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案
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第17课郑战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教案之阳早格格创做教习目标1、知识与本收:相识掌握郑战下西洋的时间、条件、手段、表面、做用;启垦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2、历程与要收:道述法、情景创建法、自决教习法、分解提示法等多种教法概括应用.3、情感做风价格瞅:通过对于郑战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变的教习,使教死体验郑战、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产死精确的人死瞅战健康的人格.自决教习1.郑战下西洋时的皇帝是__________.下西洋手段是为了加强__________ ;1405年从 __________出收到 __________ 年,先后________次下西洋,最近到达__________ 沿岸战__________ .所戴东西最受当天人喜爱的是__________ 战__________ .郑战近航,促进了 __________ ,加强了 __________ . 2.“启侯非尔意,但是愿海波仄”,此文是谁的名句:__________ ;其中的“海波”是指 __________.3.1553年,__________ 殖民者以租借名义,攫与了正在尔国__________ 的居住权.4.尔国也是天下履历上的伟大航海家是__________ ;明往抗倭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__.合做商量:郑战为什么能乐成的真止近航?随堂检测一、采用题1.派遣郑战下西洋的明往皇帝是()A.明太祖B.明成祖C.明仁宗D.明宪宗 2.郑战下西洋最近到达()A.印度洋沿岸战白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战非洲东海岸C.白海沿岸战非洲东海岸D. 印度洋沿岸战非洲西海岸 3.倭寇包罗()①日原武士②日原商人③日原海匪④华夏内天奸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 ①②③④ 4.明往时的抗倭将收有()①戚继光②岳飞③文天祥④俞大猷A.①②B.③④C.①D.①④5.郑战下西洋曾到过亚非几个国家战天区()A.20多个B.30多个C.40多个D.50多个两、资料分解题1、资料一:“启侯非尔意,但是愿海波仄.”资料两:“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赶快止.”请完毕:(1)从资料中可感受到戚继光是个何如的人?(2)简述其主要遗迹.2、郑战下西洋的手段是什么?有什么意思?教习支获:。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案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纲要:一、郑和下西洋1、条件和目的2、概况3、意义和影响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及其危害2、戚继光抗倭※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课本导读:相信自己,我能行。
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一、郑和下西洋1、条件和目的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⑴时间:1405—1433年;⑵次数:先后次;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及其危害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
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③荡平境内的倭寇;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
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比较教案设计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比较教案设计【前言】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这两个历史事件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年间(1405~1433)所发生的,主要是指明朝将防御重点转向海洋,并派遣郑和率领大船出使印度洋各国。
而戚继光抗倭是明朝嘉靖年间(1555~1559)所发生的,是明朝在抵挡倭寇侵袭时采取的一项重要行动。
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活动形式、影响等多方面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事件,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目标】1.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历史事件的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
2. 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总结,并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3. 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尊老敬贤、勤俭节约、重视团队合作等价值观有所了解,并尝试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教学内容】一、历史背景1. 郑和下西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疆域辽阔,文化繁荣,纵观整个明朝历史,可以看出明朝时期对外开展了重要的海上贸易活动。
因此,明朝帝王下定决心要扩大对外贸易,并派遣了郑和率领的大船队出海。
2. 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期,由于东南沿海贸易繁荣,日本倭寇大举侵扰。
这时,明朝军队在戚继光的带领下,采取了战略性的防御措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二、活动形式1. 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通过派遣海上船队,前往印度洋各国,进行贸易活动,并建立友好关系。
另外,郑和还能通过文化交流,向印度洋各国介绍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2. 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抗倭主要是采用军事手段,对抗倭寇。
他上下齐心,积极倡导民众参与抗倭活动,并采取巧妙的战略,最终击败了倭寇。
三、影响1. 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活动对明朝的发展影响非常大,它在维护中国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郑和的出使活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骗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世界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空间概念多,学生在世界历史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图法、比较法四、教具使用电脑辅助、录像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1、播放中央电视台热播的《郑和下西洋》片段听片尾曲提问:你知道他是谁么?他创造了什么样的航海壮举?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2、出示学习目标。
二、探究:出示问题自主探究1、西洋是指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2、郑和会面对怎样的困难?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实现远航?3、请从时间、次数、规模、人数、到达范围,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盛况,郑和远航有哪些意义?4、倭寇是指什么人?沿海人民为什么要抗倭?5、戚继光主要在哪些地方抗倭?为什么能取得胜利?6、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三、展示(一)、郑和下西洋1、投影郑和图像,让学生读出郑和的生平事迹2、课件出示一组讨论题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在地图上找到西洋的位置。
