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

合集下载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论鼻祖马汉把历史经验上升为一种战略理论——海权论。

马汉认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和陆上战争的胜负,而且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

他还指出,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6方面的因素。

马汉的海权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

在英国,马汉的书被视为“国家的福音书”;在日本,此书被列为日本海军军官的必读书之一,人手一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这样表达他阅读马汉《海军战略论》一书时的心情:我不只是在阅读这本书,我简直是想把它一口吞食下去……马汉海权理论在特定的时代迎合了一些国家统治者的扩张野心。

这些国家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发展海外贸易、开疆拓土、积累资本,最终成为盛极一时的海洋强国。

作为海洋大国的中国,历史上多次错过成为海洋强国的机遇。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历史上曾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宋代,“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为近海航行提供了天文学知识和航海技术。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建造战船、组建水军、组织庞大舰队始于元代。

元朝海上行动,最大规模可组织水军7万人、战船500艘。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曾派“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远航,通好亚非诸国,标志着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展到历史的高峰。

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使朝廷中的有识之士猛醒,开始认识海权的意义。

于是,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军工,筹备船政,培养海军人才,组建北洋、南洋、广东、福建4支舰队。

到甲午战争前夕,历时26年,共造各类舰船55艘,这在中国造船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当权者把北洋海军舰队视为拱卫京畿的活动式“要塞”,奉行消极防御的战略,不可避免地使北洋水师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海军强国梦破灭了。

当年的中国没能成为一个海洋强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一点是没有正确理解海权理论的精髓,没有认识到海权是国家综合国力在海洋方向的表现。

依据马汉海权论思想 一个国家的

依据马汉海权论思想 一个国家的

根据马汉海权论思想,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不会对国家发展海权构成影响马汉的海权论是对的。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出版百余年后仍然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

马汉海权论对的影响是深远而富有前瞻性的。

海权论出版后对各国国策的影响:(一)美国:1901年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马汉海权思想之影响,致力发展海权。

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二)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1889年英国政府提海军扩充计划时,马汉的海权论成为支持观点的重要理由。

(三)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于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四)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提尔皮茨元帅亦深受马汉影响,致力发展海军。

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低其战力。

扩展资料:海权论中提出掌握制海权的六大要素:1、位置:理想的位置是位于中心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贸易路线,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岛国必须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上贸易,并注意海外海军的建设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土地国家必须注意海上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相应的海军维护其海上利益和安全,如果他们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2、地形一个国家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分,其边界容易与外部世界联系,其人民更有可能向外发展,与外部世界互动。

平坦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地可能会导致人们迁移而不是献身于海洋;另一方面,人们被迫在海上谋生,比如在荷兰和葡萄牙。

要想强大,就必须注重海权的发展。

3、领土大小一个国家要发展其海洋力量,必须依靠一定的领土面积,领土面积的大小应与其人口、资源和分布的大小相适应。

否则,广袤的疆土可能成为一个弱点。

那些国家太大,拥有不成比例的人口和资源,它们的防御密度较低,也更危险。

《海权论》 对后世的影响

《海权论》 对后世的影响

海权论对后世的影响(一)美国:一九〇一年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马汉海权思想之影响,致力发展海权。

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二)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一八八九年英国政府提出海军扩充计划时,马汉的理论成了最强力的辩护理由。

(三)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于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四)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铁毕兹(Von Tripitz)亦深受马汉影响,致力发展海军,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海权的重要性人类历史的上古时代是河流时代,只有靠近河流的文明才能发展壮大。

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海洋并不是截断文明之间联系的深渊,而是联系全世界的纽带。

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试图获取同一件事物:控制海权。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

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强大的海权保障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而丰足的财富又强化了国家海权。

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然而,受传统“陆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海权意识薄弱以致中国近代两次险些亡国。

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原因是日本在近代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要获得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

