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与文化-[精]

合集下载

《汉语词汇与文化》课件

《汉语词汇与文化》课件

3 实践中应用汉语与文
化知识的能力
通过实践运用汉语和理解 文化,将汉语与文化紧密 结合,提高语言能力。
2 汉语口语与文化的关系
口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礼仪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特点。
3 地区和方言的影响
中国各地方言和口音在汉语口语中有一定影响,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汉语写作与文化
1 汉语写作的基本要素
和风格
汉语写作要注重结构、逻 辑和修辞手法,体现了中 国文化的审美追求。
2 汉语写作的文化影响
汉字与文化
1 汉字的演变和历史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并经 历了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2 汉字的组成和结构
汉字由基本部首和偏旁组 成,结构复杂而形象。
3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与诗词、书法等 深深相连。
汉语口语与文化
1 汉语口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汉语口语注重语气、语调和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受到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 的影响。
3 文化背景对写作的影

写作受到社会背景、历史 事件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 影响,展现了文化的多样 性。
文化障碍
1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碍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语言、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
2 文化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文化差异表现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距离感等方面的差异,根源于历史、地理和环境 等因素。
3 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通过学习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减少文化障碍的影响。
总结
1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基 2 汉语学习中文化的重
本概念和关系回顾
要性
汉语词汇是中国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 历史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 文化特征。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关键词:汉语词语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摘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汉语的词汇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语义与文化

语义与文化


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这种比喻通俗 易懂,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高权 力距离(high power distance)的文化,即受 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等级关系,对 于年长的、地位高的和有权势的人应该表示 尊重。上文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就是这种价值 观的真实写照。而这段文字把计划经济下政 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比作这种婆媳关系来论 述,确实恰到好处,但对于家庭结构、成员关系 完全不同英美读者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


常敬宇先生(1995:2)在《汉语词汇与文化》 一书中将词汇分为:文化词汇和一般词汇。 文化词汇是指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特别 是包含在习语、谚语、俚语和歇后语里的那 些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 间接的反映,其蕴含着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 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是各民 族之间传达信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具有浓重 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 而一般词汇不具有文化词汇的特点,而只有表 层的概念含义。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 已成为软弱多情 男子的代名词, “林黛玉”已成为多愁善感、 弱不禁风一类女子的同义语,鲁迅笔下的 “阿Q”已演变具有“自欺欺人”、“自我嘲 解”等特指意义的“阿Q”精神, Hamlet(哈姆 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 公。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问题上,忧虑重重,既 怕泄密,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圈套, 因此终日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 现在人们把Hamlet用来喻指“优柔寡断,犹豫 不决的人或行为”。

美国语言学家Lado(1957)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中总结出词汇文化差异 的3中情况:形式相同,意义不同(same form, different meaning);意义相同,形式不 同(same meaning, different form);同形同义, 分布不同( same form, same meaning, different distribution )。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于桂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与语言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语言反映文化、新词集中反映文化的历史特征、文化因素与语言现象互相诠释等语言文化现象充分说明,否定文化与语言间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味地强调某一者的主体性、决定性和独立性都是不客观的。

关键词:汉语词汇;文化;语言;关系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10)04-0103-03收稿日期:2010-05-12作者简介:于桂梅(1977-),女,甘肃武威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

”[1]语言一方面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又是文化本身,是人类其他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要素。

同时,语言又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着固定认知成果,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意向、愿望的功能。

历史的连续性是文化的发展特点,而这种连续性又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活动来实现的。

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界提出过多种观点,代表性的有“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结构是文化结构的本源和决定因素;与之相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结构是语言的决定因素;格里姆肖的《社会语言学》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互限”;乔姆斯基的学说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都是受第三种因素诸如人的本质、人脑结构、人类思维特征等决定的;实证主义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之间只有“伙伴关系”、相关关系,而无因果关系。

此外还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说,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说,语言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致说等。

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不应采取简单化、偏执化乃至虚无化的态度,也不能把语言和文化完全对立起来,而应从普遍联系的角度辩证地加以分析。

汉语词汇与文化

汉语词汇与文化

汉语词汇与文化汉语词汇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语言,它所包含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从字面上来看,汉字就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小小的符号,却有着人类价值的复杂内涵。

正是这样的复杂性和深度让汉字成为最独特,最具表现力的文字之一。

汉语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日常沟通中,也体现在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

以文学为例,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气质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媲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所使用的词汇与语言表达方式,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还有就是宗教文化,中国的传统宗教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等。

在每一个宗教中,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和特点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四谛和八正道需要用特定的术语来解释,以及虽然它们的翻译可能不同,但是总体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历史上,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通过词汇的选择以及作者的描述方式来体现。

例如“千古奇冤”、“忠孝双全”、“义薄云天”这些词语都不仅仅是词语,更是体现中华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符号。