3、、课件出示二组讨论题目郑和会面对怎样的困难?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实现远航?投影一组图片让学生理解:明朝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航海技术的掌握4、出示第三组讨论题目:郑和远航的盛况,及意义①出示表格:郑和远航的盛况②投影一组图片和材料并组织活动:“西洋之旅”——随郑和下西洋的经历描绘。
初中历史_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教学设计学与教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兴趣以视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航海勇士翟墨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二、预习自测论态度:独立完成预习检测题,初步了解本课基础史实。
三、自学展示展精彩同学们先在组内交流探究所得,然后推选优秀代表上台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相关的知识。
1、郑和下西洋--结合地图和材料分析,生生互动。
2、戚继光抗倭---问题探究,视频拓展。
3、葡萄牙占据澳门---《七子之歌》再看今朝四、合作探究拓思维活动:编辑《明朝那些事》之郑和传、戚继光传1.独立完成入选调查表1和表2入选调查表1姓名朝代身份主要事迹影响入选调查表2姓名朝代身份主要事迹影响激发探究欲望课前学生已分工,成果展示,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再点播释疑充分运用小组合作,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引导探究关注提取关键信息,高度概括主要事迹。
关注郑和、戚继光代表明朝的对外交往和冲突《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明朝前期的历史,知道了明成祖的一些活动,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初一学生对历史视频很感兴趣,采用视频直观学习法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以课前预知,小组整合资料、展示为主,在小组合作高效性、展示形式新颖性上,需要老师重点引导。
本课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效果分析历史赋予我们的不单单是一个个历史故事,能够汲取古人穿越时空辐射到今天的高尚精神,才是历史课堂的灵魂。
1、情境感悟,提升生命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是本课的主要特色。
课初用视频和颁奖词导入新课,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推荐感动中国历史人物并撰写颁奖词”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成就感。
特别是背景音乐的引用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感悟认识自然生成,并对生活对生命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案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案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2、思想教育目标:(1)郑和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2)戚继光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3、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阅读思考并独立发问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四、教法学法:教师主要采用启发式,发现法;学生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五、教材分析: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六、教学过程:(一)诊断补偿,导入新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上节课内容简单回顾)导入:15-16世纪也是世界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欧洲人从事的远洋航行——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达伽马开辟了西方到东方的新航路、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这些地理大发现加强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促使世界更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适应世界历史发展脉搏的跳动,中国历史也产生了共鸣,当时的明朝也出现了一个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引出课题)。
但是中国人的远洋航行要远远早于欧洲(近一个世纪),这一重大事件就是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本课还有另一重要历史人物——民族英雄戚继光。
(展示人物图片)(二)、新授1、郑和下西洋(师启发学生找出主线索,生看书讨论)出示思考题(1)“西洋”地理位置在哪?(2)郑和为什么能下西洋?——(客观)条件(3)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主观)目的(4)盛况如何?——(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壮举,伟大航海家。
初中历史_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看过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概况、影响;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①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培养同学们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史论今,引导同学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培养同学们运用历史,借鉴历史的能力。
③采用课堂互动、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培养同学们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在地图上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同学们收集戚继光的资料,提高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同学们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展示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图片,体会中国的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以及不屈的民族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教学教法】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扮演小记者,指图讲述郑和郑和下西洋概况,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导入新课导入:视频“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师有激情的启发引导:丝绸之路分为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开创以来一直是东西方交往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汉代至隋唐以陆路为主,到宋元时期逐渐转移到海上,特别是到了明朝前期,我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到顶峰。
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明朝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史诗。