可见,要捍卫我们的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从世界历史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一、专书 二、对他人著作的贡献,政府文件 三、由他人所搜集和编辑的马汉著作 四、对杂志的投稿 五、对报纸的投稿 六、翻译他人之作
马 汉
七、小册
一、马汉生平
1、出生于西点教授之家 2、就学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 3、任教于海军战争学院
马 汉
一、马汉生平
“让我们有信心地期待伟大的心灵 出现,他将能为海军科学奠定基础,
经应用科学的原则,以及在何处由于 忽视战争艺术的规律而导致失败和灾
难。”
二、马汉海权论要旨
二、马汉海权论要旨
二、马汉海权论要旨
没有任何人曾像
马汉这样直接而深远 地影响海权理论和海 权战略。
三、马汉海权论的影响
他的确是一位天才,也许要算是美国所曾产
生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而且确是最有创见的
思想家之一。其眼光的远大,其判断的正确,其直 觉的敏锐,都有异于常人。
虽然许多细节已为其不可能预知的发展所推翻
或修改,但其著作的核心,对海军战略根本问题的 分析(他是对间和反对批评的考验。
三、马汉海权论的影响
美国对海权论思想的战略运用
正像约米尼之于陆军科学一样。他就是
美国海军上校马汉。”
——海军战争学院前任院长鲁斯少将
一、马汉生平
一、马汉生平
“经由历史的研究,
可以建立战争的原则和
最佳方法,对于一位海
军军官而言,再没有其 他的事情比它更切实
际。”
——马汉
一、马汉生平
“我现在正在吞食 (devouring)马汉的书, 而不仅只是阅读(reading) 而已,我正在尝试用心学习它。 那是一本第一流的著作,而 且在各方面都是经典。在我的
军舰上都有这本书,而且经常 为我的舰长和军官们所引述。”

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的作用主要是赢得制海权,维护自己的海上交通运输线。

英国拥有一支总吨位为2100万吨的商船队,占当时世界商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一,每天航行在大西洋的船只有1500艘,对于英国而言,大西洋航线是最重要的生命线,英国皇家海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确保这条海上航线的安全。

1939年时的英国皇家海军依然是规模最大的海上力量,它的海军基地几乎遍布全球,在大战之初,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拥有了航空母舰,但战列舰仍然是舰队组成的核心力量。

在大西洋,英国皇家海军的主要对手是德国海军,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样,战争初期,强大的皇家海军打算引出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进行决战,并一举将它摧毁,而德国海军并没有做好与英国决战的准备,它的实力与英国相差悬殊,当时德国海军拥有战列舰4艘、袖珍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潜艇56艘,舰艇总吨位35万吨,总兵力约16万人。

战争开始时,希特勒希望德国的海军能够强大到可以和皇家海军直接对决的程度,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却坚持认为,由于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备的严格限制,水面舰只无法与英国抗衡,德国应该集中力量切断英国的生命线即阻断英国的海上贸易。

为了能够袭击有舰队护航的英国商船队,德国加紧了水上舰艇的制造,1939年2月,德国的重型战列舰“俾斯麦”号下水,两个月后,它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也成功下水。

雷德尔还发明了袖珍战列舰的概念,袖珍战列舰的装甲非常薄,但火力强,速度快,能够灵活、快速地对商船发起猛烈攻击。

1939年9月大战爆发时,德国的战舰就开始袭扰英国的海上贸易了。

袖珍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多次击沉英国商船,给英国的船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939年12月,英国和法国派出3艘巡洋舰在普拉河口拦截并攻击了“施佩伯爵”号,受伤的“施佩伯爵”号逃入乌拉圭的港口,但遭到了当局的驱逐,不得不在4天后驶出港口引爆自沉。

1940年8月17日,希特勒宣布对英国进行全面封锁,并警告说将在没有任何警示的条件下击沉中立国的商船。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_
海权历史是国家间的斗争史, 因此要紧是战争史。