总的来看,汉语是一门非常丰富多彩的语言,涵盖了很多与文化密切关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在不同领域的独特性和深度,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遗产。

同时,也像我们现在在学习国外语言的时候,需要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便于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汉语也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并深入了解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和内涵,打破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壁垒,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分享这些宝贵的财富。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必须把握汉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词汇;文化;关系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2-02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摘要:佛教文化与汉语文化原本是两种不同本质的文化,但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流传和佛教书籍的大量传译,汉语和汉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本文就以佛教对成语、俗语和歇后语了解下佛教和汉语的结合。

关键词:佛教;汉语;成语;俗语;歇后语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还在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但对这些词汇的来源已经不甚了解罢了。

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出了佛教对汉语词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佛教文化对成语的影响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汉语成语中,有三百多条与佛教文化有关。

研究佛教的成语,是我们探讨汉语成语与佛教文化的基础部分。

对于这些佛教成语,我们可以大致的将他们分为以下几大类:(1)、凝练故事(源于佛教修行实践的成语)佛经中有不少故事,特别是在“十二部经”①中的“因缘”“譬喻”“本事”“本生”四大部中,更是大量地收录了古代南亚次大陆的寓言故事,作为“喻体”,附会佛教的教义“本体”,以作解释和宣传。

佛陀总喜欢用通俗的语言,对他的信徒讲述那些饶有情趣、富于哲理的故事,多方比喻,“方便说法”。

除其宗教意义外,这些故事的另一作用就是: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

盲人摸象(众盲摸象、瞎子摸象)典出《涅槃经·师子吼品》、《长阿含经·镜面王经》等。

整个故事用以喻众生无明,以妄想执著故,不能了然见到“佛性”。

这个故事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后凝练为“众盲摸象”“盲人摸象”“瞎子摸象”,泛喻察事观物以偏代全者。

除了上述这个成语,还有许多类似的由佛教故事凝练而成的成语。

例如:天花乱坠、天女散花等。

浅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

浅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

浅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词义又关系到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同等重要,词汇教学也因此受到文化的影响,本文以中医学术语为例探讨词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关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教学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医学术语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一、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词汇本身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哲学、宗教信仰、艺术等,同一词汇的文化意义差别很大。

词义问题是整个词汇学里最重要的研究方面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义,指的是词的语言意义,“是词所指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概括反映”。

它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

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也就是社会及文化赋予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色彩、比喻意义、借代意义、联想意义等,也称为附加义”,文化意义是附加在语言意义上的主观意义,反映出交际者的文化心理、态度和感情色彩。

文化意义比语言意义更加的含蓄,需要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教学。

二、从中医学术语看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索绪尔把词义定义为“被命名的事物或概念与名称本身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无不渗透着人对现实的感受及经验,词的多义性,就在它是现实世界的象征符号,体现着人对现实世界的不同认识。

