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陈鹤琴的教育活动

合集下载

简述陈鹤琴提出的五指活动课程的内容

简述陈鹤琴提出的五指活动课程的内容

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影响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五指活动课程理论是其重要贡献之一。

五指活动课程是指以自然、社会为中心,划分成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五个方面,通过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陈鹤琴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积极的儿童,并使其在体质、精神、道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理论对现代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指活动课程理论为现代幼儿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教学指导。

这一理论简明扼要,涵盖了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为现代幼儿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方向。

其次,五指活动课程理论重视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认为游戏是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天性,这一理论为现代幼儿教育提供了游戏化的教学方法。

最后,五指活动课程理论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包括直观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灵活应用,为现代幼儿教育提供了多样化教学的方法。

总结起来,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理论为现代幼儿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教学指导、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教学的方法,对于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共5篇)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共5篇)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共5篇)第一篇: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浏览字体:大中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思想。

他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

陈鹤琴(1892-1982年),1914年与陶行知同行赴美留学。

1917年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就读,攻教育学和心理学。

1920年底,他以儿子陈一鸣为对象,从出生之日起,对其身心发展作连续观察和文字、摄影记录,长达808天。

他还经常把儿子抱到课堂上当儿童心理学的“活教材”。

依据这些研究和实验,他写出了《儿童心理学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书。

1923年,他在南京自己新建的住宅里办起了鼓楼幼稚园,作为推行适合国情的中国化、科学化幼稚教育的试验基地。

1940年,他在江西泰和文江村的荒山上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同时提出“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或者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要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

“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活教育”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这一原则,是脱胎于杜威当年在芝加哥所主张的“做中学”(Learnins by doing),但比较杜威的主张更进了一步,不但是要在“做”中学,还要在“做”中教,不但要在“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地在“做”中争取进步。

“活教育”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作四个步骤:一是实验,二是参考,三是发表,四是检讨。

“活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要爱护儿童;要了解儿童;要有积极的态度;要有研究的精神;要有改造环境的能力;除具有国语修养外,须有一种专门学科的特长;要有健全的体格。

陈鹤琴的教育故事

陈鹤琴的教育故事

陈鹤琴的教育故事摘要:一、陈鹤琴简介二、陈鹤琴的教育理念1.活教育2.儿童本位3.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三、陈鹤琴的教育实践1.创办幼儿园2.推行家庭教育3.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四、陈鹤琴教育故事案例1.关注儿童个体差异2.培养儿童自主学习能力3.激发儿童创造力五、陈鹤琴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1.注重素质教育2.提倡亲子互动3.关注农村教育发展正文:陈鹤琴,我国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

他的教育故事,不仅展现了其人格魅力,更体现了其独特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简介陈鹤琴,1892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家。

他曾留学日本,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陈鹤琴主张“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

他提倡“儿童本位”,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陈鹤琴的教育实践陈鹤琴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其教育理念。

他创办了幼儿园,推行家庭教育,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旨在让更多儿童接受优质教育。

陈鹤琴教育故事案例在陈鹤琴的教育实践中,他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儿童自主学习能力。

他曾讲述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在课堂上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陈鹤琴通过观察发现,这位小朋友对昆虫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利用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投入到学习中,最终这位小朋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陈鹤琴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陈鹤琴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注重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其次,提倡亲子互动,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最后,关注农村教育发展,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陈鹤琴的教育故事充满了智慧和热情,他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教育学家陈鹤琴的教育故事

教育学家陈鹤琴的教育故事

陈鹤琴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幼儿教育,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他的教育故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1.对儿子进行连续观察和记录:陈鹤琴曾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和记录,用文字和拍照详细记录了他的成长发育过程。

这是他进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2.创办幼教机构: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

他不仅将儿童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还将其作为自己的生活和实验中心。

3.提倡活教育:陈鹤琴提倡活教育,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鼓励儿童去发现自己的世界,尊重孩子的天性,要让教育活起来。

4.从事全面的幼教事业:陈鹤琴不仅创办了幼稚园,还从事了全面的幼教事业,包括托儿所、婴儿院、幼儿园和小学等。

他也在师资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

5.编辑出版儿童读物: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陈鹤琴还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

他所编辑的儿童读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活泼,图文并茂。

总的来说,陈鹤琴的教育故事展现了他对幼儿教育的热情和贡献,他以科学的方法和实验的精神,探索儿童成长规律,推动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精选】陈鹤琴的教育活动

