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课题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一)课型新授课序号 1教育教学目的知识方面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能力方面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思想教育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走入生命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与美丽。
重点生物的多样性难点遗传的多样性关键以“交流资料”的活动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多样性教法交流活动法、谈话法、归纳法教具图片、挂图教学教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组织教学授课内容:生物圈:是生物共有的家园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M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M这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一、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一)物种多样性活动:交流物种多样性资料目的要求:丰富对物种多样性的认识过程:1、将全班分组(约4-5人一组)推选组长。
2、各组同学将熟悉的生物名称写在纸上,相互交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学生分组统计交流本节从开始就突出生态学观点,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交流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物图片、挂图等,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提出课题,所以要示教师课前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统计组内共列举出多少种生物3、全班各组分别展示和交流统计结果4、教师将收集的资料展示讨论:1、上述生物生活的环境怎样的?2、为什么生物会如此多种多样结论: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约200多万种,其中70%动物,22%植物和真菌,5%单细胞生物(二)遗传多样性在不同种的生物体内,控制其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也是不尽相同的。
例:金鱼品种,菊花品种2-2.5万个(三)生态系统多样性1、生态系统: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练习:思考与练习:1、3 各小组表达交流学生观察师生归纳、得出结论学生讨论,举例说明第一次学生活动课前准备很重要,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课前培训,以承担分组的任务,并多花时间给学生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5章 第1节 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教案 北师大版

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概述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1、尝试制作叶片表皮临时装片,进一步熟练显微镜操作。
2、运用给定的材料制作叶片的结构模型,推测叶片的结构与功能之间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在观察活动中,养成细致严谨、善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中的一部分知识。
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是绿色植物生活的最大特点;所以本章首先讲述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一节中,先介绍光合作用有发现史,让学生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学生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徒手切片,识别叶片的结构,利用制作模型讲解叶片的结构,最后,总结归纳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学情分析:1、心理和生理特征:七年级12 班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有一定兴趣。
2、知识现状: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已经有2月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对光合作用现象虽熟悉,但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尤其叶片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实验和制作模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制作叶片的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
2、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和制作模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第五节 运输作用 导学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校训:自主、创新、爱众、报国固安县第六中学初中部七年级生物导学案备课时间:2020年11月20日年级:七年级设计教师:审核教师:课题 5.5 运输作用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以及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2.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和枝瘤的形成,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南瓜茎纵切片,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3.结合户外观察的长期性和困难性,培养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辩证唯物自然观。
重点 1.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2.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难点1.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观察导管和筛管。
导学流程一、创境启思世界上最高的树是澳洲的杏仁桉,高可达156m。
世界上最粗的树是生长在西西里岛的一棵大栗树,树干的周长有55m左右。
如此高大的树木,它们所需要的水分和无机盐是如何进行运输的呢?补充修改二、自探静思阅读课本94-97页,完成下列问题:1.茎对是和无机盐的运输、对有机物的运输。
请分别指出运输部位在哪?方向是指什么呢?2.导管和筛管有哪些特点与运输功能相适应?三、合作辨思探究活动: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1.茎内部分结构被染成红色的事实说明什么问题?2.说出水分从瓶中到达叶片的运输途径。
3.表述根据实验和观察得出的结论。
四、训练反思1.将一根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瓶中,放在太阳下,片刻后将枝条纵切开来,用放大镜可看出哪一部分被染红了( ) A.韧皮部中的筛管B.木质部中的导管C.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形成层 D.韧皮部中的导管2.导管的运输特点是( ) A.由下向上输导有机物 B.由叶向其他器官输导有机物 C.由上向下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D.由下向上输导水和无机盐3.树皮的筛管运输的物质是( ) A.向下运输有机物B.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C.向上运输有机物 D.向下运输水和无机盐4.导管位于( ) A.木质部和韧皮部 B.木质部 C.韧皮部D.髓5.保护树皮的意义是( ) A.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 B.保护木质部不被破坏 C.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D.保护形成层,使树能不断长粗6.从掐断的幼嫩的植物茎上可看见汁液,它们来自于( ) A.导管 B.细胞液 C.筛管 D.水蒸气五、回归拓思思考:为什么把树皮全部剥掉之后,会导致树木死亡呢?。
生物体-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生物体-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北京地区七年级学生开设的生物学入门课程,主要介绍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到生物体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功能特点,以及生物的分类和演化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特点;2.掌握生物的分类和演化基本概念;3.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实验探究等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和科学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生物体的组成部分和功能特点1.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介绍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比如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区别,生物的营养、呼吸、运动、感应、繁殖等特征。
