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检测:第四单元第17课宋词四首 含答案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17宋词四首课时作业(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

宋词四首一、基础知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B.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C.《念奴娇·赤壁怀古》押的是仄声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押平声韵。
D.苏词结尾感叹“人生如梦”有点消极的色彩;辛词结尾以廉颇自比,有豪气也有无奈。
【答案】C 【解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押的仍然是仄声韵。
2.对《声声慢》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词人无法排遣愁绪、借酒消愁愁更愁的苦况。
B.上阕以见“旧时相识”的雁飞过,勾起了对往日的怀念,更增添了伤心的程度。
C.下半阕写黄花堆积,自己无心去采摘,细雨打着梧桐,无心去听,有如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样的孤寂的心情。
D.作者如实写个人的遭遇和心情,她个人的惨况又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根源,因而又蕴含着对时代的悲叹,从而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答案】C 【解析】不是“无心去听”,而是听得太伤心了。
3.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句意境相似的诗是(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答案】C 【解析】都有用典来抒发怀古之情。
4.对《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词人送别情人的心理描写,她想到词人从此将孤独飘零,更是不舍分离。
B.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两个人难舍难分。
C.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离别后的广阔天地,将解脱相思之苦。
D.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此去后将孤独飘零,更舍不得离开情人了。
【答案】D 【解析】此句是词人的心理活动,是想象的情景,表现的是词人依依不舍之情。
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4单元 17 宋词四首 Word版含答案

17 宋词四首一、读准字音凝噎.(yē) 暮霭.(ǎi) 千堆.雪(duī)憔悴..(qiáo)(cuì) 巷.陌(xiàn ɡ) 酹.江月(lèi)羽扇纶.巾(ɡuān) 金戈.铁马(ɡē)二、辨识通假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罇)”,酒杯]三、一词多义(1)故⎩⎨⎧故.垒西边(形容词,旧时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连词,所以)(2)道⎩⎨⎧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动词,说,讲)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国⎩⎨⎧故国.神游(名词,地域,乡土)去国.怀乡(名词,国都)(4)顾⎩⎪⎨⎪⎧赢得仓皇北顾.(动词,视,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看望,拜访)顾.野有麦场(动词,转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反问的副词,难道,反而)四、词类活用(1)大江东.去(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2)强虏灰.飞烟.灭(名词用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3)赢得仓皇北.顾(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4)都门帐.饮无绪(名词用作动词)设帐 (5)尚能饭.否(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6)多情自古伤.离别(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伤心 五、古今异义(1)都门帐饮无绪..古义:没有好的情绪。
今义:没有头绪。
(2)大江..东去 古义:指长江。
今义:泛指大河。
(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指英雄的流风余韵。
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情形,光景。
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六、文言句式(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宾语前置句)译文:无处寻觅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主谓倒装句)译文:可笑我多愁善感,以至于过早地生出了白发。
(3)故国神游。
(宾语前置句)译文:神游于当年三国的古战场。
雨霖铃寒 蝉 凄 切,对 长 亭 晚,骤 雨初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歇。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自我小测:17宋词四首 Word版含答案

自我小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故垒.(lěi ) 还酹.(luō) 强虏.(lǔ) B .萧瑟.(sè) 料峭.(qiào) 舞榭.(xiè) C .纶.巾(lún) 狼狈.(bèi) 凝噎.(yē) D .狼居胥.(xū) 巷.陌(hàng) 公瑾.(jǐn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经过一年或多年) B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酒杯) C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对付,抵挡) D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忍受)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一个主张豪放,一个主张柔婉,虽然彼此带有一定的“水火不...容.”,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重词作本体的动机,可谓殊途同归....。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提倡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他们的观点交相辉映....,令人耳目一新....。
A .水火不容 B .殊途同归C .交相辉映D .耳目一新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A.③②⑥⑤①④B.④②①⑤⑥③C.②⑥⑤①④③D.③①⑤②⑥④二、阅读鉴赏(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
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检测:第四单元第17课宋词四首+Word版含答案

