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旅游地视觉表征_多元建构与循环_黄燕 (1)

合集下载

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 中西方旅游者博客的多维话语分析

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  中西方旅游者博客的多维话语分析

结论
本研究通过多维话语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西方旅游者对北京旅游目的地形 象的感知。结果表明,中西方游客对北京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存在一定差异。中方 游客更注重历史文化和传统特色,而西方游客则更现代城市形象和生活方式。
同时,中方游客对旅游设施的评价较高,而西方游客则更注重旅游设施的舒 适度和实用性。在美食体验方面,中方游客更感兴趣的是具有独特京味特色的美 食,而西方游客则更倾向于尝试新的美食。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游客在旅游偏 好和文化价值观方面的不同。
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 中西方旅游者博客的多维话语
分析
01 引言
03 结果与讨论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研究方法 04 结论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 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每 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然而,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 游客对北京旅
2.文化内涵方面
中方游客对北京的文化内涵有着深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 民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游览过程中更注重体验当地的文化特色,如品尝京 味小吃、学习京剧等。而西方游客往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对当地的历 史文化兴趣不大,更倾向于感受现代文化元素。
3.旅游设施方面
中方游客对北京的旅游设施评价较高,认为旅游交通便利、酒店住宿条件良 好,尤其对故宫、天坛等景点的导览系统和解说服务赞不绝口。而西方游客则更 注重旅游设施的舒适度和实用性,对景区的排队等待时间、旅游安全等问题较为。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维话语分析的方法,收集了中西方旅游者在博客上对北京旅游 目的地的评价和感受,通过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同时,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游客的感知差异,还采用了比较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 法。

浅谈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景区形象感知——以武汉木兰天池景区为例

浅谈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景区形象感知——以武汉木兰天池景区为例

浅谈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景区形象感知——以武汉木兰天池景区为例作者:彭力来源:《广东蚕业》 2019年第3期彭力(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00)[作者简介:彭力(1988- ),男,湖北应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

]摘要文章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以百度旅游中对木兰天池景区的736条评论为文本数据,使用ROSTER CM 6软件提取高频特征词,并从总体满意度、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基础及服务设施四个方面分析了游客对木兰天池景区的旅游感知形象。

结果表明:(1)木兰天池被游客认可为武汉市的重要景区,在武汉旅游中的地位较高。

(2)受感知的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较多,景观环境优美,但人文旅游资源较少。

(3)木兰天池景区的客群主要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市场,需进一步开拓亲子游、家庭游等客源市场。

关键词网络文本分析;旅游景区形象;木兰天池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9)03-14-02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进入“IP时代”,这就意味着业内的竞争由价格和服务的竞争变成了形象的竞争。

旅游景区形象是旅游景区通过自身的行为、产品和服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绘制的图景和造型,是公众以其直观感受对旅游景区作出的总体看法和评价[1]。

因此,在公众心中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对旅游景区来说至关重要。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评论、论坛、博客、游记、微博等网络平台是游客表达对旅游地感受与意见的重要渠道,相比于传统的问卷调查形式,通过网络文本能更直观、透彻的了解到游客内心深处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情况。

目前,旅游形象已经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一批国内外学者借助游客在旅游网络平台上发布的游记或评论等信息,应用文本分析法,开展了旅游地形象测量指标、旅游地形象的区域差异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镇级以上的行政区域,而作为支撑起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景区,对其形象的研究成果较少。

视觉化时代“网红打卡”的消费实践与空间生产

视觉化时代“网红打卡”的消费实践与空间生产

视觉化时代“网红打卡”的消费实践与空间生产作者:邝子然林耿来源:《旅游学刊》2024年第02期[摘要]视觉文本包含丰富的符号和意义,在旅游地空间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伴随网络媒体的崛起,作为电影取景青睐的重庆成为新兴网红城市,电影取景地在消费者的消费实践和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下形成网红打卡地。

文章以电影《少年的你》及网红打卡取景地海棠溪筒子楼为对象,援引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对电影、影评、照片、旅游评论、访谈等资料的文本分析,解释地理景观被电影文本呈现和意义建构过程,消费者的响应及打卡实践方式和建构作用,以及居民的生活展演。

该研究认为,在观影时影像、地方与观众生产出一个包含叙事、情感和想象的电影空间,在网红打卡中游客通过模仿式、记录式、创作式的摄影实践实现对地理景观意义的再生产和自我身份的建构。

在取景地重构为旅游地的过程中,想象与现实混杂所生产的空间意义,经由影像和游客的建构及与居民展演的协商,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信息技术正以不同以往社会的力量,通过对个人世界的信息化将自身作为主体投射到空间的社会性生产当中。

[关键词]空间生产;视觉文本;信息化;电影;重庆[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24)02-0074-15DOI: 10.19765/ki.1002-5006.2024.02.0120 引言视觉是一种空间表征和实践方式,人们在空间中以视觉的形式对地理事物进行表述和建构形象,实现对地方景观的表征过程,由此生产意义[1],并“刻下自身身份标识”[2]。

