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与文化
汉字的语义演化与文化内涵

汉字的语义演化与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语义演化与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和探索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人们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形态,但其语义却一直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汉字的语义演化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化。
例如,最早的象形字是通过描绘物体的形状来表示其意义,比如“人”字就是通过描绘人的形态来表示人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他们开始通过组合和变形的方式来表示更加抽象的概念。
比如,“心”字最初是描绘心脏的形状,后来逐渐演变成表示内心、情感的概念。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受到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的影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这些都反映在汉字的语义演化中。
比如,“礼”字最初是用来表示祭祀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的概念。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高度重视和崇尚。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与汉字的构造和组合有关。
汉字的构造是通过基本的笔画和部首进行组合而成的。
部首是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一类字的意义。
通过不同部首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
比如,“木”是表示树木的部首,“林”是表示树木丛生的字,而“森”则表示树木茂密、密集的意思。
这种构造和组合的方式使汉字的语义演化更加灵活和丰富。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与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发展有关。
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道”字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代表着宇宙的规律和人生的道路。
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通过汉字的语义演化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表达。
汉字的语义演化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通过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
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这里我们粗略探讨一下英语国家的人(或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以美国人为代表)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我们只围绕语言交际这一方面进行考察。
至于其他,如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性等等与语言交际无关的差异,则不赘述。
即使在语言交际范围内,我们也只能探讨一些最常见的差别。
比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
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汉语语构的特点是不注重形式标志、强调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意合”,这就意味着汉语语构的灵活性和简约性。
如:“苹果多少钱一斤?”“苹果一斤多少钱?”“一斤苹果多少钱?”“多少钱一斤苹果?”这几个句子语序不同,基本意思则一样。
又如“衣服淋湿了”和“淋湿衣服了”等句只要从意义上总体把握,施动者与受动者的换位并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
在古典诗词中“意合”更发挥到了极致,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完全由名词排列而无任何表示语法关系的形式标志。
语义完全靠意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凝练含蓄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但是汉语的重意合、多灵活性,也不意味着汉语结构无规律可言。
2.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
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如不加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就难以理解。
胡明扬先生又把它分成受特定自然环境制约的语汇(如“梅雨”、“梯田”、“戈壁滩”等);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如“馒头”、“旗袍”、“四合院”等);受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如“科举”、“下放”、“农转非”等);以及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语汇(如“虚岁”、“黄道吉日”、“红娘”等)。
此外还有成语、歇后语等。
还有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因而在语言交际中最容易造成误解和障碍。
如“农民”一词在不同制度的国家所指不同,词的内涵意义有差别。
3.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称呼,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辈(包括老师)、对上级不能直呼其名。
为表示亲近和尊重,有时对不熟悉的人用亲疏称谓,甚至出现“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的称呼。
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与文化研究

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与文化研究网络流行语是近年来网络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最初的“见光死”、“神回复”等词汇演化到现在的“996”、“蓝瘦香菇”等词汇,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人们用来交流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是,一个流行语的兴起过程却不是简单的搞笑、卖萌或者反讽,它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也决定了这些网络语言的命运。
