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语言

模 因论视 角下的 网络语言
…
5 1
【 要】 摘 当今社会科 学技术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和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就可以证明 这一点。如今 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 了人们社会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 了一些改变,也带 来 了一 种新 的语 言 形式 :网络语 言 。本 文将从 模 因论 的 角度 来解 析这 一语 言 现 象 。 旨在 为在 网络 时代 研 究人 们 交际 言
分类和特点进行的 ,对它 的形成和传播却缺乏研究 。本文将 从模 因论的角度解析 网络语言 的形成 和传播 。从 而为网络时 ‘ 代的交际言语 行为提供 一个新 的研究视 角。
‘ 因作为文化基 因, 模 靠复制 、传播而 生存 , 语言是 它的 载体之一 。模 因有利 于语言的发展, 而模 因本身则靠语 言得 以复制和传播, 可见模 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 的关系 。 何 自 ”( 然 ,20)人类 的语 言之所 能够流传到今 天是模 因作用 的结 05 果 。因为人类语 言也 是通过不断地模仿 ,复制得 以传播 和流 传 的。如果语言不再被模 仿和复制 ,那么它就可能消亡 。我 们可 以说 “ 语言 本身就是 一种模 因 ,模因也寓 于语言 当中” ( 自然 ,20 )根据模因论 ,语言模 因可 以分为两类 。一种 何 07
让人有所联想 ) 、同构异义横 向嫁接 ( 例如 《 大话西游 》就有 彩票 版等 ) 。
பைடு நூலகம்网络语 言 中的模 因
网络语 言作为一种 语言变体 ,在其形成和传播 的过程 中 也是离不 开模 因的。下面我们就从语言模 因的基 因型和表现 型分别来解析一下 网络语言 。
1 基 因型模 因 . 网络语言 中有很多是基 因型的。网民们对待 同一事物或 现象有着多种称 呼。我们在 前面已经提过。我们仔细观察就 会发现在 网络语言 中的相同信息异型传递通 常是使用得谐 音。
用模因论看网络语言

用模因论看网络语言【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的魅力越来越大,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让人目不暇接,一些搞笑幽默,朗朗上口的词语句子在青少年中迅速传开。
从语用学的角度,我们不难看出,正是模因论的功效造就了这些流行的网络语言。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因论对一系列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的分析,说明模因论的重要性。
【关键词】模因论;网络语言;模因论的重要性0 引言1)模因论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探讨模因的概念和传播,并且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模因是指一系列的文化理念,符号或实践,通过文字,语音,手势,仪式或其他可模仿的现象从一个人的思想传播到另一个人。
模因用了与基因相近的发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
我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Tarde Gabriel 在其书The Laws of Imitation(《模仿的法则》1890年)中提出:社会交际起源的所有相似物都是各种模仿形式直接或间接的结果,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模仿是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本原则,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而英国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在1976年出版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进化的单位meme。
之后英国著名学者Susan Blackmore 也在著作The Meme Machine中提到说把模因看作是和基因等价的复制因子,模因之间相互竞争着,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另一本书、另一个对象之中,这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心理结构。
20世纪末逐步形成了用模因解释文化进化的新领域。
2)网络语言语言的本质是帮助人们更好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彼此的需求与愿望,语言的发展也是根据人们需求的发展与转变日趋形成的。
以模因论视角浅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

以模因论视角浅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汉语言文学以模因论视角浅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摘要:网络流行语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而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
它的广泛使用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强势语言模因推动的结果。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强势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复制,并且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模因语言变异一、模因与模因论简述模因论(memetics)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基础上对文化进化规律进行阐释的一种新理论。
它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
“模因”(meme)是模因论中的一个核心术语,它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的(何自然,2009)。
众所周知,基因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它能够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而模因正是基于“基因”一词仿造而来。
模因被认为是一个复制品,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社会观念或人类行为都属于模因。
我们也许无法明确指出模因到底是什么,但当模因现象产生时,我们能明确地知道是模因作用所导致的。
(何自然,2005)二、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强势模因网络流行语兴起时间并不长,但却具有波及范围广,流传时间长,影响力大等特点。
从模因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是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强势模因。
并不是所有的模因都能成功传播。
一些模因首先引起注意,然后如实准确地被记忆并从一个人的大脑中传播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而这种传播行为在后来又不断地出现,原来的模因就会传播到更多人的头脑中,我们称这种模因为强势模因。
而有些模因仅仅只被复制过几次就消失了,这种模因则是弱势模因。
成功的模因都是强势模因,它们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复制的忠实性”三大特征。
