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两胎的理论基础
准确看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成效

准确看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成效作者:王鹏来源:《民生周刊·学术版》2013年第07期【摘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行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些学者和社会公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实之词是站不住脚的。
【关键词】计划生育;理论依据;现实成效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重大决策部署。
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将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可以说,组建国家卫生计生委,不仅是卫生和计生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但是,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这是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信号,甚至有人借此否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认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以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为依据的,带来了低生育率、老龄化、民工荒、男女比例失衡、消费需求低迷等后果,因此才撤销国家人口计生委。
这些认识和看法,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成效进行了极其严重的歪曲和误解,值得商榷。
一、关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思想1982年9月8日,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这是中央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依据,做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决策。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深刻批判了马尔萨斯愚蠢地把一定数量的人口同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生硬地联系在一起。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含答案】(1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中医学对发病原理的认识主要是A.正邪相搏B.阴阳失调C.饮食失调D.气血失常E.脏腑失调【答案】A2、生成胆汁的物质基础是A.心之营气B.肺之宗气C.脾之谷气D.肝之余气E.肾之精气【答案】D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包括A.《黄帝内经》B.《难经》C.《金匮要略》D.《伤寒论》E.《神农本草经》【答案】A B C D E4、对增强体质有积极作用的是A.劳作不休B.养尊处优C.房劳过度D.劳逸结合E.思虑劳神【答案】D5、某女,45岁。
素体虚弱,神疲乏力,头昏自汗,畏寒肢冷,口淡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其病机是A.气失推动B.气失防御C.气失固摄D.气失温煦E.气失营养【答案】D6、世界上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皆可用阴阳来表示,体现的是A.阴阳的普遍性B.阴阳的关联性C.阴阳的规定性D.阴阳的相对性E.阴阳的绝对性【答案】A7、“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C.恣食生冷,寒伤中阳D.脾肾阳虚,阴寒内盛E.痰湿内阻,从阴化寒【答案】D8、814:便溏泄泻,小便不利,苔白滑,多是A.肾虚水泛B.湿犯上焦C.湿阻中焦D.湿滞下焦E.寒从内生【答案】D9、偏于宗气虚的表现是A.倦怠乏力B.精神委顿C.面色㿠白D.心悸气短E.少气懒言【答案】D10、胆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A.主腐熟水谷B.主受盛化物C.主决断D.贮藏胆汁E.排泄胆汁【答案】C D E11、属于“内火”的有A.胃火B.心火C.虚火D.五志之火E.壮火【答案】A B C D E12、循行于内踝尖上八寸以下胫骨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答案】C13、六淫外邪中,致病易导致肿疡的是A.风邪B.寒邪C.火邪D.湿邪E.燥邪【答案】C14、循行于内踝尖上八寸以下胫骨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答案】C15、血虚者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头晕自汗等症状的原因是A.血不养气B.血不化神C.血不濡筋D.血不荣面E.血不化津【答案】A16、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冲脉.督脉B.任脉.带脉C.阴维脉.阳维脉D.冲脉.任脉E.阳跷脉.阴跷脉【答案】D17、与湿浊内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肾气不足B.膀胱失司C.脾失健运D.肺失宣降E.三焦气化失司【答案】C18、中医学象思维的特征是A.形象思维B.意象思维C.