因此,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语义分析和文化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首先,从语义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一般都是由一个或多个词汇组成的单独的片段。
这些单独的片段常常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组合方式,使得它们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形态。
例如,“666”这个网络流行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语法上,它是由三个相同的数字构成的,没有任何语法连接词或符号来联系它们。
而在词汇上,它的意思指的是表示赞叹和认可的词语,这种意思和传统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理解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和意义是非常关键的。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和发展也和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的网络社区、平台以及在线游戏,都会促进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而其中很多网络语言的来源和内涵都具有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流行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浙江的一位中年汉子,他在拍视频时不慎被石板砸中。
这个短视频出现后,很快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并以很快地速度形成了“蓝瘦香菇”的语言形式。
这个流行语的传播,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喜欢“恶搞”的文化情节,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中年男性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受到关注这一社会心理现象。
再次,要理解好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就必须关注它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在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人们对于时间、空间、物品、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
而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和传播则是这一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
它们的形象既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和虚拟空间的不断交织和边界模糊,又展现了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和个性化表达的渴望,更呈现出一种富有人性、亲切、幽默、反常的叙事姿态,构成了网民对于网络世界的独特表达方式。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语言已经成为我的专业,所以想到写这篇关于语言与文化的文章。
记得在大学之前,英语学习只是简单的单词记忆,文章背诵以及做题,一切只是为了考试,所以才在我们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的听力和口语方面存在巨大的问题,同时我们学到的只是简单的语法规则,对于与英语相关的文化内涵一窍不通,我们也都知道这样的简单的语法的学习是不可能学好一门语言的,接下来我就来谈一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从语言的定义,可以知道语言是在一定的群体之间形成的用于传达信息及保存认识成果的符号系统,既然是在一定的群体之间通用,那么这些符号在这个群体中定会有着一种与他们意识相联系的地方,也就是说符号的文化内涵想通,这样才能用于普遍的交流。
因此,从语言的定义来讲,一种特定的语言是源于某个特定的群体的文化的,他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也就是为何会出现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
如果语言和文化没有关系,那么英语传到美国之后就应当仍然保持原样。
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相比,不论是在单词的拼写,发音以及用词和表达的正式程度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熔炉文化息息相关的,在美式英语中,很多表达相对于英式英语来说更加随意,没那么正式,正是因为整个美国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包容与随意性;然而英式英语国家,如英国,便有着明显的严谨性,所以他们的语言要与他们的贵族气息相适应,就要相对正式得多。
另外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几乎每一种语言都可以在该群体的文化中找到源头,换言之,每种语言都是文化的一种衍生产物。
这里就用英语和汉语说明:还记得上大学的第一节英语泛读课,老师就给我们强调过要学习英语,必须读《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文化根源,而英语正是起源于这两本文化著作;汉语的文化根源就跟家不言而喻了,那就是儒家著作,时代中国人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我们的语言也深受其影响,只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之乎者也”这样的表达也就渐渐被略去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本族语:指本民族使用的语言。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学科的理论体系。
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规则体系。
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也就是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指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言语行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说话人通过发生把这句话说出来,它所直接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句话来表达隐含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言外之意。
言后行为:指一句话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语义重合与文化重合的比较研究

语 重 与 化 合 比 研 义 合 文 重 的 较 究
● 舒 春 玲
( 蒙古 大 学 艺术 学 院 ,内蒙 古 呼 和 浩 特 0 0 1 ) 内 10 0
摘
要: 宏观上 , 整个人类文化有一 定共性 。从 文化 角度 分析 , 人类 自身有共 同之 处, 具有不 同文化 的人 们对相 同的事物
关 键 词 : 义重 合 ; 化 角度 ; 性 意 义 ; 语 文 理 非理 性 意 义 ; 化 重 合 文
D :0 36 /.sr 10 -4 5. 0 0 0 . 9 OI1 . 9 9ji L 0 9 4 8 2 1 . 60 0 s
