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将胡饼邀蟾蜍的蟾蜍是什么意思
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与月饼之间的“缘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与月饼之间的“缘分”导语:月饼是中秋时节谁都得享用的甜软圆饼。
仔细琢磨,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字眼,其妙就在于这个月字上。
可是谁想起了这么智慧的一个名字月饼。
月饼是中秋时节谁都得享用的甜软圆饼。
仔细琢磨,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字眼,其妙就在于这个月字上。
可是谁想起了这么智慧的一个名字——月饼。
说起来,这还得益于大唐最为惹眼的后宫嫔妃——杨贵妃的才情,小百就给大家讲个唐朝杨贵妃给月饼起名的典故。
月光莹莹似水,三几朋友围坐月下,披着一身柔软流动的月光,抿几口浊酒或者煮一壶清茶,推杯赏月,再细品酥软溢香的月饼。
意境之美就这样全然浮现,情意就由心底跟着上来。
每到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一样食物就是月饼了,关于月饼的来历我们从民间传说中得知,是因为嫦娥奔月,人们为了纪念她所以才选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月饼为纪念食物,可是若追其根源,月饼名字的来由还是杨贵妃赐的名字,我们一起去看一下事情经过。
历史并没有留下月饼起源的确切记述,然而,古人却留下了无数个美丽传说。
其中,四大美女杨贵妃与月饼的“缘分”无疑是最深的。
杨贵妃给月饼起名的典故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年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杨贵妃和唐玄宗李隆基一起赏月,旁边桌子上不但摆放有葡萄、西瓜、石榴等瓜果,还放了十多种各式各样的糕饼,有甜的、咸的,有带馅的、不带馅的,有方的、也有圆的(古人称糕为方,饼为圆)。
杨贵妃拿起其中一个带馅的饼尝了一口,发觉口感极佳,于是大为赞赏,遂问此饼何名,谁知,在座的无一人能叫出名字。
又把做饼的御厨叫来,竟然也不知其名。
于是,李隆基与众人同声说道,“还是贵妃娘娘起一个名字吧。
”贵生活常识分享。
中秋节月饼的传说

中秋吃月饼的来历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一个节目都有美丽的传说。
这些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表现了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赏月。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秋风送爽。
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看着丰收在望的庄稼,心中充满喜悦。
全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庆祝中秋佳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专家们认为,这是由古代祭祀先农的典礼演变而来的。
一年丰收了,收获庄稼之前要先祭祀先农。
后来出现了许多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古时人们把明月看作吉祥团圆的象征。
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由于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中秋节。
嫦娥奔月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
它们把土地晒得冒烟,把庄稼烤得枯焦,老百姓也热得活不下去了。
那时候,有个名字叫羿的人。
他的力气特别大,能够拉开万斤宝弓,射死大蛇猛兽。
并很同情受难的百姓,他用足力气弯弓搭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最后一个太阳吓得认了错,羿才留下它,让它早出晚归,为百姓多做好事。
从那以后,羿的名字传遍了天下。
他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
后来,羿娶了一个名字叫嫦娥的姑娘做妻子,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嫦娥美丽、勤劳,心地善良,她常把羿打猎射到的野兽,分给乡亲们。
有一天,羿上山打猎,路上碰见一位道士。
道士对羿说:“你为百姓除害,立下了功劳。
我送你一包神药,要是吃上半包,就会长生不老;要是全都吃下去,就会成仙升天。
”羿把神药拿回家,交给嫦娥保管。
他准备找个合适的时候,和嫦娥分吃这包神药,夫妻长生不老,永不分离。
羿射太阳出名以后,有很多人向他学武艺。
他的徒弟里有一个叫逢蒙的人,也向他学习射箭的本领。
逢蒙表面对羿很恭敬,可是心肠很坏。
他知道羿的家里藏着神药,就暗自想出坏主意。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并带徒弟出去打猎。
傍晚的时候,逢蒙一个人偷偷溜回来,闯进嫦娥的家里,逼着嫦娥交出神药。
嫦娥大声喊叫,可是羿打猎还没有回来,哪里能听见?为了不让神药落到无耻的逢蒙手里,嫦娥只好打开药包,把神药全部吞进嘴里。
月亮别称趣话