应象思维D.抽象思维E.逻辑思维【答案】B19、大怒不止,可见飧泄,脘腹胀痛,呕血等表现,其病机是A.肝气郁结B.肝气横逆脾胃C.肝火上传心包D.肠胃不和E.肝肺不调【答案】B20、小儿体质的特点是A.稚阴稚阳B.阴阳两虚C.阳虚D.阴虚E.气虚【答案】A21、《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体现气的运动具有A.转化性B.变化性C.普遍性D.对立性E.统一性【答案】C22、“肝火犯肺”属于A.子病犯母B.母病及子C.相乘E.相克【答案】D23、不属于气虚形成原因的是A.禀赋不足B.后天失养C.肺脾肾功能失调D.形体劳倦E.情志抑郁【答案】E24、不属于评价心理发育水平的是A.智力B.情感C.个性D.意志E.耐力【答案】E25、“益木生火”中的“火”指的是A.肝C.脾D.肺E.肾【答案】B26、世界上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皆可用阴阳来表示,体现的是A.阴阳的普遍性B.阴阳的关联性C.阴阳的规定性D.阴阳的相对性E.阴阳的绝对性【答案】A27、某男,28岁。
妇幼卫生概论复习资料(一)

妇幼卫生概论复习资料(一)第一章绪论【妇幼卫生,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MCH】是通过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来保障和促进妇女和儿童健康的科学和艺术。
以妇女儿童这一特定群体为对象,以儿童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特点和女性生命全程生殖生理特征为理论基础,针对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综合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卫生系统和全社会的协同参与,落实保健策略和干预措施,实现妇女儿童生存和健康权利。
【生殖健康,reproductive health】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中完成生殖过程,而不仅仅是生殖过程中没有疾病和紊乱。
两层含义:①人们具备生殖能力,妇女能安全地妊娠和分娩,婴儿能存活并能健康地成长;②人们能够没有健康危害而实现生育调节,有安全和满意的性生活。
【生命历程理论,life course theory, LCT】是用于解释健康与疾病模式的一种概念框架,尤其针对那些随人群和时间变化的健康问题。
与一般的理论框架只关注某个时间点的疾病或健康状况不同,LCT把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视作导致不同人群疾病或健康状况持续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LCT以人群为中心,社会决定因素和社会公平是这一理论框架的基础。
LCT也关注社区(或“地域”),因为社会、经济、环境与社区和邻里密切相关。
1.妇女儿童健康与千年发展目标:(1)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2)实现普及初等教育、(3)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4)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4)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5)全球合作促进发展。
2.促进妇女儿童健康的全球策略(1)关键领域:①支持国家主导的卫生计划,通过增加可预见和可持续投资给予支持;②综合提供卫生服务和拯救生命干预措施,使妇女儿童能够在需要时、在适当地点获得预防、治疗和护理;③加强卫生系统,配备足够数量和技术熟练的卫生骨干队伍;④以革新方法开展融资产品开发和提供优质高效的卫生服务;⑤改进监测和评估,确保所有行为者对结果负责。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杜威一生勤勉,著有40本著作和700多篇论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实用主义思想 体系,内容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伦理学、美学、科学哲学和教育哲学等。
一、 生平、著作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 实用主义经验论
“杜威开创的哲学致力于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杜威反对传统哲学中的各种二元对立,如心与身、主观与客观等,而将“经验” 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 杜威认为,所谓“经验”是一个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是主体和客体、物质 与精神的统一体,包括经验的事物和经验的过程。
(二) 课程与教材
杜威提出应把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而不是把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等作为学 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应将烹饪、缝纫和手工等引进学校。“从做中学并不 是指用手工来代替课本的学习。”
杜威的意图是希望把这些手工活动作为一种媒介,把儿童引入更正式的课程中, 这样就可以抓住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
四、 教学论
(一) 做中学
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使儿童认识到其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 是让他去实践,使他从事那些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主要的典型的活动。如果承认教 育的自然的发展进程,就总是从包含着“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
