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适用--以环境法为视角

合集下载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背景下刑法学(分论)教学改革设计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背景下刑法学(分论)教学改革设计

教改教法摘要刑法学(分论)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背景下,完善刑法学(分论)的教学改革,应着重明确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精心设计课程课堂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生考试评价体系。

关键词刑法学(分论)教学改革课程Design of Educational Reform of Criminal Law(Substan-tial Contents)on the Background of Training of Promi-nent Legal Talents//Xu WeiAbstract Criminal Law(substantial contents)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ducation of law undergraduates.On the background of training prominent legal talents,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Criminal Law(substantial contents),we should emphasize the object of the reform,design carefully the educational contents of class teaching,reform the means of law education,promot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examination.Key words Criminal Law(substantial contents);education;reform; courses刑法学(分论)是法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应用型、复合性法律人才”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程。

该课程在多年的国家司法考试(总分600分)中保持总分值的13.3%,可谓国家司法考试的重中之重。

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已公布

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已公布

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已公布1500字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法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对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社会对法治人才的迫切需求,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出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是我们稳定法治领导地位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根据该计划公布的相关内容,我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法兼修能力。

德法兼修是一种将德育和法育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的德法兼修能力既要注重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也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法治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技能。

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加强法思维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技能。

其次,在培养计划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法治人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培养计划中应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在培养计划中应加强实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法治人才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法律实务实习、模拟法庭辩论、法律调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提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同时,加强与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和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第四,在培养计划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法治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选题参考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指出:积极应对法学高等教育的机遇和挑战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体资源利用现状与前景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4、体现法学用户意愿的资源建设与营销——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5、体现用户意愿的资源建设与营销--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6、夯实工作基础、净化学术环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制度建设实践为例7、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问题调查分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8、高校图书馆读者利用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9、填补世界会计史的空白——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道扬10、伟大的人格,卓越的贡献——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纪念杨时展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1、相对“就业易”形势下财会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心理与指导——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为例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政治经济学丛书”评介——兼评《生产关系二维理论与产权分析》和《交汇与分野》13、论公法学博士培养机制改革——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其他典型培养单位的比较分析14、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探索--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15、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及对策思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16、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先行者——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17、特色鲜明成绩显著——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博士点导师文集1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灿明同志为《湖北财税》题词19、探索就业举措抵御就业寒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毕业生充分广泛就业20、水污染防治须出台“硬’’法——专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吕忠梅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大全1、人文社科类高校工科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战略及其实现机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3、中国新型法治智库研究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4、民族地区产权制度发展模式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卢现祥教授访谈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王波作品选登6、高校研究生导师聘任制度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7、科研训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项目为例8、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综述9、将风险评估引入食品安全风险行政调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戚建刚谈风险评估与行政调查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台生刘哲瑜曾经的合唱队领唱讨厌现在的民进党11、基于ESP需求分析的高校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为视角12、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实践教学问题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13、关于《世界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教学的若干思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14、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社会资本对其就业的影响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15、第六届全国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论坛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1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践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1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年7-12月份SCI/SSCI/CPCI收录快报(26篇)18、法治校园的探索——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用法治理念化解校内矛盾19、多层次阅读推广案例分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的实践2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年1-6月份SCI/SSCI/CPCI收录快报(37篇)三、热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球类运动馆结构设计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及学生论文2014-2015年被转摘篇目一览表3、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影像中南”为例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2010年工作回顾5、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科简介6、不慕名利不事雕琢——访中国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卢现祥教授7、一位财政史学家的深度与厚度人生——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财政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光焱教授8、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杨虎涛教授访谈录9、新《预算法》引领财税改革新征程——访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叶青10、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盈利模式与发展壁垒思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商铺为例调查分析11、英语专业学生“三位一体式”培养模式的探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系为例12、寒门贵子金融名家——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宋清华教授13、巾帼智慧——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原金融学院院长朱新蓉14、试论高校推行养老保险社会化的阻滞性因素及改进意见——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15、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人才胜任力模型与开发——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岗位设置调研为例16、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思想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17、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模式探索——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为例18、下大力加强博士后培养管理提高青年专家人才培养质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19、研究生二级管理体制实证调查报告--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召开“信访立法”专家委员会座谈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会议)四、关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论文题目1、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若干个问题探讨——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思考和探索2、图书馆海量信息存储系统模式的选择与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图书馆信息存储系统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教育发展战略研究4、正确认识和积极实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深研究员刘思华5、武汉市高校社科类专业双学位教育现状分析——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调查研究6、两种正义观:马克思、罗尔斯正义思想比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学术丛书7、论产业结构演进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胡立君教授访谈录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案例教学问卷调查与启示9、完善研究生创业教育体系的调查与分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10、研究生学制选择背后的思索——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考察对象11、CA认证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网上办公系统中的应用12、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思华访谈录13、论“五位一体”创新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调研14、关于专任教师岗位设置管理的若干思考——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任教师岗位设置管理的首轮聘期实践15、构筑院(系)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631工程”的建构与运作16、亚洲货币问题——罗伯特·蒙代尔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演讲观点概述17、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研究生教学创新探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教学创新实践为例18、积极推动就业工作是时代的使命——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陈小君19、为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大开方便之门——专访湖北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过文俊20、金融学的巨子——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周骏五、比较好写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1、兴趣为师,治学为生——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邹进文2、“全面深化改革与公法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3、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坚持人生三“情”5、学生组织参与高校化管理状况的调查评估——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专门委员会为例6、统计软件课程在财经类院校的开设现状与探讨--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中级财务会计习题集(第3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财务系列教8、践行公益守护正义——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稻草人法律咨询9、校园超市调研报告——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园超市为例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及学生论文2014年被转摘篇目一览表(4)11、财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12、不断推进政府采购学科创新性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采购学科建设实践与展望13、“生态文明和环境法治”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14、评教系统的SWOT分析及改革建议——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1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自动化测评报告16、在哲学与经济学之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届哲学与经济学对话会观点综述17、对新时期独立学院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的探讨——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经济系为例18、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19、公共财政的身体力行者车改之路的星火燎原人——访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青20、君子之风学者之魅——著名财政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杨灿明教授访谈录。

