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和答案

(完整word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和答案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学校:铁锁桥初级中学教研组:生物教师:谭德权学生:重点: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过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难点:受精的过程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一、课前预习1、一朵花是由、、、和等组成的。

2、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放出。

从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3、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

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

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内部。

胚珠里面有,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结合,形成。

4、受精完成后,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其中子房壁发育成,子房里面的胚珠发育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

二、导入新课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把我们周围的环境装点得五彩缤纷。

那么,植物为什么会开花呢?花朵美丽的色彩和四溢的芳香,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有的植物的花既不艳丽又不芳香?三、合作探究(一)花的结构阅读课本P102观察与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对花进行观察和解剖,并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观察的方法:(1)取一朵桃花对照图Ⅲ-15观察它的、、、和。

(2)用镊子从外向内依次摘下、、和,仔细观察和的特点。

(3)用镊子夹开一个,用放大镜观察其里面的。

(4)用刀片纵向剖开,用放大镜观察其里面的。

2,桃花的结构花的结构内生内生(二)传粉和受精1、阅读课本P103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传粉?有几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1)如桃花、李花、苹果花、油菜花都是靠传粉的花,其特点是、、。

(2)如玉米、杨、柳的花是靠传粉的。

其特点是、、。

1、描述受精的过程,(受精,双受精,图示)(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阅读课本P104并读图Ⅲ—18回答下列问题:1、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发生了哪些变化?2、想一想,填一填子房壁子房胚珠受精卵3、玉米果穗上常会有缺粒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农业上常常给植物进行。

方法是先采集,然后把它们或在植物的。

四、拓展创新1、果树开花的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

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

第一章认识生物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生物的特征 1课时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课时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及检测:1、生物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怎样好才能学好生物学?2、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__、生物能进行_________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______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___和__________、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

二、合作探究(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

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1、观察动物题材的图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2—7页的插图,讨论:(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及答案

生物七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参考答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课前预习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测量二、合作探究(一)B(二)1.①营养②进行呼吸③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长⑥繁殖2.(1)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但是,无论是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是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来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简单的物质,它们都是一样的。

(2)氧气二氧化碳(3)动物和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4)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合拢。

说明了生物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

蘑菇能从小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

说明了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创新1.(1)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4)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1)生物能生长(2)生物能繁殖(3)生物能遗传(4)生物能变异(5)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五、达标测试1.D2.C3.D4.B 5、C6. 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人;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天涯7、动物取食————营养鲸喷出水柱————呼吸向日葵朝向太阳————应激性植物开花结果————繁殖人体排汗————排泄蘑菇由小长大————生长子女与母亲相似————遗传参考答案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前预习:调查调查二、合作探究(一)1.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案抽样调查记录整理分析2、略(二)1.略2.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家禽、家畜、作物、宠物三、拓展创新1.(1)淡水水域略(2据生活环境将照片中的生物分为水生生物(凤眼莲、莲、虾、蛙),陆生生物(蜻蜓、蚂蚁);据形态结构将照片中的生物分为植物(凤眼莲、莲);动物(虾、蛙、蜻蜓、蚂蚁)。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册)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学习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

2、掌握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根据生物的特征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阅读教材2—7页完成练习)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一般来说,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进行,生物能排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用,生物能,除外,生物都由组成。

二、课堂助学1、情景引入:举例:选一生物和非生物的标本和教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一般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同时提出疑问?什么是生物?非生物?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

2、交流讨论: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绩,讨论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

3、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_______;观察要_______、_______和______,并及时做好________。

学习任务二: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P3图片,分析生石花、钟乳石、机器人、珊瑚和珊瑚虫等,是否是生物?①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②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请说明理由。

想一想到底什么是生物呢?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生物呢?(2)认真阅读教材P3—7结合图片完成下列问题①生物的生活需要,举例②生物能进行,举例③生物能排除身体产生的,举例④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举例⑤生物能和,举例⑥生物都有和,举例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三、诊断评价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B.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C.科学观察不可以直接用肉眼,可借助观察工具观察D.科学观察有时需要较长的时间,要有计划,有耐心2. 仔细分析图片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3.请挑出一句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古诗A 一行白鹭上青天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在生活中不需要呼吸 B.动物在生活中能自己制造有机物C.母鸡下蛋属于繁殖 D.植物对外界刺激不能做出任何反应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物所具有的特征是( )A.遗传和变异B.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生活需要营养D.生长和繁殖6.俗话说:“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1.2.1++学习使用显微镜++导学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2.1++学习使用显微镜++导学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2.1学习使用显微镜——七年级生物人教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学习目标】1.掌握三种显徽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

2.学会规范使用三种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3.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4.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及爱护显微镜。