应当注意的是,杜威的“做中学”方法可能只适合于4—8岁的儿童。
四、 教学论
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识的 源泉,而教师和教科书则分别成为发起者和检验者。
四、 教学论
(二) 课程与教材
杜威意识到,以“做中学”为原则的课程与教材的关键问题,是有必要把经验的 逻辑方面和心理方面区别开来并联系起来,亦即使教材心理化。
中国古代胎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导语】“胎教”⼀词的发源地是中国。
许多古籍中均有关于胎教的记载。
古⼈认为,胎⼉在母体中容易被孕妇情绪、⾔⾏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下⾯是分享的中国古代胎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古代胎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胎教⼀词源于我国古代。
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为规范。
古⼈认为,胎⼉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就宴室。
”⼜说“周后妃(即⾢姜)任(孕)成王于⾝,⽴⽽不跂(不踮脚尖),坐⽽不差(⾝⼦歪斜),独处⽽不倨(傲慢),虽怒⽽不詈(骂),胎教之谓也。
”《列⼥传》中记载太任怀周⽂王时讲究胎教事例,⼀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为、摄养、起居各⽅⾯之注意事项。
如除烦恼、禁房劳、戒⽣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法,以达到保证孕妇⾝体健康,预防胎⼉发育不良,以及防⽌堕胎、⼩产、难产等⽬的。
⼴义胎教指为了促进胎⼉⽣理上和⼼理上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期所采取的精神、饮⾷、环境、劳逸等各⽅⾯的保健措施。
狭义胎教是根据胎⼉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
中国古代胎教始于西周。
据刘向《列⼥传》记载,周⽂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不视恶⾊,⽿不听*声,⼝不出敖⾔,能以胎教。
”意思是说,太任怀孕时,眼不看邪恶的东西,⽿不听* 乱的声⾳,⼝不说狂傲的话,这就是⾏的胎教。
“⽂王⽣⽽明圣,太任教之以⼀⽽识百,君⼦谓太任为能胎教。
”⽂王⽣下来⾮常聪明,“教之以⼀⽽识百”,这是太任施⾏胎教的结果。
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不跛,坐⽽不差,笑⽽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意思是说,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时,站有站的样⼦,站时不将重⼼倚在⼀边,坐有坐的样⼦,坐时也不歪斜,笑时不放声喧哗,独居⼀处时也不懈怠放任,发怒时也不骂⼈,如此等等,⽤礼教的规范来约束⾃⼰的⼀举⼀动,从⽽保持对胎⼉的良好影响。
胎教理论:科学的认识胎教理论

胎教理论:科学的认识胎教理论
胎教是从营养和环境两个方面对胎儿大脑的生长发育实行维护与促动。
具体是指正常孕妇在保证充足营养和适当的休息条件下,从胎龄满5个月后开始,对胎儿实施每天定时的声、光、触摸的刺激,借此使胎儿的听觉神经通路、视觉神经通路和触觉神经通路产生电脉冲,这些电脉冲在向大脑皮层传递的过程中会经过大脑的许很多多的神经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脑细胞,这些大脑细胞在传递电脉冲的过程中能够伸展出更多的树突或树突棘,建立更多的大脑细胞之间的叫做“突触”的信息传递结构。
这样,大脑负责传递信息、储存信息的神经网络就也会变得更丰富。
孩子出生后,在学习、记忆活动中,感觉会更灵敏、思维更敏捷,记忆力强且记忆容量大,会有一个良好的天生的大脑物质基础。
胎教实际上是胎儿环境的xx
聪慧的大脑必定有着丰富的大脑网络,其一就是有着充足的叫神经元的锥体细胞数量,和锥体细胞之间建立起的传递电脉冲的“突触”的增多,其二、要有良好的优质的大脑细胞膜。
而怎样让细胞之间建立丰富的联系?就需要环境的丰富化。
所谓的环境丰富化,就是让孕妇和胎儿都处在一个有丰富的、适宜的刺激的这样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孕妇感受到优美和适意,胎儿通过五官感觉到不同的声音、光线、触摸等等,这样的感觉都会以电脉冲的形式在胎儿大脑细胞之间传递,传递的过程中,就使大脑细胞伸展出了更多的树突,这样许很多多的树突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突触,突触越多,宝宝的大脑网络越丰富,大脑的储存信息的速度和容量就越大,将来的宝宝就有了先天的大脑物质基础。
1/ 1。
轮胎性能力学基础及设计理论讲解

hn h nd( A 1)
G——胶料的弹性剪切模量 A——与帘线促度d和帘线节距t有关 i——帘线密度 rm——零点半径(断面最宽点的半径) y——各层帘线至中面的距离 h1——外表面至中面的距离
hn ——胎体折合厚度 Ek ——帘线动态弹性模量 β k ——胎冠角 rk——胎里半径 r1——轮胎断面方向的曲率半径 h2——内表面至中面的距离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子午胎临界速度的计算
Vc 2
T
2
EIKr
式中:μ ---行驶面单位长度的质量 EI----断面内的弯曲刚度 T----张力 Kr----胎体径向弹性常数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临界速度的影响因素
1.充气压力
提高充气压力对提高临界速度有明显的效果,
