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蟾蜍的观察与解剖

合集下载

蟾蜍的实验报告

蟾蜍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蟾蜍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2. 掌握蟾蜍的解剖方法;3. 了解蟾蜍的生理功能。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针、生理盐水、棉签、解剖盘、显微镜等;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解剖台、实验台、记录本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将蟾蜍放在解剖盘内,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湿润蟾蜍的皮肤,使其更容易剥离;(2)将蟾蜍放入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其整体形态,记录下主要部位。

2. 蟾蜍外部形态观察(1)头部:观察蟾蜍头部的形态,记录下眼睛、鼻孔、口裂、颌齿、舌、耳等部位;(2)躯干部:观察蟾蜍躯干部的形态,记录下四肢、背部、腹部、皮肤、脊椎等部位;(3)尾部:观察蟾蜍尾部的形态,记录下尾部长度、尾鳍等部位。

3. 蟾蜍内部结构观察(1)皮肤:观察蟾蜍皮肤的构造,记录下皮肤层次、腺体等;(2)肌肉:观察蟾蜍肌肉的分布和特点,记录下肌肉类型、起止点等;(3)骨骼:观察蟾蜍骨骼的构造,记录下骨骼类型、骨节、关节等;(4)消化系统:观察蟾蜍消化系统的组成,记录下口腔、咽、食道、胃、肠、肝脏、胆囊、胰腺等;(5)呼吸系统:观察蟾蜍呼吸系统的组成,记录下鼻腔、咽、气管、支气管、肺等;(6)循环系统:观察蟾蜍循环系统的组成,记录下心脏、血管、淋巴管等;(7)泌尿系统:观察蟾蜍泌尿系统的组成,记录下肾脏、输尿管、膀胱等;(8)生殖系统:观察蟾蜍生殖系统的组成,记录下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

4. 蟾蜍生理功能观察(1)运动:观察蟾蜍的运动方式,记录下跳跃、爬行、游泳等;(2)呼吸:观察蟾蜍的呼吸方式,记录下肺呼吸和皮肤呼吸;(3)摄食:观察蟾蜍的摄食过程,记录下捕食方式、消化过程等;(4)排泄:观察蟾蜍的排泄过程,记录下肾脏、输尿管、膀胱等器官的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蟾蜍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较为完整,各器官功能正常;2. 蟾蜍的解剖方法简单易行,操作过程顺利;3. 蟾蜍的生理功能观察结果与理论相符。

解剖蟾蜍的实验报告

解剖蟾蜍的实验报告

解剖蟾蜍的实验报告解剖蟾蜍的实验报告一、引言蟾蜍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由于其生活习性与人类相近,成为了许多科学研究的对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解剖蟾蜍,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为我们对这一物种的认识提供更多的细节。

二、实验方法本次实验使用的蟾蜍为实验室中饲养的成年蟾蜍。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对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然后,将蟾蜍放置在特制的解剖盘中,用绳索固定住,以防止其在解剖过程中的移动。

接下来,我们使用解剖刀和镊子等工具,逐步剖开蟾蜍的皮肤和内脏,直至完全暴露腹部和内脏器官。

三、解剖结果1. 皮肤和骨骼系统蟾蜍的皮肤呈现出光滑而湿润的特点,具有很强的透气性。

在解剖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蟾蜍的皮肤下有一层薄薄的肌肉组织,这是蟾蜍的运动系统之一。

此外,蟾蜍的骨骼系统由一系列的骨骼组成,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了蟾蜍的骨架,为其提供了支撑和保护。

2. 消化系统蟾蜍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肝脏等器官。

我们注意到蟾蜍的口腔内有一对锐利的上颌骨和下颌骨,它们能够帮助蟾蜍捕食和咀嚼食物。

食道连接着口腔和胃,将食物从口腔传送到胃中。

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通过分泌胃液来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肠道则负责吸收和消化食物中的养分。

此外,肝脏是蟾蜍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它在消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代谢和排毒作用。

