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9.18《红高粱罗汉大爷》-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9.18《红高粱罗汉大爷》-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亲路上,把轿头余占鳌领着轿夫们起哄颠轿。行至青杀口,高粱
地里杀出劫道人,余占鳌送他上了西天,我奶奶遂对他有了好感。

三天后奶奶回门,又遇蒙面人,原来是救她一命的余占鳌。
两人激情迸发,在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作天地之合。从此他就成
了我爷爷。几天后奶奶回来,李大头被人杀了,奶奶留住众伙计,
开始主持酒厂。我爷爷酒醉后被扔进空酒缸,恰好这时土匪秃三
可编辑ppt
1
红高粱 罗汉大爷
可编辑ppt
2
学习目标
• 1.掌握作者及《红高粱》的 相关知识。
• 2.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 环境描写的特点,深入理解 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编辑ppt
3
走进作者
• 莫言(1955年2月17日- ),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
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他自1980年代
可编辑ppt
9
自学指导语
•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1.“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 2.课文是如何刻画罗汉大爷的形象的? • 3.罗汉大爷逃生后,为什么又回去拉骡
子?为什么最后又铲倒骡子?
可编辑ppt
10
自学检测
1.“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 ①“我”是一个隔了大半个世纪的事后叙述 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形成一种断裂又共时 的生命感受。
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
“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
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
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
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觉世界,天马行空般
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教学设计

《红高粱》之《罗汉大爷》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莫言及《红高粱》的相关知识。

2.简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能力目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理解小说主题,探究中华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导入莫言在《红高粱》献词中这样写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莫言在献词的最后一句以祭文的形式,用被酱油腌透了的心,祭奠祖宗,他是在为已经丧失了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名利中卑微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

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莫言的《红高粱》。

一、作者莫言简介莫言(1956~),原名管谟业,当代作家。

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

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

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的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

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

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

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

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8课 《红高粱》——罗汉大爷 课件1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8课 《红高粱》——罗汉大爷 课件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 12 岁 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 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 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的辽阔炫丽空间。它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爱就 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唤起了人们 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 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
1.节选前 节选部分前的情节 ( 第一节 ) :土匪司令余占鳌 ( 我爷爷 ) 带 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的高粱地里等待伏击日 本鬼子的车队。 2.罗汉大爷——节选部分。 3.节选后 节选部分后的情节 ( 第四节 ) :余占鳌等人在公路边埋伏; 追叙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日队伍 ( 国民党系统的冷队长 ) 一起喝掺有罗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盟誓,为罗汉大爷报仇, 打日本鬼子;再追叙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子活活剥皮杀害的。
皮鞭下,他忍气吞声,对拿着抽人藤条的监工心存恐 惧。罗汉大爷在逃跑的中年人的激励下,鼓足勇气逃 脱了牢笼。当他为那两头忘恩负义的骡子而激荡起复 仇的火焰时,他已经完成了一次人格的提炼和升华。 罗汉大爷的倔强在他对骡子处以惩戒时表现得淋漓尽 致,他的血性男儿的秉性得到了充足的刻画,这是一 次人格在危难中的精神洗礼。罗汉大爷用自己的行为 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从而完成了自身由懦弱到奋争的 真正成长。
过上安宁而自由的生活。为救回两头骡子而被骡子踢 伤,他愤怒地举起铁锹向骡子铲去,怒骂着“畜生! 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 国的狗杂种!”这充分体现出了他不屈不挠、疾恶如 仇的性格。
在《罗汉大爷》这一选文中作者是如何刻画“罗汉大 爷”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环境烘托,凸显人物弱点。罗汉大爷是个普通的 农民,当日本人要牵走东家的骡子时,罗汉大爷表现 得低三下四、卑贱低劣,毫无男子汉的刚猛之气。罗 汉大爷太过软弱,在日伪的枪口下,他敢怒而不敢言, 被人骂做“老混蛋”也“一气不吭”;当日本人要他 牵骡子走时,他也只能选择屈从。这哪里有一点英雄 的样子?罗汉大爷的弱点因为有环境阴冷的基调而变 得可信,也与后文罗汉大爷的反抗形成充分的对照。 情节暗示,强化人物成长。罗汉大爷在监工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第九单元 第18课 《红高粱》——罗汉大爷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第九单元 第18课 《红高粱》——罗汉大爷

