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五章第一节《酸和碱的性质研究》课程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反应》说课稿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反应》说课稿一、引入课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化学课课堂教师,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酸和碱的反应》这个课题。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将学习酸和碱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酸碱反应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教材本课时的教材来自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1.酸和碱的定义及性质:酸的判定、腐蚀性和酸雨的形成原因;碱的判定、腐蚀性和与酸的中和反应。
2.酸碱反应的基本性质:反应特征、中和反应、盐的生成。
3.酸碱指示剂: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其作用。
4.酸碱滴定:滴定的基本原理、酸碱滴定中的酸碱反应等。
本课时的重点是理解酸碱的基本性质以及酸碱反应的特征和规律,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酸和碱的定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理解酸碱反应的基本特征,包括中和反应和盐的生成。
3.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并能用实验方法进行酸碱指示剂的判定。
4.理解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掌握滴定过程中的重要实验技巧。
5.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4.1 教学重点•酸和碱的定义及性质•酸碱反应的特征和规律•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巧4.2 教学难点•理解酸碱反应的特征和规律•掌握酸碱滴定过程中的实验技巧五、教学过程设计5.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和简单实验展示来激发学生对酸碱性质和反应的兴趣。
5.2 知识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的辅助,简洁明了地解释酸和碱的定义及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酸雨的形成原因。
•结合实验,示范并讲解酸碱反应的基本特征,如气体的生成、酸碱中和等。
•利用示意图和实际操作,介绍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以酸碱滴定实验为例,详细讲解滴定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实验技巧。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5.初识酸和碱 5.2酸和碱的性质研究 酸和碱的应用》_13

《混合溶液成分分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学习内容在课标中的说明1.本课时学习内容在初中阶段目标中的要求如下:(1)知识与技能:理解氢氧化钠性质、制取、变质,理解碳酸根的检验方法、溶液碱性的测定,学会试管、胶头滴管使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和归纳,初步具有收集、加工信息及利用信息实行推理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探究精神。
2.考试目标要求:能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特有的研究方法探究与解决化工生产或科学实践中涉及的混合物。
分析和解决有联系或有干扰的几种事物的问题。
3.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能从化学实验探究的手段入手,培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使用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解决问题,为学会化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是梳理溶液中溶质的分析与实验验证的方法,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水平,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自主探究水平,提升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水平与信心。
课题选择:关于混合溶液中溶质的分析,近几年来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的学生反映,遇到此类题目,不知如何下手,甚至有些同学直接丧失信心而直接放弃。
其实这种题型我们在平时也有涉及,因为比较分散,学生仍然没有理解透彻,所以,本节课以氢氧化钠为课题,围绕它的性质、制取、变质、检验开设一节专题课,旨在引导学生梳理归纳解题思路,通过实验来提升理解化学知识的水平。
教学内容设计: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发生一个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组成的分析和验证,通过知识迁移,理解相对比较复杂一点的问题,提升对混合溶液成分分析,教学环节如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探究与讨论一→探究与讨论二→探究与讨论三→学以致用→归纳提升。
几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相互补充完善、学生既学会了常见物质的检验,又能设计混合溶液中几种互有干扰的物质的检验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水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经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们初步掌握了酸碱盐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通过最近的复习和练习,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他们在学习中,暴露出了分析水平不强、收集的信息不全、处理信息的水平有待于提升等几个问题,往往是只为做题而做题,没有从习题中总结规律,长此以往,对学生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化学,用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会产生障碍,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
春沪教版化学九下5.2《酸和碱的性质研究》word教案3

5.2.4 酸和碱的性质研究(第四课时)说明:第四课时是第三课时的继续学习,以复习、拓展、作业讲评为主。
学生有配套的练习册进行练习,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教师自己编写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例1】只用酚酞试剂来检验盐酸、食盐溶液和烧碱溶液,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
【分析】盐酸、食盐溶液和烧碱溶液分别是酸性、中性和碱性,无色酚酞能检验出碱性的烧碱溶液。
然后利用盐酸能和烧碱发生中和反应而让红色消失而食盐溶液不和烧碱溶液反应红色不消失来检验。
【答案】分别取少量待测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酚酞,变红的液体是烧碱溶液,不变色的是食盐溶液和盐酸。
在另取食盐和盐酸分别加入滴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能让红色褪去的是盐酸,红色不消失的是食盐溶液。
【例2】泉州是白蚂蚁的高发地区,白蚂蚁会蛀蚀木头,它分泌的蚁酸是一种酸,还能腐蚀 很多建筑材料。
下列建筑材料最不容易被白蚂蚁腐蚀的是 ( )A.钢筋 B.铜制品 C .大理石 D .铝合金【分析】钢筋的主要成分是铁,可以和酸反应而被腐蚀;铜金属性较弱,不和酸反应;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 3,可以和酸反应;铝合金中的主要物质铝金属性较强,也可和酸反应。
【答案】B【例3】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酸过多会引起胃痛。
右图是一种治疗胃病药物的标签。
请回答:(1)该药物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药物在胃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胃痛时吃几块苏打饼干(含纯碱)可减轻胃痛,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标签题要细心阅读标签,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
如此标签中跟题意相关的信息是抑酸剂,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铝。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5.初识酸和碱 5.2酸和碱的性质研究 碱的性质研究》_5

