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钟世敏
从 产 量 与 施 氮 量 关 系 的 图 示可 看 出 1 .0 g 亩 至 38k/ 2 . k/ 07 g亩处理范 围内, 0 产量随肥 量增加而增高 ; 超越此范 围 产 量则随肥量增加而 下降 。 本试验最适 宜氮素量 为 1. k/ 38 g 0 亩左右 , 多施或 少施都达不 到最高产 量 。 为了提高试验 的准 确性 , 找出产量差 异原 因 . 对产量进行 了变量分析 、 经过测验 看出了处理 间差异 大于区组间产量差异 , 其产量差异未达 但 到显著性 水平 、 明不 同处理 间没 本质上差 异 。 不同施 说 针对 氮量处理所 形成产 量差异问题进行 了分析 : 认为在高产地 力 水平条件 下 , 小麦高产再高产 的主要 矛盾是群体与 个体 的矛 盾, 氮素量 已不是主要 限制 因素 . 以 , 所 在氮素使 用问题 上 , 应该从 协调 群体与个体的关 系为着眼点 , 在一定群 体内力争 促使 个体健壮 。 体健壮 的基础上 , 在个 组成一 个 良好 的群 体 结构 、 既能充分 发挥个 体的丰产性 , 获得较高 的产 这样 又能 量, 于达到高 产再高 产的 目的 以便 本试 验使用较 过量 的氮素处理 , 使冬前 群体过 大 , 季 春 无效分蘖过 多形成一个相当大 的群 体 。 2 表 可说 明群体过 大 和剧增 的变化情况 , 3 . k / 如 45 g 亩越冬 期群体达 126 万/ 0 0. 5 亩, 起身期群体达 15 0 亩 , 1. 万/ 拔节期达 1 . 万/ 6 26 3 1 亩 表2 氮素量与群体变化动态表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6期
檀 栩 保 护
问施 氮 量 对 冬 小 友植 株 怯 : 严 量的 芬 响 f 犬及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v a t i o n i n L i n y i C i t y .Me t h o d: Wi n t e r wh e a t n a me d J i ma i 2 2 wa s u s e d a s t h e t e s t ma t e ia r l , t h e ie f l d e x p e r i me n t s i n -
c l u d e d s i x t r e a t me n t s : s t r a w r e t u r n i n g+ N O k g / h m ( T 1 ) , s t r a W r e t u ni r n g+N 9 0 k g / h m ( T 2 ) , s t r a w r e t u ni r n g+ N
中图分类号
¥ 5 1 2 . 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 0 0 7 — 7 7 3 1 ( 2 0 1 3 ) 1 8 — 2 9 — 0 4
Ef fe c t s o f Ni t r og e n Fe r t i l i z e r o n Yi e l d a nd Ni t r o ge n Ef ic f i e nc y o f Wi nt e r W he at u nde r Ma i z e St r a w Re t ur ni n g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h e p u po r s e o f t h i s e x p e i r me n t w a s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s t r a w r e t u r n i n g p l u s n i t r o g e n

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秸秆还田是指将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留在田地上,用作肥料或者覆盖物,帮助保持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质量。

这种做法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化肥施用量,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生长。

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可以覆盖在田地表面,降低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氮、磷等元素,经过分解可以为土壤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改善农田土壤质量,为农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农作物需施用的化肥量。

秸秆中富含大量养分,经过分解可以释放出来,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所需的养分。

在进行秸秆还田后,农田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可以得到有效补充,降低了农作物对外源化肥的需求。

秸秆还田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的肥力,使农作物更容易吸收养分。

通过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秸秆还田也可以帮助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

秸秆在农田中堆积,可以形成一层覆盖物,保护土壤表面,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秸秆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秸秆还田对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生长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

秸秆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一定量的氮气,这可能会导致土壤表层氮素含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如果秸秆还田不当,会增加土壤表面的覆盖层厚度,阻碍土壤气体的交换,影响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对一些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在进行秸秆还田时要根据农田土壤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充分利用秸秆的有利因素,减少不利影响。

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对土壤固碳、培肥和农田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对土壤固碳、培肥和农田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对土壤固碳、培肥和农田可持续生产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对土壤固碳、培肥以及农田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两种农业实践方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本文将通过综合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系统地评估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的效果,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提升土壤质量和农田生产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合理应用这些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提高土壤碳库、培肥土壤和保障农田可持续生产方面的潜力。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土壤碳库的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秸秆还田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实践,在现代农业体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减量施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提供了新的可能。

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的结合,旨在通过优化农田管理措施,实现土壤固碳、培肥和农田可持续生产的目标。