马汉认为, 国家的繁荣、进展与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 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与陆上战争的胜负, 而且能够决定历史的进程。

他还指出, 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6方面的因素。

欧洲国家受海权论的影响, 建立了强大的海军, 在17世纪进入了疯狂的对外扩张。

中国的北洋舰队也是应运而生, 然而却输得一塌糊涂, 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 不难发现, 想要成为海权霸主, 还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是, 开明的民主政府比独裁的专制政府更能够制定完善的海军。

英国17世纪已经建成了君主立宪制, 君主的权利被大大限制, 政府开明, 因而成为了当时的海上霸主;而之后的中国, 即便意识到了海权的重要性, 但是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势力的禁锢中, 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一次便飞灰湮灭。

第二, 海上强国比海陆双强的国家在海战中有更大的优势可言, 能够联合更多的盟友, 充分保障自己的国际贸易优势并给对方的海上贸易以毁灭的打击。

第三, 海权的存废不存在于海军的强大或者者海上贸易的兴旺, 而是两者的结合体, 强大的海军保障了海上贸易的兴旺, 而海上贸易的兴旺又给耗费巨大的海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与进展的动力。

这三点是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
书给我的思考。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武汉大学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武汉大学

一、 马汉生平简介 二、 “海权论”诞生的历史背景 三、“海权论”的内容精要 四、“海权论”的历史影响
四、“海权论”的历史影响
(一)揭开海军神秘面纱
四、“海权论”的历史影响
(二)人类利用海洋的“圣经”
四、“海权论”的历史影响
(三)各国政府海军政策的指南
一、国防定义及历史回顾
我国海域概况
渤 海
三、 ”海权论“的[内容精要]
(六)夺取制海权的要素
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要素)的三个原则: 1.集中兵力
首先,要在作战目标和战略部署上实行集中。 其次,要在作战兵力的使用上集中。
三、 ”海权论“的[内容精要]
(六)夺取制海权的要素
2.中央位置 “战争是取得位置的事务”
力量+位置=威力
一、马汉生平简介
14岁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1856年( 16 岁)转入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
学校,1859年6月,顺利毕业,被分配到护 卫舰“国会”号上任职。 1885年,马汉到新设在罗得岛的纽波特市 的海军学院执教,讲授海军战术和海军战史 两门课程。
一、马汉生平简介
1890年5月,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出版。
一、马汉生平简介
1896年,56岁的马汉上校正式从海军退役 。 1902年,马汉出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并从
此成为罗斯福总统发展世界海军强国的首席 谋士。
一、马汉生平简介
1914年12月1日,马汉在华盛顿医院病逝,享 年74岁。
马汉先后出版过20多本理论专著,发表了 130余篇论文。
海军不是仅在战争期间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和海 上利益而存在,更多地是为了保护国家平时的 海外贸易而存在。

试述马汉的海权理论及其影响

试述马汉的海权理论及其影响

试述马汉的海权理论及其影响1、试述马汉的海权论及其影响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ed Thayer Mahan,1840-1914)是美国海军学院院长、海军少将、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

他以历史学家的理性和军事学家的智慧深入研究了17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的世界海洋战争,写成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等书,正式提出被西方资产阶级奉为经典的“海权”理论。

这一理论成为推动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美国海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美国历届政府推行对外政策和制订战争计划、谋求世界霸权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马汉通过对近代欧洲海上争霸史,特别是17、18世纪英国崛起的历史进行研究后,首次明确提出:“自有史以来,海权都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要称霸世界,并在国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繁荣与安全,控制海权为首要之务。

”他认为,海洋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财富,从战略角度看,海洋的商业利用价值与军事控制价值是不可分割的。

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以及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利用此一利益。

从权力基础来看,马汉认为一国海权的发展受制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征、政府性质等六项基本因素的影响。

