变大师”的米 勒,证明X射线能使果蝇的 突变率提高150倍,因而成 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18
基因与染色体
生物界都知道是遗传因子(即基因)决定了生物 的遗传。但是,基因究竟在细胞内的什么地方?
“狼人综合征”非常罕见,患病概率只有100亿分 之一,且没有根治办法。
46
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47
染色体结构异常(畸变)(structural chromosome aberration):是指由于染色 体或染色单体断裂,造成染色体或染色 单体缺失或引起各种重排,从而出现染 色体结构异常。
发病率,2/1000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2
基因突变的案例——色盲症
全色盲,双色盲,色弱(红绿蓝三原色)
发病率,男性7%,女性0.49%
X染色体隐性遗传(交叉遗传)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色盲矫正隐形眼镜, 改善色觉,提高色调分辨能力)
43
44
基因突变的案例——多毛症
23岁的墨西哥男子丹尼·出生后 就患有一种罕见的多毛症,全 身都被浓厚的黑色毛发覆盖, 看起来就像传说中的恐怖“狼 人”。
断裂剂:凡能引起染色体断裂的物质。
48
染色体畸变又可分为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type aberrations):指染色体中两条染色单 体同一位点受损后所产生的结构异常
染色单体畸变(chromatid-type aberrations):指畸变涉及复制染色体 中两条染色单体中的一条
61
突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
突变 染色体数目变化
染色体畸变
碱基置换 移码突变 密码子插入或丢失 非整倍体
转换
碱基插入
多倍性
颠换
碱基丢失
缺失、断片 重复 倒位 易位 ……
62
第三节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 机制及后果
63
一、引起突变的DNA变化
(一)碱基损伤 1.碱基错配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是指对DNA和
整倍性畸变可能出现单倍体、三倍体或 四倍体。超过二倍体的整倍性畸变也统 称为多倍体。非整倍性畸变系指比二倍 体多或少一条或多条染色体(2n+1, 2n-1)。
57
整 倍 性 畸 变
58
非 整 倍 性 畸 变
59
缺体是指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 单体或三体系指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应
地少或多一个 四体则指其比同源染色体多一对。 人类中常见有三种三体:
3.4Å
68
AT G C 解链 GC AT
编码链 A G 嵌入 G A
A G
嵌入 G A 模板链
A
AT
G
GC
A 插入一个
碱基
G
GC
A
AT
AT
GC
G
缺失一个
碱基
AT
69
3.碱基类似物取代
有些化学物的结构与碱基非常相似,称 碱基类似物
它们能在S期中可与天然碱基竞争,并 取代其位置
例如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能取代胸腺嘧啶; A=T → A=5BU
52
(3) 倒位(inversion):一个染色体片段被颠
倒了。倒转180再重接 臂间倒位:如果颠倒的片段包括着丝点,称为
臂间倒位; 臂内倒位:如不包括着丝点,称为臂内倒位。
染色体的臂间倒位
53
(4) 易位(translocation):从某个染色体断下的节
段接到另一染色体上称为易位。
23
2. 物理因素:电离辐射、温度剧烈变化等
24
在医院接受治疗 的受辐射的孩子
1986年4月26日,原苏联在乌克兰境内 修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引起 大火。该事故导致约8吨的强辐射物严重 泄露,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放射性污染,其 危害至今也未能完全消除。
切尔诺贝利事故增加儿童体内DNA变异。
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 两种类型。
突变基因:基因内存在的突变的基因 野生型基因:没有发生突变的基因
30
(一) 碱基置换(base subsititution)
碱基置换是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 落而引起的突变。
转换(transition):即嘌呤到嘌呤或嘧啶到 嘧啶的变化
颠换(transversion):即嘌呤到嘧啶或嘧啶 到嘌呤的变化
25
3. 生物因素:病毒、基因工程等
转基因鲑鱼(上)比同年龄的 野生鲑鱼(下)重 11 倍
26
第二节 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
从遗传学角度或突变角度分为: 基因突变 染色体结构改变 染色体数目改变
27
从机理角度分为:
对DNA为靶的损伤(包括基因突变和染 色体畸变)
不以DNA为靶的损伤(染色体数目异常)
• 突变”这个词的来源:“突变”是由荷兰De Vries(1901-1903) 提出。他当时在栽培月见草,发现其中有多种可变遗传的变异, 因这些变异是不连续的好象突然发生,故叫“突变”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现代遗传学 奠定了基础(基因分离、自由重组)
17
1909年摩尔根(Morgan)发现 在红眼果蝇中有白眼果蝇
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对象回答了这一问题,基因 在染色体上。
19
20
从发生原因上,可分为: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是由 于普遍存在的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 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
特点:发生过程长、频率很低,与物
种进化有关
21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是指人 为地造成突变
特点:发生过程短、频率高,既可被
人类利用,也可能对人类产生危害
22
环境中的致突变因素
1. 化学物质 天然存在的致突变物:如黄曲酶毒素、亚硝酸盐等 人工合成的致突变物
抗癌药物:如环磷酰胺等 烷化剂:如环氧乙烷、氮芥、硫芥等 有毒金属:如六价铬、有机汞等 农药:如乐果、敌百虫等 食品添加剂:如奶油黄、胭脂红、食用蓝1号和2号 等 其他:如多氯联苯、氯乙烯、苯等
据悉,丹尼一家五代人都患有这 种“狼人综合征”,他和26 岁的哥哥拉里从小便被当成 “怪物”,被关进笼子中四处 展出。
祖母携带这种变异基因,将它传 给了后代。哥哥拉里、堂姐妹 莉莉和卡拉、亲妹妹贾米、6 岁侄女丹尼拉等
45
‘狼人综合征’和月亮以及狼没有任何联系,而是与 基因有关。
多毛症基因曾是人类身上的一种“失传基因”。当 远古时代的人类还是长满毛发的灵长类动物时,身 上就存在着这种基因,但当人类渐渐进化后,这种 基因变得不再需要,就开始发生突变而“关闭”。 然而丹尼的家族不知何故,他们体内被“关闭”的 多毛症基因现在又被“打开来了”。
31
A 腺嘌呤
G
T
C
鸟嘌呤 胸腺嘧啶 胞嘧啶
32
33
后果
同义突变(synonymous mutation):指没有 改变基因产物氨基酸序列的突变。
GGG 和GGA 均编码 (glycine, Gly,甘氨酸)
34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指碱基序 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4
第一节 概 述
15
一、基本概念
遗传与变异
遗传:
生物物种以各种繁殖方式来保证世代间生命的持续。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变异:
亲子之间或子代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16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 异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突然的、根本的变化,因为这 种变化起源于基因和染色体,因此,是可遗传的变异.
1.二聚体的形成:紫外线 环丁烷嘧 啶和 4-6光产物 阻止DNA复制 引起细胞死亡
相互易位
54
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 体断裂所致。
当断端不发生重接或虽重接而不在 原处,即可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
55
三、染色体数目异常
Normal human Karyotype: 46,XY 56
动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为标准, 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表现为整 倍性畸变和非整倍性畸变。
67
2.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
嵌入剂(intercalating agent):指能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 DNA单链的碱基之间或DNA双螺旋结构的相邻多核苷酸 链之间的物质
常见的嵌入物:多环芳烃的环氧化物,吖啶(ādìng)类化 合物,联苯胺等。其共同的结构特征为:平面多环状结构, 一般是三个环,长度极为相似约 6.8Å。
(1)21-三体,即Down氏综合征; (2)18-三体,即Edward综合征 (3)13-三体,即Patau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