【精选】陈鹤琴的教育活动

陈鹤琴的教育活动一、个人简介他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

1914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

之后,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在教育学上面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

他重视教育,并且用一生的心血实践于教学,为教学的时代性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

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当然,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

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

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

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终于结束了命运的捉弄。

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

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

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1979 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

终年91岁。

他对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的贡献让人感动。

二、教育实践活动陈鹤琴先生一生主要致心于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学前教育。

1.幼儿教育:1920年,他首先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鸣为对象,开始他的研究工作。

他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并作出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

陈鹤琴教育故事

陈鹤琴教育故事

陈鹤琴教育故事
陈鹤琴(1896-1982),原名陈英士,字鹤琴,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他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近六十年,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活教育、情感教育和整体教育。

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健康情感,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整体教育则强调教育要全面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教育实践中,陈鹤琴积极付诸行动,创立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他还致力于推广乡村教育,为改善乡村儿童的受教育条件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鹤琴的教育成果丰硕,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所创立的幼儿园成为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典范,他所提倡的情感教育、活教育等理念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陈鹤琴的教育故事启示我们,教育的核心在于关注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陈鹤琴的教育实践活

陈鹤琴的教育实践活

一、陈鹤琴的教育理念1. 儿童本位教育陈鹤琴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

他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2. 全面发展教育陈鹤琴主张,教育要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等方面。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儿童的人格、品德和创新能力。

3. 实践性教育陈鹤琴强调,教育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使儿童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他认为,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是儿童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二、陈鹤琴的教育实践活1. 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主张,家长和教师应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培养儿童的兴趣、习惯和性格。

他提出了一系列早期教育的方法,如游戏、观察、模仿等。

2. 创办幼稚园1923年,陈鹤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

在幼稚园中,他实施了以下教育实践:(1)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陈鹤琴注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游戏、绘画、音乐、体育等。

(2)重视儿童的观察与思考。

陈鹤琴鼓励儿童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3)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

陈鹤琴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

(4)开展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

陈鹤琴提倡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关注儿童的教育,实现家园共育。

3. 培养师资队伍陈鹤琴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他认为,优秀的师资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为此,他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师范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幼儿教师。

4. 推广教育研究成果陈鹤琴致力于教育研究,他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论》等。

这些著作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举办教育讲座和研讨会陈鹤琴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他经常举办教育讲座和研讨会,与教育工作者交流教育心得,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三、陈鹤琴教育实践活的启示1. 关注儿童全面发展陈鹤琴的教育实践活启示我们,教育要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儿童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能力。

论述陈鹤琴的教育主张

论述陈鹤琴的教育主张

论述陈鹤琴的教育主张陈鹤琴(1878-1933),名鹤山,字鹤琴,汉族,号鹤淇,浙江磐安人。

他曾任江西小学教育馆馆长、中央教育委员会发展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等职,对于20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贡献良多。

陈鹤琴认为,人的智力一定是从体力上经过一些物质变化而来,内心必然有一个复杂的经验组织。

因此,他主张以游戏为基础的体育教育,发展孩子的身心,同时反对灌输式的教育,认为孩子需要自发的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吸收知识。

一、关于教育的原则陈鹤琴提出了“实践教育”、“活动教育”、“评价教育”等教育原则,以期改变一般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

1、实践教育原则:陈鹤琴认为,实践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索精神。

因此,他倡导以体育活动为基础的实践教育,发展学生的体力及活力,以提高他们自身学习技能。

2、活动教育原则:陈鹤琴认为,以活动教育为主要内容,形成育人的大德,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

3、评价教育原则:陈鹤琴认为,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采用积极评价的方法,来推动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达到良好的发展。

二、有关教育主张陈鹤琴提出了以下教育主张:(一)教育要以体育为基础,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育要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育要以探究为基础,激发孩子的探究精神。

(四)教育要以评价为基础,推动孩子的自主学习。

(五)教育要以游戏为基础,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关于社会和文化教育陈鹤琴认为,社会及文化教育应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推动孩子了解社会文化价值观和具体社会实践的能力。

他倡导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社会实践环境,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能。

总之,陈鹤琴提出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儿童自由教育观,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评价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的精神活力,让他们有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把孩子培养成拥有发现、创造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鹤琴的教育活动
一、个人简介
他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

