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乡变了样》是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的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材内容丰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家乡的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和思维空间。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家乡变化的经验,他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但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观察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特色的美术作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描绘出家乡的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准备相关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带回家乡的照片或故事,准备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吗?谁能来说一说。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家乡变化的照片或故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共同创作一幅描绘家乡变化的画。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确定创作主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每组的学生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二年级美术下册《第15课 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 人教 版

《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15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发展变化等,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2. 通过观察和描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家乡的变化,并将其表现出来。
教具学具准备:1. 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并提问:“你们发现家乡有什么变化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入本课主题。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本课课题《家乡变了样》,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些家乡变化的实例,如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教师向学生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观察方法、构图方法、色彩搭配等。
三、示范(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展示如何观察和描绘家乡的变化。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实例,如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城市建设等,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四、学生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家乡的变化。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作业。
五、展示评价(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家乡变了样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作业设计:学生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家乡的变化,要求画面中有两个以上的变化实例,色彩搭配合理,画面饱满,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家乡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提高了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热爱之情。
第15课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二年级下册

第15课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二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通过观察、讨论、创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绘画家乡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建筑、人物等方面的变化。
2. 绘画家乡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绘画家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并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光盘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家乡的老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
2. 新课内容:讲解绘画家乡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家乡的变化。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家乡的变化,并运用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变了样2. 板书内容:(1)家乡的自然环境、建筑、人物等方面的变化。
(2)绘画家乡的基本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绘画技巧,创作一幅关于家乡变化的画作。
2. 作业要求:构图合理,色彩丰富,能表现出家乡的变化。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关注家乡的变化,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确保教学内容得以有效传递,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关键。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第15课家乡变了样》教案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第15课家乡变了样》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15课家乡变了样》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家乡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绘画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城市乡村的变化,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使学生对家乡的变化有直观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家乡的变化没有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城市乡村的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绘画能力。
3.增强学生对家乡变化的认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表达对家乡变化的认知。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家乡的图片,了解家乡的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变化的看法。
3.绘画法: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家乡变化的认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的图片,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城市乡村的变化。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城市乡村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家乡的变化,让学生对家乡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乡变化的看法,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家乡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表扬。
5.拓展(10分钟)学生相互欣赏作品,分享创作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变化的意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变化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乡的变化,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第15课 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第15课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5课家乡变了样》是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筑风格等,以及家乡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整理和表现。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家乡的变化,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线条、颜色等美术元素,描绘家乡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美术元素表现家乡的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线条、颜色等美术元素,生动描绘家乡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变化和美术表现方法,传授美术知识。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描绘家乡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画纸、画笔、颜料等。
2.学生课前了解家乡的变化,准备相关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筑风格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家乡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家乡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运用线条、颜色等美术元素,描绘家乡的变化。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幅描绘家乡变化的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变化对环境、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年级美术下册《第15课 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人教版

《二年级美术下册》第15课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家乡的变化,包括建筑、环境、生活等方面。
2. 学习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 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学习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如何帮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绘画工具(如画纸、彩笔、水粉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
2. 新课内容:讲解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并示范绘画过程。
3. 学生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家乡的变化。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家乡变了样2. 内容:绘画技巧、家乡的变化、作品展示与评价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乡的变化,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2. 家长参与评价,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3. 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家乡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视频,或者展示一组家乡的老照片和新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第15课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二年级下册

