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汉语词汇与文化》课件

《汉语词汇与文化》课件

3 实践中应用汉语与文
化知识的能力
通过实践运用汉语和理解 文化,将汉语与文化紧密 结合,提高语言能力。
2 汉语口语与文化的关系
口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礼仪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特点。
3 地区和方言的影响
中国各地方言和口音在汉语口语中有一定影响,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汉语写作与文化
1 汉语写作的基本要素
和风格
汉语写作要注重结构、逻 辑和修辞手法,体现了中 国文化的审美追求。
2 汉语写作的文化影响
汉字与文化
1 汉字的演变和历史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并经 历了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2 汉字的组成和结构
汉字由基本部首和偏旁组 成,结构复杂而形象。
3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与诗词、书法等 深深相连。
汉语口语与文化
1 汉语口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汉语口语注重语气、语调和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受到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 的影响。
3 文化背景对写作的影

写作受到社会背景、历史 事件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 影响,展现了文化的多样 性。
文化障碍
1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碍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语言、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
2 文化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文化差异表现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距离感等方面的差异,根源于历史、地理和环境 等因素。
3 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通过学习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减少文化障碍的影响。
总结
1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基 2 汉语学习中文化的重
本概念和关系回顾
要性
汉语词汇是中国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 历史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 文化特征。

小议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小议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吏” 等; 老 百姓面对官时 自称“ 草 民” 、 “ 小人” 、 “ 小民” 等。 2 . 2 伦理道德观念
汉民族是 一个讲究伦理道德与礼仪的民族 , 儒家思想在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深 入人心 ,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
心 o
语音从单音 走 向复音 , 这 是古 汉语 词 汇发 展 的 内部 规 律 。以《 论语 》 为例 , 除去人 名 、 地名 和 虚词 , 全 书中大约 有 1 7 0 0 多个词汇 , 其 中单音节 有 1 5 0 0多个 , 复音词仅 2 0 0多
德观 的核心是“ 孝道 ” , 与“ 孝” 相关 的词汇有 : “ 披麻戴孝 ” 、
个。 古代汉语词汇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一词多义 , 而单音词
的多义现象又很容易 造成 模糊 性 , 单 音词 也有很 多同音词 。
于是 , 伴随着语 言的不 断发展 , 复音词越来越多了 , 这 是语言 发展的不可逆规律 。
首先是道 德观 。最先 提 出 “ 德” 的是 儒家 的创 始人 孔 子, 他认 为 : “ 志于道 , 据 于德 , 依 于仁 , 游 于艺 。 ” 道是最高准
则, 德是具体体现 , 仁是 最高 的德 , 艺是仁 的具体表现 方式 。 与“ 德” 相关 的词 汇如 : “ 德 高望重 ” 、 “ 三从 四德 ” 、 “ 德行 ” 。
谦称 , 但是在 白 谦的背后却隐藏着笼络人心的意思 。秦始皇
称帝前“ 朕” 是所有人 都可 以说 的, 称帝 后 “ 朕” 成为 了帝王
的专属 自称。

3 . 1 . 1 从 同一件事 的不 同说法 中体现尊卑等级文化 森严 的等级制度是 中国古代社 会最显著 的社会特 征之

在古代社会的方方面 面都可 以看到等级制度 的影子 。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文化义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文化义的重要性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文化义的重要性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词义除了语言意义外又关涉到文化意义,因此词汇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本文以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切入,来说明汉语词汇的文化义以及中西词汇附加义的差异性对汉语习得者的影响,从而在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恰当的文化导入,以提高汉语习得者的汉语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汉语词汇文化义;词汇文化义差异性;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留学生在接受一种语言现象的时候,很多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障碍,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语言所形成的文化因素缺少理解。

例如:“我最近在准备新房。

”很多时候我们中国人会马上问:“看来快要吃你的喜糖了?”可是留学生可能就会云里雾里:“新房?”“喜糖?”新的房子与糖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他们在谈什么呢?很明显他们只停留于对词语表面意义的理解,而缺乏对于汉民族婚姻文化的了解。