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

他非常重视海战的作用,认为制海权只有同敌国海军进行大规模决战才能真正获得。

他认为海上交通线是支持海上作战的生命线,能否保持稳定的交通运输,对于海战的胜负起着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控制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峡附近的水域,再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再进一步与列强共同利用东南亚与中国的海洋利益。

马汉同其他人一样,其言论充满着强烈的帝国扩张主义色彩,直接为美国国家利益及战略考虑服务。

他认为,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应该同寻求战领国外市场的机会相结合,美国的剩余产品要跨越新的“边疆”——海洋——寻求市场,这种经济扩张过程必然会导致国家间冲突甚至战争,因此,美国应该拥有强大的海军作为其海外扩张的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小组研究的课题是:细读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部分章节后的思考,400年前的情况是陆上道路少且又不好,并且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海上运输较之陆路运输有更明显的优势,方便,便宜,而且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殖民地港口和海外殖民地必不可少,所以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海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马汉在书中提出“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而如今的海权有了新的意义,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

政治方面:一个新的时代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地缘政治(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当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经济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发展经济必先发展海洋,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

安全方面:“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说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

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

所以,对于海权的研究必不可少。

我们小组研究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的第一章‘海权组成因素的探讨’之影响各国的海权的主要条件,条件可以列举如下:1.地理位置2.自然结构3.领土范围4.人口5.民族特点6政府的性质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结构
1.地理位置
如果一个国家所处位置,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其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就比一个以大陆为界的国家具有更有利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本身就可以促使海军力量集中或分散。

以英国和法国为例,英国过去曾经多次受到法国与北海和波罗的海一些海上强国联盟的威胁,而英国位于唐斯英吉利海峡的舰队,甚至位于布雷斯特外海的英国舰队都占据了内线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使英国联合舰队迅速反击想寻机通过英吉利海峡与其盟国汇合的敌人。

而除此之外,大自然还为英国舰队提供了较好的港口,和一条安全的可以靠近的海岸。

而法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法国的位置濒临地中海和大西洋,
看起来很好,但位于东边和西边的法国舰队只能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之后才能联合起来,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常常要冒很大的危险。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或许有的人认为当今社会的武器装备很先进,地理位置不是那么重要,可是倘若西班牙没有失掉直布罗陀,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类似英国的地理位置。

从前西班牙对大西洋和地中海实施监视很方便,因为一边有加的斯,另一边有卡塔赫纳,至黎凡特地区进行贸易必须经过西班牙控制的海区,就是绕好望角进行贸易,离它的门户也不远。

但是,事与愿违,由于西班牙失去了直布罗陀,他不仅丧失了对海权的控制权,而且也为它的两个舰队的顺利汇合设置了一道障碍。

所以地理位置很重要。

2.自然结构
其实自然结构和地理位置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也是我们将这两个条件放在一起的原因。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有一条漫长的海岸线,但是没有一个港口,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它的海上贸易,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海运和海军,更无论维护海权了。

许多深水港都是力量和财富的源泉,如果这些港口位于可通航河流的出口处,便于集中一个国家的国内贸易,则它们的价值就将成倍增长。

但是,这些港口也会特别容易遭到入侵。

比如1814年切萨皮克湾被占领和华盛顿遭到摧毁,这是由于最重要的入口处因为缺少设防所造成的危害。

除了深水港,海岸线轮廓,海洋的一些便利通道,还有一些其他自然条件也可以导致一个国家繁荣或衰败。

由于时间原因,这里不做深入研究。

二.人口和领土范围
人口和领土范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够大但是人口不够多的话,这个国家的防御就会满是漏洞。

这里所说的领土范围只涉及国土本身,人口不仅仅计算人口总数,而且必须把当水手或至少是可以雇佣在舰艇上和可以生产海军物质的人数计算在内。

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人民对整个南部海岸实施了有效的封锁,这是一个伟大的功绩,但是如果南方的人口再多一些,而且又拥有众多的海员,那么想要取得这种成就是不可能的。