第15课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变化,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家乡的美。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美好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美化家乡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家乡的变化,包括自然景观、建筑物、生活设施等方面的变化。
2. 学习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用于表现家乡的美。
3. 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4.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家乡的美。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家乡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素材、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张、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家乡的老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观察家乡的变化,进行绘画创作。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变了样2. 板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绘画技巧,创作一幅表现家乡美的作品。
2. 作业要求:作品要具有创意,能体现家乡的变化,色彩搭配和谐,构图合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在绘画创作中是否掌握了绘画技巧,是否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美好生活的情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对家乡变化的观察和表现是否到位,如何改进。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5课 家乡变了样》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5课家乡变了样》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画创作中运用线条表现的方式。
2.了解国画中空白的巧妙利用和意境创造的方法。
3.能够使用毛笔、颜料进行国画创作,能够表现出某一景物的气质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国画基本绘画技能:使用毛笔进行线条、笔画练习。
2.观察、写生:用眼睛观察并尝试书写外在形态。
3.创作:利用学会的绘画技能完成画作。
三、教学重点1.运用线条表现景物特点。
2.利用空白表现意境。
四、教学难点1.国画色彩的运用。
2.运用线条和笔画表现景物气质。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观察图片展示家乡变迁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家乡变了样。
2.引导学生讨论家乡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讲解(15分钟)1.以山水画为例,讲解国画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讲解国画表现景物特点时的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方式。
3.实践(30分钟)1.学生使用毛笔、颜料进行线条、笔画练习。
2.学生在实地观察并尝试板石、水流等风景的特点,并进行写生。
4.创作(30分钟)1.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家乡风景,进行国画创作。
2.教师指导学生在画作中使用线条、笔画、空白进行景物气质和意境创造。
5.展示(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国画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践中毛笔、颜料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景物特征的理解和表现。
2.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性、表达力和整体形象。
七、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到户外进行写生、创作,增强观察力、表现力和想象力。
2.给学生提供更多素材,如书画家的作品、名胜古迹等,进行深入了解和模仿练习。
八、教学注意事项1.在实践环节中,要指导学生不要挑选复杂难画的风景进行创作,而是选择熟悉、了解的景物作为创作素材。
2.在创作环节中要指导学生注意字画的比例、造型和色彩的协调配合。
3.在展示和评价中要鼓励学生互相欣赏,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
教学引言:
家乡变化真大,城市的建设越来越漂亮,环境约来约舒适,经济也越发达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就连我们的家、学校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教学准备:老师搜集的一些资料图片,
教学注意事项:
1、搜集材料,找准切入点,切入点要小。
2、密切联系孩子身边的生活,贴近生活。
3、从课题入手,设计板书,紧扣题材。
4、小组教研跳开课的本身进行创新。
5、活动为目标服务,为目标而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堂讨论
1、请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对家乡变化发现成果,再总结一下。
待会派一名代表来说说结果。
2、出示:畅所欲言。
点名,学生表格自由谈家乡的变化以及感受,教师加以点评和补充说明。
3、找家乡变化大的原因:
原来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家乡的变化和我们身边的变化。
家乡变得这么美丽、繁荣,我们应该感谢谁呢?
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发言。
小结:家乡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板书)
4、找家乡还存在不足的地方
师:家乡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越变越好。
但是,现在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
师:老师这里还有些图片,请大家认真看图片,说说你的看法。
生:环境污染、交通、学生乱丢垃圾等。
师:当你看到这些图片时,觉得它们美吗?
(过渡)师:一件漂亮的衣服上,如果滴了墨水,还美吗?那我们美丽的家乡——家乡,如果大家也不爱护的话,也会变得不美的。
我们的校园也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要不要保护我们美丽的家乡?爱护我们的校园?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家乡?保护我们的校园?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5、出金点子
4人为一小组,讨论金点子。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想得方法真棒!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这样我们的校园就会变得更干净更美丽,我们的家乡会更美丽繁荣。
但有些想法,我们现在还不能实现,但如果要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
二、展望家乡美好的明天
这节课上,我们了解了过去的家乡,也看到了现在的家乡,那你能设想一下将来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大胆设想。
师:美丽的家乡需要每个家乡人的关心与爱护,我们的长辈们运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把家乡建设得如此漂亮。
同学们,家乡的将来就要交到你们手中了。
我们只有努力学习,长大后才能把我们的浏阳建设得更加美丽、繁荣、富强!
三、课堂创作
学生为主导,画出自己的家乡的变化。
四、课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