3. 呼吸系统蟾蜍的呼吸系统由肺和皮肤组成。

在解剖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蟾蜍的肺位于腹腔内,呈现出泡沫状的结构。

蟾蜍通过肺吸入空气,将氧气吸收到血液中,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此外,蟾蜍的皮肤也能够进行呼吸,尤其在水中生活时更为重要。

4. 循环系统蟾蜍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我们发现蟾蜍的心脏位于胸腔内,由三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蟾蜍的血液呈现出红色,它通过血管系统流动,为身体提供所需的氧气和养分。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对蟾蜍的解剖,我们深入了解了其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

解刨蟾蜍实验报告

解刨蟾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蟾蜍的解剖结构,熟悉蟾蜍的内部器官位置和形态。

2. 掌握蟾蜍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蟾蜍一只2. 实验器材:解剖盘、解剖剪、镊子、解剖针、解剖刀、解剖镜、解剖盐水、生理盐水、解剖胶、剪刀、手术刀、注射器、解剖针、解剖图谱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蟾蜍放入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蟾蜍的皮肤,暴露出肌肉层。

(2)用解剖剪剪开肌肉层,暴露出内脏器官。

2. 解剖蟾蜍(1)头部解剖:观察头部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态,包括脑、眼、鼻、耳、口腔等。

(2)颈部解剖:观察颈部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态,包括甲状腺、甲状旁腺、咽、食管等。

(3)胸部解剖:观察胸部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态,包括心脏、肺、胸腺等。

(4)腹部解剖:观察腹部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态,包括肝脏、胃、肠、胰腺、脾、肾脏等。

(5)四肢解剖:观察四肢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态,包括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

3. 内脏器官的观察(1)心脏:观察心脏的位置、形态、颜色和结构,区分心房和心室。

(2)肺:观察肺的位置、形态、颜色和结构,了解肺的通气功能。

(3)肝脏:观察肝脏的位置、形态、颜色和结构,了解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

(4)胃:观察胃的位置、形态、颜色和结构,了解胃的消化功能。

(5)肠:观察肠的位置、形态、颜色和结构,了解肠的消化吸收功能。

(6)肾脏:观察肾脏的位置、形态、颜色和结构,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

4. 收尾工作(1)将蟾蜍内脏器官分类整理,用解剖胶固定。

(2)将蟾蜍解剖图谱贴在解剖盘上,对照图谱进行观察。

(3)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1. 蟾蜍头部各器官位置和形态清晰,包括脑、眼、鼻、耳、口腔等。

2. 蟾蜍颈部各器官位置和形态明显,包括甲状腺、甲状旁腺、咽、食管等。

3. 蟾蜍胸部各器官位置和形态明显,包括心脏、肺、胸腺等。

4. 蟾蜍腹部各器官位置和形态明显,包括肝脏、胃、肠、胰腺、脾、肾脏等。

蟾蜍解剖实验(讲义)

蟾蜍解剖实验(讲义)

蟾蜍的解剖一、目的与要求1、认识蟾蜍的内部结构,从而了解两栖纲动物的一般特征;2、学习解剖动物的方法,进而了解动物体各器官系统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二、材料与用具活蟾蜍、蟾蜍皮肤横切制片、解剖蜡盘、手术刀、中、小镊子、解剖针、玻璃针、大、小剪刀、骨剪、棉花、棉线、镜头纸、显微镜。

三、实验操作及观察(一) 外形观察取活体蟾蜍(Bufo bufo)观察,蟾蜍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裸露,具有疣状突起。

