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资料】2019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九) 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九) 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检测·大通关演练(九)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的雇工经营与土地出租的收益比较表。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A.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3.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

”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中体西用君主立宪C.师夷长技以制夷某某某某D.君主立宪某某某某4.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5.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6.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7.1898年9月,在国内形势日趋紧X之际,维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分别由容闳联络美国使馆,梁启超联络日本使馆,康有为联络英国使馆,但无一成功。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A.开设银行和争当中国的债主B.在中国投资筑路和开办工厂C.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D.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2.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指A.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列强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C.列强的贷款提供了资金D.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3.1898年,康有为主张废除科举制,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反对,而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却未引起太大的反响。

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式教育逐步得到认可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出国留学影响不断扩大D.清政府的强力推行4.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

这体现了A.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C.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D.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5.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

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A.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B.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C.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D.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6.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九)戊戌变法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九)戊戌变法新人教版选修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B. 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C. 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D. 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2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

……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 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C. 辛亥革命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 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3 .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 康、梁等的宣传活动4.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大梦唤醒”的含义是指()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B. 推行“新政”,预备立宪C.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D. 民主共和,三权分立5 .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 .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6. 史学界有人评价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跪着向封建制度造反”,主要是由于康有为借助该书()A考证儒家经典的真伪B. 公开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 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D. 提出“中体西用”思想7. 观察下图,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A. 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B.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C. 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D. 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8•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 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 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9. 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日本教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西太后闻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得入朝叩头自请处分。

2019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2019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日本一位外务大臣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我们的全部收入只有8 000万日元,现在一想到有2亿3 000万两白银滚滚而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日本人的富裕源于哪次战争的赔款(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后来又加上赎辽费白银3000万两,总计白银2亿3000万两。

2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CHINA”字样的地图扯烂,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

3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也不得不相应放宽对中国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此同时,《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支付战争赔款,也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4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写道:“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可知符合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故答案选B项。

洋务派的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康梁维新派的主张未涉及商战和挽回利权,排除C项;民主革命派主张民族独立,比商战和挽回利权更进步,不符合最早提出的限制条件,排除D项。

5康有为在1888年的《上清帝第一书》中说:“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俱举……北辟虾夷,欧洲大国,睨而莫敢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 戊戌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3.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 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4.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B. 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的C. 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等主张D. 光绪帝看后非常感动,接受了其主张5.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 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 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6.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 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 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 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 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7.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2019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

2019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晚清的现代化先是技术现代化即洋务运动,然后是政治现代化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且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所以最能体现晚清现代化的只能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B2.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故选择B项。

答案:B3.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解析:根据关键词“甲午战争后”“英日”联系到甲午中日战争,全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项。

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这样的改良思想,排除B、D两项。

答案:C4.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解析:A项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指批判、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1.docx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1.docx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 (60 分)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晚清的现代化先是技术现代化即洋务运动,然后是政治现代化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且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所以最能体现晚清现代化的只能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 B2.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A.变法思想宣传C.xx 技以制夷 B.思想解放作用D.实行君主立宪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故选择 B 项。

答案: B3.甲午争后,梁启超提出“ 界革命”,曾“泱泱哉我中⋯⋯物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英日区区三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 反映出“ 界革命”()A.倡民主革命的思想C.适了救亡存的需要B.推了白文运D.成改良思想的开端解析:根据关“甲午争后”“英日” 系到甲午中日争,全国面亡国种的危。

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 A 。

白文运是在新文化运期。

在甲午前已出了像王的改良思想,排除B、D 两。

答案: C4.之所以戊戌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A.法有广泛的群众基B.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C.法促了中国人民的醒D.新派表了勇于献身的精神解析: A 不,戊戌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 B、D 两符合史,但与干无关,之所以戊戌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指批判、冲了封建思想,宣了政治主。

答案: C5.新法的法令在戊戌政后()A.完全被除B.保留了大部分内容C.只有京大学堂保留下来D.变法法令依旧执行解析: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他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整合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整合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整合一、网络构建二、典题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官制、财政、宪法、海陆军、经营新疆、合满汉、教男女、改元迁都,农工商矿各事,上皆深然之。

新政之旨,有自上特出者,每一旨下,多出奏折之外,枢臣及朝士皆茫然不知所自来,于是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本朝安有是事?——《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二(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

