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与文化
汉语词汇与文化课件

3. 好山好水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马的诗歌
4.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5.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6.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特种用途的汽车: 包括建筑工程用汽车、市政公共事 业用汽车、农用汽车、竞赛汽车……
(二)按汽车对道路的适应性分: 普通汽车和越野车。
(三)按汽车动力装置型式分: 活塞式内燃机汽车、电动汽车、燃气轮汽车。
汽车品牌(轿车)
奥迪 宝来 宝马 奔驰 本田 标致 别克 波罗 昌河 大发 大 宇 大众 道奇 东风 丰田 风神 福特 富士 红旗 华利 皇冠 霍顿 佳美 捷达 雷诺 林肯 凌志 铃木 罗孚 美日 尼桑 欧 宝 奇瑞 起亚 三菱 绅宝 拉达 水星 速波 土星 夏利 现代 雅阁 云雀 中华 里程 思域 佳美 风度 蓝鸟 尊荣 阳光 通 用 富豪 宾利 无限 富康 吉普 赛欧 奥拓 羚羊 悦达 吉利 本特利 菲亚特 阿库拉 海尔登 马自达 美洲虎 兰西亚 桑 塔纳 帕萨特 派里奥 庞蒂克 斯柯达 松花江 太脱拉 沃尔 沃 西亚特 雪佛兰 雪铁龙 英格尔 s2000 公爵王 波尔舍 依诺斯 阿尔法 法拉利 长安奥拓 吉利豪情 凯迪拉克 克莱 斯勒 劳斯莱斯 普利茅斯 悦达起亚 神龙富康 丰田佳美 道 奇捷龙 丰田皇冠 玛莎拉帝 奥兹莫比尔 沃克斯豪尔 陆地 巡洋舰 阿斯顿·马丁 阿尔法罗米欧 丰田沙漠王子
牛字成语体现了汉民族的农耕文化
牛:勤劳朴实,任劳任怨
西方文化:蠢、笨、莽撞的象征。(工业文化)
【九牛一毛】【九牛二虎】【牛刀小试】【牛耳之盟】 【牛衣对泣】【牛山濯濯】【牛角挂书】【牛鬼蛇神】 【牛头马面】【牛马风尘】【牛溲马勃】【牛鼎烹鸡】 【牛头不对马嘴】【汗牛充栋】【泥牛入海】【疤丁解 牛】【对牛弹琴】【钻牛角尖】【初生之犊】【舐犊情 深】【黎牛之子】【风马牛不相及】【一牛吼地】【九 牛一毛】【九牛二虎】【丙吉问牛】【休牛放马】【做 牛做马】 【偷渡黄牛】【亡羊得牛】【床下牛斗】 【庖丁解牛】【如牛负重】【呼牛作马】【吴牛喘月】 【问牛知马】【大吹牛皮】【放牛吃草】【放牛归马】 【多如牛毛】【土牛木马】【壮气吞牛】
《汉语词汇与文化》课件

3 实践中应用汉语与文
化知识的能力
通过实践运用汉语和理解 文化,将汉语与文化紧密 结合,提高语言能力。
2 汉语口语与文化的关系
口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礼仪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特点。
3 地区和方言的影响
中国各地方言和口音在汉语口语中有一定影响,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汉语写作与文化
1 汉语写作的基本要素
和风格
汉语写作要注重结构、逻 辑和修辞手法,体现了中 国文化的审美追求。
2 汉语写作的文化影响
汉字与文化
1 汉字的演变和历史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并经 历了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2 汉字的组成和结构
汉字由基本部首和偏旁组 成,结构复杂而形象。
3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与诗词、书法等 深深相连。
汉语口语与文化
1 汉语口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汉语口语注重语气、语调和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受到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 的影响。
3 文化背景对写作的影
响
写作受到社会背景、历史 事件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 影响,展现了文化的多样 性。
文化障碍
1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碍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语言、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
2 文化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文化差异表现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距离感等方面的差异,根源于历史、地理和环境 等因素。
3 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通过学习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减少文化障碍的影响。
总结
1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基 2 汉语学习中文化的重
本概念和关系回顾
要性
汉语词汇是中国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 历史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 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词汇

中国传统文化词汇
中国传统文化词汇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文化词汇及其解释: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然和谐。
3.佛教: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4.诗词歌赋: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些文学作品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5.戏曲音乐:中国的戏曲和音乐艺术形式历史悠久,这些表演艺术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