月亮别称趣话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月亮别称趣话“婺女俪经星,姮娥栖飞月,惭无二媛灵,托身侍天阙。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是刘宋时代颜延之和唐代李商隐的诗。
诗中都提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故事虽然已家喻户晓,但诗人们仍常津津乐道。
因为千百年来,人们已把飞月的嫦娥看作女性美的化身。
在这篇月亮别称的文章里,我们就从嫦娥说起。
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见于《归藏》。
它成书于战国初年,原书已佚失,只在《文选·祭颜光禄文》的注解中引用了两句:“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羿是下凡的天神、嫦娥的丈夫,因尧时天有十日,民不聊生,羿射去九个,解民倒悬,因而西王母赐以不死之药,但药被嫦娥偷吃后,飞升入月成仙,虽然怅然如有所失,但没有办法再得到灵药还给丈夫。
所以李商隐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从以上所引诗文中可以看到嫦娥也写作“常娥”,也称“姮娥”。
其实嫦娥本叫“姮娥”,汉文帝名字叫“恒”,恒、姮同音,为了避讳,才把姮改为常或嫦。
由这个故事,后人就用“姮娥”、“嫦娥”或“月精”代称月亮。
如明代唐寅《掏水月在手》诗说:“玉纤弄水金钿湿,要捧嫦娥对面看。
”玉纤指女子洁白纤细的手,金钿(din音电),妇女的一种首饰。
清人杨模《闰六月初七夜月》诗:“半露姮娥能却暑,广寒深处玉为楼。
”嫦娥也称为“素娥”、“素女”和“霜娥”。
所以它们也代称月亮。
如清人吴伟业《八风诗·西风》:“落日巴山素女秋,梧宫萧瑟唱《凉州》。
”宋代黄裳《蝶恋花·月词》:“俄落盏中如有恋,盏未干时,还见霜娥现。
”李商隐的《霜月》诗云:“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青女指司霜雪的女神。
为什么称嫦娥为素娥,前人解释说:“常娥窃药奔月,因以为名。
月色白,故云素娥。
”因嫦娥居于月中,所以也称嫦娥为“月娥”和“娥月”,又代指月亮。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
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
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
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
”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
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
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
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中秋节传说故事三:玉兔捣药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
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
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
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
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中秋节的小故事

中秋节的小故事中秋节的小故事 6篇中秋节的小故事 1中秋赏月一教书先生,有儿子三个。
喜欢老大、老二,讨厌老三。
时值八月中秋,晚上,父子四人团团围坐,吃月饼,赏明月。
先生说:“今晚赏月,你们要吟诗四句,第一句要有‘圆又圆’,第二句要有‘少半边’,第三句要有‘闹吵吵’,第四句要有‘静悄悄’”。
老大起身先说道:“八月十五月儿圆,过了十五少半边,天上星斗闹吵吵,一到天亮静悄悄。
”先生听完连连称好!这时,老二说道:“一块月饼圆又圆,咬掉一口少半边,芝麻桂花闹吵吵,吃到肚里静悄悄。
”先生听完也频频点头。
接着,他怒目注视老三:“该你了!”老三说道:“爷四赏月圆又圆,”先生急忙插嘴喝道:“混账!说的什么话!爷四赏月哪里有圆?”老三接着说:“爷四赏月圆又圆,爸爸死去少半边,亲友吊孝闹吵吵,抬出棺去静悄悄!”字母过中秋24个字母也聚在了一起过中秋节,它们开始争论谁长得像月饼。
O:我长得最像月饼。
C:我也是月饼,只是被人咬了一口。
D:我也是月饼,只是被人切了一刀。
Q:我也是月饼,嗯……只是露了点儿馅。
用猫猫便便做的月饼中秋节到了,父子二人一起做月饼.儿子是刚刚学做的,就问爸爸:“爸爸,应该用什么馅?”爸爸一边擦擦汗说:“随便啦~” 儿子刚好就看见家里的猫在拉了一陀屎,就把屎给偷偷地放进去。
当晚,爸爸就挑了儿子的月饼吃,边吃边说真滋味,就问儿子:“用什么馅的?”儿子说:“用猫猫的便便。
”爸爸这时刚好把月饼给吃了。
中秋节豆腐月饼中秋节,一对情侣在阳台上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女生向皎洁的明月鞠了一躬,坐下咬了一口月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女生的鞠躬让男生的眼睛一亮,就咬了一口月饼说:“举头望嫦娥,低头吃豆腐。
”女生不解地问;“怎么是吃豆腐,是吃月饼啊。
”男生窃笑道;“我吃的是豆腐月饼。
”女生去抢男生手里的月饼:“让我尝尝,我还没吃过豆腐月饼呢。
”中秋节的小故事 21、貂蝉拜月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
谈谈“蟾蜍”及其文化意蕴

