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整体把握

合集下载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

(2)关注过渡句。过渡句既要总结上文,还要开启下文, 所以会对上文概括,对下文总说。
例如: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 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④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 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
过渡句,一般单独成段或者在下面部分的段首。
考题形式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 如:(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2) 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④段内容用两 个字加以概括。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 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 题点。
如:①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③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
不要漏掉答题点。
基本答题思路:
叙事散文
(1)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事,怎么干,结果如何。
(2)所描绘的景物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16.( l )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 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 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操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 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 正面衬托鼓神。 ( 4 ) “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 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散文阅读策略

散文阅读策略

散文阅读策略散文阅读注重考查与文本知识的衍接,其考查内容都能在文本中寻出影子,考生解答此类型题目时,应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文章主旨,进行归纳概括,并运用一些技巧进行表达。

1.策略之一:整体阅读文章,把握主旨考试散文阅读题的设置与平时语文教学是一致的,强调事例阅读。

解题时,首先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示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明白了,思路清楚了,才知晓每一段、每一句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主旨是一篇文章的举目之“纲”,其主题思想往往是散文的灵魂所在,抓住了文章的主旨,也就是感受到了文章的沉思深意。

这样考生在答题时不致于偏离原本的文意,不使答案散形离神了。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形散神聚”,抓住了散文的主旨大意就是抓住了散文的“神”。

2.策略之二:依据题目信息,抓散文的筋骨散文鉴赏是一种整体训练,所以文后的题目不是孤立命制而是相互联系的。

考生读题时一定要整体研读,把各题干之间的暗示信息利用起来,而不应看一道题做一道。

现在的命题趋势是主观性表达简答题增多,但有一点不变的就是题目的设制层层相扣,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往往逐层加深,这就需要考生在留意试卷题目时予以特别注意。

考生在看到题目时不要急着去做题,在接触题目之前,先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

开头、结尾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同学们应当一字一句重点研读。

另外散文创作往往由形象到概括,由表象到本质,叙述描写是它的血肉,抒情议论是它的筋骨,所以鉴赏分析散文一定要紧紧抓住那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因为它们通常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妨用笔画一画以方便回头寻找。

这样有重点的圈画,便于再读时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更可节省时间去认真细致地答题。

3.策略之三:依据提供题目,潜心领悟精彩语句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和理解上。

莫怀戚散文《散步》赏析(三篇)

莫怀戚散文《散步》赏析(三篇)

莫怀戚散文《散步》赏析一、整体把握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

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

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

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

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

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

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

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

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

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1.这篇散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

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

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

2021届高考散文复习(整体把握之萨里娃姐姐的春天)

2021届高考散文复习(整体把握之萨里娃姐姐的春天)
来生活的春天
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2019天津卷
标题有哪些暗示?
第一步:落实“写什么”——明确散文所写内容 1.抓标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中“萨丽娃姐姐”点明文章所要叙述的 主要人物,“春天”意蕴丰厚,表面是指大自然的春天,深层则是指 标题中人物的春天。其实“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就是指牧民们过上 幸福富足的生活。
第二层(④~⑩),写萨丽娃姐姐回忆春天的故事,详细叙述了 老祖母对她的影响。
第④段也是引领句,引出萨丽娃姐姐对老祖母的深情回忆。 第⑤段写老祖母含辛茹苦的劳作场景,充分表现出她勤劳、坚 忍的性格特点。 第⑥段写游牧人家春季里接羔,羊羔与青草一起生长。作者表 达出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⑦段“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写出了老祖母的辛苦。“老 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传达出萨丽娃姐姐对老祖 母的真挚怀念之情。
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 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 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 全文加以分析。(6分)
• 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 • 羊羔生长期的春天 • 萨丽娃事业的春天 • 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
第⑧段主要写老祖母的劝奶歌给萨丽娃姐姐留下的美好记忆。 第⑨段“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 女”,写出了萨丽娃姐姐对老祖母的依恋之情。 第⑩段叙述萨丽娃姐姐离开家到城里后对老祖母和草原的深切怀念。
第三层(⑪~⑮),写萨丽娃姐姐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开始创业 生涯。
第⑪段也是领起段,表达出萨丽娃姐姐对故乡的思念。 第⑫段写“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城市不是萨丽娃姐姐的 家,只有回归到草原,她才会得到心灵的慰藉,这正是“谁也逆不 过长生天的规矩”。 第⑬段写萨丽娃姐姐回到草原,在“草原的春天里”创业的过 程。

