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读本》小学版编写和教学的创新性、层次性与方言文化性
潮汕文化-演讲PPT

如《潮汕民间故事》、《潮汕歌谣》 等,这些作品以潮汕话为载体,传承 了潮汕地区的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
潮汕话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方式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推广潮汕话的学习和使用,让更多人了 解和掌握潮汕话。
保护措施
加大对潮汕话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力度,推动潮汕话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 同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潮汕话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来。
潮汕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文化形态。
潮汕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潮汕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 如潮剧、潮绣、潮汕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国内外享有盛 誉。
潮汕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和家族 传承,强调孝道、尊老爱幼等 传统美德,对当地社会风俗产 生了深远影响。
潮汕文化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也 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维系海 外潮人乡情的重要纽带。
02 潮汕语言与文学
潮汕话的语音与词汇
语音特点
潮汕话的语音系统具有独特的声 母、韵母和声调,发音与普通话 和其他方言有所不同。
词汇特点
潮汕话拥有丰富的词汇,包括独 特的俚语、成语和谚语,反映了 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潮汕文学的特色与代表作品
特色
潮汕文学以细腻的情感、浓郁的地方 色彩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为特点,展现 了潮汕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进行修缮和维护等。
02 03
开发利用
在保护的基础上,潮汕传统建筑也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将其改造 为酒店、餐厅、茶楼等商业场所,或者作为文化活动场所,如潮剧表演、 民间艺术展示等。
社区参与
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参与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通过 参与修缮、维护和经营活动,不仅增加了对传统建筑的了解和认同感, 也为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有关闽南文化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闽南文化的书籍,它们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的历史、语言、传统和艺术等方面:
1.《福建潮汕文化探微》(作者:陈道清)
这本书介绍了福建和潮汕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渊源,包括方言、饮食、音乐、戏曲等。
2.《潮州文化志》(作者:蔡俊明)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潮州地区的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历程。
3.《闽南文化研究论集》(作者:黄楚九)
这本书收录了黄楚九教授的多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涵盖了闽南地区的语言、文学、宗教、建筑等内容。
4.《台湾客家与福建闽南文化交流研究》(作者:张正锋)
这本书以台湾客家和福建闽南两大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交流、影响和共同特点。
5.《闽南文化史》(作者:陈济民)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宗族文化、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6.《闽南语与福建文化》(作者:邱鸿雁)
这本书围绕闽南语言展开,深入探讨了闽南语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与福建文化之间的关系。
以上书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闽南文化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对个人兴趣,这些书籍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源。
潮汕民居文化

五行山墙
人们在谈论潮汕建筑风格特点时,大 都离不开"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 车"、"百鸟朝凤"等布局,顶多是旁及 嵌瓷、石雕,殊不知最具潮汕特色的 建筑装饰却是--五行山墙(屋耳)。
.不同的五行山墙
.五行山墙分有五种:金、木、水、火、土
金式屋耳
.金者头圆而足阔
木式屋耳
木者头圆而身直
水式
水者头平而生泥
火式屋耳
火者头尖而足阔
土式屋耳
土者头平而体秀。
说好的头平…
知识总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潮汕民居形式的名称都与大自然有关系的名 称如“四点金”“金”是风水中自然界的五 行之一、“下山虎”、“爬狮”等有关人 与自然关系的“结合点”在潮汕建筑中俯拾皆 是。 潮汕民居的装饰各有各风格,有五行之分! 潮汕的文化丰富,戏剧,书画,舞蹈等。
.
.
小巧的四点金
驷马拖车
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 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 拖车’“。一般是有钱人住的宅院
.
.
规模庞大的四马拖车
.我只想说一句
.
下山虎
.
“下山虎”(“爬狮”)的形状真有点如下山之虎双似爬 行之狮,它以大门为嘴,二个前房为两只前爪,称 “伸手房”,以后厅为肚,厅两旁的二间大房为后爪。
What the fuck?
著 梁狗泽 编著 TAT
寄语
• 各位骚年, 梁文泽
• 你们想了解一下潮汕文化吗? •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下潮汕文化吧!