现代人主要依靠大众传播媒介来产生地方感[3],电影、照片、广告等视觉文本包含多元地理景观,具有丰富的符号和意义。

以影像为代表的视觉体验在当下愈加重要,Debord指出,“世界已经被拍摄”,本质上景观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4]。

Berger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像现在这样,“充斥着如此集中的影像与如此密集的视觉信息”[5]。

旅游景观的嬗变与视觉范式的转向

旅游景观的嬗变与视觉范式的转向

旅游景观的嬗变与视觉范式的转向
赵刘,周武忠2
虽然旅游活动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但旅游者追寻的根本却在于通过对旅游景观的欣赏产生某种视觉愉悦及内心体验,一切活动均围绕这种景观体验而衍生展开。

传统上,我国旅游景观形成了以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为代表的历史名城景观;以上海香港、深圳等为代表的现代化都市型景观;以黄山、西湖、桂林山水、五岳等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型景观;以江浙水乡、苏杭园林等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村镇景观;以及西部地貌和少数民族景观等等类型。

当代旅游的蓬勃发展促发各地兴建了许多新兴景观,这些景观蕴含了时代的特色,体现了景观形式的嬗变。

从传递信息的媒介角度来看,他们全都体现出传递信息越来越多,同时却要求人们参与理解程度越来越低的特点。

当代景观嬗变的一个十分明显的趋势是从“冷媒介型景观”向“热媒介型景观”转变。

当代旅游景观的嬗变实际上反映了旅游者的一种观看需求的转变。

伯格写到:“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想看的东西。

想看乃是一种选择行为。

其结果是我们所见之物带入了我们的目力所及范围。

”(凝视)[2]
旅游景观形式上的嬗变实际上反映的是当代游客的视觉范式的变化。

传统景观作为一种符号体系出现,能指与所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意义和价值并不主要取决于自身形式。

人们追求的是景观背后的意义,获得的历史文化的知识和对个人的启迪。

正如伯格所言,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们所知或所信仰的东西之影响。

旅游者观看范式的形成背后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因素。

人怎么观看景观和看到什么景观实际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35当代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消费特点,才重塑了当代旅游者的视觉范式。

影响游客满意度的景区特征分析——以上海为例

影响游客满意度的景区特征分析——以上海为例

影响游客满意度的景区特征分析——以上海为例刘鑫玥 邱灿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摘 要:社交媒体中的用户生成内容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商业价值。

本文以上海为例,构建基于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主题模型的在线评论文本数据分析框架,定义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通过主题分布确定参观不同类型景区游客的关注侧重点。

结果表明,旅游吸引物是促使游客满意的关键因素,而景区服务与设施是造成游客不满意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景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用户生成内容;游客满意度;景区特征;上海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掀起数字化浪潮,大量在线旅游平台也应运而生。

越来越多的游客会撰写评论记录旅行体验,表达真实想法与直观感受。

随着在线评论影响力的增加与文本分析技术的发展,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评论文本。

然而,在旅游领域,通过文本评论追踪游客满意度的研究较少,并且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是不同的,每个方面都需要单独考虑。

已有研究大多只关注了促使游客满意的相关因素,很少关注造成游客不满意的因素。

针对这些局限,本研究旨在利用用户生成内容发现促使游客满意和造成游客不满意的关键因素,为景区发展提供明确方向。

一、研究现状已有众多研究关注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亚伯拉罕·皮扎姆(Abraham Pizam )首先将顾客满意概念应用到旅游领域研究中,提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预期和真实体验进行比较后而产生的综合评价[1]。

大卫·鲍文(David Bowen )将期望、绩效、特征、情绪、公平、不一致6个方面作为影响因素纳入游客满意度的研究[2]。

索文·哈恩(SowonHahn )等采取实地调查方法对游客满意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旅游项目开始之前提供额外的信息可以提高游客满意度[3]。

已有研究大多通过设置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数检测游客满意度,将低得分视为不满意,而忽略了不满意因素,这就使得研究将导致游客满意度低的因素视为不满意影响因素。

基于在线评论的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研究以鼓浪屿为例

基于在线评论的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研究以鼓浪屿为例

三、研究结果
1、旅游体验:大多数游客对鼓浪屿的整体旅游体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 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理想之地。
三、研究结果
2、景点与活动:游客普遍认为鼓浪屿的景点多样且富有特色,如日光岩、菽 庄花园等。同时,岛上举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也受到了游客的好评。
三、研究结果
基于在线评论的旅游目的地 游客感知形象研究以鼓浪屿
为例
目录
01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02 二、研究方法
03 三、研究结果
04 四、结论与建议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网络上分享他们的旅游 经历和感受。这些在线评论,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为研究旅游目的地的游客 感知形象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本次演示以鼓浪屿为例,探讨了基于在线评论 的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研究。
4、宣传形象与感知形象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结论 通过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宣传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 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影响,因此河 南省在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上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发扬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 基础上,加大对民俗风情和人文环境的宣传力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图片分析法,对各大旅游网站(如携程、去哪 儿等)上关于鼓浪屿的旅游评论进行深入研究。具体来说,我们收集了近三年的 评论数据,运用关键词分析和情感分析技术,对游客的感知形象进行深入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在线评论的文本和图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游客对鼓浪屿的感知形象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连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连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连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近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本成为了影响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大连市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大连市的旅游资源。