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模式思考

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模式思考

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模式思考【摘要】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模式是当前法律人才培养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从引言入手,介绍了背景并提出了问题,引出了讨论的主题。

在分别探讨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劣势,同时指出了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分析了实际应用中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并探讨了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挑战。

最后在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整个模式进行了总结评价。

通过本文的探讨,为今后法律人才教育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应用型法律人才、复合型法律人才、教育模式、培养模式、融合、案例分析、影响、挑战、未来展望、总结评价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模式思考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法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也日益受到重视。

传统的法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导致了大部分法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胜任。

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当前,在法律领域,单一的理论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法律人才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已成为当前法学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围绕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模式展开讨论,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法律人才,为未来法学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法律人才培养领域,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传统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实际工作中,法律人才需要具备更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既懂本专业知识又懂其他学科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法律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应用法律人才培养区分模式之反思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应用法律人才培养区分模式之反思

50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应用法律人才培养区分模式之反思孙传香 姚彩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摘 要】在传统观念上,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和应用法律人才培养存在某种不可逾越的鸿沟,国家教育部2011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本文以下称《意见》)明确将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作为卓越法律人才的两种基本分类,应用型则作为卓越法律人才的基本属性。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应用法律人才两种培养模式在实质上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不宜将两者截然分开。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应用法律人才培养;区分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成都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就法学教育 来说,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于2011年12月发布了《意见》,《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理念,形成开放多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应该说,《意见》前瞻性地反映了陈宝生部长提出的“四个回归”中的“回归梦想”。

即,要推动法学专业办学的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前述四方面的创新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对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

一、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及其内涵在上述《意见》发布以前,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其起草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曾提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三种分类培养法律人才的模式。

不难看出,高教司起草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三分法”虽然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际型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对立起来,这种观点似乎值得商榷。

解读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解读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解读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近年来,法律行业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

为了培养更多的卓越法律人才,提高整个行业的素质和标准,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纷纷推出了各类法律教育培养计划。

