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的地震相特征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地震相定义、划分、识别及特征

地震相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地震相分析

滩状
向某一个方向快速减薄尖灭 的席状 双凸形 河道、三角洲、 含气或高孔隙礁
扇三角洲的横切 面,不规则滑塌 体、礁 前两者是由于早期下蚀、后期堆 积和差异压实而形成,后者则有 低速眼球效应的结果。
透镜状
丘形
底平上凸,具侧积下超
河谷充填
充填形
盆地充填(陆相)
斜坡充填(海相)
(二)内部反射结构:
指沉积体内部地震反射延伸状况和彼此关系。有点类 似于野外露头的层理,但规模要比后者 大得多。 1.平行和亚平行结构:又可分平坦和波状的,多见于 席状、席状披盖和充填单元中。可据振 幅、连续性或 周期宽度,对这种简单的反射结构进一步划分。这种 类型一般代表陆棚或平原 地区的均速沉积作用。 2.发散结构;对应于楔型单元。大多数横向加厚是由 于频变造成,少数则是由于加厚带侧向 非系统性终止 造成的。某些终止现象可能是由于地层逐渐减薄到低 于分辩率而造成的。发散 的地质意义是沉积速度的横 向变化,和古沉积表面的倾斜。
地震相的四大标志及地质意义 :
•外部形态 •内部结构
•顶底接触关系
•动力学与运动学标志(振幅、频 率、连续性及速度)
(一)地震相或层序的外形:
它直接反映了沉积体的外形,因而可据其解释沉积 体。同一沉积 体不同方向具不同的外形。 席状:薄、广、顶底平行、平直、也可称板状 •席状披盖:顶、底面呈波状,中间稍薄,其它同上 以上两种形态最常见,很多湖泊、冲积平原均具有 此形态特征,反映大范围近等速加积的特 点。 •楔状:盆地边缘差异升降造成的沉积体外形。扇的倾 向剖面,可向盆地边缘减薄(古隆起的 缓坡),也可向 盆地边缘加厚(前陆或断陷陡坡、断崖)。 •滩状:向某一个方向快速减薄尖灭的席状称滩状。
地震相内部形态
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

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
能量匹配准则 岩心相准则 沉积体系匹配准则 沉积演化匹配准则
大陆边缘地震相模式
1。平行与亚平行结构:稳定水体的匀速沉积作用,见于 陆棚、滨浅湖或盆地中心区。
2。发散结构:反映沉积速度的变化造成不均衡沉积或盆 地范围扩大引起沉积界面逐渐倾斜形成的沉积作用。
3。前积结构:
S形前积:低能的富泥河控三角洲沉积,沉积物少,水体 宽;
斜交形前积:强水流河控三角洲;
S形-斜交形复合前积:反映盆地范围和水体变化大,水流 能量强弱交替。
四、振幅
振幅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相关。包括反射界 面上、下层岩性,岩层厚度、孔隙度及含流体性 质等信息,可用来预测岩性横向变化和源自接检测 烃类。强度标准和丰度标准。
强度标准:
1。强振幅:时间剖面上相邻地震道振幅值重叠在一 起,无法分辨;
2。中振幅:相邻地震道部分重叠,可用肉眼分辨; 3。弱振幅:相邻地震道互相分离。 丰度标准:
二、外部几何形态
地震剖面上由某种地震反射结构组成的在三 维空间内的分布状况,可提供有关沉积体 的几何形态、水动力、物源、古地理背景 等信息。
席状、楔形、帚状、透镜状、丘状、充填状。
1。席状:具平行结构或发散结构,厚度稳定,反
映稳定的深水沉积区,如深海、陆棚;
2。楔形:具发散结构,滨浅湖、陆坡等环境,指示 冲积扇或扇三角洲沉积;
震反射单元,是特定的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地震相分析: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类型,
并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将地震相转为相应的沉积相。
地震相与沉积相不是绝对的对应:
1。地震分辨率远远小于地质剖面的岩相观察,不能反映细 微的岩相变化;
2。地震资料中存在非地质因素的干扰; 3。同一沉积相内部岩性和沉积特征不均匀; 4。同一沉积相在不同地区在地震剖面上反映不同。
惠州凹陷A井区地震相特征及沉积相研究——以古近系文昌组NA油组为例