潮汕方言俗称潮汕话

在后来漫长的时间里,闽方言又分化为闽北语与闽南语。闽北语的代表为福州话;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语的代表为厦门话。由于闽语形成较早,故其语音中,保留较多古汉语及中古汉语。这种情况与南方的其它方言比较更为显著,尤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如语音方面,闽南方言与古音平仄基本吻合,所以如果用闽南语吟诵唐诗或古文,会比用现今的普通话更为贴近、顺口。如“箸”、“囝”、“卵”、“鼎”、“铰”等古汉语,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用了,但闽语中仍继续使用。因此,可以说闽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潮汕童谣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潮汕童谣的背景、特点及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潮汕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潮汕童谣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 潮汕童谣的选编及欣赏。
3. 潮汕童谣的演唱及表演。
4. 潮汕童谣的改编与创新。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潮汕地区的风景、民俗等,激发学生对潮汕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潮汕童谣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授1. 潮汕童谣的历史背景及特点教师简要介绍潮汕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潮汕童谣的起源、发展过程。
2. 潮汕童谣的选编及欣赏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潮汕童谣,让学生聆听并欣赏,引导学生感受潮汕童谣的韵律、节奏、旋律等特点。
3. 潮汕童谣的演唱及表演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潮汕童谣,让学生掌握演唱技巧。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4. 潮汕童谣的改编与创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潮汕童谣进行改编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潮汕童谣进行改编,并演唱给其他小组听。
2. 各小组分享改编后的潮汕童谣,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潮汕童谣的文化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潮汕文化,传承和发扬潮汕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提问、回答问题、演唱、表演等。
2. 潮汕童谣掌握程度:评估学生对潮汕童谣的演唱、表演、改编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3. 创新能力:观察学生在改编潮汕童谣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表现。
4. 文化素养:通过课堂讨论、分享等环节,了解学生对潮汕文化的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潮汕文化的热爱。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潮汕文化PPT课件

的无比崇拜,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 神”一说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 为“社”,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 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铺、 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在茗翁 茶庄也可以见到),“劳热”这一民俗 活动在潮州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缝初一,十五,潮汕人一定会进行祭拜 游神是某些大节日必有的活动
道韵楼
潮汕风景
潮汕的景点数不胜数,在此,我也仅仅 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罗列了一些个人 认为不错的景点。
当然啦,这么多的美景我也没有办法一 一罗列,美丽的地方总是会让人心生向 往的。
人生那么长,总要走出去看看!我大潮 汕欢迎你的到来!
谢 谢!!!
话 说 潮
汕
潮汕文化
何为潮汕?
