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提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合集下载

安全管理判断习题(2)

安全管理判断习题(2)
38
对生产中某些一时无法彻底消除的危害因素,应在开始生产前实施预防措施。
39
区域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由区域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成。
40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不属于工伤。
41
职业病因为不是在工作中即时形成,不能定性为工伤。
42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属于工伤。
79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80
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既可以是直接原因也可以是间接原因。
81
临时工因为工作不长久,可以不进行安全教育直接投入工作。
82
爆炸是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变化,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伴有巨大声响的过程。
83
108
安全法规属于二次安全信息。
109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真抓实干的精神。
110
安全生产要求全员参与安全管理。
111
对于换岗和离职半年的生产人员要进行安全培训。
112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主承担起职业健康安全的部分责任。
113
安全生产控制是对管理者的控制。
114
在人员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多数是由于设备不合格造成的。
59
高层建筑,大型商场,宾馆及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等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
60
安全监督部门对施工单位提出落实三同时的具体要求,并对工程质量负责。
61
对于电工作业人员,脱离本岗作业连续超过六个月以上的,必须重新进行复审,合格后方才上岗作业。

第十章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护理道德

第十章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护理道德

第十章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护理道德在医疗伦理中,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护理道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护理道德涉及到病人的尊严、自主权以及护士的职业责任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护理道德,并提出相关的道德原则与应对策略。

首先,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护理道德应突出病人的尊严和自主权。

尊重病人的意愿和决定,满足病人的需求和关切,是护士在临终关怀与死亡护理中应当始终坚守的原则。

护士应该充分了解病人的价值观和信仰,并在护理过程中尊重和体现病人的意愿。

护士还应当尽可能提供病人自主决策的支持和信息,让病人参与并了解相关的治疗与护理选择。

其次,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护理道德涉及到护士的职业责任和操守。

护士在临终关怀与死亡护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应该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对待每个病人。

护士应该积极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在面对患者死亡时,护士还应当提供安慰和支持,尽力缓解病人和其家属的痛苦。

此外,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护理道德中还涉及到隐私和机密的问题。

护士在处理患者的个人信息时,应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要求,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得到保护。

护士还应该依法处理遗体,维护患者和家属的尊严。

在应对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护理道德问题时,护士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护士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沟通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病人及其家属的需求。

其次,护士应该加强团队合作,与其他医疗成员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和执行护理计划。

此外,护士还可以与专家和病人家属进行合作,共同制定治疗和护理计划,以确保病人得到全面的关怀和支持。

总之,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护理道德是医疗伦理中的重要议题。

护士在临终关怀与死亡护理中应当以尊重病人与其家属的意愿和尊严为原则,全力提供支持和护理。

护士还应该积极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和操守,加强与其他医疗成员和病人家属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遵循相关道德原则和采取相应的策略,护士可以更好地处理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护理道德问题。

见死不救罪自由辩论提问

见死不救罪自由辩论提问

见死不救罪⾃由辩论提问反⽅提问:1. 公民的⽣命安全是否应由国家来保障?难道应该让公民对全体的公民的⽣命安全进⾏负责吗?答: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曾说:“法乃公正善良之艺术”。

设⽴“见死不救罪”, 其作⽤和价值正是保障这种公正善良,⽽不会额外增加公民的义务,如果整个社会都有义务互相救助,也有权利得到他⼈的救助,相对于所有公民⽽⾔,最终权利义务是平等的。

刑法正是保障⽣命安全的最好利器,难道对⽅辩友认为仅仅靠道德的⼒量能保障我们⽣命安全吗?2. 如何定义见死不救?在现实中我们如何判断他⼈是否正在遭受⽣命的威胁?答:见死不救罪是指当他⼈⽣命受到威胁时,⾏为⼈有能⼒救助且救助⾏为不会造成⾃⾝或者第三⼈重⼤损失却不予以救助,导致危害结果发⽣,情节严重的⾏为。

定义“见死不救罪”有三个条件:(⼀)受害⼈发出求救信号;(⼆)施救者有能⼒救助,我们不能要求⼀个弱者去与⼀杀⼈犯搏⽃;(三)救援不会对第三⼈造成太⼤危害,每个⼈的⽣命都是平等重要的,我们不能要求⼀个⼈为了另⼀个⼈的⽣命⽽舍弃⾃⼰的⽣命。

