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针灸治疗
胃痛(胃下垂)-针灸治疗学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要 求
病例导入
刘某,男,47岁,工人。
有胃痛史近6年,胃腕痛受寒、疲劳、饮食不慎、情志不和时易 发。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前天胃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 服药物效果不好,遂来我科诊治。检查: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 患者呻吟,表情痛苦。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2.《灵枢-杂病》: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 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3.《标幽赋》: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
4.《针灸大成卷九》:腹内疼痛,内关、三 里、中脘。
病例导入
刘某,男,47岁,工人。
有胃痛史近6年,胃腕痛受寒、疲劳、饮食不慎、情志不和时易 发。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前天胃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 服药物效果不好,遂来我科诊治。检查: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 患者呻吟,表情痛苦。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操作
毫针常规刺。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可加用灸法。急性胃痛每 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其他治疗
(1)穴位按压
取至阳、灵台。俯伏位,用 双手拇指按揉3〜5分钟。用 于急性胃痛。
⑵耳针
取胃、十二指肠、 脾、肝、神门、 交感。每次选用3 〜5穴,毫针刺法 或压丸法。
⑶拔罐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胃痉挛、胃扭转、 胃下垂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上腹胃腕部疼痛。若暴发疼痛,痛势 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 者为实证;痛势隐隐,痛处喜按,空腹 痛甚,纳后痛减者为虚证。
证型 (实)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 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针灸治疗胃痛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胃痛需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如孕妇、儿童、恶性肿瘤等患者不宜针灸;同时要注意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避免伤及内脏。
针灸治疗胃痛的操作手法与注意事项
禁忌症
针灸治疗胃痛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如孕妇、儿童、年老体弱、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等不宜针灸;另外,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也应慎用针灸。
不良反应
针灸治疗胃痛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VS
未来针灸治疗胃痛的趋势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疗效。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与其他医学技术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有望为胃痛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挑战
针灸治疗胃痛的挑战包括如何提高疗效和稳定性、降低复发率,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推广应用针灸疗法。此外,如何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疗效评估标准,以及如何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完善针灸治疗的理论体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缓解疼痛
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胃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
改善消化功能
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胃痛患者的消化功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反酸等消化道症状。
针灸治疗胃痛的疗效评估标准
疼痛程度评估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数字疼痛评分法(NRS)等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以及疼痛缓解程度。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均会影响针灸治疗效果。
起源
针灸治疗胃痛在现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了针灸治疗胃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发展
针灸治疗胃痛的起源与发展
1
针灸治疗胃痛的基本原理
2
3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胃部疼痛和不适的症状。
62例急性胃痛的针灸临床治疗体会

62例急性胃痛的针灸临床治疗体会一、辨证施治在对急性胃痛进行针灸治疗时,首先要进行准确的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进行正确的针灸治疗。
比如在面对急性胃痛伴有寒热征象的患者,应该在腹部穴位上进行温经散寒的针灸操作;而对于急性胃痛伴有气滞症状的患者,则需要通过调理气滞来减轻胃痛。
二、穴位选择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选择合适的穴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急性胃痛患者,可选择中医经典穴位如中脘、下脘、足三里、内关等进行针灸刺激。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胃肠功能,缓解疼痛症状。
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穴位的深浅和角度,刺激得当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灵活运用在实际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
不同的患者可能有着不同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等,需要结合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原则进行针灸治疗。
通过调整针刺的深浅、频率、时间等参数,使得针灸治疗更加贴合患者的实际需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配合其他疗法在对急性胃痛进行针灸治疗时,还可以结合其他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煎剂、按摩推拿等,以增强治疗效果。
比如在针灸治疗的可以给患者服用一些祛痛和平喘的中药,或者进行腹部按摩等辅助治疗,从而加快康复的速度。
五、注意治疗适应症在进行急性胃痛的针灸治疗时,要注意治疗适应症。
对于一些严重的急性胃痛症状,如溃疡、胃穿孔等,针灸治疗可能并不适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其他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一些自我保健和饮食调理来缓解胃痛,避免过度依赖针灸治疗。