中图分类号 : 1 H3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4 5 (O O O 一O l 一O 10 - 4 8 2 1 ) 6 2 5 2 如上, 在表达同一语义时 , 不同语言存在着用词相 同或相近之
还有一些英汉习语 , 它们无论从字面上还是从 内涵上都表达
相 同或相 近语 义 , 如 : 例
汉语习语 泼冷水 绞尽脑汁
随 波逐 流 混 水摸 鱼
英语习语
t ho c l '  ̄ n Ot rw odw t d rO rc r s ris a ko ’ an b t ow t te s em og i h t a h r t s i mu l 0 6 h nt be dwaes tr t a l k i 0w i ot1 ba k c m ht e
感和态度”字面义是词 语最基本 的意 义, , 它被看 成是词语 的核 心意义。习语 的语义 主要涉及字 面义 , 以及与文 化背景 密切相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史培芹文秘112 010811224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
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
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
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
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
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1)人类创造的物质。
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
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
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
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
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
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
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这种比喻通俗 易懂,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高权 力距离(high power distance)的文化,即受 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等级关系,对 于年长的、地位高的和有权势的人应该表示 尊重。上文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就是这种价值 观的真实写照。而这段文字把计划经济下政 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比作这种婆媳关系来论 述,确实恰到好处,但对于家庭结构、成员关系 完全不同英美读者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
常敬宇先生(1995:2)在《汉语词汇与文化》 一书中将词汇分为:文化词汇和一般词汇。 文化词汇是指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特别 是包含在习语、谚语、俚语和歇后语里的那 些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 间接的反映,其蕴含着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 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是各民 族之间传达信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具有浓重 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 而一般词汇不具有文化词汇的特点,而只有表 层的概念含义。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 已成为软弱多情 男子的代名词, “林黛玉”已成为多愁善感、 弱不禁风一类女子的同义语,鲁迅笔下的 “阿Q”已演变具有“自欺欺人”、“自我嘲 解”等特指意义的“阿Q”精神, Hamlet(哈姆 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 公。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问题上,忧虑重重,既 怕泄密,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圈套, 因此终日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 现在人们把Hamlet用来喻指“优柔寡断,犹豫 不决的人或行为”。
美国语言学家Lado(1957)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中总结出词汇文化差异 的3中情况:形式相同,意义不同(same form, different meaning);意义相同,形式不 同(same meaning, different form);同形同义, 分布不同( same form, same meaning, different distribution )。
贾玉新教授(1997:234-235)在《跨文化 交际学》一书中从词义入手,将词汇意义划分 为“指示意义”与“文化意义”或“联想意 义”。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Leech(1981)在《语 义学》一书中主张把词义的研究臵于整个社 会背景中,以突出交际功能,重视整体交际效果。 为此,他把词义分为七个层面:(1)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2)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3)文体意义(Stylistic Meaning);(4)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 (5)联想意义(Reflected Meaning);(6)搭配意义 (Collocative Meaning);(7)主位意义(Thematic
因此,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 掌握作为一个符号所指代的具体意义,即字面 意义(denotation),而且还要了解词语字面意 思以外的意义,即暗涵或内涵意义 (connotation)。因为词语的暗涵意义代表了 词汇所在文化中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情 景意义、历史意义以及国家丰富的文化知识。 (贾婷,词语文化与词汇教学,西南民族大 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只 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保 证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 下面,我们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价值观 念等方面探讨词语的内涵意义。
而中国东濒太平洋,西部为亚洲腹地,“西风” 往往干燥、凛冽,而且正值深秋或隆冬,天气变 冷,树木调零。“西风”因而也就成了“肃 杀”、“萧瑟”、“凄凉”的代名词。如马 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述的就是一幅苍凉的 画面。 而“男耕女织、拔苗助长、四体不勤、五谷 不分”等词语则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农 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