6.书法绘画: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强调意境和气韵生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7.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词汇,实际上还有更多深奥和丰富的文化概念等待人们去探索和了解。
小议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汉民族是 一个讲究伦理道德与礼仪的民族 , 儒家思想在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深 入人心 ,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
心 o
语音从单音 走 向复音 , 这 是古 汉语 词 汇发 展 的 内部 规 律 。以《 论语 》 为例 , 除去人 名 、 地名 和 虚词 , 全 书中大约 有 1 7 0 0 多个词汇 , 其 中单音节 有 1 5 0 0多个 , 复音词仅 2 0 0多
德观 的核心是“ 孝道 ” , 与“ 孝” 相关 的词汇有 : “ 披麻戴孝 ” 、
个。 古代汉语词汇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一词多义 , 而单音词
的多义现象又很容易 造成 模糊 性 , 单 音词 也有很 多同音词 。
于是 , 伴随着语 言的不 断发展 , 复音词越来越多了 , 这 是语言 发展的不可逆规律 。
首先是道 德观 。最先 提 出 “ 德” 的是 儒家 的创 始人 孔 子, 他认 为 : “ 志于道 , 据 于德 , 依 于仁 , 游 于艺 。 ” 道是最高准
则, 德是具体体现 , 仁是 最高 的德 , 艺是仁 的具体表现 方式 。 与“ 德” 相关 的词 汇如 : “ 德 高望重 ” 、 “ 三从 四德 ” 、 “ 德行 ” 。
谦称 , 但是在 白 谦的背后却隐藏着笼络人心的意思 。秦始皇
称帝前“ 朕” 是所有人 都可 以说 的, 称帝 后 “ 朕” 成为 了帝王
的专属 自称。
一
3 . 1 . 1 从 同一件事 的不 同说法 中体现尊卑等级文化 森严 的等级制度是 中国古代社 会最显著 的社会特 征之
,
在古代社会的方方面 面都可 以看到等级制度 的影子 。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也是文化的表现,文化与词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汇不仅能够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而且也会影响文化思想的转变和发展。
因此,研究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语言虽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和文化却并不是同义词。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表达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文化是一种民族、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信仰、价值观、艺术风格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文化的媒介和表达方式。
语言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将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表达出来。
同时,语言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不同语言的形成和演变。
二、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洪涛教授认为,“词是用语言称呼世界的基本单位,它是语言思维的基本概念,是表达人类思想的基本手段。
”词汇是语言与文化之间联系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词汇会受到不同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词汇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体现出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经典词汇,如“道”,“德”,“仁”,“义”,“礼”,“智”等都是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这些词汇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社会语言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丰富表现。
词汇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
当前,全球化的浪潮和文化碰撞的趋势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
这也导致了不同语言词汇在文化传播和使用中的深层次交互和融合。
比如,“文化冲击”这个词汇代表了现代社会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新趋势。
此外,“人肉搜索”,“熊孩子”,“佛系青年”等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代表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新生文化和新生活方式。
三、词汇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词汇是文化的表现,同时也是文化建构的基础。
汉语词汇与文化

汉语词汇与文化汉语词汇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语言,它所包含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从字面上来看,汉字就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小小的符号,却有着人类价值的复杂内涵。
正是这样的复杂性和深度让汉字成为最独特,最具表现力的文字之一。