北方联邦虽然对过去所取得的荣誉而感到自豪,并且承认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应该归功于海军优势,但是他们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南方不但没有海军,不是一个以航海为业的民族,而且它的人口与他必须防御的海岸线的长度也是极不相称的。

或许有的人说,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人多不是必要条件,有高科技就好,这种说法有一定正确性,可是设想一下,如果两个国家的现实全部海军力量不相上下,预备役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

中国虽然海军力量不是很强大,但总体上也不是很弱,对于中国现在的情况来说,预备役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1877年俄土战争期间,普列文之战共进行了四次,前三次是俄军进攻普列文,,但伤亡惨重没有得手,第四次是土军突围,被俄军打败,退回普列文,日落前投降。

如果土耳其有可动员的国家后备力量,这对战争的结局会发生怎么样的影响呢?而且时间对于战争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后备役足够多的话,对时间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三.民族特点和政府结构
如果海权真正建立在一种广泛的平时贸易的基础之上,从事商业的习性往往必然是依靠海洋强大起来的民族的显著特点,发展海权所必须的最重要的民族特点是喜欢贸易,包括必须生产某些用来交换的产品。

但是当过分谨慎或在财政上缩手缩脚成为一个民族的特点时,必然会妨碍贸易和国家海运的发展。

虽然我国古代也喜欢贸易,但是由于统治者的错误措施,使中国的民族特点发生改变,错过了工业革命,导致以后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各国。

对比法国和荷兰,法国有大批的贵族,他们藐视商人这个职业,所以大部分的法国人渴望得到贵族头衔,当得到这个尊称后便会放弃从商,导致经济迅速衰退;而在荷兰,财富是区分公民社会地位的一种基础,谁有了财富谁在政府中就有权利,由于荷兰本土的资源极少,这样的观点自然导致了荷兰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以致于海军的强大。

对于政府的特点,就海权而言,如果一个国家完全受到人民精神的鼓舞,并且完全了解大多数人的真正爱好的政府的领导下,这个国家一定会取得最辉煌的成就。

但是这种自由民主的政府时常达不到它的目的,而相反,精明而坚定的专制政府行使权力,往往能用更直接了当的方法创建一支强大的贸易队伍和一直卓越的海军。

目前我国的海洋权益被严重侵犯,海洋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中国300多万km2海洋国土中,有150万~190万km2被相关邻国觊觎,有些水域存在争议,有的已被他国圈占多年。

从北到南,我们在黄海、东海和南海3个海域内与8个周边国家存在争议,而且还面临美国、印度等大国插手的严峻现实。

在黄海北部,中国面临与朝鲜划分各自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边界的问题;在黄海南部,中国与韩国存在海洋划界争议;在东海,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面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争议,日本这方面立场尤其强硬,排斥按照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的国际惯例,单方坚持按照中间线原则划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严重损害我们的海洋权益和历史主权,此外,日本还一直占据中国的钓鱼岛,完全无视中国几百年来对其拥有和管辖的历史事实。

此外,南海地区海洋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直接卷入南海海域和岛屿争端的共有6国7方,中国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要进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同时还要与越南划分相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

有关国家竞相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提出所谓国际“先占”原则,以图达到长期占领和实际控制岛屿主权的目的。

在朱云汉教授的演讲中,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变,人类正经历四大趋势性改变,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体系式微,第三波民主”退潮,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日益没落。

中国的复兴将会在此巨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重塑全球秩序。

但是如果没有与实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防力量,这一点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发展海军是现在我国首先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国地理位置,自然结构优越。

我国的海岸线漫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南海诸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等重要海上通道
的关键。

人口众多,政府结构是一党执政,更加有利于海军的发展。

我国海军的发展势不可挡,目前应该采取的措施作好战略性长远规划,建立高效协调机构,加快联合性调查开发,加强持续性实际控制,实施决定性力量建设。

加快海军建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事情。

参考资料: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光明网,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读秀,百度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