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合集下载

读懂语言背后的文化

读懂语言背后的文化

读懂语言背后的文化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但是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呢?本文将从语言的起源、词汇和语法结构、语言习惯等方面来探讨语言背后的文化。

一、语言的起源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当时的人类通过发出声音来表达情感和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化,人类逐渐发展出了更加复杂的语言系统,从简单的手势和声音到具有语法结构的语言。

不同地区的语言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

二、词汇和语法结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是文化的集合体。

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例如,中文中的“家”一词包含了亲情、家庭、温暖等意义,而英文中的“home”则强调了居住地的概念。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家庭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此外,语法结构也是语言背后文化的体现。

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时间、空间、人际关系等的理解。

例如,德语中的动词位于句子的第二位,强调了行为的重要性;而英语中的主谓宾结构则注重了句子的逻辑关系。

这些语法结构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行为和逻辑的认知方式。

三、语言习惯语言习惯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习惯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文化的独特性。

例如,中文中的“你吃了吗?”是一种常见的问候语,表达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注。

而在英语中,人们常常使用“How areyou?”来问候,强调了对他人身体和心理状况的关心。

这些语言习惯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待他人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由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中常常会出现语言障碍。

当我们使用一门外语时,往往会受到自己母语文化的影响,导致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

例如,中文中的“面子”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词汇,因为这个概念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常见。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举例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举例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1. 引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且相互依赖。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媒介和工具,而文化则塑造了语言的形态和使用方式。

本文将探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举例来说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2.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2.1 形塑思维模式和价值观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反映了人们特定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会对人们的思考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中文注重整体和关系的思维方式,而英文则更注重个体和结果,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2.2 形成社会认同和身份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认同和社会身份的重要标志。

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人们能够表达归属感和认同感。

例如,中文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使用中文的人们会因为共同的语言而感到彼此更亲近。

2.3 传承和保护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传承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将文化的知识、价值观和传统代代相传。

当一个社群的语言消失时,相应的文化也会面临被遗忘和消失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语言是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关键。

3.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3.1 形成词汇和短语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词汇和短语,反映了该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例如,日语中有许多与自然和季节相关的词汇,反映了日本文化对自然的敬畏和重视。

3.2 塑造语法和语用文化也会影响到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范。

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和语境的要求有所不同,这会导致语言的使用方式产生差异。

例如,日本人在交流中更注重客套和尊称,而西方社交场合更强调直接和简洁的表达方式。

3.3 影响口音和语音特色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口音和语音特色。

不同语言和文化有不同的音素和语音规律,这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发音上的差异。

例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受到许多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影响,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口音和语音特点。

4. 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举例4.1 西班牙语和西班牙文化西班牙语是西班牙的官方语言,也是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的官方语言。

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 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具有 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 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 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 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 史进程中, 史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文化因素对汉语 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1) 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 ;(2 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2)汉字的一统 作用;(3 佛教文化的融入;(4 作用;(3)佛教文化的融入;(4)社 ;( ;( 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 中原文化时期, 中原文化时期,夏朝和商朝的建立标志 着华夏民族的开始形成。这个时期, 着华夏民族的开始形成。这个时期,居住在 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与北狄、西羌、 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与北狄、西羌、东夷及 南方百越等民族时有冲突,同时也有交流, 南方百越等民族时有冲突,同时也有交流, 因此, 因此,汉文化是华夏民族和境内其他民族文 化融合的综合体。 化融合的综合体。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的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各地。 汉藏语系的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各地。其中藏缅 语族语言国内使用人口约1560多万,分布在西藏、 1560多万 语族语言国内使用人口约1560多万,分布在西藏、青 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西, 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西, 国外分布在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和泰国。 国外分布在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和泰国。 壮侗语族语言国内使用人口约1900多万,分布在广西、 1900多万 壮侗语族语言国内使用人口约1900多万,分布在广西、 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国外分布在泰国、老挝、 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国外分布在泰国、老挝、 缅甸、越南、柬埔寨和印度。 缅甸、越南、柬埔寨和印度。苗瑶语族语言国内使用 人口约640多万,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 640多万 人口约640多万,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 广东、广西,国外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因为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的语言使用方式、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与其所处的文化密切相关。

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词汇,因此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例如,许多东亚国家的语言中强调团队合作和尊重长者,这反映了这些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和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而在西方国家,独立、竞争和自由等概念则更加重要。

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文化中的变化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发展趋势。

例如,科技的发展和新兴文化的涌现都会对语言造成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打车”、“网红”、“二次元”等词汇都是随着文化和社会的变化而产生的。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当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时,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可以有效地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互为影响。