1.头部:具有一对大而突出的眼,具有上、下眼睑及瞬膜;眼前有成对的外鼻孔,鼻孔具有鼻瓣;眼后有鼓膜;鼓膜背侧隆起为耳腺(毒腺)(图70)。

2.躯干:颈部不明显,躯干背腹扁。

3.四肢:前肢四指,雄蟾蜍第1~3指基部有黑色椭圆形婚疣,交配时用于抱雌,后肢五趾;后肢比前肢长,适于跳跃。

处死之前可观察蟾蜍背侧两腿基部有一对后淋巴心在微微跳动(图71),淋巴心属淋巴系统。

(二) 处死:1. 穿刺法,即用解剖针从蟾蜍的枕骨大孔插入,破坏其延脑致死。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左手执蟾蜍,以左手食指与中指夹住蟾蜍两前肢,用第四指与小指夹住两后肢,拇指在二毒腺之间(即头与脊柱交界处)按压可感知该处有一凹陷,即枕骨大孔,然后用拇指按住头,右手执解剖针由此孔插入3~4mm后,将针尖向前插入颅腔,并用针搅动破坏其脑,然后将针抽回, 再由枕骨大孔处向后插入脊柱神经管,并搅动破坏脊髓,直到后肢僵直,而后又下垂瘫软为止。

如一次未能处死,重复以上过程。

2. 麻醉过量法处死。

配置10 g/L MS-222(鱼安宁)的水溶液,将蟾蜍放入其中10-15分钟即可麻醉致死。

(三) 内部解剖及观察将蟾蜍处死后放在解剖蜡盘中,用剪刀沿腹壁中线稍偏右侧剪开腹壁,向前剪至肩带,向两侧拉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观察如下主要器官系统(图72)。

1.循环系统:(1) 心脏:位于体腔的前端,肝的腹面,被包围在具有两层囊壁的围心囊中,与体腔完全隔离。

心脏可分为以下四部分:①心室:一个,圆锥形,壁较厚。

动物学实验八蟾蜍的解剖培训课件

动物学实验八蟾蜍的解剖培训课件
置和形态。
观察腺体
摘除蟾蜍的性腺和腺体,观察 其位置和形态。
蟾蜍骨骼的解剖
01
02
03
暴露骨骼
将蟾蜍的皮和肉分离,暴 露出骨骼。
观察骨骼结构
观察蟾蜍的骨骼结构,包 括头骨、脊柱、胸骨等。
摘除骨骼
将蟾蜍的骨骼摘除,观察 骨骼之间的连接方式。
04
蟾蜍器官系统的认识
蟾蜍循环系统的认识
循环系统的组成
蟾蜍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其中心脏负责推 动血液流动,血管负责输送血液,血液则承载着氧气、营养 物质等。
蟾蜍排泄系统的认识
排泄系统的组成
蟾蜍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泄殖腔等组成,其 中肾脏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输尿管将尿液输送至膀胱储 存,泄殖腔则负责排放尿液和精液。
排泄系统的特点
蟾蜍的排泄系统具有高效排泄废物的能力,同时能够回收一 部分水分和盐分以维持身体水分的平衡。
05
实验结果展示与讨论
动物学实验八蟾蜍的解剖培训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实验准备 • 蟾蜍解剖基础知识 • 蟾蜍解剖操作流程 • 蟾蜍器官系统的认识 • 实验结果展示与讨论 • 安全与环保注意事项 • 实验报告的要求与格式
01
实验准备
实验目的
掌握蟾蜍的基本解剖学知识
通过本实验,学生应能理解和掌握蟾蜍的基本解剖学知识,包括蟾蜍的骨骼系统、肌肉系 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
06
安全与环保注意事项
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室应配备灭火 器、急救箱等安全 设施。
严禁在实验室内饮 食、吸烟或做与实 验无关的事情。
实验进行时,应穿 着适当的个人防护 装备,如实验服、 手套、口罩等。源自环保理念的树立01

