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推荐2019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是汉魏晋诗歌中的第一篇。
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可见,恰到好处的朗读诗篇和鉴赏独特的表现手法是领略诗歌特色,感受诗歌情趣的关键。
《涉江采芙蓉》一诗,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是“深衷浅貌”,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
我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以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再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发掘浅近的文字之下深沉隽永的情感。
而在还原画面时嵌入对诗歌多重视角的解读,让学生对本诗深沉隽永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体会诗歌的美。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3.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教学重点: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相继走过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今天咱们继续沿着诗歌这条绵长的河流,走进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创作最终成熟的《古诗十九首》。
(二)把握常识作品介绍:《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太子萧统的《文选》。
这些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
多游子、思妇的题材。
语浅而情深。
2.作品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赞《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解读文本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并注意屏幕中加红色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wèi,赠送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研究性学习:(1)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思考。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朗读诗歌的心得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诗歌中的某一问题,准备下一节课的全班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和背诵的情况,以及读后感的质量和深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涉江采芙蓉》教案2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与背诵;(2)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3)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解读;(2)诗意境的感悟;(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的意境和情感;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3. 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文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内容,理解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意境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感悟。
4. 欣赏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体会意境美;(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3)拓展学习:介绍类似诗文,进行比较阅读。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文中的思念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心得;(3)引导学生将思念之情融入日常生活中,关爱家人和朋友。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 】

《涉江采芙蓉》《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教师的自主性非常大。
本课虽然只要求了解,但是难度并不小,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
同时汉魏晋时期的诗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诗歌风格、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忽视。
【知识与能力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两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2鉴赏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独特方法。
1、多媒体课件;2、在完成对课文的批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对课文进行初步背诵;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屈原与楚辞。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一)导入新课(二)展示目标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把握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1.要求学生借助《优化探究》P45——P46“自主学习导航”了解作者及背景。
2.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3.朗读《涉江采芙蓉》并借助材料翻译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一)诵读诗歌1.诵读活动。
A.指定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B.教师范读。
C.集体朗读。
2.诗意讲解:要求学生先翻译诗歌内容,教师再点拨讲解。
3.诗歌结构及情感分析:情节艺术手法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自问自答(设问)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动作细节(还顾)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联想想象(黯然消魂)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第 2 页第 3 页3、集体感情朗读。
四、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学生思考问题探究。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其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认为呢?明确:抒情主人公可以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游人思乡怀人。
大家知道,在古代“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文人多借此喻志。
加之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使文人士子为了理想和仕途,远离故乡和亲人,踏上了漫长的的征程。
前途未卜和路途的劳顿使士子们像一只候鸟,对家的思念更增添了内心的煎熬,离家逾远,思念愈深,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想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思念故乡、亲人的心痛。
女子思夫。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古诗中有好多内容就是表达这个的,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莲曲》。
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暗关着“夫容”;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指男子出门在外,故此推知应是女子。
2.诗句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
夏秋之交,荷花盛开。
风和日丽,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湖泽之上,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开始了,这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几枝娇嫩红萤可爱的莲花,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这正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也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让人心醉。
第 4 页加上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嬉戏、欢笑声。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古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宝宝、香车,而是一枝花或一棵芳,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花香草娇嫩美丽,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常常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热烈的爱情。
在传统文化中,不送金银,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珍惜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由欣喜到忧伤的情感变化2.借助想象和口头作文,把握诗歌意境3.借小组讨论,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教学重点难点】1.诗歌跳跃性含蓄性的把握(抒情主人公的角色变化,以及“涉江”“兰泽”“还顾”等词所蕴含的深意)2.想象的训练【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李清照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句话把思念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同类型的思念诗。
二、诵读、释义1.请学生默读,注意课本中的注释2.检查字词理解请一学生读“采之欲遗谁”句,正音,“遗”读“wèi”。
“遗”的意思:赠送“远道”的释义3.抽查学生朗读,学生评价4.老师指导(预设,如果学生评价能分析到最好)①全诗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忧伤”②是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忧伤”的?从哪里开始转变情感?“涉江”两句是欣喜的,“采之”两句转变情感,变为“失落”,之后伤感情绪越来越重。
整首诗情感的变化是“欣喜——失落——忧伤”,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体现出这种情绪的变化。
5.学生再读。
(每4小组为一组朗读,比比看,哪个组读得更好)三、想象画面,把握意境1.指导想象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幅幅的画面,比如他归家后的生活场景,我们会想象“榆柳”是如何遮蔽房屋的,而“桃李”又是如何摘种在房前的。
我们会想象村落是如何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想象炊烟是如何袅袅升起的。
《涉江采芙蓉》一诗只有8句话,更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去构画场景,这样才能深入诗歌,体会到诗歌的味道。
2.学生想象要求学生闭目想象1分钟。
3.学生展示想象结果(抽三四个学生回答即可)4.老师指导纠正学生想象不合理之处。
要注意的地方:“江”可能学生会想象成小溪流、小池塘。
“兰泽”可能学生理解成“湖泊”。
注意字词“还顾”“漫浩浩”中隐含的情感,注意“离居”中流露的愁怨。
5.学生再读诗歌。
四、品味探究1.采芙蓉为什么要涉江?难道不可以就近采摘吗?学生可能会分析到“芙蓉”意象含义。
2019-2020年高一语文2.7《涉江采芙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一语文2.7《涉江采芙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一一《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出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对于《诗经》的四言,五言诗虽只增加了一个字,但诗歌的音韵、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习此诗,对于学生了解诗歌的演变是有帮助的,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因此,它十分重要。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可在课前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一、导入新课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
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
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