所以,对于见死不救⾏为,可以按⾏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分不同情形追究相应责任。

3. 见死不救是指当被救⼈处于极其危险的状况下,那如何保证施救者不也陷⼊危险呢?如果⽬击者本⾝不具备任何救助的能⼒,那么他是否也要为⾃⼰能⼒的⽋缺⽽背负罪责呢?答:每⼀个完全⾏为能⼒⼈对是否有危险都会有基本的判断,我们不可能要求⼿⽆⼨铁的民众去与⽍徒搏⽃。

但是更多的时候往往是⼀个电话、⼀个提醒、⼀个举⼿之劳就能挽救他⼈的⽣命。

所以,我们所说的见死不救是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

古今中外,都有关于见死不救的责任规定。

《唐律》就曾规定,有强盗或杀⼈案发⽣,“见呼告⽽不救助者,杖⼀百;闻⽽不救者杖九⼗”。

⽬前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将“见死不救”⾏为⼊罪,如美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对于见死不救⾏为的定性已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我们⼀个与世界接轨的国家,难道不应该借鉴先进经验,设⽴见死不救罪吗?⾯对见死不救,法律还要沉默到⼏时?5. 第三⼈在救援过程中很可能会或轻或重地受到⼀些伤害,包括物质的、⾁体的或精神的,那么这些伤害谁来补偿呢?答:借⽤经济学上的“三匹马车”(投资、消费和出⼝),补偿也要来⾃三⽅⾯:⾸先,受害⼈作为受益者应该负担⼀部分;其次,国家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和推动者,当然也应承担⼀部分;再就是⼀些民间发起的社会捐助和成⽴的各种组织,如我国⽬前的“见义勇为基⾦会”,也可以负担⼀部分。

伦理选择题——精选推荐

伦理选择题——精选推荐

1.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有时可执行医疗干预权,也称为医生干涉权。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医疗干涉权的行使范围:A. 病人缺乏理智的决定,拒绝治疗会带来严重后果B. 面对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病人不得不隐瞒真相的情况C. 联系不上法定代理人的昏迷病人D. 隔离治疗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的病人E. 某女30岁,因宗教信仰拒绝输血标准答案: E2.在公正的内容原则中,进行医疗资源公正分配的根据:A根据医学需要 B 根据对社会的贡献C 根据个人的地位D 根据科研价值E 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标准答案: A3.在临床诊断伦理要求中,下面哪项不是询问病史时的要求:A仪表端庄,态度和蔼B 言语亲切,通俗易懂C 工作敏捷,及时准确D 耐心倾听,正确诱导E 仔细严密,收集完整标准答案: C4.移植医生为了在病人死后尽可能保持器官活性,要求供者的主治医生在其临终阶段尽早宣布其脑死亡,以便能更高效地抢救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而其过激的行为被同行认为他接受了器官接受者的馈赠而遭到鄙夷的眼神。

该案例主要体现了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医务人员:A.允许从事广告宣传B.允许参与捐赠器官分配C.允许参与供者抢救D.允许宣判供者死亡E.允许接受馈赠标准答案: B5.一对恋人来到某医院做婚前基因检测。