影响接近直线正比关系。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轮胎滚动阻力产生的方式 1. 轮胎在路面上的滑移 2. 轮胎内部材料的摩擦 轮胎内部摩阻损失随外胎的结构、构造和材料的性质、 制造技术变的。轮胎中气压的降低对轮胎内部摩阻损失起 着很大的影响。气压降低使轮胎变形增大,因而轮胎内部的 摩阻损失就急剧猛增。 二、轮胎滚动阻力表示和影响因素 1.滚动阻力系数 滚动阻力系数等于滚动阻力除以法向载荷。在良好路面上, 轮胎滚动阻力系数f计算公式为: f N Q V
随之轮胎的负荷能力相应增大。而轮胎的断面宽、外直径及轮辋直径、宽度 直接影响轮胎的内腔容积,轮胎负荷能力随其断面宽的增大而提高。从增大 轮胎断面宽、加宽轮辋宽度等角度来提高轮胎的负荷能力。
2.轮胎充气压力对负荷能力的影响 轮胎负荷能力的大小与充气压力存着密切关系,提高轮胎的内压,相
应可增大轮胎的负荷能力,见图1-10轮胎充气压力与负荷量的关系。轮胎 气压增加的同时会导致胎体帘线应力的增大,尤其在动负荷作用下,极易 造成帘线疲劳损坏,影响轮胎的使用寿命,见图1-11所示,
人口理论基础知识

人口理论基础知识(讲课稿)一、西方人口理论西方的人口理论,是在西方文明大背景下从古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各家各派思想家关于人口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识和学说的总称。
这里讲的西方,指的是地理学意义上的西方即指欧洲和北美,而不是现代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概念。
西方人口理论就是研究与探讨随着西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人口思想不断演变及其变化规律性的学说。
(一)西方人口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西方人口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时代。
当时的著名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已开始从奴隶至庄园的经济管理和政治层面上考察人口问题了。
在进入欧洲的封建时代之前,还有古罗马的法制实践家,在他们的立法执法过程中,阐述了对人口问题的深刻看法与见解。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口思想的萌芽古希腊时期(公元前750至前146年)的人口思想,主要包括该历史时期著名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口思想;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09至476年)的人口思想,主要是指体现在古罗马各种法典和法令中的人口观点与主张。
①古希腊时期的人口思想古希腊从公元前750年形成各城邦国家的松散联合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人征服,在这个历史时期里,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
其中,对人口问题论述较多的主要有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色诺芬、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著名思想家。
A、色诺芬的人口思想色诺芬(约公元前431-前350年),出生于雅典富人家庭,接受过奴隶制贵族教育,是古希腊第一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70-前399年)的得意门生。
他在其主要著作《经济论》和《财源论》中,都论述了颇为丰富的人口思想。
其人口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男女婚配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种的延续与繁衍。
因为“各种生物要传宗接代,他们就得结成婚姻好生儿育女;其次,这种结合为他们养儿育女提供了条件”。
这是从经济上考虑,即解除婚姻当事人对其年老之后在生活支持上的顾虑。
第二,从维护贵族阶层的利益出发,主张国家应努力增加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两胎的理论基础三十多年严厉的人口政策,不仅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更重要的是,计划生育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几千年的生育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水平、生活水平、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几千年的‘多子多福’的观念已经得到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即使是现在彻底放开人口政策,妇女的生育率以及人口的增长率,再也不可能达到改革开放以前那样的水平了。
就连现在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比以前大大下降了。
人民生育观念的改变,是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基础。
当然,为了严格控制总人口到达高峰时的最大规模,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还必须坚持20年。
但是,在未来的20年间,中国必须考虑两种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选择。
一个是坚持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不变,另一个是开始认真考虑并分步实行城市也可以生两胎的政策。
关于可否生两胎的问题,政府非常敏感,大多数人还没有胆量公开讨论。