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针灸治疗只是一种治疗方式,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急性胃痛,患者还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要暴饮暴食;注意规律作息,不要熬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等。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预防,才能确保急性胃痛的不再复发。
通过对62例急性胃痛患者的针灸临床治疗体会,我深刻认识到了针灸治疗对急性胃痛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胃痛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胃痛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很多现代人三餐饮食不规律,久了之后就造成了胃病,病情发作的时候食不下咽,非常难受,有的人知道中医针灸治疗胃痛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还是可以试试的哦。
以下是小编推荐胃痛针灸的穴位知识,欢迎阅读!胃痛针灸的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不仅是胃之募穴,而且是八会穴之腑会,治疗胃腑之病变。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为胃之下合穴,凡胃脘部疼痛,无论虚实,均可用本穴治疗。
具有通调腑气,和胃止痛的作用。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和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宽胸理气等作用。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
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可用于治疗脾胃方面的病证。
胃痛针灸具体操作脾胃虚弱:以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按为主症。
治疗上以灸法为主,针刺用补法。
取穴上加神阙、气海、关元温中散寒。
胃阴不足:以胃脘部灼痛,饥不欲食为主。
慎用灸法,因为灸可使胃阳更盛;一般只针不灸,针刺可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穴位可加用内庭、血海、三阴交养阴清热,益胃止痛。
寒邪犯胃:胃脘部疼痛因感受风寒之邪而暴作,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可针灸并用,虚者用补法,实者用泻法;加神阙、胃俞、梁丘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食积伤胃:常有暴饮暴食史,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出未消化之食物,吐后痛减。
禁用灸法,若灸只会加重食滞。
针刺用泻法,在基础穴位上,加用梁门、下脘、里内庭消食化滞,行气止痛。
肝气犯胃:胃脘胀痛,可连及两肋,喜叹气,常因情志刺激而发作。
针灸用泻法;除了基础穴外,还可用肝经上输募配穴法泻肝气,即期门和太冲穴。
淤血阻滞:胃脘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通加剧。
临床上本证一般不提倡用针刺治疗,以手术疗法为主。
如情况紧急下可用针刺治疗,但仍需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情况。
胃痛的原因1、胃寒痛:胃寒痛证见喜手按热饮,痛时持续,伴吐清水,胃寒,手足冷,脉沉迟,舌苔白腻。
针灸治疗胃痛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胃痛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20-12-17T13:24:55.8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7期作者:程健顾星江夏云[导读] 胃脘痛作为临床多发疾病,运用针灸治疗本病能够疗效显著程健顾星江夏云杭州市临安区中医院,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胃脘痛作为临床多发疾病,运用针灸治疗本病能够疗效显著、整体调节,且无不良反应。
本文就近十年来文献中有关针灸、针灸配合其他疗法及辨证分型等方面治疗胃痛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总结针灸治疗胃痛现状,并对针灸疗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针灸疗法;胃痛;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tomachacheAbstract:Epigastric pain as a clinical disease, us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o treatment this disease which can be effective, the overall adjustment, and no adverse reactions. In this paper, th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other therapie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stomachache in recent ten year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tomachache was summarized.Key words: acupuncture therapy,Stomach pain,review胃痛,主要以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伴有胀满、纳呆、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可归属“胃脘痛”范畴[1]。
中医针灸常见病症治疗

中医针灸常见病症治疗针灸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的常见病症治疗。
一、头痛:针灸治疗头痛可以取穴太阳穴、合谷穴等。
太阳穴位于太阳穴凹陷处,用食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可缓解头痛。
合谷穴位于拇指与食指骨融合的骨缝处,用拇指和食指并拢按压,每次5分钟,可减轻头痛症状。
二、颈椎病:针灸治疗颈椎病可以选取风池、天柱穴等穴位。
风池穴位于颈椎两侧肌肉中,用双手的指肚按摩揉动,每次5分钟,有助于舒缓颈椎病症状。
天柱穴在颈椎的最高点处,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可缓解颈椎疼痛。
三、肩周炎:针灸治疗肩周炎可以选择肩井、秉风穴等。
肩井穴位于肩胛骨下缘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可减轻肩周炎的症状。
秉风穴位于肩胛骨的外侧,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有助于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四、胃痛:针灸治疗胃痛可以取足三里、太冲穴等。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用拇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可以缓解胃痛症状。
太冲穴位于脚背的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有助于调理胃气。
五、月经不调:针灸治疗月经不调可以选取关元、曲池穴等穴位。
关元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
曲池穴位于胸部正中线的第4肋间,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可以缓解月经不调引起的腹痛。
中医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原理是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刺激,通过调理人体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仅适用于某些疾病,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进行针灸治疗,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前需咨询专业医生和针灸师的意见。
总之,中医针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治疗许多常见病症。
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施加刺激,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一种整体调理的效果。
针灸治疗学胃痛

隐隐灼痛
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阴交、内庭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19页