【寒假专题】散文阅读专项(解析版)

【寒假专题】散文阅读专项(解析版)

专题07 散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考点剖析一、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1.整体把握第一步:通读,把握全貌。

抒情散文看情感变化;叙事散文看叙述的事件;记游散文看时空的变化。

第二步:段读,概括大意。

以段为单位细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表示出来,看出文章思路。

第三步:分层,理清关系。

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寻找线索并分析作用①寻找线索的方法。

a.明确常见线索类型。

游踪、事物、时间、情感,事件的发展等。

b.抓住关键位置。

如文章的标题,或者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或者议论抒情部分等。

②分析线索的作用线索有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等作用。

3.分析语段的作用①在内容主题方面。

内容角度,要考虑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作用。

主题角度,考虑对主题的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在结构思路方面。

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

③在表达效果方面。

考虑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和表达效果,以及读者情感(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等)。

二、概括内容,分析形象1.归纳主旨“五抓手”①抓文章标题。

有的标题概括文章的中心,从而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②抓开头结尾。

有的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主旨,有的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③抓议论抒情。

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效果。

④抓段意层意。

有的主旨隐含在人物、景物、事件或者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⑤抓写作背景。

有的文章主旨还需要了解、分析相关时代背景,了解其时代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①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

②从对人物的描写中概括分析。

③从作者的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

三、鉴赏散文的语言和手法1.理解意蕴第一步:理解字面义。

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

第二步: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上下文有无提示。

第三步:含蓄的词句,可能包含多层含义,要结合情感、主旨多角度进行分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 附参考答案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  附参考答案解析

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常见问法:①请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本文主旨的句子。

②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技巧点拨:1、品味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句是文章重要的语言单位。

如果我们能对文中关键的语句深人地体察、细心地品味,了解它们的作用,就可以真正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个简捷可行,很具操作性的方法。

那么哪些句子是文章的关键句呢?首先是文中一些表示抒情,特别是议论的句子。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

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即使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

2、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情、景、人、事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

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

②找出文章线索,领会作品主题。

③抓住详略处理把握文章的主旨。

【4】人间草绿(湖南省邵阳市,8分)王本道①“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寒尚料峭着,周遭依然是凛冽透骨的寒气。

拨开杂陈的衰草,眼前竟泛出一片新绿!一株又一株草芽,含着几分鹅黄,嫩嫩的,鲜鲜的,钻出了土层。

春草懂得自己的使命,在刚刚融雪的泥泞坎坷中,漫生漫长起来,大地将因此又一次盛满绿意欢歌,天空也将因此又一次充满淡雅的馨香。

纤纤芳草,每年初春必得穿越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这个世界,一点一滴聚敛着微弱的生命能量,绿遍天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千世界因此而充满生机,无数生命因此而有了赖以存活的希望和依托。

②自然界中草的种类委实太多了,绝大多数人分不出它们的类别,叫不出它们的名字,甚至被称作是“野草”,时常被轻易除掉。

但是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讲,每一棵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并在这颗星球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而年复一年,看到岁岁还生的芳草,让我更多想到的,却并非它们的“实用”价值,而是它给人的某种精神支撑。

读懂散文的三个方法

读懂散文的三个方法

读懂散文的三个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阅读散文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或把握其主题,那么该如何才能读懂散文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散文的三个方法。

要认真阅读。

在阅读散文时,要仔细地阅读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以免错过关键信息。

散文是一种精心雕琢过的文章,作者在其中可能隐含了许多深层次的含义和思想,只有通过细心的阅读才能领会到其中的奥秘。

在阅读散文时,不要急于求成,要耐心地读下去,多琢磨,多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要从整体上把握。

在阅读散文时,不仅要看重每个细节,还要注意把握散文的整体结构和主题。

散文通常会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展开,通过描述、议论、描绘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要通过整体把握,找出散文的主题,理清线索,才能更好地读懂散文。

要注重感悟。

散文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文学形式,有时候需要深入作者的内心去理解。

在阅读散文时,不仅要把握表面的文字意义,还要通过感悟和想象去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只有通过感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才能把散文读得更加深刻、更加有味道。