汉语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日常沟通中,也体现在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
以文学为例,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气质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媲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所使用的词汇与语言表达方式,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还有就是宗教文化,中国的传统宗教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等。
在每一个宗教中,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和特点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四谛和八正道需要用特定的术语来解释,以及虽然它们的翻译可能不同,但是总体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历史上,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通过词汇的选择以及作者的描述方式来体现。
例如“千古奇冤”、“忠孝双全”、“义薄云天”这些词语都不仅仅是词语,更是体现中华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符号。
总的来看,汉语是一门非常丰富多彩的语言,涵盖了很多与文化密切关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在不同领域的独特性和深度,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遗产。
同时,也像我们现在在学习国外语言的时候,需要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便于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汉语也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并深入了解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和内涵,打破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壁垒,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分享这些宝贵的财富。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关键词:汉语词语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摘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汉语的词汇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来源与演变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来源与演变分析词汇是一门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也是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在现代汉语中,词汇来源广泛,吸收了多种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来源与演变进行分析。
一、汉语词汇的来源1. 古代汉语的来源古代汉语的词汇来源主要包括古代汉民族的创造和其他文化的借用。
古代汉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汉语文化。
另外,古代汉民族还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吸收了外来词汇,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
2. 外来词汇的借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来源也越来越多元化。
外来词汇的借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了汉语的词汇范畴。
外来词汇主要来自于外国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等,这些词汇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满足了现代社会对词汇的需求。
3. 民间词汇的形成除了古代汉语和外来词汇,现代汉语中的词汇还有来源于民间的新创词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人们会创造新词汇来表达新概念、新现象和新技术等。
这些民间词汇的形成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数量,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二、汉语词汇的演变1. 音韵变化汉语词汇的演变首先表现在音韵方面。
在汉语的漫长历史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音韵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一些音节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读音的变化,同时也带动了词汇的演变。
例如,“月”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读音是“ngit”,而在现代汉语中读作“yuè”。
2. 义项拓展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一些词汇的义项也会发生拓展。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士”字只指“士人”,表示士人阶层。
但在现代汉语中,“士”不仅指士人阶层,还可以表示某一专业领域中的专家或者热衷于某一领域的人。
3. 文化演变汉语词汇的演变还受到文化的影响。