2.监监国.工子监.jiānjiàn 4.栅栅栅..栏极szhhāàn
二、写准字形
qiū楸 树

1.铁qiāo锹
qiǎo愀 然
膨zhànɡ胀 3.
zhǎnɡ涨 潮
(选自金元浦、杨茂义《读者:文学的上帝——接受美学 与文本解读》,载《文学新思维》下卷,江苏教育 出版社 1996 年版)
《红高粱》中的人物 豪爽直率、朴实中带着野性——我爷爷 “我爷爷”是一个血性汉子。他虽然鲁莽但是真诚,豪爽直 率,朴实中带着野性,粗犷中藏着细腻,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他的男子汉形象成了一种新的标志。他为母亲的不贞而杀了母亲 的和尚情人,说明他有强烈的道德观,他为爱情而杀单家父子, 又矛盾地表现出他挣脱道德束缚、自私自利的一面:“谁是土 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的大英雄。” 激烈的陈词 体现了他豪气万丈的爽直;面对亲叔叔余大牙奸污玲子姑娘的事
文学史评《红高粱》 传统的小说制作都有一定的路数,其中一条就是对某些固 定主题和模式的重复。因而,在对小说的分类中,人们往往用 爱情小说、战争小说、武侠小说、黑幕小说等专用术语来确定 小说的性质。这种情形意味着小说创作总是在重复过去同类性 质小说的模式,并由此花样翻新,讲述着本质相似内容不同的 故事,从深层意义上说,创作就是一种变相的复制。《红高粱》
[明确] 小说的文本和县志(也是作者虚构的),哪个叙述是 “事实”呢?作者虚构了两种“事实”让读者评判,为了什么 目的呢?当然作者是偏向文本的“事实”的。县志的陈述,是 对革命战争以及其中人物传统的“定义”,是历史教科书似的 “事实”。而作者却要颠覆这样的“事实”,颠覆以往对“战 争”“英雄”的“定义”,从战争的微观舞台——民间的视角, 建构自己的叙述与评价体系,还“战争”“英雄”本来的面目 (当然这样的“面目”也是作者自己的判断)。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9.18《罗汉大爷》ppt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9.18《罗汉大爷》ppt课件

答案 léi/lěi/lèi diào/tiáo hú/hù/hū qiáng/qiǎng/jiàng zháo/zhāo/zhuó
2.辨形组词 掂 惦 踮 楸 锹 愀 揣 惴 湍 拆 柝 折 截 戳 戮
答案 hū tuó kuí jì ng yòu qiū guā liù zhou kē jiā
(2)多音字 累 强 累 赘 . 积累 . 劳累 . 坚强 . 勉强 . 倔强 . 调 着 调 虎离山 . 调 整 . 着 火 . 着 数 . 着 重 . 糊 糊 涂 . 糊 弄 . 糊 墙 .
(5) 有些事,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 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 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明知没路了,却还在 前行,因为习惯了。 (6) 怕被伤害的人,永远抓不到真正的幸福; 怕伤害别人的人,永远都会被别人有意无意 的伤害。 (7)碎了一地的诺言,拼凑不回的昨天。 (8)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 人也闯不进去。
高中语文·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
第18课
《红高粱》
——罗汉大爷
《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篇奇 作。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形 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 无边无际的高粱地红成汪洋的血海,血海中, 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剐的血腥,有土匪 的出没,有英勇的伏击。 《红高粱》是以平民为主角的另类英雄传 奇,作者笔下的英雄并不是高大威猛、令人 无限敬畏的主体英雄,相反,他身上却有着 太多的人性弱点,因为他的平凡和普通,我 们感到了真正的英雄其实是与我们一样的, 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罗汉大
微感言:
莫言名句 (1)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它若 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 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2)一个人会落泪,是因为痛;一个人之所 以痛,是因为在乎;一个人之所以在乎, 是因为有感觉;一个人之所以有感觉,仅 因为你是一个人!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件(中国小说欣赏)第9单元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件(中国小说欣赏)第9单元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 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 至读《新华字典》。1976年8 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 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 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
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点zhuì缀Βιβλιοθήκη è 鳄 鱼 è 鄂 博 上 è 腭
惊è 愕
3.解词义 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摇摇摆摆的样子。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
钝或漠不关心。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吃里扒外: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 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4.辨用法 (1)收集 搜集 收集 废旧物品,大搞综合利用。 ①废旧公司________ ②为了了解敌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 ________ 搜集 情报。 提示:二词都有把东西集合起来的意思,但“收集”只 是使聚集在一起,而“搜集”还有到处寻找、搜罗的过程, 然后才聚集在一起。
(2)终身 终生 终身 大事。 ①婚姻是一个人的________
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的高粱地里等待 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罗汉大爷》:(见节选) 节选后:节选部分后的情节(第四节):余占鳌等人在公路边 埋伏;追叙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日队伍 (国民党系统的冷 队长)一起喝掺有罗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盟誓,为罗汉大爷 报仇,打日本鬼子;再追叙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子活活剥皮
【分析】
性格特 点 具体分析
说他诚实忠厚、勤劳耐苦,是因为他是“我家”的老 伙计,多年来一直为“我家”不怕苦不怕累地干活。 诚实、 “这是东家的牲口,不能拉。”“你珍贵着使唤,这 忠厚 两头骡子,是俺东家的。”这些话表现了他对“我家” 的忠心耿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罗汉大爷》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罗汉大爷》优质教学设计