碱的性质探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氢氧化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它的用途。
(2)理解酸性氧化物的概念。
(1)通过知识的联系,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水平。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碱的通性的学习,理解由个别到一般的理解事物的规律。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感觉自己对课堂的把控越来越自信了,上课的结构也比较清晰。
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重要的知识点没有讲透彻。
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这节课的难点,对于这个装置,理应仔细分析该装置的各个部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讲原理就不会那么突兀,也利于学生的理解。
其次,我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绝大部分的时间还是以讲述为主,导致学生容易精神不集中。
特别是重难点部分,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理解,最好在一步步引导下,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实验原理。
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演示实验失败了,应急措施做的不够好。
能够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可能还是太紧张了吧!
上课时间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把握好课上的时间,往往要花费大量的课后时间去补,得不偿失。
真正利用好这40分钟,做到事半功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5.初识酸和碱 5.2酸和碱的性质研究 酸和碱的应用》_0

学会物质的鉴别与推断
感悟化学实验过程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任务-6
固体A中含有Na2SO4、NaCl、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推断固体A的组成。
学生讨论
并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实验的水平
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1.不用其它试剂鉴别物质时,如果存有有色溶液,通常先找出有色溶液,再根据有色溶液与其余溶液反应的特征现象来逐个鉴别剩余溶液。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水平来解决问题的水平
让学生利用物质的特征性质来解决问题
学会利用列表分析法解决问题
物质的检验
任务-4
如何检验草木灰中的主要成分含碳酸钾。
学生思考回答
学会物质的检验方法
感悟化学实验过程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物质的推断
任务-5
固体A中含有Na2SO4、CuSO4、Na2CO3、KNO3中的一种或几种,实行如下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逐步推出结论。
聆听
通过学生的生活事例,学会使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初中常见物质的鉴别
引入课题
物质的鉴别
任务—1
将NaCl、HCl、NaOH三瓶无色溶液一一鉴别。
如果只用酚酞,可否实行检验?
观看学生实验微视频,叙述实验过程。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实验微视频
学生表达总结
使用学生自己所做的实验微视频,
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讨论,
⑴初步学会使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设计物质的检验方法,通过图画/表格/设计实验等,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⑵使用物质的共性和特性来解决物质检验问题,体会化学学科的分类思想,通过对设计实验方案与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沪教版初三化学--5.2 酸和碱的性质研究