检查结果发现女方携带有乳腺癌易感基因。

女方担心男友离开自己,要求医生为自己保密。

男方则要求医师告知其女友的真实情况。

请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医师该怎么做最合理:A.医师应该为该女士保密,尊重其个人隐私权B医师告知其女友真实情况,但对外保密C医师尽力说服女士,将实情告知男友,若女方反对,应该尊重其意见D谴责该男士无理的要求,因携带有乳腺癌相关基因不代表一定会患病E医师应该请示医院领导,然后再做决定标准答案: A6.医学伦理学原则不包括:A公正原则B有利原则C不伤害原则D生命价值原则E尊重原则标准答案: D7.某病人成为植物状态三年,可认为其:A广泛的大脑皮质及脑干死亡 B 脑死亡C 可进行一般的维持治疗D 可以进行主动安乐死E 可摘取其器官用于移植标准答案: C8.医患关系出现物化趋势的最主要原因:A医生对物理、化学等检测诊断手段的依赖性B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医生日益专科化C医患双方相互交流的机会减少D医生降低了对患者的重视 E 医患交流中出现了屏障标准答案: A9.在临床医学研究前,对有行为能力的病人要获得他的同意,这属于:A代理同意B 知情同意C 不需同意D 诱导同意E 无效同意标准答案: B10.湖北房县警方在2003年6月15日抓获杀人犯罪嫌疑人王某后,经检查发现他身患晚期肺结核。

the dead用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the dead用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the dead用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面对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例如死亡。

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可能因文化、宗教、个人经历等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和讨论关于死亡的一些用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这一现象。

首先,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死亡用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死亡可以被视为生命的终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它不仅仅限于人类,还包括动物和其他生命形式。

不同文化和宗教对死亡也有不同的解读和意义赋予,例如有些文化认为死后会有来世,而有些文化则相信死亡是生命的终结。

其次,我们将探讨死亡的影响和人们对死亡的态度。

死亡不仅仅是生命的结束,它还对亲人、朋友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生者来说,面对亲人的死亡往往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和情感挑战。

而对于社会来说,死亡也意味着人口的减少,对社会结构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和面对死亡。

正视死亡,接受它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提前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准备,将有助于减轻生者和亲人的负担。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宗教对死亡的看法,以避免产生冲突和误解。

通过探索这些话题,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和理解死亡,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和他人的离别。

综上所述,本文将探讨和讨论关于死亡的一些用法,介绍死亡的概念和定义,探讨死亡的影响和人们的态度,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和面对死亡。

通过这些内容的讨论,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对死亡的理解,以及更好地适应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离别。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关于文章的组织和安排,以及各个部分的内容概述。

在这篇《the dead用法》的长文中,为了更好地说明文章结构,我建议可以在第1.2节文章结构部分加入以下内容:文章结构(Article Structure):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叙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可以全面地探讨和阐述关于“the dead用法”的各个要点,并在结论中给出总结和展望。

安全管理判断习题答案

安全管理判断习题答案

安全管理判断习题答案序号题目1 生产经营单位的最高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部分负责。

2 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应当予以协调解决。

3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4 安全文化就是应用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安全文艺、安全效益学等文化手段开展的安全活动。

5 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物的原因、人的原因、环境的原因、教育原因。

6 我国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新格局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支持。

7 事故应急预案包括: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8 定置管理就是要科学地处理好人与物的结合,科学地实现人、物、场所三者的一体化、最佳化。

9 安全管理的培训工作要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但没必要是全员培训。

10 危险的防护在于人的意识,与设备使用材料的安全卫生性能无多大关系。

11 坠落高度基准面在2米以上的作业位置,应设置防护。

12 按照作业时间间隔和内容不同,检查工作分为日常检查、定点检查和专项检查。

13 对设备检修安全作业证审批手续不全、安全措施不落实、作业环境不符合要求的,作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

14 作业环境的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生产噪音。

15 人的安全行为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与思维的影响与道德无关。

16 工业毒物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反应后才能引起病变。

17 安全色中的蓝色表示提醒人们注意。

18 安全标志是用以表达特定安全信息的标志,由图形符号、安全色、几何图形或文字构成。

19 安全意识、法律观念是安全文化素质的基础。

20 安全行为包括个体安全行为和群体安全行为两类。

21 人的安全行为是指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保护自身和他人及保护设备、设施等物资的一切动作。

22 毒物对人体产生刺激就意味着身体同化学品接触已经相当严重。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生命伦理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生命伦理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生命伦理问题正方辩手:首先,我们必须关注生命伦理问题,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

生命伦理问题涉及到人类生存和尊严的重要议题,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问题,否则将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其次,关注生命伦理问题是我们作为人类的责任。

我们必须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因为生命是神圣的。

如果我们不关注生命伦理问题,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缺乏认识和尊重。

此外,关注生命伦理问题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如果我们不关注生命伦理问题,就会导致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观念的混乱。