《罗汉大爷》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和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更侧重文学作品的欣赏阅读,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运用,同时重视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教材分析《红高粱》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时期小说。

《红高粱》以抗战初期山东高密的一个小山村为背景,叙述了一部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侵略的苦难历史。

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苦难,更是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粗犷豪放、顽强拼搏、热爱祖国的品质,同时也讴歌礼赞了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赞扬了我们的人民战胜苦难的精神,呼唤美好的新生活。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的献词中写道:“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让那些已经丧失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功利中卑微地苟活着的人们羞愧吧!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必修课程的学习积淀,已经具备了欣赏小说的基本能力和素养,《罗汉大爷》这篇小说被安排在“烽火岁月”这一单元,意在通过罗汉大爷这一可歌可泣、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让学生认识并继承发扬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所以这篇小说的学习我把对小说三要素的把握渗透在了全新的教学设计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落实小说三要素,深入理解小说主题思想,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在实现“中国梦,我的梦”的征程上更奋然而前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知识链接内容,了解莫言的创作特色、文学成就及其《红高粱》的主题思想。

2、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梳理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赏析主要人物形象。

3、通过朗读走进文本,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感知主要人物形象。

2019版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2019版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红高粱》罗汉大爷(对应学生用书P92)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确凿.(z áo) 2.袒.露(t ǎn) 3.血痂.(ji ā) 4.痉.挛(j ìng) (二)多音字1.畜⎩⎪⎨⎪⎧ 畜.生ch ù畜.养x ù 2.监⎩⎪⎨⎪⎧监.工ji ān 国子监.ji àn 3.嚼⎩⎪⎨⎪⎧ 嚼.东西ji áo 咀嚼.ju é倒嚼.ji ào4.栅⎩⎪⎨⎪⎧栅.栏zh à栅.极sh ān 二、写准字形 《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篇奇作。

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形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

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写作目的也很明确,在小说结尾处作者表示:“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描写了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

无边无际的高粱地红如血海,血海中,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剐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没,有英勇的伏击。

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

后来有人惊叹地评价,《红高粱》把抗日题材“拖出了困海”。

不仅如此,《红高粱》还为我国当代的“战争文学”拓出了一条新路。

节选部分前的情节:土匪司令余占鳌(“我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的高粱地里等待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节选部分重点表现的是罗汉大爷从忍气吞声、沉默温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转变为一个愤怒、仇恨的反抗者的故事。

节选后的情节:余占鳌等人在公路边埋伏,追述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日队伍(国民党系统的冷队长)一起喝掺有罗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盟誓,为罗汉大爷报仇,打日本鬼子;再追述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子活活剥皮杀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对应学生用书P92)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确凿.(z áo) 2.袒.露(t ǎn) 3.血痂.(ji ā) 4.痉.挛(j ìng) (二)多音字1.畜⎩⎪⎨⎪⎧ 畜.ch 畜.x 2.监⎩⎪⎨⎪⎧监.ji ān 国子监.ji àn 3.嚼⎩⎪⎨⎪⎧ 嚼.ji áo 咀嚼.ju倒嚼.ji ào4.栅⎩⎪⎨⎪⎧ 栅.zh 栅.sh ān 二、写准字形1.⎩⎪⎨⎪⎧ qi 铁qi āoqi ǎo2.⎩⎪⎨⎪⎧ y 横sh 3.⎩⎪⎨⎪⎧ 膨zh ànɡzh ǎn4.⎩⎪⎨⎪⎧ p én p én 5.⎩⎪⎨⎪⎧x 清x 6.⎩⎪⎨⎪⎧ xu ān 寒xu ān三、用对词语1.流传 留传2.祈求 乞求四、积累成语1.踉踉跄跄:走路不稳。

