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化的 发展 特点 而 这种 连续 � 性又 是通 过语 言的交 流 � 化 特征 文 化特 征总 是会 在语言 中留 下印 记
大 量词 语本 身就 直接 反映了 多姿 多彩 的中 国文 在
学� 界提出过多种观 化 许多 词 语意 义 烙上 了 深 深 的民 族 文 化的 印 记
代表 性的 有 " 萨丕 尔 沃 尔夫 假说 " 认为语 言 词 语的 形式 结构 也受 到了民 族文 化的 深刻 影响 �
的本 质 人脑 结构 人 类思 维特 征等 决定 的 实证 � � 明 显 例如
主义则认为 语言结构和社 会文 化 结 构 之 间 只 有 等 级观 念 因此 汉语 中的 亲属称 谓复 杂精 确 � � 语言 是文 化的 载 体说 语言 是 文化 传播 的工 具 说 � � � 向 下也 推及 第五 代 加上 平辈 形成 所谓 九族 语言 与文 化的 基本 特征 一致 说等 对 语言 和文 化的 � 且 男性 亲戚 和女 性亲 戚不同 关系 问题 不 应采 取简 单化 偏 执化 乃至 虚无 化的 有 别 又有 直系 和旁 系 近亲 和远亲 之分 � � � 态度 也 不能 把语 言和 文化 完全 对立 起来 而 应从 的 文化 中 更多 的是 平等 的观念 � �
20 1 0年 7 月 � �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 , 201 0 � � � � � � � � 第 30 卷 第� 4� 期 � J a fT a h N aU e V . 30 N . 4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于桂梅
(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 00 的发展 � 文化与语言 之间形成 了密切联 系 � 它 们相互 依存 � 相互促进 � 共同 发展 �
" 堂/ 表 哥 � 堂/ 表 弟 � 堂/ 表 姐 � 堂/ 表 妹 � 堂/ 表嫂� 堂/ 表 弟媳 � 堂/表姐 夫� 堂/ 表姐 夫" 十六 个称 谓� 同时 � 相 应的 词语 � 所 代表 的文 化内 涵也 不尽 相同 � 典 型的 例证 可举 出汉 语中 的龙 � 凤 和法 语中 的 �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也是文化的表现,文化与词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汇不仅能够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而且也会影响文化思想的转变和发展。
因此,研究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语言虽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和文化却并不是同义词。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表达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文化是一种民族、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信仰、价值观、艺术风格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文化的媒介和表达方式。
语言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将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表达出来。
同时,语言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不同语言的形成和演变。
二、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洪涛教授认为,“词是用语言称呼世界的基本单位,它是语言思维的基本概念,是表达人类思想的基本手段。
”词汇是语言与文化之间联系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词汇会受到不同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词汇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体现出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经典词汇,如“道”,“德”,“仁”,“义”,“礼”,“智”等都是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这些词汇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社会语言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丰富表现。
词汇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
当前,全球化的浪潮和文化碰撞的趋势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
这也导致了不同语言词汇在文化传播和使用中的深层次交互和融合。
比如,“文化冲击”这个词汇代表了现代社会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新趋势。
此外,“人肉搜索”,“熊孩子”,“佛系青年”等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代表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新生文化和新生活方式。
三、词汇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词汇是文化的表现,同时也是文化建构的基础。
汉语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的作文

汉语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的作文哎呀,说起来汉语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的关系,那可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啊!毕竟,学好汉语不仅要掌握那些繁琐的语法和词汇,还要了解那些深入骨髓的文化内涵。
这就像是吃麻辣火锅,虽然辣得让人眼泪汪汪,但却能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我们来说说汉语的语言特点。
汉字是汉语的基础,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故事,记录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而且,汉字的形状和意义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挖掘、去理解。
比如,“山”字,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一个“三”,意思是山上的人有三个;再比如,“木”字,左边是一棵树,右边是一棵树倒了,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树林里迷路了。
这些看似简单的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来谈谈汉语的学习方法。
学习汉语就像是一场寻宝游戏,我们需要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寻找那些宝贵的“宝藏”。
而这个过程,既需要我们勤奋刻苦地去钻研,也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看电影、听歌曲、阅读书籍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成语俗语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比如,“一马当先”表示在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画龙点睛”表示在关键时刻做出精彩的表现。
这些成语俗语不仅能让我们的口语更加地道,还能让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更加自信。
我们来聊聊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和语言。