读懂散文并不难,关键在于认真阅读、从整体把握和注重感悟。

只有通过这三个方法,才能更好地读懂散文,领略其中的魅力,获取其中的启迪,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希望以上介绍对大家在阅读散文时能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领略散文的魅力吧!第二篇示例: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通过自由运用语言,描绘文字美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读懂散文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我们来谈谈读懂散文的三个方法。

第一,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每篇散文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例如作者的身份、经历、情感等。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一位从农村来的作家可能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读者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散文整体性阅读教学设计

散文整体性阅读教学设计

散文整体性阅读教学设计散文阅读教学,特别是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一些功利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散文阅读单元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甚至不教。

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比如:对散文本体知识的认知,对阅读及阅读教学的理解,对阅读能力的分析等都存在着诸多分歧,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的的确确,对以上问题的认知、理解、分析愈深入,散文阅读教学任务就愈清晰、透彻、明确。

但显然不能等到对以上问题达成共识后,再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处理。

鉴于目前存在的教学现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仅对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对散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认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内容、主旨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

整体感知不同粗放的囫囵吞枣式的认知。

要以分析为基础,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局部进行综合,形成综合认识。

在语文教学中正是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形成对文章的完整认识,即宏观的综合的整体认识。

整体感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的初读文章的整体印象,这一阶段,学生对内容、主旨的理解多数情况是不够到位的,不够清晰的;第二阶段:重新思考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的新的整体认知。

这一阶段较之前者,学生对内容、主旨的理解应该是有所提升的,是对第一阶段的修正。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学会不断自我修正,甚至在第一阶段就能理解内容,明确主旨。

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目标就是要在学生螺旋上升的空间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使学生自能读书。

从阅读的角度来讲,散文阅读应从阅读者内在的心理认知出发;就阅读教学而言,进行“整体感知”(第一阶段)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和指导思想。

因此,散文阅读都应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整篇背景下作局部分析和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火教育一对一辅导教案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语文授课教师王老师上课时间2015年月日第()次课共()次课课时:课时教学课题散文阅读教学目标知识:掌握散文主要考点能力:学会分析散文的中心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散文主要考点难点:学会分析散文的中心主旨教学过程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散文考点:1.整体感知题: ①线索、思路;②内容、情感、主旨。

2.局部探究题: ①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②品味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3.拓展延伸题:联系生活,谈感受,谈启迪,表达个性见解。

阅读散文步骤如下:1、整体理解作品。

辨清散文类型、写作的话题,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

2、抓线索、理思路。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的红线,理清线索,也就是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

散文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或是作者的感情、文章的标题。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从整篇文章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一定要注意文章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它可能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

4、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一方面要从语言本身去揣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

重要题型和解题技巧:一、整体入手,概括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如2007年武汉市中考阅读题《海边荒石》问题之一:“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

”再如2007年陕西省中考阅读题《浇花》问题之一:文章结尾,作者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一般是篇末的议论抒情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另外,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时,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同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语言,领会意境品味语言,要从作者的用词造句去分析,也可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知识修养、语言风格等分析。

领会意境,是指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会作者创造的意境,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一)字词含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品评加点词语作用。

如2007年重庆市中考阅读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问题之一: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时要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还要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至于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注意体现出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二)分析关键句或哲理性语句的含义,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种题型的几种考查方式。

如2007年重庆市中考阅读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问题之一: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9)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如2007年成都市中考阅读题《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问题之一:文章结尾说:“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再如2007年杭州市中考阅读题《青青庭院》问题之一: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面对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三)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如2007年成都市中考阅读题《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问题之一:读了本文,也许你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

请根据文中作者对“幸福”的感受,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再如2007年重庆市中考阅读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问题之一: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1)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四)续写。

如2007年南京市中考阅读题《城市农夫》问题之一:阅读(4)段中下面这句话,结合链接材料揣摩舅舅当时的心理,完成后面的填空。

“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链接材料]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

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

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

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

(摘自2007年央视春节晚会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的《心里话》)舅舅流下了_____________的泪水,因为他_____________。

这样的问题一般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三、理清思路,把握结构(一)分析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感情。

如2007年城阳市中考阅读题《城市的胎记》问题之一:请找出本文的线索。

抓线索的方法:一是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入手。

(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二是从标题入手。

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

四是从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入手。

考题形式有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时要找准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即可。