实验八 蟾蜍外形及内部解剖19页PPT

实验八 蟾蜍外形及内部解剖19页PPT
眼,具上下眼睑,只有下眼睑能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瞬膜
五趾型附肢、趾(指)数、趾间具噗、婚垫 泄殖孔
3、解剖(录像演示)
剪 开 腹 部 皮 肤
4、观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泄殖系统 心脏
1)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咽腔 食道 胃 十二指肠 回肠 大肠
消化腺 肝脏 胰脏 胆囊 脾
口咽腔
舌 内鼻孔 耳咽管孔 喉门 食道口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2)呼吸系统
喉门 喉气管 肺
3)泄殖系统
肾 输尿管 膀胱 泄殖腔 雄性:精巢,输精管,脂肪体 雌性:卵巢,输卵管,子宫,脂肪体
心脏及其周围血管
心房 心室 动脉圆锥 静脉窦
心脏及其周围血管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实验八 蟾蜍外形及内部解剖
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
蟾蜍外形及内部解剖
双毁髓法处死蟾蜍
头 部 与 身 体 交 界 处 有 皱 褶
双毁髓法处死蟾蜍(录像演示)
掏 毁 脊 髓 时 后 肢 强 直 状
2、蟾蜍的外形观察(图片演示)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皮肤粗糙、疣粒 头部:眼、耳后腺、鼓膜、外鼻孔,鼻瓣

解剖蟾蜍的实验报告

解剖蟾蜍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蟾蜍的解剖结构,掌握蟾蜍的内部器官及其功能。

2. 学习解剖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蟾蜍属于两栖动物,其解剖结构具有典型的两栖动物特征。

通过解剖蟾蜍,可以了解其内部器官的分布、形态和功能,以及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实验材料1. 活蟾蜍1只2. 解剖器械:解剖剪、镊子、解剖针、解剖盘、解剖刀、眼科剪、剪刀、缝线等3. 解剖试剂:生理盐水、10%福尔马林、75%酒精、棉球、纱布等四、实验步骤1. 处死蟾蜍:将蟾蜍放入麻醉缸中,用乙醚麻醉约20分钟,待蟾蜍失去反应后,用解剖剪从蟾蜍的腹部正中线剪开,使腹部皮肤与内脏分离。

2. 解剖头部:用解剖剪剪开颅骨,暴露大脑和脑干。

观察大脑的形态和分布,辨认脑神经。

剪开颅骨,取出大脑和脑干,用生理盐水冲洗。

3. 解剖躯干部:用解剖剪剪开胸腔和腹腔,观察心脏、肺、肝脏、脾脏、胃、小肠、大肠、肾脏、膀胱、生殖器官等器官的形态和分布。

4. 解剖四肢:用解剖剪剪开四肢的皮肤和肌肉,观察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分布。

5. 解剖内脏:用解剖剪剪开内脏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和功能。

6. 解剖脊柱:用解剖剪剪开脊柱,观察脊髓、神经根的分布。

7. 观察和记录:在解剖过程中,观察各个器官的形态、大小、颜色、质地等特征,并做好记录。

8. 实验结束:将蟾蜍的器官放入10%福尔马林中固定,待固定后进行观察和绘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头部:蟾蜍的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

口宽大,横裂型,由上下颌组成。

上颌背侧前端有1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

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

眼后侧隆起为蟾蜍特有的耳后腺。

2. 躯干部:蟾蜍的躯干部分为胸腔和腹腔。

胸腔内有心脏、肺、肝脏、脾脏等器官。

腹腔内有胃、小肠、大肠、肾脏、膀胱、生殖器官等器官。

3. 四肢:蟾蜍的四肢分为上肢和下肢。

蟾蜍解剖实验报告

蟾蜍解剖实验报告

蟾蜍解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蟾蜍的解剖,了解蟾蜍的内部结构、生理特征以及器官功能。

实验材料•活蟾蜍•解剖刀•剪刀•手套•镊子•实验台纸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实验台纸铺在解剖台上,穿戴好手套。

2.拿起一只活蟾蜍,将其放在解剖台上。

3.用镊子夹住蟾蜍的前肢,用剪刀小心地剪断骨骼连接,将前肢从躯干上分离。

4.重复第3步,剪下后肢。

5.将剪刀沿着蟾蜍的腹部切开,小心不要伤到内脏器官。

6.用手指或镊子轻轻撑开腹部切口,以便观察内部器官。

7.大致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生殖系统。

8.小心取出蟾蜍的心脏,观察心脏的结构。

9.取出蟾蜍的肺部,观察肺部的结构。

10.仔细观察蟾蜍的肝脏、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器官。

11.观察蟾蜍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脏和膀胱等器官。

12.最后,总结蟾蜍的解剖结构和器官功能。

实验结果通过对蟾蜍的解剖,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蟾蜍的消化系统包括胃、肠道和肝脏。