一方面是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确实有效的控制了中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是计划生育不仅是个社会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讨论的太多,不利于社会和政治的安定团结。
然而,一个涉及全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兴衰的国策,不可能永远都不能改变或修正,甚至也不能讨论。
本博文开始从人口数量变化的角度讨论,在现有阶段,两种不同政策选择的利弊,从而提出可以考虑生两胎的理论基础,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这虽然是个敏感话题,但不能把它政治化,我们必须用严格、认真和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讨论和解决它。
可喜的是,今年两会已经有许多代表把它提出来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和许多代表已经建议立即放松生第二胎的政策。
首先允许一方是独生的,就可以生两胎。
再过五年,所有的新婚夫妇都可以生两胎。
本博文分析的结果,完全支持这种建议和政策安排。
是不是可以生两胎,必须充分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相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将会多增加多少人口?需要比现有政策多出多少年的时间,中国的人口才达到顶峰?第二,如果现在就允许生两胎,在人口达到顶峰的时候,中国有没有可能保证粮食的自给自足率达到95%以上?第三,在中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如何?第四,从现在开始,独生和两胎的利和弊如何评价?第五,是两胎的利大于弊,还是独生的利大于弊?第六,这两种政策选择的利弊差别有多大?值不值得现在就开始改变政策?为了回答上面几个问题,我们必须做一些简单的假设和计算。
中国人口的发展历史和未来的趋势虽然,现有准确的人口必须等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但是,相信实际的情况不会比现在的估计差别太大,以致影响下面的基本估计和结论。
2009年底,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为13.35亿。
1979年为9.71亿,1989年为11.27亿,1999年为12.58亿。
如果把1979-2009分为三个十年段,每个十年段的人口增量是:1979-89年1.46亿,1989-99年1.31亿,1999-09年仅为0.77亿。
很明显,每十年的人口增量成三级的瀑布形状,分级抖降。
而且,1999-09年的下降幅度高达42%。
过去三十年,如果中国没有实行一胎,而是两胎的政策,现在的总人口应该是14.3亿左右。
如果完全没有控制人口,现在的人口应该是15.5亿左右。
换句话说,如果完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要比现在多两亿以上。
而如果执行两胎政策,而且,城乡一样的政策,中国的人口比现在要多出一个亿。
多出两个亿或更多,对中国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多出一个亿,中国的人口压力仍然非常大,但不一定就是灾难性的。
因此,过去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走出贫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正确和积极的。
该政策不仅得到大多数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支持或理解,而且,连原来非常反对中国的西方人也开始认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然而,计划生育对控制人口的作用一直以来有可能被夸大。
尤其是,生一胎和生两胎的差别作用更是被夸大。
比如,许多人认为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这是非常不正确的估计。
过高估计人口政策对减少人口的作用,不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
因为,大家可能会错误的理解成这样:如果政策一旦放开,人口就会井喷式的飞快增长。
其实不然。
为什么?因为,随着教育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适龄妇女的结婚和生育的年龄不断提高,而且,平均每个妇女的生育率也会不断下降。
换句话说,即使没有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后的人口增长速度也不可能保持原来的高水平。
因为,虽然城市一直以来实行严格的一胎政策,农村从来就没有实现过一胎政策。
同时,由于农村人口流动性非常大,出外打工的许多农民工不仅生了两胎,还有许多三胎甚至更多的现象。
因为,就算城市人,也有一小部分人通过各种途径‘偸生’了第二胎。
最后,现在城市的大龄女青年的数量不断增加,许多人到了30岁还是单身。
这部分人,不管人口政策如何变化,也不会影响人口的增长速度。
计划生育对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已经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冲击作用农村‘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已经被彻底冲破。
现在,就算完全放开生育,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已经不会像从前一样,非要生出个半打或一打。
不断上涨的学费、医疗费和生活费就可以把这样的念头彻底打掉。
随着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新一代的农民,对孩子的追求已经明显的讲究质量而不是数量了。
计划生育对城市人的冲击更大。