(二)理清文章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如2007年高密市中考阅读题《故乡的投影》问题之一:请把从原文中抽出的这句话放回文中正确位置。

答这种题时要注意审题,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

冷风暖香①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

走在街上,忽然觉得周围有了一种灵动,那是一丝带着甜味的温暖气息荡漾过来,仿佛使寒流有了脉脉的涟漪。

②街上每隔上百米,便有一个卖烤地瓜的,面前是一只改装过的豆油桶,那些甜甜的香味就从其中溢出来。

行色匆匆的人们,都会略略停顿一下脚步,那气味,那感觉,会让他们瞬间想起家的温馨。

这条街是我每天上下班常走的,虽然不曾买过一只烤地瓜,可心里每次都会充满了温柔的感激,只为他们给了我一种微甜的心情。

③已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注意那个女人的。

只记得每次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她也就三十多岁吧,全身都围裹在厚厚的棉衣里,前面的三轮车上,一只大铁桶里炭火正红,地瓜的香甜将她围绕在中间。

在她的脸上,挂着一丝笑意,没有顾客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心里想起了什么幸福的事一样。

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我有一种感动,甚至震动,惊讶于在寒风街头做小生意的她,竟能露出如此清澈的微笑。

不像她身前身后的同行们,即使笑也满怀沧桑与无奈,偶尔还会和顾客诉说一下生活的艰辛。

而她却没有,就如地瓜的馨香把她的心也变暖变甜起来。

④常有两个小女孩出现在她身边,七八岁的样子,像姐妹俩,她们也不多停留,只是和那女人说上一小会儿话,便牵着手跑开。

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塞在她们手上。

几乎每天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暖意融融,让人徒生羡慕。

⑤新年的前两天,我下班路过那条街,女人仍在将暮的街头站立着。

想想明天就开始休假,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再路过,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

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那种甜甜的气息。

好一会儿,我才迎上那张笑脸,此刻,那两个孩子刚刚拿着地瓜跑远。

我说:“我要买两个烤地瓜!”女人便打开桶盖,说:“你挑吧!”女人的眼睛清明见底,我指着两个最大的,她却说:“这两个不行呢!我要带回去给孩子!”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讶然问:“你不是刚刚给过吗?”女人愣了一下,笑着说:“哦,你说刚才那两个孩子啊!她们可不是我的孩子,她们的爸爸在前面拐角摆修鞋地摊儿,腿脚有残疾,挺不容易的。

两个孩子跟我好,我每天都给她们烤地瓜,她们倒是越吃越甜呢!”⑥铁桶里的热气扑散出来,女人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我看见她发间带了一只很漂亮的发卡,一朵淡粉的梅花。

见我看她的头发,她说;“快过年了,女儿送我的,说我戴上好看!”一种幸福与满足写满了她秀气的脸,那一刹那,冰封雪冻间都充满了温情。

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⑦年后回来上班的时候,竟有了一种期待的心情。

只是那条熟悉的街上,不见了那个微笑如花的女人。

一连很多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失望。

满街的香气仍在,却再也没有了那张寒风中最暖的笑脸。

我想,那样的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

1.作者以“冷风暖香”为题,以“暖香”喻“烤地瓜女人”的品质,以“冷风”比喻什么?(2分)2.选文⑥段中划线句“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一句的含义是什么?(2分)3.选文③段中对烤地瓜女人同行们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4.读完全文后,请概括烤地瓜女人的优秀品质。

(3分)槭树下的家席慕容我先是被鸟的鸣声吵醒的。

是个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几十只小鸟在我窗外的槭树上集合了,除了麻雀的吱喳声之外,还有那种小绿鸟的嘤嘤声。

我认得那种声音,年年都会有一两对小绿鸟来我的树上筑巢,在那一段时间里。

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

屋子里面还留有昨夜的阴暗和幽凉。

窗帘很厚,光线不容易透进来,可是,我知道,窗户外面一定有很好的太阳,因为,从鸟的鸣声里,可以听得出它们的雀跃和欢喜。

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我的窗下。

仔细分辨,唱歌的人有的是坐在矮墙上,有的是爬在树上。

他们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种只有孩子们才能发出的细嫩的歌声,还有不时因为一种极单纯的快乐才能引起的咕咕格格的笑声,让睡在床上的我听了也不禁微笑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