1.2 生物体的组成部分介绍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比如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等,以及它们在维持生命、完成各种功能方面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生物的分类和演化2.1 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常识,能够简单地认识各种常见生物的名称、特征和分类等内容。
2.2 生物的演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介绍生物的演化学说,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进化,掌握人类对生命进化的认识和探索。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介绍生物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功能特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课堂讨论法:利用案例分析、问题解答、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共同探讨生物的分类和演化等问题。
五、教学评估1.作业评估:布置课堂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生物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
2.实验评估: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课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3.考试评估: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检查学生对生物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章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
(2)、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重点与难点:以“交流资料”的活动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多样性。
以演示实验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共性教学方法:交流活动法、谈话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填空1、生物的家族中包括等。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4、生物的特征体现在等方面。
(二)、选择题5、生物圈是指()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B、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环境C、地球上的全部生物D、地球的整个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6、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A、遗传的多样性B、变异的多样性C、环境的多样性D、气候的多样性7、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A、生殖和发育B、生长C、新陈代谢D、遗传和变异8、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小鸡破壳而出 B、小鱼在水里游动C、合欢的叶子在夜幕降临时合拢起来D、“嫦娥”绕着月球运动9、生物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A 、森林和草 B、陆生动物和人 C、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D、森林、草、陆生动物、细菌、真菌和人10、在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生活着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A 、生活环境 B、环境因素 C、生态系统 D、生态平衡11、现在世界上已有2万——2、5万个品种菊,这体现了生物的()A、物种的多样性B、遗传多样性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生态环境的多样性1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生物的是()A、蘑菇B、绿豆C、兔D、珊瑚礁13、含羞草受碰触时,它展开的叶片会合拢,下列与这个现象相同的是A、母鸡下蛋后咯咯叫B、小公鸡长大后,长出了大鸡冠C、人的手被烫了后,会立刻挪开D、月亮在十五变圆,在初一变成月牙二、合作探究(一)活动:交流物种多样性资料讨论:1、上述生物生活的环境怎样的?2、为什么生物会如此多种多样(二)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初中北师大版生物教案

初中北师大版生物教案教材: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一册)学生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时间: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组成;2. 掌握种子的萌发过程;3. 能够观察和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4.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种子的结构组成;2. 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难点:1. 种子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2. 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一册)相关内容;2. 实验用的种子、水杏种子、观察镜等实验器材;3. PPT或实物图片,呈现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4. 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植物的传承者,它是如何生长的呢?”引发学生对种子萌发的兴趣。
二、呈现(10分钟)1. 利用PPT或实物图片,展示种子的结构组成,包括种皮、胚芽、营养组织等部分;2. 简要介绍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的重要性。
三、实验(15分钟)1. 分发实验器材和种子,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观察水杏种子萌发的过程;2. 学生利用观察镜观察种子的变化,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3. 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观察到的现象。
四、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讨论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子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五、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种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和探索生物世界。
六、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种子萌发实验报告表》,并写出对种子结构和萌发过程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培养了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只是要注意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种子的变化过程,提高实验的效果和教学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认识生命第1章生命的世界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导学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重点: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_____________。
2.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要受到环境的____________。
3.生物____________环境,也能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环境。
4.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________________。
6.7.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有捕食关系、互惠互利关系、竞争关系等,最普遍的是_______________关系。
8.在___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______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
①形态上:保护色(北极熊)、警戒色(毒箭蛙)、拟态(竹节虫)②结构上:有翅(昆虫)、鳍(鱼)、足(多数动物)等③习性上:冬眠(青蛙,蛇)、休眠(落叶乔木)等。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环境的____________,反过来也会____________环境。
2.无论是草坪还是灌木丛,对环境都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绿色植物调节气候的作用与其___________________有着密切的关系。