2.其它疗法
(1)穴位按压(指针)(2)耳针: 选穴:胃、肝、下脚端、神门、脑、膈(恶心呕吐)、胰、胆(消化不良) 方法:每次取2-3穴,捻转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适合用于胃神经官能症。(3)穴位注射: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20页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治疗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6页
[辨证关键点](1)辨虚与实(2)辨寒与热(3)辨气与血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7页
辨虚实:病程长,痛处喜按,饥时痛著,纳后痛减者多属虚证。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后痛增者多属实证。 辨寒热:冷痛,喜温,泛吐清水者多属寒证,灼痛,喜凉,泛吐酸水者多属热证。 辨气血:痛呈胀痛、窜痛者,多属气滞。病程长,痛连续,固定不移刺痛者多血瘀。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37页
古代治疗经验
(一)选穴特点1.循经选穴 多项选择任脉穴。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经胃脘部;胃脘痛又常与正气亏乏、奔豚气上相关,故又多取小腹部任脉穴以补虚调气。 惯用穴为中脘、气海、关元、下脘、巨阙等。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38页
多项选择脾、胃经穴。胃脘痛与脾、胃关系最为亲密,所以古人多取脾、胃经穴给予治疗。《灵枢·经脉》中脾经“是动病”和“所生病,”即分别有“胃脘痛”和“心下急痛”之证。 惯用穴为公孙、商丘、大都、太白及足三里、乳根等。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28页
40年来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文件总结 结论: ①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惯用穴位按使用频率高低依次为: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上脘、内关、梁门、章门、下脘、三阴交、公孙、合谷。 所选取穴位以俞募穴等病变局部穴位为主,认为可能是因为消化性溃疡属内脏疾患,而俞募配穴对内脏疾患治疗作用远远超出了四肢配穴法。也有些人经过试验证实了中脘、胃俞穴与溃疡病确实含有亲密相关性。
30个中医针灸疗效记录

30个中医针灸疗效记录简介本文档记录了30个中医针灸疗效的案例。
这些案例旨在展示中医针灸在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上的有效性,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疗效记录1. 病症:头痛治疗情况:经过5次针灸治疗,病症明显减轻,头痛发作频率由每天3次减少到每周1次。
2. 病症:失眠治疗情况: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提高。
3. 病症:胃痛治疗情况:经过3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胃痛明显减轻,胃痛发作频率从每天2次减少到每周1次。
4. 病症:颈椎病治疗情况:经过8次针灸治疗,患者的颈椎病症状明显减轻,颈部僵硬感明显改善。
5. 病症:肩周炎治疗情况:经过6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肩周炎症状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
6. 病症:痛经治疗情况:经过4次针灸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明显改善,疼痛程度减轻,经期不适明显减少。
7. 病症:冷疮治疗情况:经过5次针灸治疗,患者的冷疮症状明显减轻,疮口愈合速度加快。
8. 病症:过敏性鼻炎治疗情况: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减轻,鼻塞、流涕情况改善。
9. 病症:腰痛治疗情况:经过7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腰痛症状明显减轻,腰部僵硬感明显改善。
10. 病症:哮喘治疗情况:经过12次针灸治疗,患者的哮喘症状明显减轻,呼吸困难情况改善。
11. 病症:便秘治疗情况:经过6次针灸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排便顺畅度增加。
12. 病症:焦虑治疗情况:经过8次针灸治疗,患者的焦虑症状明显减轻,情绪稳定性提高。
13. 病症:面瘫治疗情况: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的面瘫症状明显减轻,面部肌肉运动恢复。
14. 病症:痛风治疗情况:经过9次针灸治疗,患者的痛风症状明显减轻,关节疼痛程度减轻。
15. 病症:焦虑失眠治疗情况:经过12次针灸治疗,患者的焦虑失眠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
16. 病症:慢性胃炎治疗情况:经过7次针灸治疗,患者的慢性胃炎症状明显减轻,胃脘不适感明显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痛的针灸治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胃痛的针灸治疗
摘要: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其病因复杂,由外感六淫之气、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素体脾胃虚弱等引起,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针灸治疗有效病种之一,临床上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分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阻胃、胃阴亏耗等证,根据“不通则痛,不荣则通”的理论,本病针灸治疗当以和胃理气止痛为基本原则,当分清寒热虚实,辨别病位,采用相应的治法才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痛;辩证;针灸;选穴
Abstract:stomachache,also called epigastric pain,It’s main symptom is pain over the epigastrium at stomach region. The etiology is very complex .it is believed that stomachache is caused by the feeling ambition internal injured, inappropriate drinking or eating, weakened spleen and stomach, and so on. Stomachache is a kind of common ailment and frequently encountered disease, which acupunctur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therapeutic modalities. It’s divided into syndrome of cold pathogen attacking 、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eating and drinking 、syndrome of a hepatic qi attacking stomach、syndrome of damp-heat in the stomach 、syndrome of stomach-yin of deficiency 、etc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tiological factors in clinic. According to tcm athogenesis of pain from "hindering pain" and "deficiency pain". Regulating
qi-flowing for harmonizing stomach is fundamental principle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acupoints selection need to realize the differences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 and cold and heat. Tre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various severity of injuries can have a better effect in treating disease.