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清贵族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戊戌政变之后)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如何理解“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本朝安有是事”?(2)材料二中钱穆认为康有为的大错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

(3)立足现代化视角,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历史的起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张”,依据材料一“自官制、财政、宪法、海陆军、经营新疆、合满汉、教男女、改元迁都,农工商矿各事,上皆深然之”得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建设海陆军;第二小问“理解”,材料一“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本朝安有是事”意思是有人怀疑皇上颁布的政策都是由我们制定的,可是在本朝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么,表明君主专制,君权至上。

第(2)问,第一小问“错误”,依据材料二“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得出他的错误是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缺少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无法与其抗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晚清的现代化先是技术现代化即洋务运动,然后是政治现代化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且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所以最能体现晚清现代化的只能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B2.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故选择B项。

答案:B3.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解析:根据关键词“甲午战争后”“英日”联系到甲午中日战争,全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项。

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这样的改良思想,排除B、D两项。

答案:C4.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解析:A项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指批判、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答案:C5.维新变法的法令在戊戌政变后( )A.完全被废除B.保留了绝大部分内容C.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下来D.变法法令依旧执行解析: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他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

答案:C6.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A.制定宪法B.召开国会C.开制度局D.废除科举解析:维新派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但不主张根本废除科举制度。

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提出开制度局。

因此,本题只有C项是正确的。

答案:C7.钱穆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

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此制度”是指( )A.科举考试B.君主专制C.纲常伦理D.军机六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说明科举制度被废除后用人标准带来的弊端,故本题选择A 项;B项错误,清朝不可能推翻君主专制;C项和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8.“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

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B.希望清王朝复兴C.祖宗之法不能变D.反对洋务运动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

”说明慈禧太后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的,但是她要求“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也就是说制度上不能改变,因为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因此A项最准确;B项没有反映出条件;C项不满足材料含义;D项错误,材料不是针对洋务运动,只是用洋务运动来举例。

答案:A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C.废科举、开学校D.办报刊、立学会解析: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答案:A10.下列生活情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广州、上海的买办最先穿西装B.辛亥革命后,农村大多女子依旧缠足C.戊戌变法期间,已经使用公元纪年D.在民国初年,广大的农村未能广泛使用洋火解析:改用公元纪年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12年开始。

答案:C11.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了民族危机B.推动了政治改革C.发展了社会经济D.促进了思想启蒙解析: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两项。

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因此C项错误;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故选D。

答案:D12.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是( )A.振兴工商业B.兴办学校C.实行君主立宪D.推翻清朝统治解析:A、B两项分别属于经济和文化领域;维新派并不想推翻清政府,所以D项错误。

答案:C13.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B.发展资本主义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戊戌变法运动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故A项正确;由于戊戌变法的很多措施没能真正实施,故B、C两项错误;戊戌变法主要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A14.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答案:C15.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 )A.设立议院B.发展工商业C.改革科举制度D.改革政府机构解析:从百日维新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因此选A。

答案:A16.“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崇尚儒学的正统B.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C.以儒学为变法的指导思想D.证明自己的儒学知识渊博解析: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根深蒂固,利用儒学思想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故B项正确。

答案:B17.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

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这种观点主张( ) A.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B.议院功能在于限制君权C.议院是朝廷咨议机构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解析:由材料“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可以看出,康有为并不主张以议院限制君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可知,康有为认为议院应在政府控制之下,故A项错误;议院是如何产生的,材料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材料说的是议院的建议可以为皇帝提供参考,最后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C18.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 )A.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C.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D.皇帝(天皇)是否支持解析:皇帝(天皇)是否支持不是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中国,光绪皇帝是支持变法的,只是没有实权。

故选D。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主导变法的资产阶级力量较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国际环境方面,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正赶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给日本一个良好的环境。

此外,日本的明治维新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的参与。

因此A、B、C三项都是明治维新成功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D19.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中国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顽固派力量强大,也没有发动广大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去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所以本题选D。

答案:D20.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

答案:C二、非选择题(40分)21.(20分)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三:1898年夏(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彻底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

……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

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

……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

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1)概括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4分)(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的态度,说明改革对两国君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4分)(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1)措施: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吸收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发展近代工业;③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