因此,学好汉语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还能让我们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魅力。
而且,汉语文化的传播还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学好汉语,才能让中华文明的光辉照耀世界。
汉语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美妙的舞蹈,我们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去感受、去体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汉语的魅力,让中华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汉语词汇与文化

汉语词汇与文化汉语词汇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语言,它所包含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从字面上来看,汉字就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小小的符号,却有着人类价值的复杂内涵。
正是这样的复杂性和深度让汉字成为最独特,最具表现力的文字之一。
汉语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日常沟通中,也体现在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
以文学为例,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气质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媲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所使用的词汇与语言表达方式,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还有就是宗教文化,中国的传统宗教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等。
在每一个宗教中,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和特点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四谛和八正道需要用特定的术语来解释,以及虽然它们的翻译可能不同,但是总体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历史上,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通过词汇的选择以及作者的描述方式来体现。
例如“千古奇冤”、“忠孝双全”、“义薄云天”这些词语都不仅仅是词语,更是体现中华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符号。
总的来看,汉语是一门非常丰富多彩的语言,涵盖了很多与文化密切关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在不同领域的独特性和深度,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遗产。
同时,也像我们现在在学习国外语言的时候,需要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便于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汉语也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并深入了解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和内涵,打破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壁垒,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分享这些宝贵的财富。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必须把握汉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词汇;文化;关系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2-02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因为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的语言使用方式、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与其所处的文化密切相关。
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词汇,因此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例如,许多东亚国家的语言中强调团队合作和尊重长者,这反映了这些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和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而在西方国家,独立、竞争和自由等概念则更加重要。
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文化中的变化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发展趋势。
例如,科技的发展和新兴文化的涌现都会对语言造成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打车”、“网红”、“二次元”等词汇都是随着文化和社会的变化而产生的。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当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时,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可以有效地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互为影响。
对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者来说,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 1 -。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史培芹文秘112 010811224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
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
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
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
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
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1)人类创造的物质。
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
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
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
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
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
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
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试举出现代汉语普通话(或某方言)实例,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分析有关语言实例中所表现的文化影响,讨论文化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语文教学建议语言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
