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写下水作文的意义
教师写『下水』作文的意义

你有威信 ,必须你有 实力 。提高你 的 威信 ,增强 你 的实力 ,写 “ 水 作 下 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 三)开辟沟通渠道 ,融洽师生 关系
人与人之 间需要 沟通 ,师生之 间
更需要 。师生之 间沟通 的渠道很多 ,
“ 下水作 文”是很好 的一条 。师生 之 间的沟通大多是 E头的,而 “ l 下水作 文”则是书面的 ,言为心声 , “ 水 下
教师写下水作文 ,以身作则率先 垂范, 可启迪学生写作的思路 ,激发 学生 写作 的热 情 ,激 发学 生写 作兴 趣 ,克服对作文 的畏难情绪 ,把学生 带人 “ 柳暗花 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境界 。教师下水作文在某种意义上来 说是与学生同甘共苦 ,这样就拉近 了
师生距 离 ,开辟 了沟通渠道 ,融洽 了 师生关 系。
写 作 导 引
水平 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 面。思维 是
朱 永 海
写作 的本质 ,写可促思。思 维是教 师 能力 的核心。积累是 写作 的仓储 ,写
可促 积累 ,积 累是 学习 的重 要方法 : 写作 就是创造 ,要 学生有创造 能力 ,
老师先要行 。创造能力也需要在创造 中形成和发展。所 以,我认为下水作 文是提高教师 自身素质 的重要方法之
教学质量 和教书育人本领 。 ”这是谆 谆告 诫 ,更是鞭 策 提醒 。而下 水 作 文, 它是一条链条 , 链接 了理论 和实 践 ,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师 ;它是一 根纽带,密切 了师生关系 ,让我们 成 为学生的知己;它是一块 基石 ,垫起 了我们生命 的高度 ,使我 们成为课 程 改革的弄潮儿 。 ( 一)提高教师素质 ,顺应 时代
一
0
随着新课 程改革对教师要求 的提 升 ,教师的责任已经远远超 出了课堂 教学的范围 ,扩展到 了教学反思与研 究 、课程开发 、 课题研究等方 面。如 果我们语文教师不立足于 自己的可持
教师写下水作文的意义

教师写下水作文的意义郑娟另一方面,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老师自己动手,他才会懂得评价学生作文,如果一个题目他写不出,他就能够更宽容学生的作品,也能够学习学生作文中的精彩,如果一个题目他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方向。
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
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但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作文,教师能真正体验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写下水文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1、和学生零距离接触,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下水文能提升教师的写作水平,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
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品尝作文的甘苦,才会增强直观感觉,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
此外,参加写作实践,必然会促动教师持续提升写作水平。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很难想象,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实行作文训练的。
要么完全依赖作文指导书,讲些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隔鞋搔痒,纸上谈兵。
要么让学生死记硬背范文,以应付考试,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容易对学生的作文做出准确评价的,更谈不上恰当的修改。
自然,这样的老师也很难培养出会写作的学生。
3、下水文能让学生掌握常见的作文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方法。
一、作文开头的招式招式1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巧用比喻,排比,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可使文章开头生动形象,富有气势,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例: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烈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招式2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能够达到吸引读者,协助突出中心的作用例:美是什么样子的?白居易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美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招式3描写环境,烘托背景此法即借助于某种修辞或某种描写技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氛围,为下文人物或事情的开端做好衬托铺垫。
教师下水作文模板初中生

教师下水作文模板初中生
初中生作文,以教师下水为标题。
教师下水,是指教师们参加游泳活动。
这个活动在学校中并不常见,但是对于
教师和学生来说,这种活动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教师下水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在平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往
往是严肃的师生关系,但是当教师们参加游泳活动时,他们会和学生们一样穿着泳衣,放下教师的身份,和学生们一起玩耍,这样的互动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其次,教师下水可以树立教师的形象。
在学生眼中,教师往往是严肃的、不苟
言笑的形象。
但是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也会游泳时,他们会觉得老师很有趣,也会更加尊重老师。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喜欢自己的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形象有一个新的认识。
再次,教师下水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学生们在学校中有很多课业压力,
常常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而教师下水活动可以让学生看到老师也注重身体健康,也可以激励学生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身体。
最后,教师下水可以丰富学校的课外活动。
在学校中,除了课业之外,学生们
也需要一些课外活动来放松自己。
而教师下水活动可以为学校的课外活动增添一份乐趣,也可以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一个放松的机会。
总之,教师下水活动对于学校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
它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树立教师的形象,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丰富学校的课外活动。
希望以后学校可以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学校的氛围更加活跃。
什么是教师下水作文