这将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最后,关注生命伦理问题也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关注生命伦理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正如著名的人权倡导者尼尔斯·博尔哈说过的,“生命伦理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

”。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关注生命伦理问题,因为这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乎我们作为人类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生命伦理问题,而是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

反方辩手:尽管生命伦理问题重要,但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

首先,过分关注生命伦理问题可能会对个人的自由和权利造成侵犯。

例如,过于严格的生命伦理规定可能会限制个人的自由选择和权利,导致个人的人权受到侵犯。

其次,过分关注生命伦理问题可能会导致社会的道德僵化和僵化。

如果我们过分关注生命伦理问题,就可能会导致社会的道德观念僵化,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正如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所说,“过分关注生命伦理问题会导致道德的僵化,阻碍社会的进步。

”。

此外,过分关注生命伦理问题也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恐慌和焦虑。

如果我们过分关注生命伦理问题,就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恐慌和焦虑,阻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将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行政伦理学题库及答案之案例分析

行政伦理学题库及答案之案例分析

行政伦理学题库及答案之案例分析四、案例分析(一)个体责任与“问责”这些年来,各地都发生了一些重特大安全事故,如:2003年12月23日晚,重庆市开县境内川东北气矿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井喷”于27日成功压井封堵。

截至2004年1月4日22时,井喷事故死亡人数已经升至243人。

2004年2月15日11时25分,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火灾,死亡人数50多人。

经现场勘查,大火是从商厦后侧与锅炉房西侧相隔的临时仓库燃起的。

2004年2月5日元宵节晚,在密云县密虹公园第二届迎春灯展中,大量游人涌上彩虹桥,7时45分左右,桥上西侧下坡处一观灯游人跌倒,其身后游人向前拥挤,造成了这次37人死亡、多人受伤的特大伤亡事故。

在这些责任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被追究相应的责任: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马富才多次表示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并提出引咎辞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分管质量安全工作的副总经理任传俊记大过处分,对其他相关责任人员也分别做了严肃处理。

吉林省长洪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公众表示道歉,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洪虎再次向公众道歉。

吉林市委副书记、市长刚占标引咎辞去吉林市市长职务,同时辞去吉林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密云县委书记夏强,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密云县委副书记、密云县县长张文,引咎辞去县长职务。

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相关公职人员在所属组织结构中承担了相应的角色与使命,拥有了相应的权威,从而也必须承担相应的( B )。

A.收益B.责任 C.职务D.职位2、在上述案例中,一些高层官员虽然与事故无直接关系,但是也承担了一定的责任。

这是因为,作为拥有权力或权威的公职人员,如果他要指导其他人的行为,他就不仅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还应该为那些执行他的指令的行为负责,这就是常说的( D )。

A.管理责任B.组织责任C.直接责任 D.领导责任3、在上述案例中,一些高层官员的“引绺辞职”体现了责任与权力的对应,但是,人们应该警惕:“引咎辞职”不应该成为逃避进一步惩戒的方法,或是在保职无望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姿态,而应该是基于责任感的(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提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摘要通过死亡提醒启动实验将被试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对不道德行为的程度进行评价,从而衡量死亡提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死亡提醒启动之后,会对个体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人们会更趋向于认同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更贬低别人的不道德行为。

关键词死亡提醒道德判断启动效应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67Abstract The experiment was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nd the degree of unethical behavior was judged,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ortality salience on moral judgment.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mortality salience will affect the individual's moral judgment,people tend to agree with their unethical behavior and lower the moral behavior of others.Keywords Mortality salience;moral judgment;priming effect1 道德判断随着一系列损害社会诚信事件的曝光,社会各界对中国国民的道德滑坡现象进行了热议,道德问题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道德判断是心理学道德研究中的一个经典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于某类行为的善恶好坏和是非对错所进行的评价及判断。

①对于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取向:1.1 道德判断的理性取向理性道德判断取向重视理性和认知的作用。

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时会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继而进行道德推理给出结论。

整个判断过程是一个理性的有意识的过程,情绪、无意识等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理性道德的代表是Piaget和Kohlberg。