语言与文化可以说是共生的。
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工具,同时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由于有了语言,人类才创造出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进化的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的变化与发展也脱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
所谓“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语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马显彬《中国没有“国语”——重谈“普通话”名称的规范》P61。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区域,为某一地区的人民大众所掌握、使用”(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P4。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都有体现。
首先从语音方面:我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各个区域有这自己特有的方言,这些特有的方言都是个区域的人长期生活长期在特定环境下所特有的语言,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普通话中“n”和“l”的区分很明显,但是在陕西话中这两个拼音所发出的语音是相同的。
“奶奶”被称之为“濑濑”,原因在于陕西方言中没有“奶奶”这个称呼,当地,父亲的母亲被称之为“婆”,并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奶奶的发音,因此,当地的文化影响到了语音的形成,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实例,陕西话中“qian”和”tian”的发音也是相同的,就是因为长时间的语言习惯致使操着当地方言的人们无法区分这些语音,拼音文字受语音的制约极大,一个词的发音稍有变化拼写方式也就会随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就促使其他词语的生成,例如陕西话中为了避免“qian”与“tian”的区分,“田”称之为“地”,宁夏人一般说:“在田里干活呢!”,而陕西人说:“在地里干活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于桂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与语言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语言反映文化、新词集中反映文化的历史特征、文化因素与语言现象互相诠释等语言文化现象充分说明,否定文化与语言间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味地强调某一者的主体性、决定性和独立性都是不客观的。
关键词:汉语词汇;文化;语言;关系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10)04-0103-03收稿日期:2010-05-12作者简介:于桂梅(1977-),女,甘肃武威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
”[1]语言一方面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又是文化本身,是人类其他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要素。
同时,语言又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着固定认知成果,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意向、愿望的功能。
历史的连续性是文化的发展特点,而这种连续性又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活动来实现的。
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界提出过多种观点,代表性的有“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结构是文化结构的本源和决定因素;与之相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结构是语言的决定因素;格里姆肖的《社会语言学》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互限”;乔姆斯基的学说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都是受第三种因素诸如人的本质、人脑结构、人类思维特征等决定的;实证主义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之间只有“伙伴关系”、相关关系,而无因果关系。
此外还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说,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说,语言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致说等。
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不应采取简单化、偏执化乃至虚无化的态度,也不能把语言和文化完全对立起来,而应从普遍联系的角度辩证地加以分析。
[2]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很难抛开其中一者来谈另一者的存在与发展,一味地强调某一者的主体性、决定性和独立性都是不客观的。
语言与文化一经产生就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下面,笔者将以汉语词汇为切入点分析说明文化与语言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词汇和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会折射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特征总是会在语言中留下印记。
由于中国的历史漫长悠久,汉语词语的文化沉淀尤为浓厚。
大量词语本身就直接反映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许多词语意义烙上了深深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词语的形式结构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词语的产生,形成和消亡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外来词语融入汉语词汇时,往往受到中国文化的制约。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习俗背景下所产生的语义与效果也不同,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及历史文化对其语言的影响相当明显。
例如,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留给我们极强的等级观念,因此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复杂精确,折射出中国封建文化的特点。
从己身向上论到第五辈,向下也推及第五代,加上平辈,形成所谓九族,而且男性亲戚和女性亲戚不同,父系亲戚和母系亲戚有别,又有直系和旁系、近亲和远亲之分。
在西方的文化中,更多的是平等的观念,西方语言的亲属称谓一般只表示生育、婚配、同一这三种关系,不表示长幼关系,如法语soeur ,汉语要分别为“姐姐”或“妹妹”。
西方语言对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也没有汉语这样严格的区分,如英语aunt 相当于汉语的“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等。