【知识梳理】一、单目显微镜的操作提示1. 观看视频并对照书本,在显微镜的相应结构上标注出对应的结构名称(1)握镜的部件是[],稳定镜身的部件是[]。

(2)调节光线强弱的部件是[]和上的光圈。

(3)放置玻片标本的部件是[],中央有[]两旁各有一个[]。

(4)使镜筒在较小范围内升降的部件是[]。

(5)安装物镜的部件是[],用眼观察的镜头是[]。

(6)仔细观察目镜,比较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

(7)仔细观察物镜,比较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

2.练习使用显微镜(1)转动,使对准。

(2)调节,用一个较大的对准通光孔。

一只眼向内看,转动,使反射光线经过、、、到达目镜,以通过目镜看到视野为宜。

(3)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上,用压住。

移动玻片标本,将玻片标本移至中心。

(4)转动,使缓慢下降,直到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防止与接触。

(5)一只眼向内看,同时转动,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为止。

再略微转动使物像。

(6)如果需要用的物镜观察,应将要观察的部位移至,再转动转换器转换,用调焦后观察。

如果需要,可以调节。

二、双目显微镜的操作提示(1)打开显微镜,确认已经降到最低处、对准通光孔。

(2)调节两个目镜间距离以适应瞳距,用光源调节旋钮调节视野亮度。

(3)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上,用固定,通过调整来移动玻片,将玻片移至中心。

(4)转动使缓慢,至玻片标本尽量接近,此过程要从注视。

(5)转动使缓慢,直到。

微调目镜间距离使双目观察到的视野。

转动,使物像。

三、数码液晶显微镜的操作提示数码液晶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与的基本一致。

人教版(2024新板)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导学案

人教版(2024新板)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导学案

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学习目标】【课前预习】1.生物体由小长大,这与细胞的有关。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将其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这就是细胞生长。

但是细胞不会地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染色体:细胞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和构成的。

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是。

2.(1)细胞分裂:是指。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一个分成两个,也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动物细胞: 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细胞溢裂为两个;植物细胞: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 ,一个细胞就分裂为两个。

(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 的变化最明显:在细胞分裂的准备时期,染色体会进行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分别进入两个 。

结果:新细胞与原细胞的 相同,所含 也相同。

【课中研学】1.观察·思考: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切片,或者观察老师提供的植物、动物细胞分裂的图片。

讨论:(1)上图中的哪些细胞正在进行分裂?(2)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什么?2. 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3. 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染色体是如何变化的?【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种生物不同分裂阶段的细胞。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所示为植物细胞的分裂B.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C.在原来的细胞中央,会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D.分裂结束后新细胞与原细胞的遗传物质各不相同2.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的体积会无限增大B.染色体先均分后复制C.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D.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相同3.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它的一个体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后,形成的子细胞数目和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A.2个,12条 B.2个,24条C.4个,24条 D.4个,48条【分层作业】基础练习1.多细胞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是()A. 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B. 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C. 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D. 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2.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后,新细胞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A. 比原细胞多了一倍B. 比原细胞少了一半C. 和原细胞一样D. 和原细胞没有可比性3.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1个体细胞经过3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数和每个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数分别是()A. 3个4对B. 8个4对C. 8个4条D. 6个4条4.如图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先后顺序为a b cB. 植物细胞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 该图也能表示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D. 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5.如图表示某动物两种细胞的形成过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过程a中变化最明显的是细胞核B.过程b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同C.过程c形成的细胞仍具有分裂能力D.过程b、c是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6.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重要区别是()A. 是否有新细胞核形成B. 是否有新细胞膜形成C. 是否有新的细胞壁形成D. 是否有染色体复制能力提升7.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主要原因是( )A. 细胞数目增多B. 细胞体积增大C. 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D. 细胞分裂8.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切片时,能看到的最明显的变化是()A. 线粒体B. 叶绿体C. 染色体D. 液泡9.如图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象,按发生分裂的先后顺序,它们的关系为()A. c→d→a→bB. a→b→c→dC. a→d→b→cD. a→c→d→b10.壁虎断尾再生过程中,断尾处细胞通过分裂不断增多,此时细胞内发生的变化不包括()A. 细胞核一分为二B. 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C. 细胞质分成两份D. 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11.正常情况下,人的体细胞中含有 46 条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是( )A. 46-46-46B. 46-92-92C. 92-92-46D. 46-92-4612.以下表现细胞核、染色体、DNA之间层次关系的图正确的是( )A. B.C. D.13.如图表示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
本导学案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全套研究导引,共包括八个单元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生物:揭示生命的奥秘
1. 生命的科学概念
2. 显微镜的使用
3. 细胞及其结构
4.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5.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单元:生物:生命活动与调节
1. 新陈代谢
2. 神经系统及其调节功能
3. 感觉器官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4. 内分泌系统及其调节功能
第三单元:生物:多样的生命体
1. 生物的分类方法
2. 人类及动物的五大群
3. 植物的分类
4. 菌类及生物技术
第四单元: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生态基本概念
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3. 生态系统
第五单元:生物: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1. 光合作用
2. 呼吸作用
3. 发酵作用
第六单元: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
1. 遗传的现象及初步认识
2. DNA是遗传物质
3. RNA的主要功能
第七单元:生物:变异与进化
1. 物种的起源与分化
2. 进化的理论基础
3. 进化的证据及其支持
第八单元:生物:人类的生殖与发育
1. 人类的生殖系统
2. 性别与性的形成
3. 人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每个单元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训练三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学习的内容,掌握学科知识和解题技能。