对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者来说,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 1 -。

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摘要:实际上语言是以文化为载体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那么如何从文化这个角度解释汉语言知识教学呢?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现如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在语言性质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既需要关注到知识,同时也需要重视文化,那么本篇也将通过文化这个角度,对外汉语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文化沉淀;文化内涵;语法习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的统一性,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也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本身也属于文化,而且汉语言各组成要素中都闪烁着文化的光芒。

一、汉语语音中的文化沉淀实际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语言结构,如汉语的声、韵、调系统。

因此外国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他们在发音上还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其次是理解接受汉语语音系统能够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而且从音乐构成方面来看,在汉语中,实际上每一个音节都需要包含韵母和声调,而且声母一般情况下是必要的,但是有时也可以不需要。

在每个音节中,其要素最多为四个,其中至少有一个需要是原因,这使得它们发音响度相同,以便于更精确表达其内涵。

二、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在汉语的构成要素中,其组成部分中最重要的就是词汇,而且其最能表达出文化特征,而且文化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词汇的进一步发展,那么从这个角度也就可以说词汇可以是影响文化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汉语语词的最基本形式,汉语词的基本构造比较复杂,它的书写形式是汉字一个单子实际上可以是一个词,同时也可以与别的词共同组成新的词汇。

在表达的过程中实际上可以发现,单独的词也可以表达一个独立的概念,当词与词之间相互组成时,又可以构成一个新的语言词汇。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先树立自己的意识,那么从大多数汉字中可以发现,单独的字能够表达一定的概念,这种观念是属于语言的同时也带有文化内涵。

汉语词的单双音形式变化与文化意义内涵的变化,在现代语言中词的组成是双音节,而双音节词,除了少数音译的外来词,不能够从字面上分析单字词之外,那么其他大多数的单字都表达一定的含义,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语言种类的语法结构差异

语言种类的语法结构差异

标题:语言种类的语法结构差异引言:语言是一种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的产物,其表达方式受到语言使用者所处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语言的多样性导致了语法结构的复杂性,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和结构。

因此,对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的差异进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语法结构概述语法结构是语言的表达方式之一,包括词法结构和句法结构。

词法结构是指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包括词的构成、词义、词序等;句法结构是指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包括句子的结构、句子的语序、句子的语态等。

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不同语言的词法和句法规则不尽相同。

二、语言种类差异分析(一)汉语与英语语法结构差异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在语法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汉语的语法结构主要依赖语序和虚词,而英语的语法结构则更依赖于形态变化和时态变化。

汉语中的词语可以按照不同的语序排列组合,表达不同的意思。

而英语则更多地依赖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

此外,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语序和形态变化规则,而英语则有严格的句法规则和形态变化规则。

(二)法语与德语语法结构差异法语和德语是两种不同的日耳曼语族语言,它们在语法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法语和德语的词法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名词的阴阳性方面,而句法结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和时态方面。

法语强调形式和规则,句子的语序和形态变化规则非常严格,而德语的语法结构则更加灵活和自由。

此外,德语的代词使用频率较高,而法语则更多地依赖名词和形容词来表达意义。

(三)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语法结构差异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两种不同的拉丁语系语言,它们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班牙语的词法结构主要依赖形态变化,而葡萄牙语的词法结构则更加注重语意和语序。

句法结构上,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句子结构和时态方面。

此外,西班牙语的主语-谓语-宾语(SOV)的句序更常见,而葡萄牙语则更多地使用其他句序。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基础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举个例子,中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成语、谚语、俗语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通过它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价值。

同样的道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特色,这也为语言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语言的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也与文化密不可分。

比如,在英文中,“蓝色”表示着冷静、稳重的意思,而在中文中“蓝色”则有着沉静、宁静的意思。

这是因为,英美文化中传统地与红、黄、蓝三种颜色有关,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蓝色与清新、深远有着密切联系。

再比如,在阿拉伯文化中,因为回教的传统和观念,他们禁酒,所以在阿拉伯语中,“酒”这个词组就被用来表示“沙漠”。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不仅仅只是词汇上的不同,还可以表现在语音和语调等方面,这些差异为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困扰。

三、语言和文化构建了群体与社会的身份认同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人们归属某个社会群体和建立身份认同的依据。

通过学习别人的语言和文化,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规范,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和他们的亲密感和认同感。

比如,西方的“礼尚往来”的社交礼仪传统被广泛地传递,并与西方文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穆斯林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注重礼仪和仪式感的,这也被体现在了他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通过学习其他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和语言,我们不仅仅可以拓宽视野,还可以建立起与他们的情感纽带,实现和谐共处和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总之,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互为表里。