潮汕地区:是指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 揭阳市三个地级市在的所有区域的统称, 位于粤东沿海、广东与福建交界处,与台 湾对望,北回归线与中国大陆海岸线唯一 交汇的地方,是海西经济区组成部分。
潮汕地区
那里有一群人
自称潮汕人 潮汕人(Teochew people),即过去
游神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营老爷”。就 是选取吉日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组织 一支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游行队伍,在 一定的区域内进行游行。同时游行线路 上的民众摆香案、放鞭炮迎接的一种民 俗活动。
所以很多人就会认为“潮汕人就喜欢拜 鬼神”,但这个真的就是习俗问题,或 许多年之后都不会改变。个人觉得还是 以尊重为主,不要过多批判。
潮汕话
自己人
你要干什么
你厉害
潮汕话
毫无根据
讨厌你
烦人
茶文化
潮汕最为有名的就是“功夫茶” 所谓功夫茶,其实就是用来打发时间的
潮汕乡土地理3 方言文化景

部率众创寨,称吴平寨
7、因神话传说而得名
潮州湘子桥原名广济桥 河婆镇 澄海上坑村的接龙桥 白牛村
8、因风光胜迹而得名
因碑得名的还有普宁石牌镇、揭阳牌边 村等
五七路改为大学路 南澳有凤屿,别名辞郎洲,其由来是南
宋景炎元年(1276)宋帝赵昰与弟赵昺 要离开南澳,都统张达护驾跟随,张妻 陈娘送夫至此,珍重挥别,故名
1 传统歌谣,即从古代至现代流传于民 间的歌谣;
2 革命歌谣,即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次 革命战争中诞生的歌谣;
3 新歌谣,主要是在上世界五、六十年 代群众性民歌、诗歌活动中的歌谣。
传统潮州歌谣从内容到形式特 点:
①潮州歌谣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反映人 民的生活面貌,是“社会生活直接反映, 群众心声的坦率表现”。
《潮州民歌新集》则分为风物咏、儿女 情、小院风、童稚趣野花枞、饥荒草、 田园乐、警世歌、智慧树等9大类
②潮州歌谣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广泛 运用古汉语《诗经》的“赋”、“比”、 “兴”。
“赋”是指直抒其事,没有浮华词藻, 行文平白朴素
老鼠拖猫上竹竿,和尚相拍相挽毛
“比”是以彼物比喻此物,使之更形象生 动,如无好园地就种姜,无好郎君耽误 娘
1、根据历史演义小说改编。如:《隋唐演义》、 《十八寡妇征西》;
2、历史知名公案。如:《大红袍》、《小红 袍》、《七尸八命》;
3、才子佳人故事。如:《临江楼》、《吴瑞 明》、《西厢记》;
4、根据地方故事民间传说编写。如:《苏六 娘》、《龙井渡头》、《金花牧羊》。
潮州歌册特色
1、通俗性。 2、地方化。 3、内容广博,包罗万象,情节曲折、生
土产多潮汕方言歌谣童谣潮州特产微课稿歌谣注释意思传统饮食文化新墟出名芳菜脯归湖出名好槟榔东里出名薄壳

潮汕方言歌谣土产多让我在此来啰嗦,歌囝敲出潮州名牌产品多:澄海出名猪头粽,月浦出名狮头鹅,桑田出名大只蟹,潮阳出名冬瓜膏,普宁出名老豆酱,溪口出名甜杨桃,新墟出名芳菜脯,归湖出名好槟榔,东里出名鲜薄壳,潮州姑苏香腐别处无。
潮汕歌谣作为一种地域民俗文学,具有深遂的内涵,独特的个性。
它不同其它文学体裁,其思想内容、文字形式多种多样。
一、澄海猪头粽猪头粽是广东汕头澄海风味独特的传统名小吃,但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猪头粽。
香味独特的猪头粽也称猪首花,其主料经卤制后,用腐皮包好,置入长方形模具用重物压制后,撇去模具便为成品。
目前,市场上售卖的猪头粽大体为方块形状为主,猪头型的猪头粽你又是否看过呢?潮汕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者祭祀活动,都需要准备供品,供品以猪、鸡、鱼、鹅、鸭等,这叫。
但这些东西在天气炎热时极容易变质,造成浪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都选择猪头粽作为“三生”或者“五生”中的一个品种。
既卫生可口,又容易保存,不会造成浪费。
广宜华为猪头型猪头粽,首创于1996年,并已申请专利,特别适合各种传统祭祀活动。
十多年来,广宜华为猪头型猪头粽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独特口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猪头粽,作为澄海独有的传统风味小吃,一直坚持采用传统的工艺制作方法,主料选用上乘新鲜猪肉、首面肉,要瘦肥搭配适度,而后加进鱼露、酱油、白糖、高梁酒和八角、川椒、丁香、桂皮、大茴、小茴、肉桂等二十四味中药材然后用豆腐膜包裹起来,置于一个特制的木规之中,在上面加上100斤的石头压榨,挤出其中的猪油和水份,方可开规,所以您在食用的时候肯定不会感觉到油腻感,根据四时不同季节,调制取方,以适应人体营养吸收和寒暑浓淡味要求,能消食温胃。
特别考究的调味秘方,让广宜华为猪头粽素有“好吃又养胃”的美称。
猪头粽具有余味无穷的特点,是早点、夜宵佐餐之佳品。
吃早餐时,可用白粥配猪头粽,白粥清淡味美,配搭清香可口的猪头粽,既美味又健康。