汉民族的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内涵,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汉语词汇也在不断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例14:胡同。蒙语音译词,原指水井,后指较窄的街巷。 • 例15:阿哥(父母称儿子)、贝勒(亲王)、额(母亲) 娘、格格(皇族女儿)。源于满语。 • 例16: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科学术语、政治术语、医学术 语、生活用语就更多了:地球、重心、地平线、几何、 比例、德谟克拉西、赛因师、摩登、沙龙、基因、苏打、 阿斯匹林、马拉松、巧克力„„ • 例17:再看外传出去的一些词。马来语里有许多词借自 闽南语。Angkin借自闽语的‚红裙‛,bami借自‚白 面 ‛ , bak/bek 借 自 墨 , tjit 借 自 拭 , niya 借 自 领 , tehkowan借自茶罐,tehko借自茶鼓。 • 例18: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它从两 条路线传到国外。一是陆路,13世纪的时候传到北方各 国。朝鲜语、蒙语、俄语等语言中,茶这个词的发音与 北方方言的茶相对应。另一个是海路,则是明代和清代 从福建厦门一带传到海外,现代英语的发音tea与闽南 话的音(te)相近。
• 例4:现代化学的发展,创造出氖、氯、氨、氮、 氧、氰等等。现代物理学发展出原子、电子、中 子、质子、核子、粒子等词语。 • 例5:十年文革,又出现了许多极具政治色彩词 语:大串连、工宣队、插队、打砸抢、文攻武卫、 逼供信、黑帮、黑五类、造反派、忠字舞、红五 类、红宝书、样板戏„„表现出的是人们激进、 盲目、盲从的心理状态。 • 例6:改革开放至今出现的词语更是代表了当今 时代的特色,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自由的 氛围和心态。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文化语言 学的界定
• 因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双向的,文化 影响着语言,语言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 文化。 • 苏沪一带忌讳死,口语中把死改说成 [i],与‚洗‛同音,又进而忌讳 ‚洗‛,把洗说成‚汰‛或‚净‛。这 里既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有语言对 文化的影响。
• 我国古代曾以贝壳作为货币来使用,所以诸如 ‚货、贡、资、购、赋、赎、财、贮、贪、贩、 贵、贱、贷、贸、赃、贿、赂、贾、赁、赈、赊、 赚、赠‛等与财货有关的字皆从‚贝‛。这是文 化对语言的影响。 • 沿海地区多靠打鱼为生,出海打鱼,忌讳说 ‚翻‛‚住‛‚沉‛,所以,吃鱼的时候,吃完 了一侧,不说把鱼翻过来,而是说侧过来,或者 转过来,顺过来。不说‚箸‛,而说‚筷‛,即 快行、快速。把‚沉‛改说成‚重‛。
提问:
• 走上台北街头,厕所演变为“化妆室”, 有“男化妆室”和“女化妆室”。在大 陆化妆室那是剧场后台演员涂脂抹粉之 处。台北一间酒楼里,男化妆间门外形 象地标着“观瀑楼”,女化妆间则被创 意为“听雨轩”。
• (5)词的附加义中的文化因素 • 例23:以颜色词、植物词的附加义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 特征为例。 • ‚黄‛ • 因为汉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是黄色的土地。发原之地又叫 中原。因而黄色在古代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色就被定 位为中间的黄色,是土的颜色。所以和中央政权、国土 联系在一起了,成为自唐朝以来历代帝王专有之色。汉 武帝曾经推崇黄色,但不久便废弃。到了唐代才明确黄 帝垄断黄色,‚遂禁士庶不得服‛,于是有赵匡胤‚黄 袍加身‛。直到清代都是如此。 • 杜甫《戏作花卿歌》:‚县州副使穿柘黄,我聊扫除即 白平‛,副使穿柘黄,意为谋反朝廷,因而要扫除平定。 • 到了现代,黄与‚皇权‛无关,而与‚色情、下流‛有 关。这主要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 • 1、 从哪些方面研究文化词汇学 • (1)词语的产生和消失——文化因素的消长进 退 • (2)词的命名——民族文化、心理、习俗的溯 源 • (3)从词语的借入与借出看中西文化的交流 • (4)词语的内部结构中的文化因素 • (5)词的附加义中的文化因素 • (6)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因素 • (7)汉语词汇对比与中西文化差异
• 制度文化是指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诸如饮食习 惯、建筑工艺、卫生管理、娱乐方式等生活制度, 婚姻形式、亲属关系、家庭财产分配等家庭制度, 劳动管理艺术生产、教育、道德、风俗、宗教、 礼仪、法律、政治、警察、军队等社会制度,以 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 • 心理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 价值观念等等,比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心理 文化处于更深层次上。
• 例3: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有关佛教 的词语,有些已进入了日常词语中:佛、塔、僧(梵语 samgha)、菩萨、地狱、世界、因果、结果(佛教以 种树栽花比喻人的行事,结果比喻人的归宿。用以泛指 人事的最后结局)、庄严(指佛菩萨像端庄威严。佛教 谓以福德等净化身心。指宏伟精妙境界)、圆满(佛教 语。谓佛事完毕)、魔(梵语mara)、苦海、慈悲、 执著(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 脱)、真谛(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大慈大悲(佛菩 萨对众生广大的慈善心和怜悯心)、四大皆空(佛教称 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所有物质都由四大构成, 而四大又从空而生,因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 旧时以‚四大皆空‛表示看破红尘)、生老病死、人生 如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小和 尚念经——有口无心、尼姑头上难插花——无发(法)。 和尚打架——都抓不住辫子、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 篇。