沉 积相 和沉 积 环境 的分 析通 常来 说是 通过 岩心 、露 头 和测井 资料 来进 行 的 ,但 是对 于 海上 油气 田勘 探 来说 ,钻 井较 少 ,钻探 层 位大 多不 深 ,岩心 和测 井资 料极 为稀 少 ,而 目前 随着勘 探 的深入 ,需 要逐 步
向深层 古近 系挺 进 , 因此 对 于古 近系 沉积 相 的研究 往往 就要 依赖 地震 相 的识别 来进 行 。地震 相是 地下 地
石油天然气学报
21年 l月 02 o
第3卷 4
第 1 期 o
J u n l fOi a d Ga c n lg O t 2 1 Vo . 4 No 1 o r a l n sTe h oo y o c.0 2 13 .0
惠 州 凹 陷 A 井 区 地 震 相 特 征 及 沉 积 相 研 究
其 次 为 长 石 ,含 少 量 暗 色 矿 物 ,
图 1 A 1井 E 岩 性 类 别 频 率分 布直 方 图 - w
[ 稿 日期 ] 2 1 收 0 2—0 2—2 8
[ 作者简介]戴朝强 ( 9 1 ) 18 一 ,男 ,2 0 0 6年大学毕业 ,硕士 ,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勘探 工作 。
— —
以古 近 系 文 昌 组 NA 油 组 为 例
戴 朝 强 ,袁 立 忠 ,朱 焱 辉 陈 兆 明 ,牛 胜 利 ( 中海石油 ( 中国)有限公司 深圳分公司, 广东 广州 。 ) ’ 。
沉积相地震波波形响应特征研究——以渤海湾盆地孤南洼陷沙三中亚段中部为例

沉 积 相具 有 较 好 的 响应 关 系 , 对 沉 积 相 变 化较 敏 感 , 用 于 微 相 划 分 。研 究 表 明 , 南 洼 陷 沙 三 中亚 段 中 部 地 层 沉 积 时 期 , 其 可 孤 存 在 辫 状河 三 角洲 、 盆底 扇 和湖 泊 3种 沉 积 体 系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在 该 区 发 育前 缘 亚相 , 布 于孤 南 洼 陷 南 部 斜 坡 区 域 ; 底 扇 主 要 分 盆 分 布 于洼 陷 北部 , 于孤 南 断裂 坡 脚 部 位 , 湖 近 岸 滩 坝 滑 塌 也 可 形 成 盆 底 扇 复 合 体 。该 时 期 的 湖 泊 较 浅 , 要 发 育 浅 湖 亚 相 , 位 浅 主
m o e a c a y.U sng t s me ho , he plne d s rbu i n o he de sto ls s e o he mi dl a t r c ur c i hi t d t a it i to ft po ii na y t m f t d e p r
ha y Ba i . Th r S p e e a l e a i ns i e we n t e s imi a is mo l n h e i e a y f — iBa sn e e i r f r b e r lto h p b t e h e s cf c e des a d t e s d m nt r a
摘 要 : 据地 震 波波 形 理 论 , 行 地 震 相 自动 识 别 、 分 , 确 定 沉 积 体 系平 面 分 布 特 征 。 与 传 统 方 法 相 比较 , 方 法 具 有 更 省 依 进 划 可 该
时 、 客 观 、 准 确 的优 势 。利 用 此 方 法 研 究 了渤 海 湾 盆 地 孤 南 洼 陷 沙 三 中 亚 段 中部 地 层 沉 积 体 系 平 面 分 布 规 律 。相 模 型D EM BE OF SHAHE I M R JE
川南煤田的地震相特征与沉积相初探