什么是教师下水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老师出了作文题,就让学生自己习作,有些老师可能还多一点解析作文题目、搭建结构框架等等,至于文章则由学生自己去写。
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的这种教法明显的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所以我们老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与学生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与学生一起探讨课文、习作、练习的思路,把自己的思考角度、思索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
近年来,在中小学里有一句行话“下水”。
意思是说语文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题时,自己也写一篇同题作文。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老师的口头“下水”作文,乃至各种示范性的解答,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展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实践证明,“下水”作文鼓励学生,融洽师生感情某老师教完《皇帝的新装》之后,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皇帝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后,该如何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在叽叽喳喳地一番“创造”后,老师拍手示意学生静下,他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了一番后,我也来编个结局:皇帝回宫后,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我的确是没穿什么衣服,但为什么小孩子和老百姓都在说‘并没有穿什么衣服’,而两位诚实的大臣却说我的新装华丽无比?噢,我明白了!小孩子不需要我一分钱;而大臣们需要装扮聪明,需要我的恩赐,所以使我蒙在鼓里。
唉。
第二天,皇帝派手下找来了那位‘最后叫了出来’的小孩子及两位‘诚实’的大臣,他严肃地说:‘今天我要奖励这孩子二百两黄金——因为他讲真话;你们两个大臣,谎报情况,骗我至今,本当问斩。
但念你们忠心有加,曾建战功,故削职为民!’消息传出,百姓雀跃,口呼‘万岁”班中学生屏住呼吸,听到这里,不约而同地为李老师鼓掌叫好。
老师的这段口头“下水”作文,之所以赢得学生的掌声,是因为它体现了老师的以身作则的品德。
老师下水作文的意义

老师下水作文的意义
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谈谈老师对学生作文下"狠手"的意义。
作为一个曾经被老师批改到体无完肤的学生,我深有感触!
我们得承认,老师往往会用一堆红圈圈和批注把作文涂得面目全非。
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被"虐待"得不成人形,当时的我们会觉得老师是个暴君,对文字犯下滔天罪行。
但放眼望去,这种"严刑拷打"其实大有深意。
作为一名严谨的老师,他们批改作文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学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没人希望学生的文章到处是病句、错别字和语病吧?老师们就是为了纠正这些问题,给予指导。
虽然过程残酷了点,但结果是好的。
老师对作文的批改也体现了他们的用心。
你想啊,一篇篇学生作文批改下来,工作量之大,就连机器人都得叫苦连天。
但老师们还是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就为了让我们的写作素养有个质的飞跃。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由衷感激吗?
当然,老师批改作文也是出于对学生的关爱。
就像家长严格要求孩子的原因一样,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写作方面更上一层楼。
别小看了写作能力哦,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受过良好教育的重要标准。
老师之所以如此严格,就是希望我们将来能驰骋于文学或其他领域,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所以,同学们,当老师再次把你的作文"批斗"一番时,不要气馁。
相信老师的良苦用心,努力改正缺点,你的写作肯定能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一切都是为了成就更好的你,老师们可是操碎了心哦!。
下水作文的必要性

二、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的必要性
优秀的“下水作文”体现老师的创新人格,直接对学生人格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甚至终生不可磨灭。
刘国正先生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
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
”刘国正先生呼吁教师写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实则是一种科学的建议,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教师做下水文,对自己研究如何教学很有好处。
教师写下水文的过程,头脑中就建构了作文过程。
教师作文的心理与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能展现给学生,学生会受益匪浅的。
历史和现实明白无误地向我们昭示这个道理:朱自清、朱光潜、周作人、俞平伯、林语堂、郑振铎、丰子恺、蔡元培、郁达夫等名家,都既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也是著名的作家学者。
他们那一代教师,确实是自己写得好,教得也格外有方。
时下一些语文成绩好的教师,也多率先垂范,以自己勤勉而丰赡的写作实践给学生以鲜活生动、实实在在的作文影响。
名师出高徒,老师口吐锦绣,学生自然手痒痒,乐于勤于动笔者不知不觉就多起来,作文见报见刊的机会自然也日渐增多。
气氛浓了,兴致高了,作文水平、语文成绩也水涨船高,这都是有目共睹也令人心仪的现实。
“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要有一桶水。
”要教会学生游泳,自己首先要学会游泳。
教师必须通过写作关,教学生写作不易,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亦难。
所以要持之以恒,勤写多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
下水作文的意义

下水作文的意义
《下水作文的意义》
嘿,大家知道吗,下水作文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呢!我想起了我上学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们老师经常会写下水作文,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写一篇关于夏天的作文。
老师呢,也不搞那些文绉绉的词儿,就是直接跟我们讲他小时候夏天的那些好玩事儿。
他说他小时候啊,一到夏天就和小伙伴们往村子边的小河跑,那河水清得哟,能直接看到水底的沙石和小鱼小虾。
他们一群孩子会在河里嬉戏玩水,还会比赛谁憋气憋得久。
老师描述得特别详细,连他们怎么偷偷下河怕被家长发现的那种紧张心情都讲得活灵活现的。
我们呢,就一边听一边哈哈大笑,感觉就像自己也在那河里玩水一样。
通过老师这篇下水作文,我们一下子就知道该怎么去描写夏天的有趣场景了,不再是干巴巴地写什么天气热、太阳大。
而且我们也更能体会到作文原来是可以这样写得生动又有趣。
这就是下水作文的意义呀,它就像一个榜样,让我们知道好的作文该是什么样,让我们有了努力的方向。
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老师当年写的那篇下水作文,它真的让我们收获太多啦!所以说呀,下水作文的意义可大着呢,能让我们在写作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呀!。
教师写“下水”作文的意义