一、语言与文化上文的事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枚不胜举,看来,语言表现为言语不仅仅体现的是本身,还体现一种文化,即语言还承载文化并积淀文化;同时,语言受文化影响并反映文化。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特征不可避免的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语言体现了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直接产物是精神文化,思维的间接产物是物质文化,所以人类构建起来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储存在语言之中。

所以说语言几乎包含了所有文化积累信息,它成为文化整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因此,语言研究,语言教学,除了语言本身的问题外,又需要文化的诠释,这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特别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由于是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文化因素的渗透就尤为重要。

而在语言文化的渗透中,词汇因蕴涵着大量文化信息显得尤为突出,这是由于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地位、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也是文化的表现,文化与词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汇不仅能够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而且也会影响文化思想的转变和发展。

因此,研究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语言虽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和文化却并不是同义词。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表达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文化是一种民族、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信仰、价值观、艺术风格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文化的媒介和表达方式。

语言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将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表达出来。

同时,语言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不同语言的形成和演变。

二、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洪涛教授认为,“词是用语言称呼世界的基本单位,它是语言思维的基本概念,是表达人类思想的基本手段。

”词汇是语言与文化之间联系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词汇会受到不同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词汇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体现出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经典词汇,如“道”,“德”,“仁”,“义”,“礼”,“智”等都是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这些词汇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社会语言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丰富表现。

词汇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

当前,全球化的浪潮和文化碰撞的趋势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

这也导致了不同语言词汇在文化传播和使用中的深层次交互和融合。

比如,“文化冲击”这个词汇代表了现代社会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新趋势。

此外,“人肉搜索”,“熊孩子”,“佛系青年”等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代表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新生文化和新生活方式。

三、词汇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词汇是文化的表现,同时也是文化建构的基础。

汉语词汇与文化

汉语词汇与文化

汉语词汇与文化汉语词汇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语言,它所包含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从字面上来看,汉字就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小小的符号,却有着人类价值的复杂内涵。

正是这样的复杂性和深度让汉字成为最独特,最具表现力的文字之一。

汉语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日常沟通中,也体现在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

以文学为例,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气质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媲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所使用的词汇与语言表达方式,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还有就是宗教文化,中国的传统宗教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等。

在每一个宗教中,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和特点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四谛和八正道需要用特定的术语来解释,以及虽然它们的翻译可能不同,但是总体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历史上,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通过词汇的选择以及作者的描述方式来体现。

例如“千古奇冤”、“忠孝双全”、“义薄云天”这些词语都不仅仅是词语,更是体现中华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符号。

总的来看,汉语是一门非常丰富多彩的语言,涵盖了很多与文化密切关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在不同领域的独特性和深度,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遗产。

同时,也像我们现在在学习国外语言的时候,需要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便于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汉语也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并深入了解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和内涵,打破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壁垒,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分享这些宝贵的财富。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关键词:汉语词语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摘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汉语的词汇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词汇文化—古代汉语词汇与文化(古代汉语课件)

词汇文化—古代汉语词汇与文化(古代汉语课件)
如:君臣、将士、师徒、父子、夫妻
三、词义内容体现古代文化

《说文》“三,天地人道也” 以“三”为核心构成的词群:敬礼三鞠躬、 婴儿“洗三朝”、凡事“五三不成立”。
四、词类的演变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首先文化的兴废更替,促使词类系统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中。 在商周时代,祭祀占卜文化发达,因而在汉语词类中表 示此含义的词语众多,如:祝、祀、占、卜、福、巫、 祠、太牢等等。 到了宋代,手工业工商业发达,于是相关词语大量出现, 如:生意、交子、作坊、花市、瓦市等。
思考题
除了我们本节课举的古汉语词汇的例 子,还能找到哪些例子体现古代汉语词
汇和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词汇与文化
目 录
1
词义生成体现古代文化
2
词语构造体现古代文化
3
词义内容体现古代文化
4
词类的演变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一、词义生成体现古代文化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归”:嫁
二、词语构造体现古代文化
我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体现宗法思想的等 级观念也成为词语构造的重要原则,尊前卑后、 长前幼后、男前女后等井然有序。
四、词类的演变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再次,文化因素也会促使具体词语更替。 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 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 以‘箸’为‘快儿’。” 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 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
四、词类的演变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最后,文化因素促使词义发展演变。 “昏”,本义是黄昏。
《说文》:昏,日冥也。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