4.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利弊之分,但其结果都是使其存活下来的生物更能适应环境,生物的生存也会影响环境,生物与____________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5.作为生物圈中有特殊地位的人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_____________!6.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________!达标检测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中主要描写了哪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水B.土壤C.空气D.温度2.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B.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C.蚯蚓改良土壤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3.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可以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可以适应环境C.噬菌体和它侵染的大肠杆菌之间的寄生关系D.捕食使大量个体死亡,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4.广东温暖潮湿,生物种类和数量比新疆要多,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A.阳光B.温度和水C.植物D.土壤和空气5.鼠妇俗称潮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第二节呼吸作用导学案-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课堂导学案一、激趣导入动画片导入,引出问题:为什么熊二一进入光头强的地窖就晕倒了呢?二、目标导向1.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分析描述实验结果。
2.探究呼吸作用的部位,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3.说出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解释生产中的相关问题。
【重点、难点、考点】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重、难点)三、预检反馈1、呼吸作用是的共同特征。
2、呼吸作用在中进行的,细胞利用,将有机物分解成,并且将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3、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4、呼吸作用的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散发出去。
5、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疏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
四、探究释疑知识点一.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演示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1、说出演示实验中煮熟种子的作用2、为什么将实验装置放到温暖的环境中?3、分析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实验设置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瓶萌发的种子蜡烛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吸收________ 乙瓶煮熟的种子蜡烛【演示实验二】、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1、演示实验中乙瓶的作用。
2、分析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萌发的种子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1、煮熟的种子能呼吸吗?为什么?2、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实验设置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瓶萌发的种子温度计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________ 乙瓶煮熟的种子温度计小组讨论:能量从哪里来的呢?1、火柴燃烧时,能量从哪里来?2、能量原本就储存在这些有机物中。
火柴被划燃后,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持续燃烧呢?3、结合前面的实验结果。
有机物利用氧气,进行燃烧就能释放能量。
这个过程产生了什么?4、植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又从哪里来的呢?知识点二、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在中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
(2)、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重点与难点:以“交流资料”的活动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多样性。
以演示实验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共性教学方法:交流活动法、谈话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填空1、生物的家族中包括等。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4、生物的特征体现在等方面。
(二)、选择题5、生物圈是指()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B、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环境C、地球上的全部生物D、地球的整个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6、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A、遗传的多样性B、变异的多样性C、环境的多样性D、气候的多样性7、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A、生殖和发育B、生长C、新陈代谢D、遗传和变异8、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小鸡破壳而出 B、小鱼在水里游动C、合欢的叶子在夜幕降临时合拢起来D、“嫦娥”绕着月球运动9、生物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A 、森林和草 B、陆生动物和人 C、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D、森林、草、陆生动物、细菌、真菌和人10、在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生活着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A 、生活环境 B、环境因素 C、生态系统 D、生态平衡11、现在世界上已有2万——2、5万个品种菊,这体现了生物的()A、物种的多样性B、遗传多样性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生态环境的多样性1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生物的是()A、蘑菇B、绿豆C、兔D、珊瑚礁13、含羞草受碰触时,它展开的叶片会合拢,下列与这个现象相同的是A、母鸡下蛋后咯咯叫B、小公鸡长大后,长出了大鸡冠C、人的手被烫了后,会立刻挪开D、月亮在十五变圆,在初一变成月牙二、合作探究(一)活动:交流物种多样性资料讨论:1、上述生物生活的环境怎样的?2、为什么生物会如此多种多样(二)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三、知识反馈14、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C、夜来风鱼声,花落知多少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15、下列不属于描写生命现象的是()A、春眠不觉晓B、处处闻啼鸟C、夜来风雨声D、花落知多少16、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计划,其目的主要在于()A、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B、保护生物圈内的各种生物C、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物D、防止生物圈遭到破坏17、民俗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说明了生物的A、进化现象B、适应现象C、遗传现象D、变异现象18、下列各项中,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沙漠及沙漠中的全部生物B、竹林中的全部竹子C、竹林中全部的熊猫和它的食物D、菜园中的全部白菜和菜青虫19、乌贼遇到敌害,会喷放出“墨汁”,这一现象生命了生物()A、能生长和繁殖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D、由细胞构成20、你听说过捕蝇草吗?捕蝇草生活在美洲,它的茎很短,叶片的构造十分奇特,在靠近茎的部分,叶片呈绿色,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叶端变成了肉质的,象一个可以随意开合的贝壳,并且每半个叶片的边缘上还生长有10多根又长又硬的刚毛。
平时,“贝壳”向外张开,叶缘蜜腺中散发出甜蜜的气味,同时发出紫外光。
苍蝇对紫外光特别敏感,当它飞过去,一旦触动了刚毛,“贝壳”就在极短的时间里闭合,将猎物禁闭在“牢笼”里。
当捕蝇草捕获到猎物以后,那个象贝壳似的捕猎器又变成了它的“胃”,能及时的分泌出消化液,将猎物慢慢的消化。
几天后,当猎物被完全消化干净了,叶子便再次张开,等待下一只猎物的落网。
问题:(1)以上这段文字,表现出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2、)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
