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蜡烛》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内容美: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主题;2.人物美: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二)难点3.情感美: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三、教学流程设计(一)明确目标:1.内容美: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主题;2.人物美: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情感美: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二)(内容美)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主题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
西蒙诺夫作为一个随军记者,在战地采访中收集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然后思考: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南斯拉夫老妇人)这位老妇人在文中做了哪些事情?【方法指导】:1.圈画法、概括法;【自学时间】:4分钟【明确】: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南斯拉夫老妇人)这位老妇人在文中做了哪些事情?(老妇人。
老妇人吃力地掩埋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战士的坟头。
)(三)(情感美)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自学指导二:【自学内容】:(1)让我们来借助课文分析一下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动我们的地方。
(2)老妇人是南斯拉夫人,她为什么要对牺牲的苏联红军奉献出自己母亲般的爱?【方法指导】:1.圈画法、概括法;【自学时间】:4分钟【明确】:(1)让我们来借助课文分析一下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动我们的地方。
为什么在老妇人出场后文章隔几行就写炮火?(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除了环境危险之外,老妇人的身体如何?(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一支结婚喜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1.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
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
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三、了解文体:战地通讯。
(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通讯的特点: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
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
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四、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回答)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的是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坟头。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案(新人教版) 课型:新授课时:2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主旨: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第三课蜡烛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蜡烛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四、教学方法点拨、自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李商隐-无题)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
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
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精彩开篇词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
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
古今中外,许多诗文都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不仅仅只是用来照明,它更多的是用来寄托某种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感知故事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利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珍爱和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里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契.(qì) 柯.(kē) 地窖.(jiào)匍匐..(pú fú) 精疲力竭.(jié) 永垂不朽.(xiǔ)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惊扰:惊动扰乱。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3.了解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50年出版了《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4.了解文体(1)通讯的特点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
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
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2019-2020学年(秋季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秋季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三、课堂提升
8、体验感悟: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字数不少于200字。
2、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时间分配
导课3分、自学15分、交流展示15分、小结2分、巩固5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jié()fú( )晓
揣在怀里()鞠 躬()
2 、理解词语
佛晓:
闪烁:
筋疲力尽:
名副其实:
颤巍巍: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章)第三课:蜡烛第1_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重难点
1、通过朗读、小组探究,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
四、课外延伸:
9、由蜡烛我们联想到哪些诗句或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应该用过蜡烛吧,你能说说除了夜晚以外蜡烛都在什么场合使用?(学生回答)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 为什一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自学指导
1、蜡烛象征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为和平而现出的生命;象征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学案新人教版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蜡烛》作者,是作家,其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会写这些词语。
拂()晓肃.穆()烧灼.()瓦砾.()迫.击炮()地窖.()鞠.()躬精疲力竭.()间.歇()腋.窝()匍匐..()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削晃颤堡4.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
精疲力竭.:名副.其实:永垂.不朽.:任选2和4中的3个(或3个以上)词语进行写话训练:5、利用工具书了解通讯(二)初读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事件,并理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
一句话概括:时间: 地点: 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赏析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一遍,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或你很喜欢?和同桌互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或喜欢的原因。
2.展示交流(二)探究思考,学习写法。
提问: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结写法:三、自我检测(一)、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1、(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案新人教版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学习用真实的细节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自读课文,由浅入深地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界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重点1.感受爱的光明、温暖与力量,体会侵略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增强学生为全人类负责的意识。
2.感受朴实语言的力量,探究细节刻画的内涵。
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启发式教学、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1.课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吧。
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也有烛光,我们来看看,那是怎么样的“蜡炬”。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文学奖。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意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扎在希腊的德军“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作战的局面,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并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渲,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读了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
全文就是在这样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
老妇人把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
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这里既有对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4.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5.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
作者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6.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
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1)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而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8.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感人的。
分析起来有四点。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细致的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从她摸出蜡烛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示了特别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
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9.老妇人是南斯拉夫人,她为什么要对牺牲的苏联红军奉献出自己母亲般的爱?她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帮助他们解放的苏联红军充满了敬意。
年轻的生命为了正义的事业牺牲在她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也为他们献出自己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10.本文以写人为主,为什么以蜡烛为题?它寄托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沉痛哀思,象征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爱,也象征着两国军民在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中结下的战斗情谊永不磨灭,永远流传。
此外,蜡烛还是本文的线索,它把文章的前后情节衔接了起来,使得文章脉络清晰,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蜡烛,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虽然它曾经给我们的先人带来过温暖,带来过光明。
课文中的蜡烛在温暖和光明之外,又多了一层象征意义——那就是深情,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深情。
蜡烛⎩⎪⎪⎪⎪⎪⎨⎪⎪⎪⎪⎪⎧⎭⎪⎪⎪⎪⎪⎬⎪⎪⎪⎪⎪⎫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桥、桥头堡(环境)炮火、牺牲(战斗)尸首、等待(结果)炮火连天环境险恶第二部分(第8~42自然段)⎩⎪⎪⎪⎨⎪⎪⎪⎧第一层(第8~11自然段):老妇人出场后的见闻第二层(第12~14自然段):老妇人欲出去掩埋尸体第三层(第15~26自然段):老妇人掩埋了烈士尸体第四层(第27~31自然段):老妇人点蜡烛悼念第五层(第32~42自然段):老妇人再次点蜡烛悼念第三部分(第43~44自然段)⎩⎪⎨⎪⎧蜡烛点在坟头上蜡烛燃烧不灭火焰不会熄灭国际主义精神常在以时间为顺序,以蜡烛为线索动作描写细腻生动是本文的最大特色。
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
例如第22自然段中“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
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第26自然段“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等等。
作者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非常吃力,然而她却如此的认真。
她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能够不顾自己的生死去掩埋那位素不相识的烈士,是红军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饱含着对烈士的敬意。
她之所以舍生忘我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是因为她对烈士有着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本篇课文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
作者通过对惨淡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地赞美了南斯拉夫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厚的爱,尽情地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情意。
本文故事情节虽简单,但是要求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路并非容易。
在设计教学时,我遵循阅读规律,将本文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上,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了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评论人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