法来研究沉积相进而进行煤层预测。
l 地 震 相 分 析 原 理 及 内容
1 1 地 震相 分析原 理 .
所 谓地震 相分 析是 2 0世纪 7 0年代 末发展 起 来 的一 种利用 地震 资料 进 行地 质 解 释 的地 质 方 法口 , J 它是根 据一 系列地 震反射 参数 按一定 程序 对地震 相 单元进 行识别 和作 图 , 解 释 这些 地 震 相所 代 表 的 并 沉积 相和沉 积体 系。依 据 地震 勘 探 基 本原 理 , 震 地 反射 波 的不 同参数 特征 代表不 同 的地质 含义 。反 射 波特 征结构 能揭 示沉 积 过 程 、 积物 源 及 特定 的沉 沉
2 实 际应 用
2 1 典型 地震相 类型及 特征 .
第 6期
于静 芳 陈
露
川 南煤 田的地 震 相特 征 与沉 积 相 初 探
4 7
条件 、 埋藏 深度 、 处理 条 件也 有 密 切关 系 , 在地 震 相
主要 参 数 , 是 地 震 振 幅 、 它 相位 、 率 的综 合 反 应 。 频
基 于波 形分类 的地震 相分 析处 理就是运 用人 工神 经
维空 间分 布的特 点 , 了解各种 沉积 环境模 式 、 地层 组
顺 向坡多辟 为耕 地 , 底发育 有河 流及较 多冲沟 ; 坡 反 向坡常形 成悬崖 峭壁 , 常见 滑坡及 崩塌堆 积场 。 虽然 前 人 曾先 后 在叙 永 、 蔺及其 相 邻 地 区进 古 行 地质调 查 , 行 了煤 层预 测方 面的研究 , 总的来 进 但 说 该 区沉 积相展 布及有 利储集 体 的分布状 况仍不 十 分 清楚 , 约 了勘探 工作 的进 一 步 开 展 。为 了对 该 制 区的沉积 相及沉 积 体 系特 征 有 一个 整 体 的 了解 , 有
沉积相的主要鉴别标志