在秸秆还田方面,大量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持水能力,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秸秆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等物质可以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释放,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秸秆还田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库,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

减量施氮技术则旨在通过减少氮肥的施用量,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盈余,减少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

研究表明,合理减少氮肥用量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氮素在土壤和水体中的积累,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同时,适量减少氮肥施用可以促进作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将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

一方面,秸秆还田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物质,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有利于土壤固碳和培肥。

另一方面,减量施氮减少了氮肥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为农田可持续生产提供了保障。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Z aya gi l rl ehiu x ni et , ho un2 5 0 ,C i ; 1 h ou n r u ua cnqe t s nCne Z ay a 64 0 h a A ct T E e o r n 2 ntuefA r u ua Rsucs n ni n et Sa d n cdm gi l rl c ne S a ogPoi  ̄l .I it o i l rl e re adE vo m n , h nogAa e yo A r ut a i cs h n n r n st g c t o r f c u Se / d v c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 1 , :5—5 0 5 5 1 9
S a dn g‘ l r c ne h n o gA i ut a S i cs n ul e c
秸 秆 还 田条件 下 不 同氮 肥 运 筹 对 冬小 麦
产 量 、 艺 性状 及 氮 素利 用 效 率 的影 响 农
周 海燕 吴德敏 李 彦 张英鹏 , , , , 刘兆辉 江丽华 ,
氮肥 利用率 、 氮肥偏生产力 、 氮肥农学 效率 以及 氮肥生 理利用率 等指标均 为最高 。综上 所述 , 在本试验 条件 下, 从冬小麦农艺性状 、 产量 、 氮素淋溶风险以及氮 的利 用效率等 角度考虑 ,5处理是最佳施肥处理 , 轻基重 T “
追 ” 该 是 冬 小 麦 施 肥 的正 确 策 略 。 应
( .招 远 市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心 , 1 山东 招 远 25 0 ; 64 0
பைடு நூலகம்
2 .山东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农业 资 源 与环 境 研 究 所 / 山东 省 植 物 营 养 与肥 料 重点 实 验 室 /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Abta t p l a o f io e N)frl e n f h ot m o a t esrs htn raeganye n rv src :A pi t no t gn( eti rsoeo em s i p r n aue a ces ri il adi o e ci nr iz i t t m t i d mp
Nto e ne etu d rHihY edn ut ae o dt n i gn i WitrWh a n e g iligC lv td C n io r n i i
Z HAO u . a d YU Z n W e J n Ye , n b . n ・ e
(K yLbroy f et hs lg dG ntsmpoe et iir o A rut e hnog gi l rl nvrt, a’n 70 8 hnog Istt e ao t Wha Pyioy n eec I rvm n,Mn t f gclr,Sadn r u uaU i sy Tia 11 ,Sadn ; ntue aro o a i sy i u A ct ei 2 i o Ar uua I o tn hns cdm f gch r c ne, ei 00 1 hn) f gi h r n r i ,CieeA ae yo r uua Si cs B in 10 8 ,Cia c l f mao A i l e jg
15k/m 9 gh 可 供 生 产 中参 考 。
关键词 : 小麦 ; 氮量 ; 冬 施 氮素 吸收 ; 配 利 用 ; 量 ; 质 分 产 品
中图 分 类 号 : 52 s 1
Efe t o Nir g n f cs f t o e Fe t i e Ra e n ri z r l t o Up a e, Dit i u i n n Ut ia i n f tk sr b to a d i z to o l

解读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解读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解读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1.改善土壤环境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主要是因为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

通过秸秆还田,这些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可以逐渐分解并渗入土壤,为土壤提供养分,增加土壤的肥力。

秸秆还可以成为土壤中的一个保护层,可以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进而保护水源和水土。

2.减少化肥使用在秸秆还田的过程中,秸秆中的有机物质会逐渐分解,释放出养分,可以减轻对化肥的依赖。

通过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化肥的需求,对环境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秸秆还田还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秸秆中的有机物质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养分,为其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而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可以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利用,提高土壤的肥力。

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保护作物秸秆还田可以起到保护作物的作用。

在冬季,秸秆还田可以形成一层厚厚的秸秆覆盖层,可以保持土壤的温度,减少土壤的温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覆盖层还可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护作物。

3.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保护作物,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减少农田环境的污染。

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防控作物病虫害秸秆还田还有助于防控作物的病虫害。

秸秆覆盖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作物的地面温度变化,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秸秆中的有机物质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增加土壤的生态平衡,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总结通过以上的解读,我们可以得知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以及作物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秸秆还田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秸秆的处理和肥料的搭配问题,以免出现过度施肥导致的问题。