配月之说 , 其时则当在战国。” 而, 在《 说文 解字》 中, “ 嘏蟆 ” 与“ 蟾蜍 ” 的概念 已经存 在明 确的分野。 《 说文解字》 “ 蠢” 、 “ 嘏” 字下均 以“ 嘏 蟆” 释之。“ 蝴” 、 “ 已鼋 ” 等字头下 以“ 詹诸” 释 之。因此可以明确 的是 , 至少在许慎生活的东 汉时期 , “ 嘏蟆” 与“ 蟾蜍” 已经有 明显 的分别 , 它们 已为专名 。我们可以得 出这样的结论 : 汉 代之前大多与蟾蜍相关的神话传说里 , 往往存 在着“ 蟾蜍 ” 与“ 嘏蟆 ” 的通称 , 二者混然不别 。 至少在东汉时期 , “ 蟾蜍” 与“ 嘏蟆” 的界限逐渐 分明 , 但是也时常存在着无意的讹混或有意通
字音韵 的考察 , 订正了《 说文》 讹误 , 探求 了蟾
蜍 行走 的状 貌 。 ( 二) “ 蟾蜍 ” 为 一个 语 素 “ 蟾蜍” 是 双 音词 , 是联绵词 , 但是“ 蟾” 又
古人 对 蟾蜍 的称 谓不 尽 相 同 ,有 均 鼋 、 先 蠢、 詹诸 、 隗霞、 奁酋 I 嚣 、 蟾诸 、 去蚁 、 去父 、 蟾蝣 、 蟾 蜍 等 。“ 蟾蜍” 这一 形 被视 为 俗体 而 出现 , 段 玉
古则通名。叫 也 认为“ 蟾蜍 ” 与“ 嘏蟆” 这两个名
称在 古代 通用 。 按, பைடு நூலகம் 说甚 明。 闻一多 认 为 , “ 蛤 之音 值 为 k a p ,缓 言之 ,其音 微 变 即 为 嘏蟆 k a m a矣 。” “ 月 中有 嘏 蟆 ( 蟾蜍 ) 之说 , 乃 起 于 以蛤
居于石下 、 草丛或土洞 内 ; 黄 昏时在路旁或草
蕴 含 的文 化 意义 。
日蜘 鼋 , 日壳窀 , 日詹诸 , 日鳃程。《 说文》 黾部 鼋: 先鼋 , 詹诸也 , 其名詹诸 , 其皮鼋鼋 , 其行先
#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08540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结:
小序:交代写作时间和写作 缘由。
2. 上阕:饮酒问月-------追 求美好生活。
下阕:望月怀人-------探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他的第一 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体 会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诗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歌 美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
妙 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的 意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境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品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把 握
作此篇,兼怀子由。
文 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 没有月宫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此时作者的 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现实,表现了对人 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 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 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 广式、潮式月饼成为我国月饼中的五大种类。海南近年来兴起的水 果月饼,更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与苏洵、苏 辙,并称“三苏”。 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写作此词时,他正在山东密州,政治上不得 意,与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面。
,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古代中国为何曾把癞蛤蟆神圣化?古代蟾蜍的寓意

古代中国为何曾把癞蛤蟆神圣化?古代蟾蜍的寓意展开全文在古代,蟾蜍和蜈蚣、蛇、蝎、蜥蜴共属“五毒”。
清代宫中端午节的大戏《阐道除邪》,就收有张天师制服蛤蟆精的故事。
故事中的蛤蟆精,就是蟾蜍。
而民间直到今天,仍有端午取蟾酥的习俗。
一、蟾蜍辟兵五月捉取蟾蜍的习俗,文献上所见甚早。
《淮南子》云:“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
“鼓造”即蟾蜍。
也就是说,汉代人捕捉蟾蜍,为的还不是蟾蜍,而是为“辟兵”,蟾蜍何以辟兵,这和古人的信仰有关。
汉人张衡《灵宪》曾交代月宫中这只蟾蜍的来历云:“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由于蟾蜍被编入嫦娥传说,于是也和不死灵丹挂上了钩,《抱朴子内篇》介绍不死灵药有五种,称“五芝”,其中“肉芝”就是“万岁蟾蜍”。
据说万岁蟾蜍的神奇,来自头上的角,即“肉芝”,法力在灵芝以上,是长生不老的仙药。
不仅“服之长生”,而且神奇非常:蟾蜍万岁者,头上有角,颔有丹书八字,五月五日午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足划地,即为流水。
能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矢皆反还自向也。
这就是《淮南子》讲到的蟾蜍辟兵的来历。
二、在中国文化中,蟾蜍曾经被神圣化。
首先,蟾蜍属于蛙类,一产多子,当然很容易成为人们生殖信仰的崇敬对象。
中国上古考古的掘出来的器皿,很多带有蛙文,足以为此证明。
更重要的是,蟾蜍具有冬眠的习性。
对于我们人类,生命只有一次,可这满身癞斑的蟾蜍,却可以生而后死,死而后生,这实在令古代的先民倾慕和崇拜。
后来又有人把这份生生死死的“神力”和天边的月亮由盈转缺又由亏而盈联系到一起。
于是汉代画像石上,我们常会看到并画的日月,那太阳中站着一只三足鸟,月亮里经常伏着一只蟾蜍。
月亮中的蟾蜍,和人世间的治乱关系密切。
保存在日本的元弘抄本《五行大义》卷四纸背记《河图》云:“蟾蜍去月,天下大乱”。
三、刘海戏金蟾的传说。
夏在民间曾经流传过刘海戏金蟾的神话故事。
相传憨厚的刘海在仙人的指点下,得到一枚金光夺日的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