• 好坏之分:是非、然否、利害、利弊、好坏、荣 辱、优劣、甘苦、善恶、真假、真伪、恩怨、恩 仇、爱憎、盛衰、兴亡、生死、存亡、安危、缓 急、赏罚、奖惩、功过、功罪、美丑、成败、胜 负、胜败、得失、盈亏、婚丧、吉凶、休咎(吉 凶;善恶)、休戚(喜乐和忧虑。亦泛指有利的 和不利的遭遇) • 从这个方面对词内部语素排序作解释,是一个很 重要的发现。复合词的语素序是一种抽象的规则, 这种抽象规则本质上就是人们对世界认识顺序的 一种反映。人们在认识、表达客观对象过程中总 是依据久已存在并渗透到血脉灵魂之中的思维定 式。这种认识、表达的结果最终又会以语言形式 体现出来,这样,思维定式溶进了语言,成为语 言、词语的组合形式与规则。
• (2)词的命名——民族、地域的文化、心理、 习俗的溯源 • 例7:‚嫁‛‚娶‛‚妇‛所体现的父系氏族社 会的婚姻家庭观念。 • ‚嫁‛,《说文》:‚女适人也。‛‚适‛的本 义指‚往、至‛,后引申为‚女子出嫁‛,适人 即为‚嫁人‛。‚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 适人为家。‛‚适人为家‛指妇女嫁人才算有家。 因此,‚嫁‛字反映出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 会观念以及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从属性、被动性 和依附性。
• 我国北方旧有婚俗是向新婚夫妇床帐里撒枣、栗 子,取谐音‚早立子‛。闽南方言‚枣‛与‚早‛ 不同音,所以为新婚夫妇撒帐时不是撒枣,而是 撒花生,意为既生男又生女。 • 北方吃年夜饭之前时,要包水饺。如果包得不好, 饺子在煮的时候会破,‚破”容易引起‚破财‛ 这样的不好的联想,于是改说‚挣‛,挣即挣破 之意,但它有‚挣钱‛的联想义。 • 送人礼物忌送伞与钟,新娘上门作客禁吃瓜(与 寡同音,怕成寡妇),和亲友吃梨时不能分吃一 个梨。 文化因素 • 词内语素的排序问题—— • 尊卑长幼之分:帝王、亲戚、兄弟、夫妻、长幼、 父子、母子、父女、母女、父兄、婆媳、妻子、 妇孺、妇幼、祖孙、老幼、老少、老小、叔侄、 儿孙、姐妹、姊妹、师生、师徒、官兵、将士、 贵贱、天地、乾坤、左右、衣裳、栋梁(栋:屋 的正梁。梁:屋梁。木结构屋架中专指顺着前后 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通常也指檩) • 男女之分:父母、公婆、夫妇、夫妻、兄嫂、哥 嫂、弟妹、子女、儿女„„
• 二、文化词汇学 • • 1、 词汇与文化的联系最为密切、直接、外观。 •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其中语法与文 化的关系最远,某种语法规则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 样,这个很难用文化学的方法来解释。 • 语音方面的文化学解释现在也多起来了。胶东半岛的 语音为什么和辽东半岛的语音是一样的,因为历史上 的移民形成的,中原地区人多地少,清代有大批的汉 人从胶东半岛走海路,进入辽东半岛,在东北谋生, 大批的中原移民带来了中原的语音,所以这两个地方 是同一种官话,叫做胶辽官话。 • 词汇方面,它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得最为直接,外观。 现在人们所做的文化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 汇方面。
(1)词语的产生和消失——文化因素的消长进退
• 每一个时代有一个的独特的一批词汇。有一大批词语是 随着时代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时代的消失而消失。 • 例1:贝字旁的有关财货的词,是上古时期社会发展的 真实记录。 • 例2:上古汉民族又是一个神灵崇拜非常突出的社会, 唯神灵是听。出现了一批关于神灵、祭祀的词:祜 (hu4,福,大福)、礼(敬神。谓事神致福。在鼓乐 声中用玉器来祭祀)、祥(亲丧的祭名。古代居父母、 亲人之丧,满一年或二年而祭的统称)、祠(祭名。春 祭)、祓(fu2,古代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祭礼)、祈 (向天或神求祷)、祖(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 宇)、神、祚(上天赐给的福运)、祟(鬼神的祸害。 古人以为想像中的鬼神常出而祸人)、祷(向神祝告祈 求福寿)、祧(tiao1, 祖庙;祠堂)„„示,是神祖牌。
• (3)从词语的借入与借出看中西文化的交流 • 中国自古以来接触的民族比较多,像印度、伊朗、波斯、 马来、暹罗(泰国旧称)、高丽、日本等东方古国,以 及匈奴、突厥、蒙古等少数民族,近代以来又与欧美各 国有过许多接触。每个文化潮流都会留下一批外来词语 与外来文化。比如: • 例10:‚师子‛(狮子),一般认为来自古伊朗语的音 译。 • 例11:葡萄:《史记》记载这种东西是张骞出使西域带 回来的。记作蒲陶、蒲萄、蒲桃。有人考证说,它是从 大夏(Bactria)都城Bactra的音译。 • 例12:站,本义是久立。‚驿站、车站‛义是从蒙古语 jam借来的。《元史》中所谓‚站赤‛(jamci)是管站 的人。 • 例 13 : 祖 母 绿 。 又 写 助 木 绿 、 助 木 剌 , 由 阿 拉 伯 文 zumunrud译音而成。
• “娶‛,‚娶者,取也。‛王筠解释说:‚以取释娶, 明‘娶’为‘取’之分别文也,字本作取。‛古汉语中 表示婚娶意义的字原先也写作‚取‛。《论语》:‚君 娶于吴而为同姓。‛‚取‛字在甲骨文中形似用手取耳 朵。古代战争中,用割取敌人的耳朵来计数报功,所以 ‚取‛字本义为‚获取‛。因此,‚娶‛字在古汉语中 有‚夺取妇女‛的内涵义。以‚取‛字表示娶妻反映出 古代社会存在着掠夺婚或抢婚习俗。 • ‚妇‛的本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已婚女子。‛《说 文》:‚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服为服劳役 之义。打扫房间是一种典型的家务活,这里用它来代表 各种家务劳动。‚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 所以,‚妇是以服役而得名的,其地位则与奴隶相 等„„妇之服役实际上也就与奴隶牲畜无别,因此可以 说妇即奴隶之名。‛这足以证明在父系氏族社会妇女处 于被统治的地位,并受到整个社会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