胃用于储存和消化食物,肠道用于吸收养分,肝脏则参与代谢和排泄过程。

2.蟾蜍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

心脏是一个均匀、灰白色的有节奏的肌肉器官,用于泵送血液循环,维持生命活动。

3.蟾蜍的呼吸系统包括肺部和呼吸道。

肺部呈球状,用于气体交换,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4.蟾蜍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脏和膀胱。

肾脏负责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和调节水分平衡,在膀胱中储存尿液。

5.蟾蜍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

雄性有睾丸和精巢,雌性有卵巢和子宫。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蟾蜍的解剖结构和器官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蟾蜍的解剖结构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呼吸方式、皮肤呼吸和水分吸收等特点。

蟾蜍的解剖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脊椎动物的内部构造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途径。

注意:在进行动物解剖实验时,应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尊重动物的生命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五趾型附肢: 五肢型四肢坚强有力,有多个支点的关节,前
肢借肩带和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关联,后肢 借腰带直接与脊柱相联,既坚硬牢固,又灵活, 不仅可以支持体重,也造就在陆上灵活运动,适 应于跳跃、奔跑等,可以说五趾型四肢出现使动 物登成为可能。
3. 皮肤: 裸露光滑,皮肤腺发达。不具鳞片或外骨骼, 角质化程度低,保水能力差,有呼吸功能。
2. 消化系统: ①食道:咽后的一条短管,位
于喉头背面,下连胃。 ②胃:消化系统最膨大部分,
略偏于体腔左侧。 ③小肠:以十二指肠接于胃
后,下为回肠。 大肠:回肠向后突然膨大 即为大肠,大肠陡直,无 各段区分,又称为直肠, 通泄殖腔。
④ 肝脏:暗红色,分左右两叶,右叶下方分出的中叶。 胆囊:左右两叶肝连接处有一绿色圆形胆囊
2. 有尾目或蝾螈目: (1)小鲵科:极北鲵
(2)隐鳃鲵科:大鲵 产于我国华南或西南的山地溪流中。
(3). 蝾螈科:
3. 无尾目或蛙形目: (1)蟾蜍科:体形短粗,背面皮肤上具有稀疏
大小不等的瘰粒。耳旁腺大,能分泌蟾酥。
(2)蛙科:
黑斑蛙(田鸡、青蛙):成体70~80毫米,背部两侧各有 一条浅色背侧褶,背面为黄绿或深绿色,后端带 灰棕色,上面有数量不等的黑斑。吻端到肛部常 有一条浅色窄的纵脊线,腹面白色。
(5)姬蛙科: 中小型陆栖蛙类。头狭而短,口小,舌端一分叉。
• 花姬蛙,别名:犁头拐、三角蚂拐。 • 体小,25-30mm。背面粉棕色,两眼间有黑褐色横纹。体背面
有若干粗细相间的倒“V”形纹套叠。
三、材料与用具|:
• 蜡盘、剪刀、镊子、解剖针、乙醚、 大头针、细玻璃管
四、实验步骤:
(一)外形观察: 身体分头、躯干、四肢三部分。躯干末端
3. 呼吸系统: ① 口腔和鼻腔:蟾蜍呼吸时,空气由外鼻孔引入鼻腔,
再经内鼻孔入口腔。 ② 喉气管室:喉头向内通一粗短的管子,为喉气管室,
为高等动物气管之先导。 ③ 肺:一对薄壁的囊状物,结构简单,膨胀力大,表
面有丰富的血管。 用玻璃管插入青蛙的喉门,向里面吹气,肺会膨胀 起来。观察它内部的蜂窝状的肺泡和分布在肺泡壁上毛 细血管。 两栖类首次出现了声带,位于杓状软骨内侧。
• (1)由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不仅是脊椎动物 进化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唯一的一步。
• (2)陆地上的生活条件比水中要多样化,脊 椎动物只有登陆,实现水生向陆生转变, 才有可能向更高级和更多方面发展。
• (二)、水陆环境的差异: • 1. 空气中含氧量比水中充足。空气210mg/L,