第17课宋词四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一件事情。
亲朋好友远游异地,是离别;故交知己背井离乡,是离别……凡此种种,人们总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缕缕情丝织就绵密的人情之风,让人们抛不开、扯不断、挣不脱。
无论贵贱贫富、地位高低,无论贤愚聪拙、身份何异,都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都有离合的悲欢、聚散的苦乐。
不过也正因为有了离别的痛楚,才有了再次重逢的喜悦。
在期待着人生再次重逢的时候,离别也会变成一种寄托,一种亲情、友情、爱情再次相逢的寄托。
波浪汹涌,惊涛拍岸,东去无归,逝者如斯。
赤壁之地,众军纷争,几度得失,今日依旧。
滚滚长江东逝水,万千气象尽收于胸,诸此种种历历在目。
在波澜壮阔的长江面前,一切都显得渺小而精致;在历史古迹的【课内挖掘】1.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太守在前,布衣其后。
苏子牵黄擎苍,意气风发;布衣人群攒动,热情高涨。
酒过三巡,太守双颊绯然,虽鬓角霜雪,仍不减当年神威,意和孙王一比高低。
你飞扬起的马鞭,映着你那精神抖擞的面庞和矫健的身躯,在马蹄奔腾中,更显骁勇;你壮志满怀,激情澎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忠贞;你热切地期盼着能像魏尚一样得到重用,以示以身报国、贡献朝廷的那颗火热的心。
西北望,射天狼。
我敬佩你的赤诚,读懂了你的火热。
[写作运用]适用于“壮志”“忠贞”“赤城”“爱国”等话题。
2.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
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
那确是一把好剑。
当年你学成之后,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时,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气相投,举酒起誓要将金人赶出大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案上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十八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害死耿京大哥的张安国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它为什么这样锋利,斩尽一切不平,锐不可当?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
2012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同步检测《宋词四首》

第17课宋词四首【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1~4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作者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几句写周瑜,为什么却提及小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种衬托手法,这几句写周瑜当年风流俊雅,奋发有为,艺术地以“小乔”来衬托周瑜。
让美人衬英雄,英雄更生色。
这样能表现出周瑜既年轻潇洒而又才华横溢。
3.有人说,本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全词豪壮的情调不合,你是怎么看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多情”是古代诗词中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本词中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华发”固然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
“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统观全诗,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4.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让我们心胸开阔,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对生活中的苦难又有了深层理解。
那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呢?请你写一组排比句来表达你的理解,注意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勇气是打败一切难题的有力武器,拿出勇气,勇敢地面对苦难,定会拨开云雾见天明;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念,信念是克服所有艰难险阻的动力,拿出信念,坚强地面对苦难,风雨之后定会看见彩虹;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毅力,毅力是征服一切困难的催化剂,拿出毅力,坚定不移地面对苦难,定会迎来灿烂的阳光。
2018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宋词四首雨霖铃》练习题与答案-文档资料

《雨霖铃》练习简介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创作慢词。
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被称柳七,官至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一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合资埋葬。
柳永作品内容多写闺情离绪与羁旅行役,好用铺写与情景结合的手法。
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
这首词写于他在京城仕途失意,准备远行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之词。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名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凄切.(qiè)罗绮.(qí)处.(chù)之泰然适逢其会.(huì)B.相.(xiāng)看凝噎.(yē)间不容发.(fā)参.(cēn)差不齐C.应.(yīng)届暮霭.(ǎi)良辰.(chén)美景重湖叠巘.(yǎn)D.与.(yǔ)会千骑.(jì)字字珠玑.(jī)荷.(hè)枪实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催促军帐噤若寒蝉胜券在握B.暮霭竞然不勘入目不屈不挠C.天堑箫鼓寥若辰星九宵云外D.嘉宾夜暮嘻笑怒骂童叟无欺3.下列对词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帐饮无绪..(泛指珍珠)..(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市列珠玑B.兰舟..(山峰)..(船的美称)催发重湖叠巘C.竟无语凝.噎(因为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羌管弄.(吹奏)晴D.此去经年..(经过一年)图.(描绘)将好景4.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下列诗句中颠倒了词序的一项是() A.留恋处,兰舟催发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
(完整word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宋词四首雨霖铃》练习题与答案

《雨霖铃》练习简介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创作慢词。
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被称柳七,官至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一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合资埋葬。
柳永作品内容多写闺情离绪与羁旅行役,好用铺写与情景结合的手法。
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
这首词写于他在京城仕途失意,准备远行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之词。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名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凄切.(qiè)罗绮.(qí)处.(chù)之泰然适逢其会.(huì)B.相.(xiāng)看凝噎.(yē)间不容发.(fā)参.(cēn)差不齐C.应.(yīng)届暮霭.(ǎi)良辰.(chén)美景重湖叠巘.(yǎn)D.与.(yǔ)会千骑.(jì)字字珠玑.(jī)荷.(hè)枪实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催促军帐噤若寒蝉胜券在握B.暮霭竞然不勘入目不屈不挠C.天堑箫鼓寥若辰星九宵云外D.嘉宾夜暮嘻笑怒骂童叟无欺3.下列对词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帐饮无绪..(泛指珍珠)..(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市列珠玑B.兰舟..(山峰)..(船的美称)催发重湖叠巘C.竟无语凝.噎(因为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羌管弄.(吹奏)晴D.此去经年..(经过一年)图.(描绘)将好景4.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下列诗句中颠倒了词序的一项是() A.留恋处,兰舟催发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练习: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Word版含解析