网络作为现今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在模因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为模因的大量复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摘要:真香,网络流行语,用来调侃那些对某事从拒绝到喜欢的言行不一,出尔反尔的行为。
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真香”的复制與传播过程,探讨其成为强势语言模因的原因,以及对流行语模因进行文化分析。
关键词:模因论;网络流行语;真香“真香”一词最早出自湖南卫视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记》。
在节目中,城市主人公王境泽初到农村家庭时撂下狠话:“我王境泽就是饿死也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
但几小时后王境泽饥饿不已只能在农村家庭吃饭,边吃还边说“真香”。
配合前面他自己说出的狠话,喜感度顿时爆棚。
节目播出后,网友们制作了各类表情包并配上文字,在网络媒介上广泛使用,同时还衍生了一系列相关词语,例如,真香定律,真香警告,真香现场等,使得“真香”一词爆红网络,成为201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
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相传下来。
meme一词最早出现在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道金斯指出,模因可以称为生物基因之外的又一种复制因子,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它像基因那样得到继承,可以更好的解释文化进化现象,为人类进一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因此,任何语言通过模仿被复制和传播也可成为模因。
网络流行语正是如此,通过网络媒介的广泛复制与传播,成为最常见的语言模因。
布莱克摩尔(Blackmore1999:58)说过,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和“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两种方式。
表现型模因指根据交流需要对特定的信息模式和固有的语言结构进行灵活的改动,根据表达需要填入不同文字内容的模因。
例如流行语“一言不合就xx”、“没想到你是这样的xx”等都属于表现型模因。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语言LANGUAGE网络流行语,又称网络热词,是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网民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生动形象、有趣,往往围绕着一些社会热点,越来越风靡,受到网友的追捧。
语言学家桂诗春教授曾说:在生活中通过模仿而传递的文化因素比比皆是,从“文革”的红卫兵运动到如今的媒体炒作都是其体现。
随着汉语的影响力扩大,有些中国的网络流行语还被创造了英语形式,进入了英语词典,如“给力”(gelivable)、“土豪”(Tuhao)等。
以往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从模因论的角度阐释也是近些年来的探究热点。
1 模因论1.1 何为模因Memes一词是在1976年由英国动物学家理查·道金斯(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创造的。
在Blackmore的著作《谜米机器》(The Meme Machine)中指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以被称为meme。
我国学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年将memes翻译为“模因”。
模因(meme)与基因(gene)的发音相似,表示“基因相同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指文化基因。
模因论 (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并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
这一研究成果可谓是生物学与语言学的“跨界”。
自从这一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就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1.2 模因的复制和传播D a w k i n s认为模因库中的模因作为复制因子(replicators),从一个宿主的大脑传到另一个宿主的大脑,语言、书本和网络也是传播的媒介。
当然,这种“复制”不都是完全“克隆”,而是形式和内容相似,不乏交际人的创造和改良,因此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影响,还会有宿主意图和语境两个方面的影响。
人脑中的信息只有在被“触发”,即复制、加工和传播之后才算是模因,在这一过程之前只能算是具有模因潜势的元表征信息。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社交媒体、聊天软件还是网络直播平台,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
最近备受热议的网络流行语之一便是“真香”。
这个词汇源自于游戏领域,一时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真香”热潮。
那么,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究竟是什么让这个词汇在网络上如此流行呢?模因论认为,模因是可以在人类之间传播、演化和改变的文化单位。
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模因,其具有传播迅速、影响深远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模因论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真香”的流行原因。
网络流行语“真香”最早起源于游戏领域,特指游戏中的某些特殊情境或某一类型的游戏。
后来,这个词汇被逐渐引入到了社交媒体和聊天软件中,成为了广泛使用的网络流行语。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真香”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符号意义。
网络流行语“真香”具有一定的社会符号意义。
模因论认为,模因的传播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和认可。
在当下社会中,“真香”这个词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一致的。
当代年轻人喜欢通过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而“真香”恰好符合了他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赞美。
这个词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开来,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网络流行语“真香”的传播还离不开互联网的特性。
互联网的高度互联性和可传播性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快速传播和分享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而网络流行语正是适应了这种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得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开来。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网络流行语“真香”是近年来在中国网络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热词之一,它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真香”也是一种成功的模因,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同时也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