5.2 酸和碱的性质研究教学目标:1、认识盐酸和硫酸2、理解酸和碱性质3、理解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4、掌握酸和碱的应用重点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一、课前回顾:酸碱的定义二、新课导入主要学的酸:HCl(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看有白雾)H2SO4(硫酸):具有吸水性(物理、会吸空气中的水分);脱水性(化学、H:O以2:1的形式脱出来、留下黑色物质)三、新课讲解1 知识点讲解(一)酸的性质研究1.水对酸的化学反应的影响酸的很多反应通常要在水溶液中才能完成。
2.浓盐酸与浓硫酸的物理性质(1)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浓盐酸(通常市售浓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36%)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挥发性而产生白雾现象。
【注意】①纯净的盐酸为无色液体,工业盐酸因含杂质(如Fe3+)而显黄色。
②盐酸易挥发,瓶口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又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③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实验室必须避光密封保存。
(2)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纯净的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不容易挥发,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
浓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98%。
注意:稀释浓硫酸(3)浓硫酸的特性浓硫酸能将物质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水分子的组成比脱去。
黑面包实验若不小心弄到皮肤上,【注意】(1)吸水性对浓硫酸的影响: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以后,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的质量增加,所以浓度下降。
5. 鉴别浓硫酸、浓盐酸(1)物理方法:打开瓶盖看是否有白雾(利用HCl的挥发性)(2)化学方法:蘸取液体滴在纸上,看是纸张是否变黑(利用的H2SO4脱水性)6. 鉴别稀硫酸、稀盐酸(1)分别取量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变轻→HCl 、不变→H2SO4(物理方法)(2)别取量放入氯化钡(BaCl2)、白色沉淀的是(理由:盐中的沉淀物,化学方法)(3)加入块状大理石一直冒泡→HCl 、不冒泡→H2SO4(化学方法)7.酸的化学性质(1)酸的通性①酸溶液的pH小于7,它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碱的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碱的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也是必修科目的一部分。
九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化学式和化合价等知识,对于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学习的化学内容中,掌握物质的酸、碱性质,对加深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帮助。
二、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将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为主要教材,其中的《碱的性质》作为教学重点,这是一个涉及到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主题。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将掌握碱的定义、常用的碱及其性质、碱的常见化合物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了解碱的定义和概念;•掌握碱在水中的离解和性质;•了解几种常用的碱及其性质;•理解碱和酸的中和反应;•了解碱的常见化合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通过实验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碱的场景,如洗涤剂、肥皂、牙膏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何相同的特性。
引入本次学习的主题——碱。
2. 基础知识讲解介绍碱的定义和概念,并试图拓展学生的相关知识。
探讨碱的存在形式及性质,包括在水中的离子离解、呈现碱性等特征。
通过示例和实验展示碱的性质,如苏打水的碱性变化。
3. 碱的常见化合物与性质介绍一些常见的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以及它们的性质,包括溶解性、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等等。
4. 碱与酸的反应介绍碱和酸的中和反应。
包括产生盐和水,酸碱指示剂的变化等信息。
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酸和碱中和时的反应。
5. 碱的应用介绍碱的应用场景,如医药、化工、制造业、环保等。
并通过实验展示其中的一些具体应用,如氢氧化钠作为酸中和剂。
6. 总结和反思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碱的性质和应用。
同时,指导学生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其解决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反思本次教学涵盖了碱的定义和性质、常见化合物的性质、碱和酸的中和反应、碱的应用等多个方面,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碱的相关知识。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上海版)化学5.2酸和碱的研究(氢氧化钠的性质研究)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会进行总结归纳。我会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出氢氧化钠的基本性质和应用,让学生对氢氧化钠的性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会强调氢氧化钠的安全使用,提醒学生氢氧化钠的腐蚀性较强,需要小心操作。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上海版)化学5.2酸和碱的研究(氢氧化钠的性质研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上海版)化学5.2节中,我们主要研究了酸和碱的性质,其中氢氧化钠作为碱的代表,其性质研究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氢氧化钠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强烈的腐蚀性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得它不仅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氢氧化钠的基本性质,包括其溶解性、腐蚀性、与酸的反应等,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首先,氢氧化钠的腐蚀性较强,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是教学设计中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其次,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氢氧化钠的性质,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提问策略。最后,如何将氢氧化钠的性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用性,也是我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第一步,我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新课。例如,我会提到氢氧化钠在清洁剂中的应用,或者氢氧化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了解氢氧化钠的实际用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氢氧化钠为什么能用于清洁剂,氢氧化钠为什么能用于工业生产,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为后续的新课讲授做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九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酸碱中和反应》是沪教版九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中的学习内容。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和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班学生已经认识了酸、碱、盐的组成,能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为验证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具备了一定的问题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但是思维的严密性,实验创新性等方面有待提高。
虽有各种知识能力铺垫,但学生尚未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相应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
本课通过设置真实生动的实验探究情景,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视觉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深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研究。
二、教学目标:
1、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建立验证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绘制中和反应过程各量的变化图像建立从定性到定量的问题分析思路与方法,感受量变会引起质变的科学规律在化学反应中的体现;
3、在体验充满探究性的化学活动中,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对中和反应进行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
难点:建立验证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药品: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铜固体、酚酞。
五、教学过程:
曲线图
【分析】二维坐标图中的关注点
【讲述】反应过程中,坐标图中各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情况分析
【讲述】
《酸碱中和反应》作业
1、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1)方案一:测定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前后的pH(20℃)测定某NaOH溶液的pH,pH_________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定其pH,pH小于7.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_________过量.
(2)方案二: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加酚酞试液,后滴加稀硫酸至过量,观察到_________的现象.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上述两个方案在设计思想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获取稀H2SO4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依据中和反应是_________(选填“放热”、“吸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采用同温下的稀H2SO4与NaOH 溶液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溶液温度_________次.
2、在进行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实验时,若要使反应过程中溶
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
(1)此反应操作是向_________溶液中滴加另一种溶液,化学方程
式为_____ ____,若要得到中性溶液,需借助_________试
液,当溶液恰好中和时现象是_________.
3、右图是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用滴加方式反应时溶液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曲线。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图中曲线上标出
..氢氧化钙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点。
(2)根据曲线判断,该反应是将(填“氢氧化钙溶液”
或“盐酸”)滴入另一溶液中,理由是。
(3)当滴入溶液的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写化学式),
4、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
①该实验是将(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
溶液中。
②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③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钠11.7克,则参加反应的质量分数为5%
的盐酸多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