沉积相的主要鉴别标志我们都知道,相标志主要有:岩石学标志、古生物标志、地球化学标志、测井相标志、地震相标志等。
其中,岩石学标志包括: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沉积构造等等。
岩石学标志1 岩石的颜色特征颜色是沉积岩最直观、最醒目的标志,是沉积环境的良好指示剂。
沉积岩的颜色变化,除取决于成分外,还与其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判别沉积环境时,沉积岩的颜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若某研究区岩石以灰色、灰绿色和深灰色为主,泥岩为深灰色、灰黑色或黑色,无水上氧化条件下的红色沉积和湖岸线过渡带内的杂色泥岩,表现为还原条件下的暗色特征,表明碎屑物沉积时处于水下环境。
2 岩石的成分特征利用岩石薄片进行粒度成分分析,得出成分成熟度。
若矿物成熟度低,则表明为物源稳定的低能沉积环境。
3. 岩石的结构特征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受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是反映原始沉积状况的直接标志,可直接提供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为沉积环境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概率累积曲线可以较好地区分砂体的搬运性质和水流强弱,有无回流等特点。
砂体的搬运方式可以分为滚动、跳跃和悬浮搬运三类,在曲线上可分别连成各自的线段,组成三个次总体。
线段的斜率反映了该次总体的分选性,斜率陡,分选性好;斜率缓,分选性差。
4 岩石的构造特征1)层理构造(l) 水平层理:主要发育于页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中。
其纹理细清晰且彼此平行,表明是在低能环境的低流态中,由悬浮物质沉积而形成,流间湾沉积中常见。
(2) 平行层理:由砂质沉积物组成,是层面具剥离线理的水平层理。
代表一种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分流河道等沉积环境中常见(3) 交错层理:是指细层与层系界面呈角度相交的层理。
常见的交错层理主要有沙纹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等,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沉积中非常常见,在分流间湾沉积中也可见到沙纹交错层理。
(4) 透镜状层理:透镜状层理的特点是砂质透镜体被包围在泥岩之中。
一般出现在砂泥呈互层段,它们是在泥、砂都有供应和较活跃的水动力条件与缓慢或停滞水动力条件相互交替的情况下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对12口井单井相中的29个亚相或亚相组合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不同的亚相表现出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
客观地反映了不同沉积亚相沉积特征的地质内涵
扇三角洲扇根-扇中(平原夹前缘亚相)地震相特征
(意3井巴二段)
L954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
扇三角洲扇根-扇 中(平原亚相): 楔形体,变振幅 乱反射
中-深水湖泊:深灰色灰 质页岩:平行、连续、 强振幅、中低频
三角州平原-前缘过度带—中深湖地震相特征
(查参1井巴二段)
L1464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过度段:亚平 行、断续-变振幅-弱 反射
中-深水湖泊:深灰白云 质泥岩:平行、连续-较 连续、中强振幅-中低频
深水湖泊:深灰色页岩: 平行、连续、强振幅、
(祥6-1井巴二段)
L1240
平原亚相:亚 平行、变振幅、 弱反射
前缘外扇:平 行、较连续、 中振幅中低频
前缘内扇:亚 平行、变振幅、 弱反射
前缘内外扇交互带: 较连续、中强振幅 中低频
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地震相特征
(祥8井巴二段)
L1184
扇三角洲平原-前缘 内扇交互带:亚平行、 断续、变振幅反射
较深湖间夹席状砂沉积相地震反射特征
(意1井巴二段)
T2560
较深湖相:平行、连 续间较连续、中-强振 幅、低频
L相特征
(意5井巴二段)
L1154
深湖相:平行、 连续-较连续、强 振幅、较低频
各种沉积相地震相特征小结
• 洪积扇扇根-扇中(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楔形体,变振幅、杂乱-弱反射。 • 扇三角洲平原:缓角度楔形或亚平行、断续-变振幅-弱反射。
• 前缘外扇-较深水湖泊相交互带:平行、连续-较连续、中-强振幅、中低-低频。
• 深湖相:平行、连续或连续-较连续、中强-强振幅、低频。
扇三角洲前缘内外扇交 互带:较连续、中强反 射、较低频
扇三角洲平原—前缘内扇亚相地震相特征
(祥9井巴二段)
L1452
扇三角洲平原亚相: 亚平行-缓角度楔形, 断续、变振幅中-弱 反射。
扇三角洲前缘内扇 相(重力流):亚 平行、断续、变振 幅、中-弱反射
扇三角洲前缘外扇相
扇三角洲平原-前缘内扇-外扇沉积亚相地震相特征
内外扇交替过渡 带:较连续较强 振幅中低频
受断层干扰波 影响仅供参考
三角州平原-前缘交互带—中深湖沉积相地震相特征
(查参1井巴二段)
T2216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过度段:亚平 行、断续-变振幅-弱 反射
中-深水湖泊:深灰白云 质泥岩:平行、连续-较 连续、中强振幅-中低频
深水湖泊:深灰色页岩: 平行、连续、强振幅、 中低频
•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平行、断续或变振幅、弱反射
• 扇三角洲前缘内扇:亚平行、断续或变振幅、中-弱反射。 • 扇三角洲平原与前缘内扇交互带:亚平行、断续、变振幅、弱反射。
基本 相同
• 扇三角洲前缘内-外扇交互带:平行、较连续-断续、中强-强振幅、较低频。 扇三角洲前缘外扇:平行、较连续、中-中强振幅、中低-低频。
扇三角洲平原(泥石流)-前缘水道(重力流)地震相特征
(祥7井巴二段)
L1652
扇三角洲平原(泥石 流水道):亚平行或 平行、断续、中弱变 振幅
扇三角洲前缘内扇(重 力流水道):亚平形、 断续、中弱变振幅
扇三角洲平原、前缘内扇、外扇亚相地震相特征
(毛10井巴二段)
L1596
扇三角洲平原与前 缘内扇交互带:亚 平行、断续、弱中 变振幅反射
扇三角洲前缘内外扇交互带: 平行、较连续、中等振幅、 较低频
扇三角洲前缘内扇间外扇沉积相地震相特征
(毛11井巴二段)
T2843
扇三角洲前缘内扇: 亚平行、断续或变振 幅、中-弱振幅
L1102
扇三角洲前缘外扇:平行、较 连续、中强振幅、中低频
扇三角洲平原-前缘内扇-前缘外扇沉积相地震相特征
(意9井巴二段)
T2139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亚平行、断续或变振幅、 弱反射
前缘外扇间内扇: 较连续和断续、较 强振幅、较低频
前缘外扇-较深水湖泊相: 连续-较连续、中强振幅、 中低频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内扇-前缘外扇沉积相地震相特征
(意8井巴二段)
L1719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亚平行、变振幅-断 续弱反射地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