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不仅是个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与理解的基础,为全球化的时代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支持。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随着对外汉语的日益普及,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也不断完善。

除了语言的教学,文化元素的注入越来越受到教学者和学生的重视。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文化教学的意义文化是语言的灵魂,文化教学旨在增强学习者对于文化背景的感知、认知和理解,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促进语言的习得。

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者而言,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掌握中文的精髓和内涵。

二、文化教学的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该融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具体的方式包括:1. 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除了学习词汇的拼音、中文释义和例句,还要注重教学中的文化元素。

例如,学习“春节”这个词时,还要讲述中国的春节习俗、包括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等习俗,从而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

2. 语法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在教授语法时,常常会有一些包含文化元素的语法,如“把”字句、“了”字句等。

对于这些语法,教师应该解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用法,从而让学习者可以运用这些语法更自然、更恰当。

3. 口语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在口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习者自然地学习和运用汉语口语中的文化元素。

4. 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元素: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状,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同时,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汉语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文化教学的实践应用文化教学并非是单纯地将文化知识输入到学员的头脑中,而是需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和实践。

1. 实施文化实践活动:如传统中国书法、岳阳楼茶社、刺绣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汉语的热情。

2. 结合中外文化比较探究: 如将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进行比较, 比较中国和欧美餐桌礼仪, 对比中国春节和欧洲文化大集,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和异同,深入了解汉语语言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摘要] 文化对语言有影响,这是一般人都赞成的,并且其影响突出地反映在词汇和文字上。

但是对语法的影响究竟怎样,有影响还是没有影响,看法就不同了。

就是说有的,其看法也不尽一样的。

语法是语言的要素,说文化对语言完全没有影响,恐怕不客观,平心而论,应该说,文化对语法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语法影响文化语言学
从总体上看,几乎可以说人类的文化和人类语言的语法是同时产生的。

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语法的发展特点,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文化对语法的总体影响,可能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如果从语法种类和文化种类的角度看,文化融合和语法中和,是文化发展带来了人类文化和语言语法的增容。

不仅东西方两种大文化大语言之间,就是次文化和方言共同语之间,也是如此。

就拿疑问句句式来看,汉语疑问句式中,“V 不V?”“A不A?”是普通话的句式,“V不?”“A不?”是方言句式,其举例是:
普通话: 是不是?好不好?
云贵: 是不?好不?
可是到了现在,在很多人的“普通话”语感里,它们几乎全都是可以接受的普通话句式了。

普通话动词问句句式就包括“V不”这种形式:
a. 你买不买?
b.你买不?
c.你买吗?
a.他来不来?
b.他来不?
c.他来吗?(该文没有讨论形容词构成的问句)
不过,从文化和语言接触的包容性来看,两种语言和次语言使用者共享的语法系统,其包容性不是均等的,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包容强势一方,而不是相反。

在人们的直觉里,好像很多时候是在外国生活的殖民者能接受殖民地的文化,而殖民地人民不太能接受殖民者的文化。

同样,方言区操普通话的人,在语言上是处于一种弱势,因而其“语法系统”往往会大于老北京人的普通话系统。

比如:非北京人操普通话可能会说“你吃不吃饭?”“你吃饭不吃饭?”这两种句式,而北京人可能只说后一种。

从语法的内涵和外延看,本世纪初,它还主要限于词语屈折变化的狭义形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汉语被认为“没有语法”;接着,形态越来越不发达的英语,在语法学中较先把语法扩展到句法,在这个意义上,汉语有语法了,70年代以前的一些汉语语法书,常常是把语法定义为“组词成句的规则”;最近一二十年来,语法概念的丰富和差异简直让人激奋:如用结构主义理论写的语法书,其语法定义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其语法,则又是人脑中世代
遗传的一套言语生成能力。

在中国,语法学的主流,是在不断地扩大着其规则的对象内容,语法由词、短语(词组)、句子的构成规则,扩大到句群直至篇章的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

不仅如此,有的汉语语法学研究,还涉及到投射在语言结构中的交际规则和信息传递规则。

总的来说,从以上一些个方面看,文化对语法的总体性影响和制约,体现为文化和语法较深层次上的一种特征相似性。

多种语言的语法差异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对语言语法的局部影响或具体组成部分的影响。