教师写“下水”作文的意义作者:朱永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08期实践证明,教师的“下水作文”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中教师只会指手画脚的表象,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据现有资料,最先提倡写下水作文的是叶圣陶先生,他在1961年7月22日《文汇报》第2版发表文章,文章表明“教师下水”原不是叶先生的原创,他说他曾在成都听一位中学老师谈到学校领导要求语文下水。
叶老认为:“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在文中,叶老详细地说明了下水作文的功用,三日不弹,手生荆棘,而教师下水过后,就能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刘国正先生对“教师下水作文”也有专章论述,他的《也谈“教师下水”》发表在《人民教育》1984年第6期上,他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
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
”于漪老师阅读了刘国正先生的《也谈“教师下水”》以后,很受启发,引起共鸣,立即提笔写了《谈教师的“下水”和“半下水”》,此文发表在《人民教育》1984年第10期上,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劝说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要把“消极”的压力转变为奋进的风气,一定要去“怕”添“勇”,勤于练笔,坚持与学生一起写“下水文”和“半下水”。
一.人文教育价值很多教师自从走上岗位后,不看书,不读报,迷信教参,人云亦云,以其昏昏只能使人沉沉。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写下水作文的意义
郑娟
另一方面,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老师自己动手,他才会懂得评价学生作文,如果一个题目他写不出,他就能够更宽容学生的作品,也能够学习学生作文中的精彩,如果一个题目他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方向。
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
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但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作文,教师能真正体验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写下水文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和学生零距离接触,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下水文能提升教师的写作水平,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
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品尝作文的甘苦,才会增强直观感觉,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
此外,参加写作实践,必然会促动教师持续提升写作水平。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很难想象,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实行作文训练的。
要么完全依赖作文指导书,讲些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隔鞋搔痒,纸上谈兵。
要么让学生死记硬背范文,以应付考试,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容易对学生的作文做出准确评价的,更谈不上恰当的修改。
自然,这样的老师也很难培养出会写作的学生。
3、下水文能让学生掌握常见的作文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方法。
一、作文开头的招式
招式1
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巧用比喻,排比,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可使文章开头生动形象,富有气势,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例: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烈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招式2
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能够达到吸引读者,协助突出中心的作用例:美是什么样子的?白居易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美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招式3
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此法即借助于某种修辞或某种描写技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氛围,为下文人物或事情的开端做好衬托铺垫。
这种方法对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尤为有效。
例:秋雨中我独自一人寻觅。
只见秋风瑟瑟,枯叶飘飞,卷进雨雾中像飘飞的灵魂无声无息的落在生命之树下;绵绵秋雨,打开了我惆怅的思绪……
招式4
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这种开头,由眼前的情景,联想起以往的事情,引起回忆,沿着这个思路叙述往事,形成倒叙。
例:“常回家看看,回家……”歌声在房间的上空回旋着。
东子拿着父亲的心,泪水已溢满了脸颊。
三年了,东子离开家整整三年了,三年来父亲的一封封信以将东子心中的仇恨化为乌有。
东子掩卷而思,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
招式5
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
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招式6
设问生疑,制造悬念。
先倒叙事情的结果,设置悬念,或先设问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
例:美是什么?我带着这道千年难题,穿越时空隧道,我要叩问孔子,请教屈原,看看他们是如何解答的?
二、作文结尾的招式
招式1
首尾呼应,凸现主旨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
例:心依泊于家,家是爱的港湾,泊着生命的航船,征帆竞发。
船上暖意融融,爱撑起一片无云的蓝天……(首)
当冬天的坚冰消融,生命的航船又将起锚,靠着这份爱,我们在家的港湾泊过一个个春秋,靠着这份爱,我要乘风破浪,而父母将青春常在。
(尾)
招式2
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
这种情感可在文章结尾处真挚地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迫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
例: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招式3
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即在叙事的基础上,利用抒情、议论突出中心,让人明白你的写作意图,给人清晰的理解。
例:春光似海,青春如花。
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青春在于奋斗,在于拼搏。
愿天下的人们都能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花一样的馨香!
招式4
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借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例: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己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
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
招式5
引用名句,多姿多彩。
借用名句既能够使文章简洁,又能够增添文采。
能够直接引用,也能够巧妙仿用。
例: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美好的明天。
招式六
巧妙发问,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