希望本导学案能够为学生在生物学习上提供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导学案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导学案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了解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分析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4、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5、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预习】1.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水分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C.“地迥鷹犬疾,草深狐兔肥”,兔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一节肢动物2.沙蒿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能固沙,这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 D.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3.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的是()A.工蜂与蜂王B.水稻与稗草C.跳蚤与狗 D.狐狸与野兔4.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6.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韭菜,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栽培在遮光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

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生态因素是()A.水分 B.无机盐C.光照 D.空气7.养花时,我们要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把花放在阳光下,天冷了还要及时把它们转移到室内,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

与上述顺序相对应的生物生存基本条件依次是①营养物质②空气③阳光④适宜温度⑤一定生存空间⑥水A.⑤⑥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⑥⑤ C.⑥①②③④⑤ D.④③②①⑥⑤8.北极熊体色为白色,这是它对环境的( )A.影响 B.适应 C.改变 D.影响和适应9.神农架生长着一种小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被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10.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师寄语:有生命,就精彩!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说出生物特征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生物能进行 ___________、生物能排出体内的_______、生物能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_____生物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

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

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四、拓展创新1.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五、达标测试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分类法6.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曲中的非生物有:7、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动物取食应激性鲸喷出水柱营养向日葵朝向太阳繁殖植物开花结果生长人体排汗排泄蘑菇由小长大遗传子女与母亲相似呼吸六、学习感悟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师寄语: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做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达标测试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关于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5.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C.选取样本抽样抽查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五、学习感悟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师寄语: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创建美好生态家园!学习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5.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学习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

学习难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生物与_________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包括()()()非生物部分()()()3.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二、导入新课:(展示家庭水族箱),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水族箱,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三、合作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第23页课本插图,并讨论其中的思考题:1.(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树桩最终会消失吗?(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看课本24、25页完成下列各题:1.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光系,主要是____与_______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2.通过25页“观察与思考”讨论:(1)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1.教师提问: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引导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分析课本26页的资料,讨论思考:(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四、达标测试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水圈B.生物圈 C.草原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3.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4.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A . 增加 B. 减少 C.先少后多 D. 先多后少5.捕杀森林中的全部肉食动物后,鹿、兔等植食动物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先减后增6.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7.下列是一些池塘中常见的生物①鱼类②藻类③水生甲虫④池边杂食动物⑤水蚤将上述各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其次序为------------------ ()A.④→①→②→③→⑤ B.②→⑤→③→①→④C.③→②→①→⑤→④ D.②→⑤→④→③→①8.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问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 )A.A→B→C→D→EB.E→D→C→B→AC.D→A→B→C→ED.C→E→B→A→D9.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中递减,而农药残留在食物链中却… ( ) A.少量增加 B.富集 C.减少 D.不变10.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A.草→兔子→狐狸→狼B.植物遗体→真菌→动物C.猫头鹰→老虎→种子D.青蛙→蛇→鼠→猫头鹰11.生物圈具有自我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A.无限的B.不受影响C.有限的D.永不改动五、学习感悟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寄语: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细致的观察。

学法指导: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使用显微镜是学习本节课最好的方法。

学习目标:1、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学会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养成认真规范操作的习惯,爱护显微镜。

重点难点:重点是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而难点是掌握使用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这一部分的考点有:显微镜的对光、调节、和观察步骤;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观察教材36页图Ⅱ-1普通光学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二、导入新课:1、生物形形色色,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构成他们的基本单位是一样的,这个基本单位是什么?2、观察越来越小的生物或观察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要用到什么工具?三、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件的用法1、对照教材36页图Ⅱ-1和实物认识并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2、小组内互相指认显微镜各结构名称和作用。

学习任务(二)练习使用显微镜(规范、独立操作,并能通过调节看到物像)1、阅读教材,总结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⑴如何取放显微镜?⑵如何对光?总结三转:①转动,使镜对准通光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