其中,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法律行业的影响。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备卓越法律专业知识和扎实法律技能的人才。

这类教育计划常常由高校、法学院或培训机构主办,通常涵盖了大量的法律知识、法庭实践、法律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这些培训,学员可以全面掌握法律专业知识,提高法律实务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

首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学员的专业知识培养。

在法律行业中,专业知识是法律人才的基础,也是法律人才区别于其他行业从业者的重要标志。

这类教育计划通常包括法学基础课程、法律实务技能课程和案例分析等课程。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实践,学员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日后的法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学员的法律实践能力培养。

法律行业要求从业者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

因此,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通常设置了各类模拟法庭、法律实践案例分析等培训环节。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员可以进一步熟悉法庭程序,掌握法律实际操作技能,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此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学员的法律分析能力培养。

法律行业注重的不仅仅是法律的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通常安排了辩论赛、合法研究等环节,以培养学员的法律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员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增强问题解决的能力。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对法律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这类教育计划的推出提高了整个法律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标准。

通过培养更多的卓越法律人才,行业内的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会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当今社会,法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优秀的法律人才更是稀缺。

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需求,我们制定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法律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我们将通过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法律知识教育。

在法学基础课程中,学生将系统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课程,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法学基础。

同时,我们还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模拟法庭、法律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和应变能力。

其次,我们将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在选修课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法学专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比如知识产权法、国际商法、环境法等。

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

此外,我们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还将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法律人才。

同时,我们也将鼓励学生参与法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我们将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指导。

通过考试、论文、实习报告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表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指导和帮助。

同时,我们也将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成为优秀的法律人才。

总而言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法律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法律人才,为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将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养环境,助力他们成为卓越的法律人才。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在当今社会,法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对法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内容。

首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应该明确。

在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应该明确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课程设置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应该注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

再次,教学方法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环节。

在教学方法中,应该注重案例教学,注重互动式教学,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团队合作教学。

同时,还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最后,评价体系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

在评价体系中,应该注重全面评价,注重多元评价,注重动态评价,注重个性评价。

同时,还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评价,注重创新能力的评价,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评价,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

总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法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法律精英,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D 9 0 - -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4 ) 0 2 — 0 1 1 0 — 0 2
自 教育 部和 中央政法委联合 发布《 教育 部 、 中央政法委 员会关 于实 施卓越 法律 人才 教育培 养计 划 的若干 意见 》 以 来, 培养 卓越 法律 人才 已经成 为各 个高校 法学 院 的优先 目 标之 一 , 尤其 是 已经被教 育部认 定 为卓越 法律 人才 培养基 地 的高校 。 教学改革是卓越法律人才 培养 的必要途径和手段之一 , 环境资 源法 作为法学 核心课程之 ~ , 其 内容 是应用型 、 复合 型法律人才必备 的基本法律 知识 。当前 , 我 国在环境 资源法
实性 , 注意案例 的时效性 , 在选 择案例 时最好选择 真实发生
二、 多样 化 案例教 学方 法 的适 用
认知学 习理论认 为 , 学 习是学 习者 主动地 在头脑内部构 造认知结构 , 学习是 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对学习结果 的期待 , 有 机体 当前 的学习依赖 于他原有 的认知结构 和当前 的刺 激
基金项 目: 广 东财经 大学 2 0 1 2年度教 学研 究与教学改革项 I l“ f 环境 资源法教 介: 谢伟( 1 9 7 2 一 ) , 男, 河南清丰人 , 博士 , 博士后 , 讲 师, 从 事环境资源法的教 学研 究。