一、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下列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
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两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
“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解析:选D。
D项,理解不正确。
如果说,这首词的情感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噎”,还是比较哀伤的话,那么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下,便是凄惨了。
因而最后两句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
2.下列对《雨霖铃》一词下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正面话别,下阕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B.“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C.“今宵”三句实写作者醒后所见之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D.“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解析:选C。
C项,“今宵”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
3.关于“离情”,有人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也有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
你认为《雨霖铃》一词应该属于哪一种?谈谈你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一件事情。
亲朋好友远游异地,是离别;故交知己背井离乡,是离别……凡此种种,人们总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缕缕情丝织就绵密的人情之风,让人们抛不开、扯不断、挣不脱。
无
论贵贱贫富、地位高低,无论贤愚聪拙、身份何异,都有英雄气短、
儿女情长,都有离合的悲欢、聚散的苦乐。
不过也正因为有了离别的
痛楚,才有了再次重逢的喜悦。
在期待着人生再次重逢的时候,离别
也会变成一种寄托,一种亲情、友情、爱情再次相逢的寄托。
美
字
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赏美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
波浪汹涌,惊涛拍岸,东去无归,逝者如斯。
赤壁之地,众军纷争,几度得失,今日依旧。
滚滚长江东逝水,万千气象尽收于胸,诸此种种历历在目。
在波澜壮阔的长江面前,一切都显得渺小而精致;在历史古迹的面前,过往烟云仿佛昨日重现。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字字句句,饱蘸深情,感怀着多少对古人的崇敬之意!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感受到你的豪迈,读懂了你的隽永。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他的人生就是一首诗,一首壮烈开阔的诗,一首遒劲深刻的诗,一首酣畅淋漓的诗。
他用乐观面对坎坷,用豁达迈过苦难,用他那高亢的文字谱写了一段永不褪色的篇章!我,读懂了苏轼,读懂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书房的门后有几幅很久以前自己用铅笔瞎画的画,其中一幅是苏轼的《木石图》,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就深深的被震撼了,此刻我读懂了苏轼。
那块饱经风霜、沟壑纵横的巨石;那棵历经风雨、歪歪扭扭的老树。
你看,你看,巨石依然深沉;你看,你看,树枝依然刺向天空!它们是有鲜活生命的,此刻宛如穿越时空,东坡先生正与我促膝交谈,我笑了。
曾经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书籍,了解了不少思想人物,但唯有东坡先生是我的最爱,与他的思想是共通的。
苏轼是正直的。
因为政见相左,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被贬黄州,等到自己那一派复起,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的做法,再遭外贬,这种坚持自己主张,不妥协,不屈膝,不献媚的精神,还有几人?
苏轼是有情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能对自己去世十年的妻子有如此真切的感情,是真性情也。
苏轼是豁达的。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种高远的意境,这种坦然的心情,谁人能比呢?
苏轼是善良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自己落魄失意却能把真诚美好的祝愿送给天下人,不是真善吗?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愿做苏轼的兄弟,一起喝酒,一同吃肉,一起吟诗,一同作赋。
一起哭,一起笑。
可以不要电脑、网络,不要汽车、洋房,不要数码相机,mp3……永远不回来。
[写作运用]适用于“责任”“爱国”“悲愤”“志向”等话题。
【课外运用】
示例一: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
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轩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
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
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他自己形单影只。
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亡妻的思念。
(《肩膀》)示例二:
辛弃疾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是他唯一的武器。
他是被一颗赤诚之心推向南方的。
南方,那个叫做“南宋”的国度,当他豪放的栖居被入侵者的铁骑恣意践踏时,他选择了“南
飞”,去做一只梦想收复失地的带着乡愁的鸟儿,他相信,他满腔的热血可以燎原,终有一日,山河收复,失雁北归。
他是数着步子踏上那块宫台紫殿的,他站得笔直,两眼急切地望向北方。
他不知道,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家乡只是空中楼阁;他梦中千千万万次的奔跑,只沉睡在那个唤作幻梦的地方;他絮絮念叨的战场容不了他闪着金光的铁戟。
一个人的怒吼抹不开一个时代的苍凉。
他倒下,又爬起来,再倒下,他的戟被折弯,背弓得生疼,他被压在人群中,压在故乡厚重的泥土下,无法行走。
不是走不动,而是不愿意走,他没想过离开吗?可他分明在浓的化不开的笔墨里追随季鹰的鲈鱼而去,他不愿走,因为他爱着这土地,因为他的戟没有断,他北飞的信念已经深深植入土地,他明白,他和许汜不是一辈,他是一只孤独的鸟儿。
(《一个人的战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酹江月(lèi)憔悴(qiáo)可堪回首(kān)
B.甘霖(lín) 骤雨初歇(zhòu) 舞榭歌台(xiè)
C.怆然(chuànɡ) 羽扇纶巾(lún) 寻常巷陌(mò)
D.暮霭(ǎi) 无语凝噎(yē) 夜雪初霁(jì)
解析:“纶”应读ɡuān。
答案:C
答案: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窗前明月”的故乡情“独上西楼”的长相思“草长莺飞”的梦江南
11.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看懂图标,明白图表中各种元素所代表的意思。
答案: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
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
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