2.吃里扒外:受着这一方的好处,暗地里为那一方尽力。

“扒”也作“爬”。

(对应学生用书P93)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莫言简介:莫言(1955-),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2月应征入伍,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80年开始创作。

2011年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作品: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十一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野骡子》《欢乐》等二十四部,短篇小说《枯河》《白狗秋千架》《拇指铐》等六十余篇。

评价:“寻根文学”作家。

赞美喷涌不尽的生命高密东北乡给予莫言童年更多的是饥饿和孤独,但是也给予莫言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正是故乡给予的饥饿与孤独使他走向了文学,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

《红高粱》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的献词中写道:“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让那些已经丧失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功利中卑微地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吧!本文通过对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过程的叙述,塑造了一个忠厚老实,但为了自己的自由安宁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尊严,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农民形象,讴歌了他粗野不羁的生命力和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精神。

1.课文是怎样写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的变化过程的?[明确]2.试分析罗汉大爷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3.“罗汉大爷只穿一件单衫,袒露的胸膛上布满被枪口戳出的紫红圆圈”,句中的“紫红圆圈”透出怎样的信息?[明确] 透出了罗汉大爷对东家的忠诚。

4.“那个接骡的老头儿还未走,罗汉大爷对他说:‘你珍贵着使唤,这两头骡子,是俺东家的。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 十分疼惜东家的骡子,为下文写逃跑后又回去救骡子作了铺垫。

5.“中年人把那盒烟装进监工口袋里。

监工好像全无觉察,哼了一声,用手掌压压口袋,转身走了。

”这里为什么不亮“中年人”的身份?[明确] 中年人救了罗汉大爷。

这位中年人是谁,设下了悬念。

6.“骡子暴怒地左旋右转,保护着自己的领地。

它们竟然认不出主人啦。

”这情节有什么作用?[明确] 为下文罗汉大爷牺牲作了伏笔。

7.“你怕了吗?畜生!你的威风呢?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这些话有什么用意?[明确] 道出了铲伤骡子的真正原因。

骡子成了汉奸、走狗、监工的代名词。

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

8.本文用什么样的手法开头?有何好处?[明确] 倒叙手法。

好处:借用老太太的口吻重新回顾那段如火的历史,一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可信度;二是制造悬念,等待英雄们出场,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9.罗汉大爷的事迹与县志(县志是作者虚构的)的记载有出入,试分析文中设置县志这一细节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小说的文本和县志(也是作者虚构的),哪个叙述是“事实”呢?作者虚构了两种“事实”让读者评判,为了什么目的呢?当然作者是偏向文本的“事实”的。

县志的陈述,是对革命战争以及其中人物传统的“定义”,是历史教科书似的“事实”。

而作者却要颠覆这样的“事实”,颠覆以往对“战争”“英雄”的“定义”,从战争的微观舞台——民间的视角,建构自己的叙述与评价体系,还“战争”“英雄”本来的面目(当然这样的“面目”也是作者自己的判断)。

在《红高粱》中,日本人最终在“青杀口”的高粱地里残忍地杀害了“我罗汉爷爷”。

据统计,在整个战争期间,直接被日军杀害的大概为3 500万人。

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伤疤至今隐隐作痛,另一方面中日民族友好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我们究竟应当如何面对这一矛盾?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一:历史仇恨必须牢记。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曾多次遭受外敌入侵。

但像日本这样以灭亡中国为目标,采用极端野蛮、卑劣手段,对中国人民实行屠杀蹂躏的罪恶行径,却是旷古未闻,空前绝后。

忘记历史仇恨,就是数典忘祖,怎么对得起千千万万惨死在日军屠刀下的冤魂?又怎么对得起无数惨遭日军蹂躏践踏的华夏姐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及其残渣余孽都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敌人。

对于日本近年来政坛频频的出现为侵略战争翻案、为战犯招魂的倒行逆施的做法,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观点二:必须反对将历史问题扩大化,盲目反日、排日的思潮。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长期的友好交往历史。

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应该以世界大国的心态去处理中日关系。

从民族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我们必须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不要把日本人民等同于日本军国主义。

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一方面,我们要广结朋友,积极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另一方面,对于与中国存在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国家、民族要学会增进互信,求同存异,互利双赢,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这才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公民的成熟心态。