城市的生活压力比农村高,城市人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明显比农村高。
出于对自己和后代高生活质量的期望,加上日益高涨的房价、日益高涨的教育和医疗费用、以及就业压力,城市人不可能、也没有希望多生孩子。
我问过许多住在中国大城市的朋友同样一个问题:假设国家允许你生,你还会生吗?许多人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不要了!还有一部分人说,最多再来一个。
没有人敢要三个的。
大家都认为城市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实在太大了。
普通家庭,如果不是夫妻都工作,连房贷都还不起,加上教育费用和教育竞争的压力与日俱增,绝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有经济实力和时间去多生孩子。
如果从现在开始,对城市人口彻底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相信,很少有人愿意生两个以上的孩子。
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夫妻只想要一个孩子。
例如,英国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
而且,英国政府还给每个小孩特殊的生活补助。
结果,在英国的华人,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只要一个孩子,有的要两个孩子,要三个孩子的家庭非常少。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中国在农村继续坚持两胎政策,而在城市也允许生两胎的话,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已经并不可怕了。
还是2009年为基数,而且死亡率和上面的假设一样。
到2019年,总人口将达到14.04亿,出生率1.25%,自然增长率0.48%。
到2029年,总人口将达到14.68亿,出生率保持在1.25%,自然增长率为0.42%。
到2039年,中国人口将达到顶峰,总人口为15.02亿,出生率1.02%,死亡率0.91%,自然增长率0.11%。
如果保持现有的人口政策,中国人口的最大规模将可以控制在14亿以内。
如果实行两胎政策,最大人口可能多增加1.02亿左右,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可能被推迟10年以上。
光从控制人口的角度,应该保留现有政策。
但是,现有政策如果长期保持下去,正面的作用,也就是控制人口总量的作用,有可能比它所带来的反作用要大得多。
保持现有政策不变:利小弊大首先,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不利于城市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大家应注意到,上面计算人口增长下降的主要因素,不是因为出生率的下降,而是因为死亡率的上升所致。
而死亡率的上升,说明了人口的不断老化,尽管人均寿命也在不断提高。
人口老化,年轻人减少,全国人口将缺乏活力。
而且,医疗的压力会不断拖累经济的增长。
其次,从人口结够来看,0-14岁年龄组的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33.6%下降到2009年的18.5%;而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同一时期内从4.9%上升到8.5%。
其实,中国儿童的数量,从1993年就开始下降。
1993年,全国小学的招生人数达到顶峰,为2,540万人。
而后,逐年下降。
到2009年,也就是16年间,全国小学入学人数整整下降了9百万人,只有1,640万人。
下降幅度,高达35%,长此下去,令人担忧。
小学在校学生总人数,1996年达到顶峰,为1.4亿人。
到2009,下降到1亿人。
高中毕业生2006年达到高峰,为2,800万人。
到2009年,下降到2,600万人,每年大约下降1百万人。
高考人数从2008年开始下降,去年,高考的人数下降96万人。
如果按这样的速度下去,跟日本不同,中国将未富先老。
而先老未富,将使中国永远不能富,这是中国人口政策最尴尬的选择。
政策建议综上所述,现在应该立即允许任何一个独生子女生两胎,而不管其配偶是否是独生。
如果政府确实非常不确定这样做的影响有多大,可以附加一个条件。
也就是女方在30岁之内的,生第二胎要间隔5年。
对女方三十岁以后才结婚的,可以不要这样的要求。
这样的政策可以立马执行,风险很低,利远远大于弊。
再过5年,全国再来一次人口普查。
如果,人口没有大幅度上升,就可以全面放开两胎政策,也同样可以保持间隔5年再生的条款。
人口政策的重新规划,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而且,两胎的最坏结果就是在未来30年,多出生1亿人的事情。
这是比较高的估计,实际情况应该少于1亿人。
大家不能一听到多些人口就谈虎色变。
人口太多固然不好,但是,人口结构不合理,也就是说,老人太多,年轻人太少,人口少却并不是好事。
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在多生些孩子和平衡人口结构的问题上做出选择的关键时刻。
为了改善人口结构,中国从现在应该允许城市人口多生一些孩子,适当放慢人口到达顶峰的时间。
另一方面,随着土地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完全有能力多养活几千万人,而且,还会养的很好。
如果说,改革前没有控制人口增长是个错误的话,哪么,现在不放松独生子女政策,将来肯定也是个错误。
中国不能、也没有必要重复犯同一种错误。
姚树洁简介: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著名华裔经济学家, 西安交通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全英中国专业团体联和会副主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经济顾问, 到过20个亚非欧国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