在这方面,又是不同语言的语法反映着文化的共性,又是则是反映出文化的个性。

这里的多种语言,既包括不同种族的语言,也包括一种语言的方言,因而其“种”有的是逻辑上的“属”。

为了讨论文化的方便,我们可以再不同层次上给语言分“种”划“属”。

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和汉藏语两大体系,但是两种语言的语法,在体现男女身份的表达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比如英语有些表示女人身份的词是在表男人相同身份的词上面加一些词缀,如:神god 女神goodness,英雄hero 女英雄heroine。

汉语也有些表女人身份的词,也是在表男性相同身份的词语的基础上,加上“女”字或相当的词语。

例如:他是一个司机:她是一个女司机,他是一个作家:她是一个女作家。

但是称男人的时候一般不说出“男”字。

接触过英语和汉语的人,可能有一种感受,就是汉语和英语有些句子成分的语序是倒过来的,这是不同语法反映的思维文化差异。

1988年美国学者黛浩一列举了许多事实说明“汉语语法的基本手法仿佛是按照某些具体的概念原则吧句法单位编织在一起”,“把动词作为中心参照点,按时间顺序来排列跟动物有语义联系成分”,“它的顺序跟思维完全合拍”例如:
汉语:他从旧金山坐长途汽车经过芝加哥到纽约。

英语:He came to New York from San Francisco through Chicago by greyhound bus
(他来纽约从旧金山经过芝加哥坐长途汽车)
上面所举例子,从时间先后来看,英语的语序是看不出与逻辑的联系的,或者说,英语的语序有与逻辑不一致的纯语言结构顺序。

综上所述,是否可以说,汉语的语序,是逻辑事理的顺序,这种语序的选择,可能与汉文化“尊天理、重长幼”的文化心态有关,汉语的语法好像是在把逻辑事理看做一种天理,语法跟着天理走;英语语序可能与他们的文化“尊后天地位、重主仆关系”的社会价值观有关,语言结构的主从,被看做后天地为尊卑的一种类型。

汉语和英语在表肯定和否定的简单应答时,也不尽相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否定问句所问内容的肯定上。

例如:
汉语:你不是从美国来的?
对,我不是。

英语:Aren’t you from America?(你不是从美国来的?)
No,I’m not.(不,我不是)
同样的内容,汉语是用“肯定”(对)+“间接引用”回答,英语是用“否定”(no)+“间接引用”构成。

如果纯从语言看,两种语言的简答方式都有两部分构成:(1)前导性的总说解答(是、不,yes、no);(2)后续性的具体回答(细说)。

就其前导性的简答看,英语的肯否是跟着细说(的语法形式)走,是“据后”决定答句“形式”的“定形”性回答,后面是肯定形式,总答用Yes,后面是否定形式,总答用No;即细说句是肯定对方的讲法的,是“是”,否定对方讲法的用“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英语是崇“法”的遵“形”语法,汉语是尚“理”的守“意”语法。

从文化的角度看,肯否回答和对赞扬的应答,都涉及到应答的肯否问题:在受到赞扬时,英语常常是用谢谢来回答,是一种礼貌的肯定;而汉语则是以谦虚来对待,属于一种文化否定。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答案也许只能从文化中来找:可能是英语文化是大写己方I(我),汉语文化是大写对方(你和他人)。

因为英语回答赞扬,是咱在自己的角度,简答句也是采取标明自己答句语法性质的形式,而汉语受到赞扬时则是怕对方和他方有失落感,是通过否定或贬低的方式,使自己屈服他人之下,求得大家的心理平衡,总之汉语母语者的语法思维方式是以对方为中心的,对问句的回答,其简答句也是以对方为中心,针对对方问句所阐述的命题,来进行肯否的评判的。

从很多情况来看,语法差异是跟着文化走的,但是并不一定是跟着语言的区划走的。

比如我国在种植上有一个传统的特点:南方是以种稻为主,北方是以种麦为主,因而就形成了跨越方言的稻文化区和麦文化区。

两个不同文化区的人,在制造粉末状物质的词语是,他们都是站在各自文化的角度,选用了其认为最传“形”的语素构成相关词语,如稻文化区的人是用“粉”来构成下面的词:胡椒粉、药粉、白粉;而麦文化区的人确实用“面”(“麦面”一词的词根)来构成这几个词:胡椒面儿、药面儿、白面儿。

在我国稻文化区和麦文化区与方言区划是不对应的:北方方言的一部分是麦文化区,而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和下江官话以及吴方言区、赣方言区、湘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都属稻文化区。

这就是说,文化差异有跨语言区划的一面,或者说,文化差异和语言区划有错位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文化语言学》刑福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
[2]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三版.
[3] 《文化语言学导论》戴昭铭语文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