(对应学生用书P94)文学史评《红高粱》传统的小说制作都有一定的路数,其中一条就是对某些固定主题和模式的重复。

因而,在对小说的分类中,人们往往用爱情小说、战争小说、武侠小说、黑幕小说等专用术语来确定小说的性质。

这种情形意味着小说创作总是在重复过去同类性质小说的模式,并由此花样翻新,讲述着本质相似内容不同的故事,从深层意义上说,创作就是一种变相的复制。

《红高粱》的文本设计也是从复制开始的。

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我爷爷余占鳌带着他的人马去打日本鬼子”。

这个故事模式已为所有的中国读者熟知,因为多少年来,人们不止一次地看到类似的小说和电影。

在写法上,《红高粱》似乎也试图遵循传统的创作原则。

首先,传统小说创作原则强调故事性,讲究悬念设计。

莫言则在小说一开头就写道:“1939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14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14岁的小孩、传奇英雄、伏击汽车队,这简洁的概括性交代,已足以引起读者对战斗故事的兴趣,并同时可能推想出少年英雄的出色表现、英雄司令的出奇制胜等等动人的情节。

其次,传统小说强调真实。

一是通过叙述状态的真实感来抹去小说本身固有的“回忆性”所带来的不真实感,二是通过加强细节真实造成一种可感的如在目前的阅读效果。

《红高粱》在这两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

首先,它将事实上迟于小说的故事用一种正在进行的语态表现出来,并让“我父亲”以亲历者的姿态去目击它,感受它。

由此也将过时的故事转化为读者感觉中的现时情景。

其次,细节真实被高度重视。

细节几乎成了表达的主要内容。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类似的细节是《红高粱》细节描写的基本情态。

这种对人物近距离的观察无疑也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

…………“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

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

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人们就在这里厮杀,在这里调情,在这里喝高粱酒打日本鬼子。

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

当读者领略到其中豪侠的和风流的故事后,还会将这个背景看成是理想的乐园,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

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舒展自我的环境。

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做精神自由的家园。

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选自金元浦、杨茂义《读者:文学的上帝——接受美学与文本解读》,载《文学新思维》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红高粱》中的人物豪爽直率、朴实中带着野性——我爷爷“我爷爷”是一个血性汉子。

他虽然鲁莽但是真诚,豪爽直率,朴实中带着野性,粗犷中藏着细腻,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他的男子汉形象成了一种新的标志。

他为母亲的不贞而杀了母亲的和尚情人,说明他有强烈的道德观,他为爱情而杀单家父子,又矛盾地表现出他挣脱道德束缚、自私自利的一面:“谁是土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的大英雄。

”激烈的陈词体现了他豪气万丈的爽直;面对亲叔叔余大牙奸污玲子姑娘的事实时他下意识地包庇行为说明他受着血亲的牵绊,亦有着难以割舍的人情包袱;“滚你娘的,一个学生娃娃,也想管辖老子”,突出了他性格上的暴躁易怒和自我;“冷麻子要是敢耍弄咱,我就去把他的脑袋揪下来!”是他刚硬、血气的一面;面对敌人时的安抚人心、静待时机表现出他冷静、足智多谋的一面;他对邻村人趁火打劫又见死不救的行径大加痛骂和拳脚相向,一方面说明他性格的暴烈,更说明了他的疾恶如仇;看到大屠杀后的尸横遍野,“那副绿锈斑斑、丧失了人的表情的青铜面孔”,表现出他对丧失了乡亲的沉痛哀伤;他在求张辛一为父亲看诊时的悲楚、绝望和希望的交错,揭示出他传承香火的传统思想。

这样一个多面化性格的人物显然具有扁平型人物所不具备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我奶奶奶奶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

她出嫁时渴望“枕在男人强壮的手臂上”,表现出她对美、对力量的追求;她在高粱地里的野合是她对世俗的挑战、对自我的解放和对爱情的追求;她在敌人面前的装疯卖傻是她机智的一面;她劝爷爷“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言语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和敏锐的政治目光;罗汉大爷被抓后,她“伫立”“凝视”“扑地跪倒”“磕头”“掬酒”等一系列的行为里有着果决和愧疚的矛盾心理;她送十四岁的豆官上战场伏击敌人,是她痛恨敌人、大义豪气的一面;她在余占鳌试豆官的胆时脸色由“苍白”而“更加苍白”,描绘出一个为人母者对子女的柔软关爱;她死前的幻想与现实的混沌交错,表现了她对生的眷恋和对情人、儿子的不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