1914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

之后,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在教育学上面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

他重视教育,并且用一生的心血实践于教学,为教学的时代性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

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当然,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

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

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

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终于结束了命运的捉弄。

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

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

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
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1979 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

终年91岁。

他对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的贡献让人感动。

二、教育实践活动
陈鹤琴先生一生主要致心于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学前教育。

1.幼儿教育:1920年,他首先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鸣为对象,
开始他的研究工作。

他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并作出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

他连续花了808天的工夫,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具体剖析了孩子的身体、动作、心理、性格和言语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

经过3年的观察和实验,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本著作。

这两本书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对幼儿教育的用心。

他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很容易,受责骂而改过却比较难。

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听鼓励的话,而不鼓励听恶言。

有一天,陈鹤琴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

他考虑: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他仔细一想,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

于是他就对一鸣说:“这是很脏的东西,我想你一定不会喜欢的,你是要一块干净的,对吧?你应当跑到
房里去向妈妈要一块干净的,好吗?”一呜听见爸爸鼓励他,就很高兴地跑到房里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同样,陈鹤琴反对谢绝小孩问难,也不赞赏问必签,他提倡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探索究竟的教育方法。

陈鹤琴举例说:有一天,一个5岁的儿童同他父亲到效外散步。

他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孩在那里放风筝,就问他父亲:“那个小孩在那边做什么?”他父亲回答:“你要去看看吗?”说着就与他一同前往。

到了,父亲对他说:“嗄!
那个在空中的东西多好看。

你看那个小孩手里捻着什么东西,要走近去看一看吗?”他好奇地去了,回来对父亲说:“是线。


父亲就领他到街上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一个风筝给他。

第二天,还陪他到郊外放了风筝。

陈鹤琴老师就是用日常的积累观察自己的幼儿期逐渐成长的儿子的日常生活,得出了许多的心得感受。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

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由此让我们后人首先明白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由一种专门的技
能,专门的知识。

因而提出:“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

”并且,陈鹤琴老师强烈反对现在许多家长都在犯的一个错误。

对孩子的溺爱。

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

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陈鹤琴老师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

陈鹤庆老师的言论对现在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等等。

可见这些言论是相当具有时代意义的。

3.学前教育
陈鹤琴很完整的对学前教育进行了研究。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

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

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而在如何实施上,陈老师想了很多的办法,他认为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

这就是“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
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

)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

游戏既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在游戏中将所学记的更加的牢固。

以及陈鹤琴老师为学前教育提出的十大原则(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课程编制原则还是比较宏观的,它的指导性比较强,但操作性比较差。

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活教育
而其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他提出的“活教育”。

1947年,陈鹤琴老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整理,在上海逐步提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包括三大理论体系“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1.目的论,就是活教育的目的。

其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

而如何成功做一个人,活教育就是要让人具备这些自身素质。

其中具体的分为要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
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有要服务的精神。

并且根据陈鹤琴老师提出的时间以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很强烈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眼光”的胸襟,在当时是属于进步的思潮之一。

具有时代的意义。

2.课程论,就是活教育的课程。

活教育认为旧事教材固定古板。

因此陈鹤琴老师认为要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他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而他的活教程分为五类,大概与学前教育的“五指课程”相似。

3.方法论,就是活教育的方法。

无论理论说的有多么好,要实践
的方法是重中之重。

陈鹤琴老师在大量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一个原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他不再是一味的强调班级授课,课堂教学。

而是更加的注重室外活动,注重生活的体验。

实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把书本作为辅助。

这样的看法,是现在教育界一直在追求的,可是却难以实现的。

而陈鹤琴老师提出了一个步骤,我们不妨学学。

一,实验观察。

二,阅读参考。

三,发表创作。

四,批评研讨。

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这样做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的突出了。

而活教育有一个特色,他根据儿童活动的兴趣和需要,组织儿童活动的场所。

这样十分有利于儿童集中注意力,并且提高兴趣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没有逼迫感和厌倦。

是一种相当高效率的教育方式。

这对我们现代的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陈鹤琴教育实践的特色和影响。

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他所做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针对当时旧中国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

对当时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

并且,现在分析那些思想,同样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都有着可取之处,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具有时代意义。

陈鹤琴老师在当时的旧中国所拥有的超前进步的教育思想,是旁人所不可企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