猪头粽还可以作为佐酒小食,用来配啤酒,酒可将猪头粽的油脂香味带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8No.5 Oct.2017第38卷第5期2017年10月《潮汕文化读本》小学版编写和教学的创新性、层次性与方言文化性林朝虹(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521000)摘要:陈平原、林伦伦、黄挺主编的《潮汕文化读本》是一套教材型读本,既可以走进课堂具有教育课本功能,又可在没有课时安排的情况下作为学生自主阅读或家庭亲子共读的读本,兼具教材和读本两种功能。
它以文本为中心去解说乡土文化,以乡土文化去推动方言教育;从文本触及的内容出发,自然引出知识点,组成了有关潮汕文化的百科知识文库;通过“样章”的打磨去体会教材型读本及其创新性,使文化解说有层次地呈现;而方言文化性则让这套教材又兼具了方言文化教育读本特点。
在21世纪“海丝”战略语境下,《潮汕文化读本》的编写与教学实践,具有海内外交流的现实意义,将为其他民系乡土文化教育读本的编写以及方言文化教育提供潮汕民系成功范例。
关键词:《潮汕文化读本》;编写;样章;创新性;层次性;方言文化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17)05-0090-06潮汕文化是海内外潮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族群文化,潮汕优秀传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常好的成分或因素,在内容上包括从自然到社会和人类自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军事、医药等诸多方面”,“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套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首席专家林伦伦教授,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黄挺任主编,从小学至中学的民系文化读本——《潮汕文化读本》[3]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小学三册,下称“《读本》”)。
文收稿日期:2017-05-31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YJA850002)。
作者简介:林朝虹(1970-),女,广东揭西人,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教授。
本教材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载体,这套由文学、语言、历史领域“术有专攻”的三位知名教授带领潮汕30多位一线教师编写的教材,是为了帮助潮汕孩子更好地理解脚下的这方水土,感受活色生香的潮汕。
《读本》通过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并将于2018年进入广东省地方教材目录。
这是一套教材型读本,陈平原教授认为《读本》“得意之处有三:乡土气息、儿童趣味和文章魅力”。
[4]6作为小学版三册主编,笔者想谈谈何谓教材型读本及其创新性、层次性与方言文化性。
帮助参与编写的小学教师真正理解教材型读本及其创新性,使文化解说有层次地展开,这是实施编写意图最要紧之事;而方言文化性则让这套教材又兼具了方言文化教育读本特点。
阐述这套乡土教材兼方言文化教育读本几大鲜明特色的形成,在当下对于其他民系文化读本的编写与教学实践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教材型读本及其创新性“教材型读本”这种编写理念本身就很具独创性与新颖性。
教材,我们见过了不少,出版社也做惯了;读本,我们经常看到的有成人的、孩子的、亲子共读的。
教材型读本是一种什么概念的读本?这是一种既可以走进课堂具有教育课本功能,又可在没有课时安排的情况下作为学生自主阅读或家庭亲子共读的读本,简言之,要兼具教材和读本两种功能。
这种教材型读本可以不受学校课时制约,有课时安排就可以构建读本课堂;没有课时安排也可以走进学校,利用早读、午读、大课间引导孩子们自主阅读;再不然,也可以走进家庭,亲子共读。
不做成纯粹的教材而兼具教材与读本功能,可以扩大其使用范围和阅读群体,让读本走得更远。
《读本》的创新性还在于它不追求体系严密、结构完整,而是以文本为中心去解说乡土文化,以乡土文化去推动方言教育。
一、二年级是潮汕方言童谣,三、四年级是潮汕民间故事,五、六年级是歌咏潮汕古诗,并不一定从文本的主题思想引发,而是从文本触及的内容出发,从孩子们学习乡土文化的兴趣出发,自然引出知识点,组成了有关潮汕文化的百科知识文库。
如何使一线教师准确理解这一定位,使自己编写出来的《读本》就是教材型读本?笔者让编者通过“样章”的打磨去模仿与体会。
样章不仅是形式上体例的确定,更有内容上的示范,可让编者以一个个具体可仿的课例去读懂“教材+读本”的涵义。
小学三册编写体例是一样的,每个课的内容分三部分。
首先是经典文本,或是歌谣或是故事或是古诗,第二部分是文化百科,最后是活动天地。
而低、中、高三个年级三个样章,从经典文本的选用,到文化百科的解说,到活动天地的设计,都是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升华火花、集中智慧。
最后的定稿版,教材型读本及其创新性得以清晰地呈现。
《潮汕文化读本·一、二年级》(下称“第一册”)样章是第18课《馃名歌》。
这一册20课20首歌谣是在《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5]千首歌谣中精选出来的。
《馃名歌》这首童谣说的是潮汕地区十来种馃,显然第二部分文化百科是解说馃文化。