尽管“真香”这个词的含义并不复杂,但它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态度。
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人们常常需要通过文字或表情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真香”这个词能够简洁地表达出某事物给人带来的满足感和喜悦,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
这种简洁有效的表达方式符合了人们追求即时满足感的心理需求,使得它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首选。
网络流行语“真香”还通过与其他元素的结合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模因的传播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它还会融合其他元素,如图片、视频等,进一步放大了它的影响力。
“真香”这个词经常会与表情包、搞笑图片等搭配使用,让人们在看到这些相关的内容时更容易与“真香”这个词产生关联,并且更容易记忆和传播。
这种与其他元素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模因的形式,也增加了它的吸引力和娱乐性,进一步推动了“真香”这个词的传播。
网络流行语“真香”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是一种成功的模因。
它简洁准确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态度,满足了人们追求即时满足感的需求;它在网络传播中的迅速传播速度和与其他元素的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由于模因的传播特性和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渠道,网络流行语“真香”能够快速地在网络上流行开来,并且持续产生影响力。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定时间、特定社交圈内产生、传播并被广泛使用的语言符号。
它们多是某个事件、人物、现象的缩影,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
在这有一句被广大网友频频使用的网络流行语——“真香”。
“真香”,最初来源于中国大陆的网络文化,它的使用场景多是在品尝美味食物或者享受某种愉悦体验时。
随着使用者的增加和流行度的提升,“真香”逐渐渗透到了更广泛的社交场景中。
“真香”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迅速流行并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与模因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模因论起源于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提出了“模因”这一概念,指代的是一种可以在人类思维中传播并产生影响的符号、信念或习惯。
模因通过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过程,不断演化和变异,最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
网络流行语便是一种具体的模因,它们在网络上迅速传播,通过无数网友的传播和模仿,不断变异和丰富,最终成为了大家熟知的词汇和符号。
在“真香”这一网络流行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模因的特征。
“真香”具有非常明显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只需在社交网络上出现一次,很快就会被大家广泛传播和模仿。
大量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形成了模因的传播网络,促使“真香”在数小时内便得以传播到千家万户。
“真香”表达的情绪和情感是大家都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它能够快速地引起共鸣。
当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别人用“真香”形容一种美好的体验时,他可能也会立刻产生共鸣,并复述这句话,由此推动了模因的传播,形成了爆炸式增长。
“真香”本身具有足够的可塑性和变异性,它可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和语境,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变种和变体。
在这样不断的演化和变异中,模因得以持续地传播和保存,形成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文化现象。
除了以上的共性特征,作为网络流行语,“真香”还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传播途径。
“真香”的流行离不开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和社交媒体的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作者:李佳慧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5期
摘 ;要:真香,网络流行语,用来调侃那些对某事从拒绝到喜欢的言行不一,出尔反尔的行为。
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真香”的复制與传播过程,探讨其成为强势语言模因的原因,以及对流行语模因进行文化分析。
关键词:模因论;网络流行语;真香
“真香”一词最早出自湖南卫视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记》。
在节目中,城市主人公王境泽初到农村家庭时撂下狠话:“我王境泽就是饿死也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
但几小时后王境泽饥饿不已只能在农村家庭吃饭,边吃还边说“真香”。
配合前面他自己说出的狠话,喜感度顿时爆棚。
节目播出后,网友们制作了各类表情包并配上文字,在网络媒介上广泛使用,同时还衍生了一系列相关词语,例如,真香定律,真香警告,真香现场等,使得“真香”一词爆红网络,成为201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
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相传下来。
meme一词最早出现在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道金斯指出,模因可以称为生物基因之外的又一种复制因子,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它像基因那样得到继承,可以更好的解释文化进化现象,为人类进一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因此,任何语言通过模仿被复制和传播也可成为模因。
网络流行语正是如此,通过网络媒介的广泛复制与传播,成为最常见的语言模因。
布莱克摩尔(Blackmore1999:58)说过,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和“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两种方式。
表现型模因指根据交流需要对特定的信息模式和固有的语言结构进行灵活的改动,根据表达需要填入不同文字内容的模因。
例如流行语“一言不合就xx”、“没想到你是这样的xx”等都属于表现型模因。
基因型模因指完全照搬特定的信息模式和固有的语言结构模因;如使用各种引文、口号、经典台词、名言等等。