蟋蟀在汉族人心中是秋虫,许多中国古代文学 作品中常用它来描绘萧瑟、凄清的景象,于是 它便成了表示忧伤、哀怨的固定形象。欧阳 修的“秋声赋”中“但闻四壁虫唧唧,如助余 之叹息”。然而,英美文学作品里的蟋蟀大多 给人带来宁静、舒适甚至幸福感,因为它是个 “愉快的小蛐蛐”(merry little cricket)。英语 里有个来自莎士比亚的习语是:“象蟋蟀一样快 活”(as merry as a cricket)。
根据他的观点我们总结出汉英两个民族在价值观念 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两种语言也打下 了深深的烙印。比如: politics (政治)。“政治”这个 词在汉语中是褒义词,我们经常说“人人要懂政治,学 政治”。这句话是指一个人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 和修养。显然,在中国,政治家是受人尊敬的,而在英 语中“politics”常常意味着权术和手腕,阴谋和欺骗。 因此,该词是贬义的。又比如“宣传”(propaganda) 一词,中国人会想到是政府或某个单位、部门对好人 好事进行表彰或奖励,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或者学习,在 汉语里它完全是一个褒义词;而在英语里,它却用来指 政府或某一政党为达到其政治目的用虚假的信息蒙 蔽民众,具有贬义色彩。
从历史的角度看词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承载历史。在世界上不少语言中,许多词汇本身 就是其所属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的浓缩和忠实的写照。 “Watergate”使人想起尼克松政府的丑闻,“gate”因 而被赋予“丑闻”的文化内涵。由于1815年拿破仑 在Waterloo惨败而改变了整个战局,从此,to meet one’s Waterloo就获得了“遭到决定性失败”的意 思。1940年,英国军队被德国打败后从Dunkirk(敦刻 尔克)撤退,以后,Dunkirk便获得了“仓促撤退”、 “困难局面”的意思。 同样,在中国也有许多同历史息息相关的词汇,倘若 不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也就无法理解这些词汇的 深刻内涵。如:“文革”、“下岗工人”等。
语义与文化
1、词汇的重要性 2、词汇的分类 3、词汇的文化差异与词汇学习的内容 4、词汇的文化功能
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 为紧密,它“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 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 分。”(胡文仲、高一虹,1997:93)。因 此,通过语言研究文化一般罗马和基督 教文化的影响,它们为英语提供了大量的成语 和典故。如源于希腊神话的 “Pandora’s box” 意味着“无穷的灾难”,源于《圣经· 旧约· 诗 篇》的the apple of one’s eye(“珍爱的人、掌 上明珠”)。例如: His daughter is the apple of his eyes.(他女儿是他的掌上明珠。) “龙”(dragon)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吉 祥高贵,“龙体”、“龙子”、“望子成龙”、 “龙凤呈祥”等词语均可反映出“龙”这个 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意义。但在古 希腊罗马神话中,“龙”则被视为凶险邪恶的象 征,是口吐烈焰、守在地狱之门的怪兽。
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看词语的内涵意义 荷兰学者Hofstede(2008)(G. Hofstede. 2008.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2nd ed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曾对某跨国公司在六十多个国家的分公司和 机构进行了调查,并对搜集的大量材料、数 据进行了统计性分析,总结出价值观念对比 的五个维度,即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 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女性化、短期取 向/长期取向。
例如dog在英美文化中常作褒义词,是“忠诚 的人类朋友”的同义语。由于英美人对狗有 好感,因此英语中有关狗的隐喻大都是褒义的, 如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be top dog(身 居要位),a lucky dog(幸运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在英美文化中,如果说某 人是old dog,是称赞他为行家里手;而在中国 文化中,“老狗”却是相当厉害的骂人话,因为 在汉民族的传统心理中,狗是一种贱物。凡是 以狗作喻体形成的隐喻,往往具有贬义。
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经济日报》,谈论的是市 场经济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可以说婆婆还是 婆婆,不过是一种崭新意义上的婆婆。婆婆不 再颐指气使,指手画脚,媳妇也不再是唯唯诺诺, 言听计从,而是媳妇在市场里奋力拚搏,婆婆在 家里帮着带孩子,做做饭———政府成为为企 业服务的婆婆。”(肖名丽,隐喻的认知方 式及其文化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00(1)
从隐喻的文化差异性看习语的文化内涵 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是外语学习 了解目的语民族认知方式及文化的一个重要 手段。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隐喻体现了人类 思维的共性,如:狐狸比喻狡猾,用绵羊比喻 温顺,用spring(春天)比喻“精力旺盛时期,青 春年华”,同时隐喻作为认知现象又体现着文 化的差异,具有民族性和规约性。不同的民族 文化积淀必然在隐喻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因 此在英汉语言的隐喻表达上也就不可避免地 存在一些差异。(徐芳,隐喻认知与大学英 语词汇教学,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3))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词语的内涵意义 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它所塑 造的形象往往比其它艺术形式更具感染力,更 能打动人的心灵,也就更容易影响词语的联想 意义。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为语言 提供了许许多多联想意义丰富的词汇。(何 东燕,文化负载词与文化差异意识,西南民 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
根据Hofstede的统计结果,我国属于“集体 主义” (collectivism) 国家,中国人也因此提 倡和颂扬“集体主义”,在中国文化里“自 我”是不被提倡的。然而,由于英美属于 “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国家,其文化 强调个人的独立意识、个人自由和个人的权 利,鼓励人们实现自我、展现自我,因此在英语 中,ambitious和individualism却是无可争议的 褒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