希望农民朋友们在进行农田管理时,能够充分利用这种技术措施,保护好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麦玉两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麦玉两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摘 要 :为探 讨 秸 秆 还 田对 作 物产 量 和 农 田氮 素 平 衡 的 影响 , 20 — 07生 长 季 在 河 南 省 滑 县 进 行 了田 间 于 06 20 小 区定 位 试 验 。 研 究 结果 表 明 , 单施 纯 氮 9 、8 、7 与 0 1o20和 30k/ m 相 比 , 秆 还 田 配 施 同量 氮 肥 能 够 增 加作 物 6 g h 2 秸 产 量 , 小 麦 分别 增 产 7 1 、 .% 、11 和 1 .% , 玉 米 籽 粒产 量 分 别 增 产 58 、 .% 、0 1 和 9O , 冬 .% 84 1 .% 02 夏 .% 95 1 .% .% 其 中, 秆还 田配 施 N20k/ m 秸 7 g h 2的冬 小 麦 一夏玉 米 产 量 最 高 。 为 保 持 周 年 农 田 氮 素 平 衡 , 小 麦 一夏 玉 米 秸 秆 还 冬
组 合 ( N表 示 施 N 处 理 , S表 示 秸 秆 还 田 处 用 用 理 )依次 为 N 、 9 、 10 N 7 、 3 0 S+N 、 + , O N 0 N 8、 20 N 6 、 OS
缓地力衰 竭 , 加作物产 量u J 增 。另一方 面 , 由于秸
秆本身 含有碳和 氮 , 田后 必 然改 变 整个 农 田系统 还 的氮素平衡 。据 研 究 , 自上 世 纪 9 0年代 以后 , 国 我
田 配施 纯 N不 要 超 过 30k/ m 。麦 玉 两 熟秸 秆 还 田配 施 纯 N以 30—50k h 2为宜 。 6 g h 2 6 4 g m / 关键词 : 秆还 田; 秸 化学 氮 肥 ; 小 麦 ; 冬 夏玉 米 ; 量 ; 素平 衡 产 氮 中 图 分 类 号 : 183 S5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070(000 .120 10.6 12 1)206—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研究由山东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 国家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经费 (201203100, 2012030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1271661),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 (2012BAD04B05)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 )项目 (2009CB118602)资助。
Effects of Straw Returning Plus Nitrogen Fertilizer on Nitrogen Utilization and Grain Yield in Winter Wheat
CHEN Jin1,**, TANG Yu-Hai1,2,**, YIN Yan-Ping1, PANG Dang-Wei1, CUI Zheng-Yong1, ZHENG Meng-Jing1, PENG Dian-Liang1, YANG Wei-Bing1, YANG Dong-Qing1, LI Yan-Xia1, WANG Zhen-Lin1,*, and LI Yong1,*
1
Agronomy College,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Biology, Tai’an 271018, China; 2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
ence & Technology, Shouguang 262700, China
–2
–2 –2 6 –1 –1 –1 –1
现递减趋势 , 且差异显著。适氮条件下 , 秸秆还田提高氮 肥偏生产力 7.5% 、氮素利用效率 6.4% 和氮素收获指数 5.2%, 与无秸秆还田处理差异显著 ; 减氮条件下 , 秸秆还 田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表现降低趋势 , 且氮素 利用效率显著低于无秸秆还田处理 ; 增氮条件下 , 秸秆还 田的氮素收获指数有所降低 ; 超氮条件下 , 秸秆还田的氮 素利用效率亦有所降低 (表 2)。 2.4 不同处理对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2011—2012 年度播种前试验田地力均匀一致 , 随机
Received(收稿日期): 2014-03-14;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4-09-16;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4-10-20.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41020.0941.001.html
Abstract: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2011–2012 and 2012–2013 growing season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straw returning plus nitrogen (N) fertilizer on wheat yield and N use efficiency. Compared to only N fertilizer applied (control), straw returning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whole growing period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before anthesis to that in whole growing period. The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pplied N, N use efficiency, and N harvest index increased by 7.5%, 6.4%, and 5.2%, respectively, in the straw returning plus pure N 225 kg ha–1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Under straw returning condition, the nitrate N accumulation in soi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in 0–30 and 30–60 cm layer. The grain yield of straw returning plus pure N 225 kg ha–1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treatments, showing the largest increment over the control. Therefore, it is a suitable technique in local cropping patterns. Keywords: Winter wheat; Straw returning; Nitrogen fertilizer; Nitrogen efficiency; Nitrate nitrogen 秸秆还田是合理利用生物质资源和促进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途径 , 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 实现土壤 -作物系统矿质营养循环平衡 [1-5]。秸秆还田主要通过两种 途径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 一是通过自身分解释放的营 养成分、化学物质等直接影响作物的成长 ; 二是通过影响 作物生长的环境因子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6]。已有大量研 究报道表明 , 秸秆还田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改善土 壤结构 , 减缓地力衰竭 , 增加作物产量 [1-7] 。 施用氮肥对作 物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 , 但单一增施氮肥不仅造成氮肥 利用率降低 , 经济效益下降 , 而且长期大量施用会导致土 壤硝态氮的过度累积 , 增加水体和大气污染及生态恶化 的风险 [8-10] 。近年来 , 随着人们对秸秆还田认识的深入 ,
第1期