Key words: stomachache、dialectic、acupuncture、acupoints selected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特征[1],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上消化道症状。
发病特点,有反复的发病史,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如天气变化,情绪激动,饮食失常,过饱、过饥饿,进食生冷干硬等。
根据病因病机分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阻胃、胃阴亏耗,淤血停胃等证,针灸治疗取穴多在足阳明胃经,又因足太阴与足阳明相表里,选取脾经相关穴位,多以胃脘部局部诸穴为主,具体选穴方面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辨别病在气在血及不同脏腑,配合艾灸或火罐,刮痧等治疗方法加之药物治疗。
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均可按照胃痛的辩证分型论治。
一、寒邪犯胃
病因:寒邪犯胃或过食生冷导致寒积于中焦,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通
症状:胃脘疼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病机: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散寒止痛
取穴:胃三针[1]即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
中脘为胃的募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与任脉交汇穴是治疗胃腑疾患的要穴。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调理胃肠的常用穴位。
内关通阴维脉与之合于胃心胸,也可治
疗胃部疾患。
胃俞为背腧穴主治胃中寒胀[2].针刺用泻法,多用艾灸法在中脘穴及神阙附近温和灸来达到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效。
中药调理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方剂如香苏散等配合应用
二、饮食伤胃
病因:饮食不洁,过食肥甘导致湿热内生或食滞不化内有虫积阻滞胃气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吐酸,厌食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积滞,阻遏胃气
治法:消食导致,和胃止痛
取穴:腹部胃经腧穴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
脾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具有调理脾胃,促进肠道蠕动,加强消化功能的作用,针刺用泻法,而多以胃经腹部旁开前正中线两寸的一排经穴以点柔法或刮痧疗法,以出痧透邪为度。
配合以消食丸等方剂。
三、肝气犯胃
病因:忧郁恼气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脘气机阻滞
症状: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取穴:肝俞、期门,太冲、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
选取肝经胆经或或与肝胆相关穴位以治疗肝气不疏,以疏肝解郁,调理肝气,配以调理脾胃的中脘,足三里,天枢来固护脾胃,针刺用泻法。
中药调理以疏肝解郁,调和脾胃的柴胡疏肝散等方剂
四、湿热阻胃
病因:外感湿热之邪入里,或嗜食肥甘厚味脾失建运,湿热内生
症状:痞满不适、疼痛,呕吐泄泻,口苦、口中黏腻,心烦口渴,腹中肠鸣,可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楚。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取穴:胃三针,丰隆,上巨虚、下巨虚、胃俞、脾俞
丰隆为趋痰之要穴,湿热阻滞脾胃易生痰涎,上巨虚主治肠中切痛雷鸣[3],脾俞、胃俞建运脾湿,适当选用肝经调理气机之穴,针刺以泻法为主,不灸,或以拔罐点刺放血来泻邪热。
中药调理以清中汤等方剂。
五、胃阴亏耗
病因;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脘灼痛
症状:知饥少纳[4],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取穴:三阴交,足三针,太溪
针刺用补法,不灸以免火耗阴液,得气后接电针仪中药调理以养阴益胃的一贯煎加减五、淤血内停
病因:淤血内结,气滞不通阻遏胃气,不通则痛
症状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疼如刺割,久痛不愈,食欲不振,实质紫暗,脉细涩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取穴:血海、梁丘、公孙、三阴交、胃三针
血这里指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
该穴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处,针刺用泻法,,多配合刺络拔罐之法以泻蕴结之淤血。
中药调理以失笑散合丹参饮等方剂
胃痛起病之出多为单一病因,日久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复杂。
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节,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针灸治疗胃脘疼痛多能立即见效,坚持治疗有良好的远期效果,在治疗时辅以药物等多种方法,根据病情的发生发展选用适宜的穴位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
[2]彭增福.《靳三针疗法》.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
[3] (晋)皇甫谧|校注:张全明《针灸甲乙经》.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 杨继洲.《针灸大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5]叶天士.临症指南》.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