”词汇意义是一种民族文化,其语言意义是基础,标记了客体的主要的语义信息,文化意义依附于语言意义,是以语言意义为核心的,会随着语言意义的变化而变化。

(一)中医词汇的文化含义以语言意义为基础——以中医学中的“舟”为例从整体上看,词语的语言意义是基础,文化意义依附于语言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社会政治方面,又两种词汇比较发达,一是职官军队,一是刑法。这 都是为了满足统治的需要。如最高统治者自称“一人”“余一人”。其 下的官名有数十种,文官有“卿事”“大史”“大史寮”“六史”“四 史” “三史” “御史” “西史” 武官有“多马”“多亚”“射卫”, 军队有“师”“旅”“族,统帅军队的有 "“王”“妇”“子”“侯’“伯”“牧”“马”“射”“卫”等。 刑法方面也很复杂。据于省吾先生研究有酷刑八种:“蹂躏”“捆 缚”“囹圄”“肉刑”“火刑”“限人以祭”“砍头以祭”“剖腹刳肠 之刑”。这些酷刑反映了当时低下的人身地位和阶级关系尖锐冲突的社 会现实。
上面很多词后来演化成了汉语的基本词、常用词。如“组” 本指丝织物的一小缕,后来引申为事物的构成组合过程,也 引申为指事物组合的结果,故有“组织”“组合”等。
《现代汉语词典》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编纂时,收录了近千
例这样正在消失中的词语,在释义中一般都用了“旧时
指”“旧作”“旧社会指”“旧俗”等词语来加以说明。体现
由甲骨文中反映出来的上古词汇,我们可得知当时的整个文 化生活特征,除了必要的农业、畜牧业等物质生产活动外,社 会政治活动大都集中在祭祀祈祷、占卜问吉、征战克敌、治国
率民上。
在宗教和祭礼上, 有图腾崇拜,如:“勺”“福”“岁”“御”“帝”“告”“求”“祝”; 有神的崇拜,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土地、诸神一体化。这些事物 都被视作神的使臣而得到祭祀。
义演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词语的产生与消失
㈠词语的历史断代显示作用 ㈡词语的消退与文化走势
㈢词义残留的心理分析
㈠词语的历史断代显示作用
词义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主观反映,是语言对客观现实最 直接的反映。因此,一个词就与它记载的文化事实有了密切 关联。词义的客观性直接源于文化事实,从词义的存在状况 可以窥视到当时的文化存在状况。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史,在 古今相贯的汉语史上留下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
第一节 单个词语的文化探求
在对一个具体词语进行考察时,既可以对这个词 的内部静态构成逐层分析,如词的种种意义成分, 概念义、色彩义都可能与文化背景有着直接或间 接的关系;也可以从词的动态变化作出分析,如 词的产生、消失、滞留、命名、起源、繁衍、引 申、替代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文化探讨的 泉眼。下面以纵向的动态变化为主,兼及词语的 静态结构,从词语的产生与消失、词语命名、词
第二类:客观旧词语。所谓客观旧词语指的是这些词语所反 映的事物是属于旧社会的,它们或是不再存在于现实生活, 或是正在被冷淡、被淘汰。如【家丁】:“旧社会里大地方 或官僚家里雇来保护自己、欺压人民的仆役”。
PS:另外“时辰” 类词语的“旧”属性客观性最强,因为 “子时”“丑时”等一套计时名称确实已经逐渐消逝了。
第三类:主观旧词语 指的是这些词语所反映的多是传统文化中的习俗、观念、道
德、生活方式、事物用品等。如【喜钱】:“旧俗有喜庆的 人家给人的赏钱。”
词语消失,或继续死亡,或恢复生机,其实都与文化环境 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㈢词义残留的心理分析
词语的消亡有时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既它消失了能够独 立存在的词的身份,却以某种词素的形式出现,成为新造词语 中的一个构成成分。这其实也旧时它在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表现 出顽强的生命力。
了词典编纂者对词义时代属性的判断,这些旧词语大体上分为 三类:
第一类:称谓语。称谓类“旧词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所指 对象大都依然存在,有的出现了替代性的新称谓语,有的则 在后来褪去了“旧”的色作者”,后者如【票友】:“旧 时称业余的戏曲演员”。
其实所谓的“客观旧词语”只是具有一种相对性,人们如看 待他们的“逝去”与“淘汰”,仍是一种主观认识活动。
比如:会有些词语“死而复生”表现为人类社会多个发展阶段 所共有的属性,可他们仍被冠以“旧”名。如【交易所】: “旧时进行投资交易的市场,所买卖的可以使现货,也可以是 期货。通常有证券交易所或商品交易所两种。”
农业、畜牧业等基本物质生产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方 面词汇的发展。下面有关农耕的词语,都发育的特别充分。如:
金属类词语:(《说文》中共有197个) 银、铅、镣、锡、铁、镂、铣、铸、销等等 纺织类词语: (《说文》中共有248个) 绪、纯、绡、绮、经、纬、纪、纺、绝、继、绢、绫、绛等等 田桑类:(下面只列举关于描写田地形状大小的) 町:田践处曰町 畸:残田也。畦:五十亩曰畦。
另一种是心理滞后规律。所谓心理滞后就是在对新事物的 认知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向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靠拢,以不变 应万变,把千差万别的新事物尽量纳入到既有的词语体系之中。
两种心理活动有共同点,就是会在新、旧的两种语言成 分之间建立起种种联系。而这种语言的继承与延续,同时 也体现了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如:“马在现代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可并不妨碍人们 经常用到“人仰马翻”,“招兵买马”。
为什么词语一产生就具有如此大的生命力,使得词语和词 义的残留如此普遍而持久呢?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心理因素 在里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联结作用。
一种是心理联想规律。人们在不断地认识活动中,对所有 新知的事物都是从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在新旧事物之间寻 找它们的联系。这种寻找联系的认知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认同 过程,尽量在新旧两个事物之间找出他们的共同点,这些已 有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又是以词语体系的形式存在着的,因此, 旧有的词语也就总会以这种那种的形式进入新的词语之中。
汉语词汇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 化的重要载体。
在语言体系中,词汇最为庞杂。词的文化意义 有时会表现的很外在,人们可以轻易的从一个个 具体的词语现象分析出某一具体的文化因子。有 时它又会表现的最为深沉。词汇文化意义的这种 繁杂,有时还会表现为单个词语与词语群体所含 有的文化意义之间的巨大差异。下面从“单个词 语”“词语类聚”“词汇系统”三个角度进行探 讨其文化内涵,试着建构起分析词汇文化的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