汉语词汇与文化

汉语词汇与文化

(三)汉语词汇反映了中庸和谐的 传统民族观念
•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 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与“中”相差相异的事物,受到汉民族 心理上的普遍排斥与贬抑,如“君子不言 怪、力、神”“奇谈怪论”“过犹不及”。
和谐 和睦 和好 和恰 和畅 和顺 谦和 和悦 和善 和婉 和谈 劝合 温和 和议 和解 言和 和气 和气生财 家和万事成 和风细雨 风和日丽 和和美美 和和气气 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

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中,黄绝非独尊,只是 五色之一。 。黑、红、青、白、黄五色, 和水、火、木、金、土平行。


黄色尊贵实际上是从唐开始的。其时皇帝的袍 服颜色定为黄色。到唐高宗时明令黄袍为皇帝专用, 臣民一律不许穿。

(三) 数词及其文化含义
古人“尚三崇五”主要是因为“三 生万物”和“五行观念”。 《老子》概括了宇宙创生模型, 《说文》解释“三,天地人道 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 坤》:天地人”三者相为手足, 合以成体,不可无一也。 “(敬礼三鞠躬、婴儿”洗三 朝“民间办事决定成败,常取 决于”三“,凡事”无三不成 礼“) “五行“是古人以五种元素来解释 宇宙起源,后衍化为五行为基 础的多项对应系统。
性别:女为阴,男为阳。
阴人、阴良、阴兵、阴化、阴教、阴仪、阴官、阴政、阴令、 阴事、——阳会、阳礼、阳施、阳政、阳馆
生死:死为阴,生为阳
阴间、阴曹、阴冥、阴界、阴司阴火、——阳间、阳世、阳地、 阳气、阳寿、阳禄、阳历
(二)汉语词汇表达了传统的汉民族伦 理价值观念 • 尊卑有序、男尊女卑、官本位、重等级、重血 统、重亲疏、重乡土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一) 文化意义的界定
• “词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一组相对的 概念,词的语言意义,是指以概念为核心 的词的基本意义及由语言本身因素所形成 的派生义;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 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必须把握汉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词汇;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2-02
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
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再如汉族人自古有食熟忌生的饮食习惯,认为生肉、生饭味不美,吃了生食容易生病等。

做饭炒菜时讲究火候,“欠火”和“过火”都会影响食味,因此都是不理想的,要求“火候”恰到好处。

这在汉语词汇中也有反映,而且构成一批比喻词语。

例如:“欠火候”原指做饭炒菜熟度不够、在生活中比喻办事情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没有达到既定的标准,也称“火候不够”;“回炉”也称“回锅”,指没办好事情重新去办,把半成品或不合格的产品送回工厂再加工。

又如汉语词汇的组合结构也可以从汉文化上找到理据。

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语结构上可以反映出来。

比如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的反映,在词素结构顺序上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如夫妻、夫妇、男女、父母、公婆、兄嫂、弟妹等;成语的结构也是男前女后,如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男婚女嫁、
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等。

此外,还有一类词是本族语言中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词,这类词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最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

例如中国古代特别崇拜“龙凤”二灵,并形成了龙凤文化。

汉民族在上古时代就把“龙”作为崇拜的图腾。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是神,龙能腾云驾雾,兴云降雨,传说主宰大海的神就是东海龙王。

龙象征着神圣吉祥。

汉族自古把龙奉为祖先的化身,因而至今汉民族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以龙的子孙自豪。