水3~9ml/L。 • 2.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约1000倍)。 • 3. 水温较恒定,陆地上的温度变化大。 • 4. 陆地上的环境多样性大。
近背方为泄殖孔。
1. 头部: (1)眼、眼睑、瞬膜:
(瞬膜:无尾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所特有的一 种半透明的眼睑,又称“第三眼睑”。是 从眼内角上、下眼睑内面的粘膜皱襞伸 出,能向上方或作斜向运动,可以遮住 角膜,借以湿润眼球,却又不影响视线, 有保护整个眼球的作用。)
试压迫蛙的眼球,看能否下陷。
(2)鼓膜: (3)外鼻孔:有瓣膜。用硬塑丝或细铜丝插入鼻孔,
⑤ 胰脏:位于胃小弯与十二指肠之间的系膜上,为一不 规则分支状的淡黄色腺体。
⑥ 系膜:
• 两栖类口腔内有粘液腺,这是鱼类所没有的,但分泌物中不含酶, 只能用于湿润食物,不具消化食物机能。
• 蛙的眼球有帮助推动食物下咽的作用。因为蛙的眼球与口腔间没 有骨片相隔,当吞咽食物时,由于眼肌收缩可使眼球向口腔内突 进,以促使食物下咽。
(三)解剖: 将蟾蜍腹面向上放在蜡盘中,四肢用大头针固
定好。 1. 左手用镊子夹起青蛙腹部
的皮肤,右手用解剖剪按 图中1、2、3、4、5所示 方法剪开青蛙腹部的皮肤。 看皮肤内侧的血管分布。 (1沿腹中线偏左至口缘 后方,2、4为肩带、腰 带处)
2. 把皮肤与下面的肌肉剥离,并且翻向两侧 。 (蟾蜍皮肤下面具有淋巴窦 ,皮肤与肌肉很容易分离) 3. 同样方法,把腹部的肌肉壁剪开,并且剪断胸骨,
• 从个体发育上:蝌蚪生活在水中,经过发育变态 为成体,能上陆活动。说明了系统发生中所处的 中间地位。
• 在系统发生中:两栖类起源于古总鳍鱼(距今约 3.5~4亿年前),开创了脊椎动物登陆的历史,为 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陆生爬行动物是在两栖动 物的基础上发展演化来的。
• 2、两栖类的出现,标志着动物进化史上开始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
看看它的鼻腔跟口腔是否相通。 观察蟾蜍的呼吸时口腔底动作。
(4)前肢细短,四指,生殖季节雄性第一指基 部有瘤状突起,称婚垫。 后肢发达,五趾,具蹼。
(二)处死: 1. 乙醚麻醉: 2. 捣毁脊髓: 解剖针从枕骨大孔处插入,向前捣毁延髓,将针退
出,再向后插入脊髓腔中捣毁脊髓。待观察到蟾蜍两后 退蹬直,产生强直收缩即可
③ 子宫:输卵管后端薄膜状膨大部分,左右合一。开 口于泄殖腔背壁。
④ 脂肪体:一对。黄色,佛手状,位于卵巢前端。 ⑤ 毕达氏器:橙色球形器官。年轻雌蟾附着于卵巢与
脂肪体之间,为 退化的睾丸,成 年后退化。
(2)雄性: ① 精巢:一对。位于肾脏腹面,圆柱形灰色或淡 黄色。 ② 输精细管:为精巢内侧有许多细管,通入肾脏。 精子先经输精细管入肾脏,再入输 精尿管。 ③ 脂肪体: ④ 毕达氏器:与雌性相似,位于精巢与脂肪体之 间,终生存在。 ⑤ 米氏管:
(四)、观察: 1. 口腔: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 ①舌:口腔底部,前端固定,后端游离。(舌尖是否 分叉?) ②内鼻孔:一对椭圆形孔,位于口腔背壁,近吻端处。 ③耳咽管孔:一对,位于口腔背壁,上颌角附近,通 入中耳。 ④咽:口腔深处,通食道。 ⑤喉头:咽的腹面,为一圆形突起, 中央纵裂一孔为喉门。 口腔中有齿否?
把剪开的肌肉壁翻向两侧,再用大头针把肌肉壁固 定在解剖盘上 。 (剖开腹部肌肉时,注意避 开腹部正中线内部的腹静脉 ) 4. 在口角处剪断上下颌骨。
• 注意事项 1.用大头针固定青蛙的体壁时,应从外侧斜向45°
角方位插下。 2.沿腹中线略偏左的方向剪开腹部肌肉。剪刀头稍
上提,以免剪破腹部大静脉,刺破内脏,特别是 膀胱,而影响观察。 3.捣毁脑和脊髓时,可上下摆动青蛙的头部来确定 脊柱和头骨的交接处。凭手感判断解剖针是不是 插入椎管内,以此有效破坏青蛙的脑 和脊髓。
1. 总结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及不完善 性。
2. 解剖无脊椎动物与解剖脊椎动物的方法有哪 些不同,为什么?
•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 体内水分蒸发;
•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原脑 皮层);
•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 现了鼓膜和耳柱骨等。
• 二、不完善的地方:
• 1、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还不能将躯体抬高离 开地面。