1 1 0 —
2 0 1 4 年第 2 期
经济研 究导 刊
EC ON0MI C RE S E ARC H GUI D E
No . 2, 2 0 1 4 S e r i a l No . 2 2 0
总第 2 2 0 期
案例教学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适用
一 一
以环 境 法为视 角
谢 伟
的、 影 响较大 的案例。实录形式 的案例是培养卓越法律人 才 适用 的基本案例形式 , 但实录形式 的一个 明显缺点是千篇一
律 的写实和陈述式容易使人产生枯燥 和厌烦 。 而学生需要新
的刺激来产生激励 , 以提高学 习兴趣和动力。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一 l 1
情境 , 学习受主体 的预期所 引导 。 因此 , 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中, 采取多样化案例教学方法是 必要 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教 学案例库适用多种媒介形式教学案例 的基础上 , 通过多样化 案例教学方法 的实施 , 给学生 以不 同的预期 , 刺激 学生努力 发挥主观能动性 , 达到学 习效果 。在多样化案例教学实施过

( 二) 列举形式
列举形式也是一种常见的案例教学方法 。 这种案例形式 是把 与案例 有关 的背景事实 、 所提 问题 、 案例解决方法 、 法理 分 析和评论 等部分按 照从 前到后的顺序排列起来 , 让人一 目 了然 , 可采取表格形式 。环境资源法案例 的列举形 式也应该 适 用性很强 , 比如 , 在学习环境资源法 的应急管理制度 时 , 可 以把应 急管 理相关 的各项因素采取条列形式一一列举 出来 , 给人耳 目一新 的感觉 , 可 以有 效强化刺激 , 使 学生获得 良好
授课 中已经注意到广泛使用案 例教 学方法 , 并构建 了环境 资 源法教学 案例库 , 在教学 实践 中通 过适用教 学案例库 、 使用 案例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改善学 生运 用环 境法 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的能 力和素质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 。 但普遍 存在 的一 个显著 问题 是学生运 用环境法 律解决 环境 纠纷 的实际操作技 能不高 , 应结 合卓越法律 人才培养 , 构 建 多媒介形式 的、 多样化适用 的、 多途径的教学案例库 , 通过卓 越法律人才培养来不 断完善案例库 , 通过 案例 库的正确适用 来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 形成双 向互动 的良性机制 。
程 中, 可参 考发现学 习法 的实施 步骤 , 首先, 提 出和明确 学生 的兴趣 所在 ; 然后供 给学生 案例 , 使学 生体验 到案 例提 出问 题的不确定性 , 并提供解 决问题 的多种可能假设 , 协助学生收 集案例 的相关资 料 , 组 织学 生审查相关 研究 资料 , 得 出应 有
贝利核 电站事故来说 明放射性污染 的严重性 。

构 建和运 用多种媒 介形式的环境 资源法 案例
( 一) 实 录形式
实录形式是最常见 的一种案例教学形式。 这种 案例形式 是把实际发生的案例事件原原本本地记 录下来 , 采取写实手 法、 陈述式语气 , 在全部案例事实陈述完 毕后 , 提 出一系列需 要讨论的问题。 环境资源法案例的实录形式应该更 加具有真
( 广东财经大学 法学院 , 广州 5 1 0 3 2 0 )

要: 卓越 法律人 才培 养以提 高学生的法律技能和法律职业能 力为 目的, 应 以高等教育 学中的 学习理论 、 激励
理 论等教 学规律为根 据 , 综合构建和运用案例教 学库 。以环境 资源法教 学为例 , 应从环境 资源法教 学案例库 中选择 多 种媒介形式的环境资源案例 实施教学 , 整合各种不同且 多样化 的案例教 学方法, 采取 多样化 的案例教 学考核评价方法。 关键词 : 卓越 法律人 才; 案例教 学 ; 环境资源法
的 反应 。
( 三) 视 听形式
除 了书面案例形式外 , 最常见的案例教学形式就是视 听 案例 , 或视频案例 。这种案例形 式把 与案例有关的事件通过
视频展现 出来 , 是 最形象化 、 最 容易为学 生接受和喜 闻乐见
的案例形式 。但这种案例形式有一个 明显 的缺点 , 就是受制 于案例材料 的有 限性 , 需要 具备一定 的条件才 能形成 , 不如 书面案例形式很容易获取 。比如 , 在学习放射性污染 防治法 时, 准备采用 日本福岛核 电站的案例 , 但 通过各种 途径搜集 来 的视频资料不能很好地满 足教学 的需 要 , 只能选择切 尔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