网络流行语中如杠精、佛系、土味情话等都属于基因型模因。
而本文讨论的“真香”则是属于典型的基因型模因。
那么,语言模因是如何形成的呢?海利根(1998)在《一个模因的成功取决于什么?》一书中探讨了模因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往往要经历的四个阶段。
同化:海利根认为成功的模因应该能够“传染”它的宿主,进入宿主的记忆里。
被呈现的模因要得到同化,就必须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
记忆:模因复制的第二阶段是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
模因存在的时间越
长,被复制的可能性就越大。
表达:模因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这个过程就是表达。
传播:某个表达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需要具备看得见的载体或媒介。
因此,网络流行语模因“真香”的复制和传播也要经历这四个阶段,网络流行语模因首先要寻找新的宿主,感染尽可能多的人并进入宿主的记忆;还必须在宿主的记忆中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一旦模因长期存留在了宿主的记忆中,就需要选择载体将记忆中的东西实体化;接下来被实体化的模因就进入传播阶段了。
(1)同化:“真香”这一语言本身是一个很普通的词语,突然在网络媒介上频繁出现,必然引起广大网友的好奇心。
于是在社交账号上发起提问,甚至去回看此期节目。
最后接受这是一个新的网络词语,用来调侃下定决心绝不做某事但出现反转的情况。
(2)记忆:网络新词“真香”在社交媒介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逐渐加深记忆。
(3)表达。
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的新奇,为了追赶潮流,大家在遇到适合的语境时会纷纷使用新词。
(4)传播。
网友们通过文字、图片、表情包、甚至视频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使用和传播网络新词“真香”,使得“真香”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在网络上日益活跃。
网络流行语“真香”通过这四个阶段并且在于其他模因的竞争中依然保存下俩,从而成为成功模因,也就是强式模因。
所谓强式模因,主要指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被大量复制广泛传播,在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上持续存在时间较长的模因。
强势模因的特点有:(1)顺应性。
即顺应语境和社会交际大环境。
网民在交流时会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流行语,同时也符合整个网络文化大背景。
(2)语言经济性。
人类语言交流自古就遵循“经济原则”,用最少的话来表达最大的信息量,节省时间,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网络流行语的简缩就是为了顺应网络交流的需要。
(3)实用性。
新的语言信息的产生源于社会交际的需要,只有实用性强的语言信息才会被大众接受,并不断地模仿、复制和传播。
流行语“真香”能够成为强势模因,也正是具备这些特点。
“真香”这一词,从字面上来看简洁明了,醒目新奇,很容易进入宿主的记忆,便于广泛传播。
了解它所表达的含义后便觉得形象直观,时尚风趣,易于被广大网民接受。
在日常聊天中,如果双方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那么交流起来就十分默契和便利。
“真香”从网络上流行到社会生活中,大家遇到此类情况就会想起“真香”这一词,为日常调侃提供了丰富有趣的语料。
同时一个成功模因还具备以下特点:“实用性:语言信息实用,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可以使用的;合理性:语言信息表达出来的意义合理;时尚性:语言要有时代气息;权威性:语言信息从拥有权威、名望、魅力的人士和其他有影响力的人口中说。
”“真香”源自湖南卫视的一档真人秀节目,湖南卫视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平台,其次流行语的传播必然少不了名人的助力。
著名歌手朴树在一档叫做《奇遇人生》的真人秀节目中,嘴上说着不喜欢骑摩托,在被迫骑上一辆哈雷后,却兴奋不已。
前后反差很大的表现让网友们觉得甚是可爱朴实,一时间登上微博热搜排行榜第一。
网友们纷纷表示“真香”警告。
这就是名人效应,在流行语中,他们就是“权威人士”。
“真香”本义是形容某种气味好闻,现在是用来表示对某事的喜爱,十分合理。
同时实用性也非常强。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某事有些误解或先入为主的偏见,但实际接触之后却大为改观。
由
于其实用性和表达的合理性,“真香”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
作为一个语言模因,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地被模仿、复制和传播,正是因为它符合成功模因的种种特点,它是一个真正的强势模因。
流行语模因属于语言模因的一种,它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互联网极度发达,网络交流普及甚广,语言文化的发展必须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因此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网络环境的特性也使得凡是被大众同化的模因往往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开来。
同时,社会文化和群众的心里诉求也影响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改变,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也影响着网民对于网络流行语模因的选择取向。
例如“锦鲤”,锦鲤本身是一种高档的观赏鱼,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鲤鱼代表了富贵吉祥,锦鲤在中国素来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和“年年有鱼”的美好祝福。
“锦鲤”成为流行语的来源是最初网上出现一张锦鲤的图片,网友配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于是大家出于对好运的渴望,纷纷转发,因此引起了一阵锦鲤热潮。
我们现在常说的锦鲤成了一种网络流行词,是吉祥幸运的象征,网友常常通过转发锦鲤图片求好运。
这一现象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寄托和盼望,“锦鲤”的流行正是这种心态的外化。
网络流行语模因生成速度快,传播广,以其丰富的语义和形象的表达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时尚用语。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反映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价值取向的变化和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文字词汇系统,同时又以全新的、奇特的、随意的构词方式挑战着我们传统的语言系统,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种影响。
本文通过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真香”,试图让人们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强势模因的成因,对流行语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的使用流行语。
参考文献
[1] ;道金斯著,卢允中、张岱云译.自私的基因[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