• 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 • 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
1. 熟识蟾蜍的外形与内部结构,从而了 解两栖动物的一般特征。
2. 了解两栖类从水生到陆生的适应。
二、实验原理:
• (一)两栖类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地位:
• 1、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水中生活向陆上生活转变 的一个过渡类群。
• 从机能结构上:两栖动物既保留水生动物的许多 特征,又获得一系列陆生脊椎动物的特点。起着 承前启后,居于中间地位。
(三)、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 1. 要在陆地上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 2. 呼吸空气中的氧。 • 3. 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 4. 在陆地上繁殖后代。 • 5. 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的必要温度条件 • 6. 感觉和神经系统要适应陆地上复杂多变的环
境条件。
(四)、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 体形:蝾螈型、鱼型、蛙型。
4. 脊柱比鱼类有较大分化: 出现颈椎(寰椎)一枚 (使头部可上下运动); 荐椎一枚 (使后肢承受体重) 出现陆生四足类特有的胸骨, 无肋骨。
(五). 分类:
1. 无足目或蚓螈目: • 体呈蠕虫状,乍看似蚯蚓,无四肢和尾,由于长
期适应穴居,眼隐于皮下,眼鼻间有触突,体具 环褶360个左右,体背棕黑,体侧具一黄色纵带 纹。全长约380mm。 • 分布:云南西双版纳、广西、广东的部份地区。
• 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及不完善性:
• 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 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
呼吸等生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 2、成体用肺呼吸; • 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 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
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全解决; • 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 • 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因此,两栖动物分布狭窄,种类和数量较少; •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在高寒
地区很难生存。 •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还没有能彻底摆
脱水的束缚。
五、作业:
雌性仅具输尿作用,雄性兼具输精功能。 ③ 膀胱:位于泄殖腔的腹面,为充满液体的囊
袋。兼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 膀胱与输尿管不连通。 ④ 肾上腺:紧贴肾脏表面,呈橘黄色,
为内分泌器官。
6. 生殖系统: (1)雌性:
① 卵巢:一对。未成熟时淡黄色,成熟个体生殖时期 卵巢发达,里面充满黑色的卵。
② 输卵管:一对。乳白色长而迂曲的管子,前端膨大 呈漏斗状,为喇叭口。
• ④ 皮肤: • 蟾蜍的呼吸方式为咽式呼吸。
4. 循环系统: ① 心脏:
包括:静脉窦(在心脏的背面) 、动脉圆锥 (在心房的腹面)、二心房、一心室。
注意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缩的情况。 ② 脾:位于大肠前端肠系膜内的暗红色球状物。
5. 排泄系统: ① 肾脏:一对,暗红色,长而扁平。位于脊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