金等 : 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161
我国尤其是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的地区农作物秸 秆还田规模越来越大 , 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的改进 已经迫在眉睫 , 尤其是长期大量秸秆还田后化学氮肥如何 合理施用的问题日趋突出 。前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秸秆还 田和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3,11]、温室气体排放[12-15]、土壤微 生物活动[15-16]的影响, 但对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化学氮肥 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移与利用、 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的研究 较少。 本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下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 收转移与利用、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为秸秆还 田模式下小麦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 **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s): 王振林 , E-mail: zlwang@, Tel: 0538-8242292; 李勇 , E-mail: cobra52911@ 同等贡献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5]
累量高于无秸秆还田 , 适氮、增氮和超氮处理分别提高 9.6%、10.2%和 8.2% (图 1)。与无秸秆还田相比, 秸秆还田 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 增幅达 43.5%~61.7%。 2.2 不同器官氮素再利用特征及其对施氮量的响应 氮素再转运量及再转运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
为叶片 >茎 +鞘 >穗轴 +颖壳 (表 1)。减氮处理显著降低了花 后各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 贡献率以及营养器官氮素 转移对籽粒的总贡献率。 相对于颖壳 +穗轴与茎 +叶鞘 , 叶 片氮素再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受施氮量影响更大。 营养器 官氮素转运对籽粒氮的贡献率为 73%~86%, 可见花后营 养器官氮素再转运是籽粒氮素的主要来源。除减氮处理外, 秸秆还田提高了营养器官氮素再转运的总贡献率 , 尤以 适氮处理的增幅最大 (3.7%)。 2.3 不同处理对氮效率的影响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 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表
–2
取 6 个点测定 0~120 cm 土壤硝态氮含量。各土层硝态氮 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收获后 , 秸秆还田各土层 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无秸秆还田处理 , 尤其是 0~30 cm 和 30~60 cm 土层 , 其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下降 47.3%和 54.2% (2011—2012 年度 )及 54.1%和 68.3% (2012—2013 年度 )。 而无秸秆还田条件下 , 2012—2013 年度除减氮外的其他 处理的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均较上一年度有所增加, 在 60~90 cm 和 90~120 cm 土层的增幅随施氮量的增多加大。 2012—2013 年度收获后 , 秸秆还田各处理 60~120 cm 土 层硝态氮含量稳定在较低水平 (表 3)。说明秸秆还田显著 降低了不同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 , 而连续单施氮肥或过 量施氮易导致土壤尤其是深层土壤硝态氮的过度积累, 增加地下水污染的风险。 2.5 不同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在相同氮肥水平下 , 与无秸秆还田相比 , 秸秆还田显
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陈 金 1,** 唐玉海 1,2,** 尹燕枰 1 庞党伟 1 崔正勇 1 郑孟静 1 彭佃亮 1 杨卫兵 1 杨东清 1 李艳霞 1 王振林 1,* 李 勇 1,*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山东泰安 271018; 2 潍坊科技学院 , 山东寿光 262700

要 : 2011—2012 和 2012—2013 年生长季 ,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 , 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
效率、土壤硝态氮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与单施氮肥 (对照 )相比 , 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 , 降 低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全生育期比例 ; 秸秆还田配施纯氮 225 kg hm–2 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氮 素收获指数分别提高 7.5%、 6.4%和 5.2%。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硝态氮积累量 , 尤其是 0~30 cm 和 30~60 cm 土层。 秸秆还田配施纯氮 225 kg hm–2 的产量最高 , 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 增产幅度最大 , 因此可作为当地秸秆还田模式 下适宜推荐的施氮量。 关键词 : 冬小麦 ; 秸秆还田 ; 氮肥 ; 氮效率 ; 硝态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