根据上文,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A、有细胞结构B、能生长和繁殖C、体小且绿色D、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四、拓展延伸21、捏鼻闭口,屏住呼吸,试试能坚持多长时间。
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这说明了生物要生存必须一刻不停地进行什么活动?22、下列几则资料,阅读后请在每则资料后面的括号内填上与之相应的观点资料(1)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近亲结婚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表兄妹之间的婚配占有一定的比例,近亲结婚者的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往往比非近亲婚配者高出几倍、十几倍,甚至上百倍。
()资料(2)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水稻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
()资料(3)发展中国家人口的80%依赖植物或动物提供的传统药物,西方医药中使用的药物有40%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质,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1万种以上。
()资料(4)现今由于人为因素,环境在不断的加速改变,许多物种由于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濒临灭绝。
A、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之一体现在生物能为人类提供药物资源B、生物基因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重要C、基因的多样性可以为改良作物品种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D、生物种内的基因多样性对物种的进化和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五、归纳反思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影响》导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难点1、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2、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学习方法讲述法,探究法,分析法。
学习过程引入新课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自主学习活动1、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讨论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是:、、、、、、。
结论: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互助:企鹅孵卵竞争:梅花鹿在交配时捕食:狮捕与班马共栖:海葵与蟹寄生:蛔虫与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壁虎、北极熊拟态:竹节虫警戒色:胡蜂、河豚、夹竹桃活动2: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讨论:1、为什么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度时干湿计放置的位置不同?2、为什么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3 个数据的平均值?3、上述实测地点中,获得的哪组数据起着对照作用?课堂自测:1、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这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适应2、山坡阳面的玉米生长情况比阴面的要好,其主要原因是()A、空气新鲜B、温度高C、阳光充足D、水分多3、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水B.空气C.温度D.土壤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生态因素是()A.阳光B.水C.温度D.湿度5、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A.缺氮时植株矮小B.秋末有的树木纷纷落叶C.蝗虫具有保护色D.鹿、兔遇到敌害时快速奔逃6、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A.蚯蚓改良土壤B.森林净化空气C.沙漠变绿洲D.山顶上和山脚下植物的形态差别很大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态系统?()A.一块草场B.沙漠C.生物圈D.羊群8、研究“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这应属于实验研究的哪一个步骤()A.发现并提出问题B.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C.作出假设D.分析实验现象9、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
后来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长期掠夺式的开发等原因,如今变成了荒山秃岭,这个现象说明()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条件决定人口数量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条件决定生物的形态10、秋天凋落的枯叶之所以不是生物,主要原因是()A、它已经不能进行新陈代谢了B、它已经不能再生长了C、它已经没有绿色了D、它已经不能再繁殖了11、生命科学在宏观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生理B、生态学C、遗传学D、进化论12、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A、生命现象B、生理C、遗传和变异D、结构13.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 B.温度 C.阳光 D.大气第二章第一节《生物是探索生命的科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生物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2、能初步认识到生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认识生物学家及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难点树立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观念。
学习方法探究法活动法学习过程知识链结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内涵?2、生物最基本的特征?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预习方案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生物学家的科学活动分不开的。
你知道生物学家是怎样工作的吗?你心目中的生物学家是什么样子的?自主学习1、分类学之父---林奈分类方式为:。
2、达尔文运用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3、哈维用的实验方法,研究血液流动方向。
从而发现了。
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5、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
是一门科学。
课堂自测1.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的是( )A.拉马克 B.林奈 C.达尔文 D.哈维2.古代的生物学大多用哪种研究方法( )A.简单的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比较法3.被称为“分类学之父”的是( )A.哈维 B.林奈 C.沃森 D.克里克4.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是( )A.林奈 B.哈维 C.达尔文 D.沃森5.科学活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相互交流等。
6.远古时代的先民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过程中就已经涉及了有关生物的形态、分类和行为的基本知识。
7.生物学是一门_________。
19世纪初,法国学者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_________次提出“生物学”。
8.分类学家们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多个界,每个界又分出若干门,可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分类单位。
9.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研究方法,揭示出所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
人类的祖先可能生活在_________。
10.什么方法的运用使生物学进入实证科学的行列( )A.调查法B,观察法 C.实验法 D.比较法11.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 )A.实验法的运用B.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C.达尔文的进化论D.林奈的生物分类12.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国家有( )①美国②德国③法国④英国⑤日本⑥中国⑦韩国A.①②③ B.②③ C.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13.在生物学研究中较早运用实验法的科学家是英国人_________,他发现了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