Piaget(1972)将道德判断看成是一个对个体道德行为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它受到个体知识框架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Piaget重点研究了4到12岁儿童的道德发展,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Kohlberg(1981)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对Piaget的继承和发展。

他以道德两难故事为研究手段,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以行为结果为判断标准;习俗水平认为道德是社会共同准则;后?俗水平将道德标准内化,达到普遍道德阶段。

1.2 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取向区别于前一取向对理性的强调,Haidt(2001)提出了社会直觉模型。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判断通过道德直觉来进行的,这种道德直觉是瞬时的、无意识的,无需占用任何复杂的认知资源。

道德推理不是必要的,只有在个体需要对道德判断做出解释时才会出现。

整个道德判断可以分为以下过程:直觉判断、事后推理、理性劝导、社会劝导和事后反思。

1.3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取向Greene(2003)综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模型。

双加工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通过道德推理和道德直觉共同实现的。

道德推理是有意识的、非自动化的,受认知资源的影响;道德直觉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受情绪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后,Greene指出,两者是相互竞争的关系,道德问题的具体情境决定了哪一个过程占据主导地位。

1.4 道德判断的道德推脱取向道德推脱这一概念来自Bandura(1999),是指个体在道德判断上存在一些认知倾向,这些认知倾向包括减少自己行为的伤害,推脱行为后果中的责任,降低对受害者痛苦的认同。

道德推脱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正常个体会实施不道德行为。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建立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当个体行为与内部道德标准符合时,个体会产生自我愉悦,当个体行为违反内部道德标准时,个体会自我责备。

个体的道德判断标准起着调节作用,可以引导道德行为的产生和抑制不道德行为的出现。

而道德推脱可以使这种调节作用失效,当个体进行不道德行为时,道德推脱能通过八种推脱机制使个体摆脱负面情绪。

这八个推脱机制包括了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责任分散、忽视或扭曲结果、非人性化、责备归因。

前三种机制提高不道德行为的接受度,中间三种机制减少或转移责任,后两种机制降低对受害者的同情。

2 死亡提醒死亡提醒(Mortality salience)是恐惧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对人们“必死性”的唤醒和提示。

②恐惧管理理论提出,个体在启动提醒条件时会产生死亡恐惧或焦虑,为了抵抗这些负面想法,个体对某些心理机制的需求会出现明显增加。

这种心理机制可以分为两种:有意识的近端防御和无意识的远端防御。

近端防御指有意识地去阻止与死亡相关的想法,如否认自己的疾病,或夸大自己的健康状况。

远端防御主要包括了文化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三种,也是死亡提醒研究比较集中的地方。

许多研究证明,人们在死亡提醒条件下会更加地坚守自己的文化世界观――对威胁自己文化标准和看法的事物做出更负面的评价,对那些符合自己文化标准和看法的事物做出更正面的评价。

这种心理机制称之为世界观防御。

Arndt 和Greenberg(1999)的研究发现,对于两篇类似的文章,如果该文章是外国人写的,死亡提醒条件下的被试会对其评价更加消极;Friese和Hofmann(2008)研究发现,死亡提醒启动下的被试更喜欢选择本国的食品。

同文化世界观类似,自尊也是个体应对死亡焦虑的重要远端防御机制。

研究者们给出了两种假设:(1)不同自尊水平下的个体在死亡提醒下的反应会有差异;(2)个体对自尊的需求会因为启动死亡提醒而增加。

大量研究证实了这两种假设,L.Simon 等人(1997)发现,相比于高自尊者,低自尊者更容易出现世界观防御;Greenberg等人(1997)的实验表明,个体在死亡提醒启动下更倾向于认同能提高自尊的自我部分,并排斥那些会降低自尊的部分。

亲密关系也是一种常见的远端防御机制。

Mikulincer等人(2000)发现死亡提醒条件下的被试对亲密关系有更强烈的需求。

W.Arnard等人(2003)的实验则表明,在四周较空的座位?c四周有人的座位之间,死亡提醒条件下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同样说明他们对亲密关系有更强烈的需求。