跟六七岁的孩子可讲馃文化的哪些方面?如何讲明白?陈平原教授认为,“教科书的特点,决定了其不以专深见长,而更注重儿童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
[4]7我们选定了两个知识点,一是潮汕人为什么要做馃,二是馃印的寓意。
有很多的参考资料,最初稿在阐述第一个知识点时,一线教师唯恐讲不明白,写了很多,把自己懂的都写进去,这是老师们编写之初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初稿大刀阔斧地删减,这一知识点,文字就剩下这么一句:“潮汕人逢年过节要祭拜祖先和神灵,馃品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做馃就成了过节的序曲,而品种丰富的馃品也是潮汕人喜爱的风味小吃。
”[6]第三部分活动天地则设计了做红桃馃,分为用米粉做皮、包馅、用模具印出形状、蒸熟等四个步骤。
《潮汕文化读本·三、四年级》(下称“第二册”)样章是第17课《富翁嗜工夫茶》。
这一册20个潮汕民间故事都是我们改编的,而这则民间故事的选定还颇有争议。
出版社在初审样章时,认为选文不佳,不如选宋茶的故事。
但笔者坚持改写这个故事,理由如几位主编教授所支持的。
林伦伦教授在指导笔者编写《读本》时说:“《富翁嗜工夫茶》的故事出自《清稗类钞》,但秦牧先生改写过,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敝乡茶事甲天下》,一个是《茶乡笑谈》。
如果觉得《清稗类钞》的文章小学生读起来有点难,是否可以选秦牧先生改写过的为蓝本,可以通过注解说明故事来源自《清稗类钞》。
或者编写组自己改写后注明故事来源自《清稗类钞》,也说明秦牧先生在《敝乡茶事甲天下》和《茶乡笑谈》两篇散文中都讲过这个故事。
可见这个故事在作家心里印象至深。
”黄挺教授也建议用《清稗类钞》中的故事为蓝本。
笔者请三位一线教师改编,再把三份改编稿拿到三所小学同时让三、四年级学生阅读,请孩子们选出最喜欢的改编稿,然后笔者再对选出的稿子详细修改成故事样章。
要求其他改编故事的老师参照故事样章的篇幅、语言表达去创作,以确保文本的可读性,增强其文章魅力。
《富翁嗜工夫茶》的文化百科解说工夫茶,包含两个知识点。
一是工夫茶器“四宝”,图文呈现茶壶(冲罐)、小茶杯、陶制小水壶和红泥小火炉。
如果仅仅这样,就停留在低年级的文化现象解说上,所以第二个知识点“客至则设茶”,则上升到文化内涵的简要揭示,介绍潮汕人喝工夫茶的礼节,让孩子们懂得何谓敬、和、精、乐。
活动天地是喝茶习惯的小调查。
《潮汕文化读本·五、六年级》(下称“第三册”)样章是第19课《龙虾》。
这一册20首歌咏潮汕的古诗,是三位主编教授在从宋代到清代的潮汕文献中精选出来的。
《龙虾》这一课首先呈现的是清代赵执信的五言绝句《龙虾》:“神龙好头角,何意落盘中?莫讶争相嗜,人间尽叶公!”其文化百科并非从主题思想去解说,而是从诗文涉及到的内容“龙虾”触发,自然生成解说的文化点是“潮汕海鲜”。
原设计先从丰富的海产说起,然后谈“无海鲜不成筵”,最后谈“鲜美清淡的潮汕饮食”,集中解说海鲜。
活动天地是学做蒜蓉虾和学做潮汕家常菜。
但样章初审时出版社认为《龙虾》一课偏离了主题,变成望文生义的漫谈,还建议解说时可不仅仅围绕龙虾和海鲜,建议围绕潮菜展开。
陈平原教授在指导笔者编写《读本》时却认为:“单就诗而言,《龙虾》并不出色,若有更合适的,当然可替换。
若找不到谈潮州美食的更合适的诗歌,则保留此篇,理由是——我们需要‘外人眼中的潮州美食’,赵执信是清代著名诗人及诗评家,到过潮州,且写过潮州美食,这样的例子不好找。
解说时,建议就集中在海鲜,如何体会或向外人介绍‘食在潮州’,可不只这一课。
”这样,我们坚持了原设计,不过删去了“认识海产”这个知识点,留给低年级“海鱼谣”去学习。
样章,从体例、内容、表达都有着榜样示范作用。
通过样章的打磨,从文本、百科到活动,既有经典文章的阅读,也有教学活动的设计,从文本内容触发,不求体系的完整,但求片段的精彩,更有利于教学。
小学三册的编者从学习、修改、交流、讨论与分享中,体会了教材型读本及其创新性特点。
二、文化解说的层次性《读本》低、中、高三个年级共60个课,其文化百科的解说必须适合小学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水平,即解说内容的不同侧重、图文模态的不同呈现以及同一话题的不断深入,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一种螺旋式上升,这就是文化解说的层次性。
(一)解说内容的不同侧重我们认为,《读本》每一课文化百科的解说,低年级以解说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为主,中年级是文化现象与内涵的简要阐述并重,高年级则是揭示蕴含于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背后的文化内涵。
譬如第一册第13课《南风去了东风来》和第17课《雨落落》,第13课文化百科的小标题是“唱一唱海鱼谣”与“尝一尝海鲜宴”,第17课则是“淡水鱼歌”与“腌河蚬”,其实就是在认识“海鲜”与“河鲜”。
而中年级的文化百科是文化现象解说与内涵的揭示并重,如上文提到的样章。
又如第二册第1课《韩愈祭鳄鱼》,其第一个知识点“治潮八月,流芳千古”,图文并茂陈述韩愈驱鳄、兴学、治水、赦奴的功绩;第二个文化点则揭示了为何潮州江山改姓韩。
高年级《读本》每一课文化百科的解说则应侧重在文化内涵的进一步阐述上,这也是我们把第三册样章第19课《龙虾》原设计中“认识海产”这个知识点删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