请同学打开课本第95页齐读一下课题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确立目标1、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本绿字标题,找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2、过程与方法:讲述法、情景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提示法等多种教法综合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自主学习1.郑和下西洋时的皇帝是 __________。
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加强 __________ ;1405年从 __________出发到 __________ 年,先后 ________次下西洋,最远到达__________ 沿岸和__________ 。
所带物品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是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郑和远航,促进了 __________ ,加强了 __________ 。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此文是谁的名句:__________ ;其中的“海波”是指 __________。
3.1553年, __________ 殖民者以租借名义,攫取了在我国__________ 的居住权。
4.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是 __________ ;明朝抗倭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__.合作探究:郑和为什么能成功的实现远航?随堂检测一、选择题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A.明太祖B.明成祖C.明仁宗D.明宪宗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西海岸3.倭寇包括()①日本武士②日本商人③日本海盗④中国沿海奸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 ①②③④4.明朝时的抗倭将领有()①戚继光②岳飞③文天祥④俞大猷A.①②B.③④C.①D.①④5.郑和下西洋曾到过亚非多少个国家和地区()A.20多个B.30多个C.40多个D.50多个二、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1、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4、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4、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图表法等。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A、郑和是什么人?(祥见课文P81小字)
B、西洋指的是哪些地区?(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海一带)
C、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国力雄厚,武力强大,库藏充足----提供物质条件。
2、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提高,指南者广泛应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科技技术。
3、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勇敢,有才能。
4、开放在政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加强与外界联系。
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说:寻找建文帝的下路。
2说:炫耀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
主要是政治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2,概况:
和学生一起看课文P81小字和P82地图。
提问:郑和航海过程中可能遇见哪些困难?(食物,水,风浪等)郑和下西洋和西方比较。
(详细见课文P82)
E、意义和影响
怎样评价郑和下西洋的行为?
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既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但是郑和下西洋用大量的金银作为赏赐,换取的是土豆产和象牙,香料等,这种非商业性贸易,耗费巨大,给政府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意义:1、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欧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2、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3、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4、他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达伽马1497-1498到达印度。
5、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仅东南亚地区)定居,成为华侨。
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和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不同?
1、国家实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张骞处于汉朝休养生息,经济还未完全发展。
郑和处于明朝最繁盛时期。
2、影响力不同:张骞的影响力小,当时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反抗匈奴。
郑和为了宣扬国威,影响了东南亚诸国,影响力比张骞大得多。
3、交通工具不同:一个是骆驼和马,一个是船。
4、时代背景不同:张骞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反抗匈奴,是为战争做准备的。
郑和为了宣扬国威是属于和平交往的。
5、结果不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促进了海外各国和明朝的交往,也显示了明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高超;张骞出使西域也加强了西
域各国跟汉朝的文化经济交流,更直接的一个成果是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并且也推动了西汉王朝将西域纳入正式行政区域。
6、国家支持的方式不同:张骞去西域国家是采取暗中支持的方式,郑和则是国家大张旗鼓的支持。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指的是什么人?沿海人民为什么要抗倭?(倭: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统称,元末至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武士和海盗相结,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骚扰和掠夺,杀伤村民,沿海人民为了保护自己生命和财产安全,起来抗倭)
2,戚继光与戚家军。
(详见课文P83)
3,抗倭结果怎么样?(取得胜利)
4,戚家军为什么能够取得抗倭的胜利?(一,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
5,怎么样看待明朝的戚继光和南宋的岳飞抗金?(戚继光是抗击外来侵略,是代表中华民族利益,是民族英雄。
岳飞是抗击北方民族的入侵,代表我国中原和江南人们利益,是抗金英雄)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明朝对外交往与冲突,我们回顾中国的历史,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鉴真东渡日本,到郑和远涉西洋,昭示的是中国和平交往的外交理念;然而近代,爱好和平的中国成为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的不仅仅有和平,还有不屈的抗争,拿起武器,用我们的血肉之躯筑起民族不倒的长城;今天开放的中国打开国门,诚邀天下朋友,共同谱写和平发展的美好篇章。
正像温家宝总理所说:“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穷时铮铮铁骨,发达时永不称霸!”
作业:戚继光抗倭有什么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