3 问题的提出前文提到,个体启动死亡提醒时会产生文化世界观、自尊、亲密关系三种防御机制,进而影响个体的认知与行为。

那么死亡提醒能否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呢?一些相关的研究支持了这种可能性。

如Pyszczynski等人(1999)发现,死亡提醒条件下,个体会对做出不道德行为的人更严苛,对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更友善;Florian和Mikulincer(1997)的研究发现,死亡提醒启动时,个体认为反社会行为的后果会更严重。

两者的关系也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

首先,死亡提醒启动会导致个体更强烈的自尊寻求,从而实施增加自尊的行为,排斥减少自尊的行为;然后,为了增加自尊,个体可能倾向于更认同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更贬低别人的不道德行为。

本研究将以道德相关行为中的不道德行为作为对象,通过对非死亡提醒条件下和死亡提醒条件下个体对不道德行为的判断,考察死亡提醒是否会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

4实验研究4.1 实验材料本研究的实验材料主要包含:死亡提醒实验范式所需要的材料、延时分心任务材料和道德判断实验范式所需要的材料。

4.1.1死亡提醒实验范式所需材料(1)材料准备。

死亡提醒实验范式所需材料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死亡提醒组(实验组)的刺激材料;二是非死亡提醒组(控制组)的刺激材料。

Harmon-Jones(1997)、张磊(2014)③在研究死亡提醒启动时都采用了放映一段与死亡相关视频的方式。

本研究选定一段与死亡密切相关的严重车祸视频,通过在计算机屏幕上播放该视频来实现对死亡提醒组的操作,视频时长为98秒。

本研究的非死亡提醒组刺激材料主题同样是负面的,内容是一段有关小偷盗窃的视频,时长为97秒。

(2)材料评定。

本研究通过预实验来进行死亡提醒实验材料的评定,采用死亡想法的通达性和材料所能引发的状态焦虑作为材料有效性的评定指标,预实验过程如下:选取40名大学生分为两组,每组20人。

A组观看死亡提醒材料视频(内容为严重车祸),B组观看非死亡提醒材料(内容为小偷盗窃),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评定对“这段视频让我想到了死亡或与死亡相关的问题”以及“这段视频让我感到焦虑”的同意程度。

评定时采用5点量表进行(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把两组被试在两个指标上的得分分别做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如表1、表2结果。

表1显示死亡提醒视频(严重车祸)比非死亡提醒视频(小偷盗窃)在死亡想法通达性上存在显著差异(t=10.563,p<0.01),表2显示两个视频引发的状态焦虑也存在显著差异(t=4.759,p<0.01),死亡提醒视频在两个指标的评定分数均显著高于非死亡提醒情境视频。

也就是说,死亡提醒视频能够成功启动死亡提醒状态。

4.1.2 延时分心任务材料本研究采用的延时分心任务内容为国内研究者郭娟(2003)④等人曾采用过的数字迷题任务。

任务要求被试将数字1-6分别填入6个排列成三角形的圆圈中。

任务中共有两个分别由6个圆圈组成的三角形。

填完数字后要使第一个三角形每条边上的数字相加之和为9,第二个三角形每条边上的数字相加之和为10,且圆圈中的数字不能重复。

为了避免延时分心任务时间不统一对结果产生干扰,本研究将任务时间统一设定为5分钟,时间到了之后无论被试完成与否,都将进入实验的下一部分。

4.1.3 道德判断实验范式所需材料参考Eyal(2008)、阚忠钰(2010)⑤等人的实验材料,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大学生日常生活情况,设计三个普遍被社会认为属于不道德行为的小故事,包括“不孝敬父母”、“偷盗单位财物”和“出售过期食品”,这些不道德事件分别由自己或他人做出。

要求被试对这些行为做出道德与否的评价,评定采用11分量表进行(-5表示非常不道德,5表示非常道德)。

4.2 实验一(1)研究假设。

死亡提醒启动下的个体与未启动的个体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自己不孝敬父母、偷窃、出售过期食品)判断存在差异,前者判断自己的不道德程度较低,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有较高的容忍度。

(2)研究被试。

本研究从湖南省长沙市某高校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50名被试,其中男性87名,女性63名。

经检验,实验结果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实验设计。

单因素2水平被试间实验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