甚2010年7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uly ,2010第30卷第4期Journal of T 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Vol.30No.4103至,法语cousin(e)一词在汉语里可被细分为“堂/表哥、堂/表弟、堂/表姐、堂/表妹、堂/表嫂、堂/表弟媳、堂/表姐夫、堂/表姐夫”十六个称谓。
同时,相应的词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
典型的例证可举出汉语中的龙、凤和法语中的dragon、phénix。
龙是汉族北方初民的图腾,龙的雏形是蛇(甲骨文中,龙的写法就像一条蛇),后来加上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鹰的爪,形成了龙威武、神奇的形象。
凤是汉族南方初民的图腾,是鸟的象征(凤的繁体字由凡鸟二字合成)。
龙和凤在汉民族的心目中都是神圣的字眼,它们曾是帝王的代用语,象征极高的权威;也用来比喻俊杰之士,如诸葛亮称“卧龙”,庞统称“凤雏”。
龙凤是权威、才华、吉祥的象征,因而在现代汉语中有“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肝凤髓”的说法。
而法语中的dragon受希腊神话影响,却是背生双翅、喷吐火焰、吞食生灵的凶残怪物,法语中“La patronne est un vrai dragon”指的是“悍妇”。
而法语中的phénix,虽然不是贬义词,但受希腊神话的影响,具有“复活、再生”的文化伴随意义。
[3]因此我们说,不同的语言反映着它所代表的某种文化,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无不在它的语言中留下印记,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维特征、认知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能在语言中找到证据。
[4]二、新词的产生集中反映了文化的历史特征一般而言,词语的产生都具有其直接客观的原因,即生产力的发展,新事物的诞生,生活方式的改变,物质生活的丰富,思维观念的转变,文化习俗的形成等等。
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处于畜牧和农耕时期,社会关系也相对简单。
所以,甲骨文时代通行的词语数量较少,表现力也较差,一般仅限于对自然现象,时令方位,人体器官等的描述记录。
但同时,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认识不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因而对自然力量很畏惧,导致自然崇拜,反映到语言上即是有关祭祀、敬神一类的词语相对丰富,如“祈”“祷”“福”“禄”“祺”等,这正与当时民智未开的社会状况相符合。
到了现代社会,新词语的产生仍然持续着。
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时代的特征依然在应时而生的新词语中留下了深刻而永恒的烙印。
如“粮票”、“工分制”、“定量供应”之类词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这段时期物质极其匮乏的状况。
而“批斗”、“臭老九”、“走资派”等十年“文革”中涌现出来的词语则充分地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阴森,恐怖和对人性的扭曲。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新词产生的主阵地。
而这些新词也集中反映了网络时代的文化特点。
一是彰显自由、个性、创新的网络文化。
网络是一个推崇个性的世界,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网络词语的使用者主要是青年人,他们乐于创造,追求自由;同时,他们交际面广,交往频繁,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大,较容易产生群体认同价值的交际符号。
因此他们出语往往突破常规,充分发挥自由性,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有的将已有词语变异使用创造新词,如“见光死”,意指网恋后与网友初次见面感到不满意而迅速各奔东西;“东东”意指“东西”;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恐龙指容貌不佳的女网民。
这些词语在网络中早已司空见惯了。
有的突破现代汉语常规语法,如“走先”、“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
“难过得死掉了”采用港式语法的说法等等。
二是崇尚灵活简洁,形象幽默。
网络语言中常用数字、缩写、标点符号等简省快捷的方法进行交流,“数字”词语相继产生,这在形式上打破了现代汉语书面语以汉字为主的格局。
[5]如用“5753”表示“不见不散”,用“345”表示“相思苦”,“GG”表示“哥哥”等等。
网络词语除用字节俭外,形象传神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如把网民称为“网虫”,于是初级网民就是“爬虫”,高级网民就是“飞虫”等,既有视觉效果,又富含想像力。
诙谐幽默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的又一特点。
社会生活压力的加大,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反主流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减轻精神压力,使人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
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
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意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幽默诙谐的特点。
又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有意在约定俗成的说法上改头换104面,形成诙谐且含有一定道理的语句来。
三、文化因素可以和语言现象互相诠释从宏观的角度看,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
[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这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
然而,从微观的角度看文化因素和语言现象可以相互解释。
首先,关联的某种文化因素可以解释某种语言现象,或某种语言现象基本上可以解释某种文化因素。
例如,中国人的“悟性”可以解释汉语的“意合”,西方人的“理性”可以解释英语的“形合”;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可以解释汉语的“人称”,西方人的“客体意识”可以解释英语的“物称”;汉语的“形象性”可以解释中国人的“意象思维”,英语的“抽象性”可以解释西方人的“逻辑思维”等等。
但有些语言现象中只有部分可以找到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因素,或某种文化因素中只有部分可以找到与之相关联的语言现象,关联中有不关联的部分,或不关联中有关联的部分,两者无法完全互相解释。
例如,汉民族追求和谐的文化心理常常反应为汉语词语结构排列的匀称性,因而四音节成了汉人喜闻乐见的语音结构。
但并不能因此而推理,认为三音节的词语都反映不和谐现象,因而几乎都是贬义的,这就片面了,因为三音节词语中只有部分是贬义的。
如:穿小鞋、中山狼、下坡路、变色龙、拍马屁、走后门等,其他的就不一定,甚至可以是褒义的,如:白开水、爱祖国、有文化、学先进、识大体、有心人等。
这个结论应把“几乎都是”改成“部分”,因而很难解释汉语三音节结构的文化涵义。
又如,汉民族的文化传统讲求尊卑长幼、远近亲疏的不同,这种文化传统常常表现在汉语词语结构排列的次序上,如:君臣、男女、父子、婆媳、高下、国家等,这种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应说明还有其他的格式,如:阴阳、雌雄、叔伯、敌我等,这类词语的顺序就难以用上述的文化涵义来解释了。
四、结语文化依赖于语言,语言推动着文化的传播和繁荣。
萨丕尔说:“我甚至相信,语言甚至比物质文化的最低级发展还早。
”[7]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几乎可以说没有了语言也就没有了人类文化。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语言的确对文化的生成、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