此外,龙又是封建帝王的象征。

古代帝王成为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随之凡与皇帝有关的都加一个“龙”字。

如:“龙飞”指皇帝即位;“龙颜”指皇帝或皇帝的面容;“龙体”指皇帝的身体;“龙床”指皇帝睡卧的床等等。

“凤”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凤有美丽的羽毛而被称为“鸟中之王”,历来是祥瑞的象征。

民间艺术中有“百鸟朝凤”的剪纸,也有“百鸟朝凤”的绣花图,又有“百鸟朝凤”的乐曲。

“凤”在古代又是帝后的象征,因此皇后穿“风衣”,戴“凤冠”,住在宫室称“凤阁”,出宫时乘坐的车叫“凤辇”。

二、文化的发展推动并制约词汇的发展
词汇不仅在静态方面作为一面镜子反映文化,而且在动态方面它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文化的消亡而消亡,表现出文化对词汇发展的推动作用与选择功能。

在这方面不仅体现了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词汇的含义,尤其是伴随意义、深层含义是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变
迁密不可分的。

例如“钟”原来指古代的一种乐器,后来指早晚用来报时的器具。

这种变化与文化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钟”在古代作为打击乐器盛行于青铜时代,这与当时乐律学、声学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利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西洋时钟传入我国以后,“钟”的含义逐步转变为能打点报时的时钟,现在不打点的报时工具也叫“钟”。

文化推动并制约词汇的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的方面是新词的大量
出现与旧词的消亡。

词汇是语言中反映社会发展变化最敏感的要素,当出现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时,就可能要创造一些新词来标记它们,以满足交际的需要。

例如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些词汇,如“导弹”、“核弹”、“数据库”、“光缆”等。

又如现今社会一些网络词汇随着网络的普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如“菜鸟”、“网虫”、“潜水”、“楼主”、“跟帖”等。

当然,大量新词因文化的发展而涌现,也有不少随着文化的消亡或失去言语交际的支持而进入历史的故纸堆。

例如上古时期关于牲畜的词汇在汉语中也是极其发达的。

《说文解字》在“马”部就收录了115个用以分辨其颜色、性别和形体的字。

这些词汇除了被收录在典籍之中,我们现代人在实际生活中恐怕见得不多,用得更少甚至模糊其意。

这样它们就成了趋于死亡的词。

三、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稳定下来的词汇对文化有考证、记载、传播的功能
文化对词汇发展有推动作用,反过来那些经文化淘汰之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词汇又对文化有考证、记载、传播的功能。

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影。

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的确是文化的活化石。

例如一些沿用至今的地名可以透视古代的文化。

湖北的“大冶”、大冶的“铜绿山”、阳新的“赤马山”,这些地名都与当地铜、铁冶炼业有关,而事实上大冶唐宋时已置炉炼铁,铜绿山冶铜就更早了。

词汇可以作为考证文化的活化石,是因为词汇本身铭刻着文化的印迹。

例如以“页”为偏旁的字或词,颈、领、颔、颊、顶、颌等都表示与头部有关的部位,因为“页”是一个象形字,它的小篆字形上面是“首”,下面是“人”,它是“头”的本字,所以从“页”的字都与头面有关。

四、通过词汇可以进行文化对比
词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词汇进行文化对比。

这种对词汇文化意义的对比既是文化交流的需要,又是语言对比研究的需要。

例如上面所说的“龙”,在汉语中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帝王、权威、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的“dragon”受希腊神话的影响,则是背生双翅、喷吐火焰、吞食生灵的凶残怪物。

又如英语中,“熊(bear)”被人们认为是凶狠、残忍的动物,当它们被用来形容人时,往往包含着鲁莽、莽撞的意思;但是在汉语中,“熊”却没有
了类似的意义,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对它的形象是笨手笨脚,行动缓慢,蕴含着愚笨的含义,因此也有了“瞧你那熊样”一说。

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可能会因为不了解对方所说词汇的文化内涵而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交流的失败。

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对这类词汇的学习对我们的交际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透过它,我们便可窥见一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8).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7,(4).
[3]龙又珍.词汇与文化刍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4]吴淑琼.词汇与文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
学),2007,(2).
[5]姜明宇.词汇与文化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
化,20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