以山海交融的山东半岛为背景,大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

无论是壮观的金石滩,还是优美的森林公园,大连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大连市还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拥有独特的滨海风光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给人一种开放、活力和现代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来研究人们对大连市的旅游形象感知。

网络文本分析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在网络上发布的文本数据,来获取他们对某个事物的观点和评价。

以大连市为例,我们可以收集大连旅游相关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旅游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评论。

然后,我们需要对这些用户评论进行文本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分词和去除停用词等预处理工作。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情感分析算法来判断用户评论中的情感极性,即正面、负面或中性。

最后,我们可以统计各类情感评论的频次,来了解人们对大连市旅游形象的整体评价。

通过分析用户评论,我们可以发现大连市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

正面情感评论可能包括对大连市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旅游设施的称赞,如“大连金石滩的沙滩非常美丽,景色十分壮观!”负面情感评论可能包括对大连市的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问题的批评,如“大连市的交通状况让人非常头疼,一次出行就堵在路上一个多小时!”最后,我们可以根据用户评论的结果提出改善大连市旅游形象的建议。

例如,针对用户提出的负面评论,政府部门可以加大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投入,提升旅游体验。

另外,通过用户对大连市旅游资源的正面评价,可以加强相关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

总之,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大连市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

人工智能时代乡村旅游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构及实证检验

人工智能时代乡村旅游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构及实证检验

人工智能时代乡村旅游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构及实证检验作者:胡俊杰陈有娣黄茂勇来源:《老区建设》2024年第01期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工智能时代跨界融合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重构及实施路径研究”(21YJC880029);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建构研究”(2021WQNCX05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及创新潜力评价研究”(GD23XJY07)。

作者简介:胡俊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讲师;陈有娣,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学生;黄茂勇,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

摘要:乡村旅游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而人才队伍建设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阐释人工智能时代赋予乡村旅游人才的新要求,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有重要作用。

结合已有文献研究,整理、归类出乡村旅游人才职业能力构成要素,并构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和权重系数,结果表明该体系与实际情况匹配度较好。

乡村旅游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量化指南和有效工具,未来应结合评价体系,通过设立职业资格、制定行业标准、调整培养方案等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乡村旅游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F592;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1-0005-11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节前夕视频慰问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村干部时指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

”[1]乡村旅游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动力,而其发展离不开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预测,2025年乡村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人次将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8%,而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预测目标的基础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地视觉表征:多元建构与循环黄燕,赵振斌,褚玉杰,张铖(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文章以贵州各官方网站和曾游览过贵州的游客发表在网络上的摄影照片为研究样本,采用NVivo质性分析法、图片内容分析法及符号学方法,借助NVivo10,Ucinet6和SPSS 20.0等软件,探寻官方网站通过摄影照片表征的旅游地意象与游客感知表征意象间的异同点。

研究发现:两类照片的内容要素在10个节点类目上都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通过可视化方法构建的偏好照片组合模型也表明两类照片存在诸多不同;其后对地方标志形象的符号学探究则显示官网与游客对旅游地的表征又存在一致性,但这种一致并不是绝对的,两类照片背后隐含的意识心理与话语形态截然不同。

总体来说,研究案例只在局部支持了Urry的表征圈循环,主要体现在游客对自然风光类照片的拍摄上。

同时发现随着互联网上自媒体的发展,政府及目的地营销商已不再成为表征的唯一渠道,多样化的体验与表征生产已然使得Urry的单一群体表征循环演化成了多群体共同介入的多元建构表征循环。

[关键词]旅游照片;视觉表征;贵州旅游;NVivo10[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15)06-0091-11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5.06.009引言旅游是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照片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1]。

摄影和大众旅游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2],作为摄影工具的照相机在旅行中常常被视作“现代社会里旅游者重要的身份标志”[3]。

旅游与摄影密不可分的关系,恰如柯达公司的广告语:“不带相机出行的度假不是度假。

”[4]对旅游者来说,照片是旅行的见证[5],没有相机同行,旅行也就不可能完整。

而对目的地营销者而言,照片则是一种有效的表意手段[6],是目的地视觉营销的重要策略[7]。

国外人文地理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文化转向”后,有很多学者开始探究人类的视觉体验,他们对用于旅游营销和旅游地意象传播的图像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符号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旅游地是视觉表征的结果,是被社会性建构的[7];同时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是被建构的,无所不在的图像会不断规定和指导游客应该如何旅游、如何欣赏景物、如何拍照甚至如何产生“合适”的情感[8]。

在探讨旅游地营销图片与游客拍摄照片对旅游地表征的相关研究中,Urry所阐释的“表征圈循环”(hermeneutic circle of representation)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

表征圈循环指的是:目的地通过旅游电视、电影、广告、明信片、旅游手册、杂志等多种手段向潜在游客投射理想完美的目的地形象,这些形象在激发了潜在游客旅游兴趣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

这些感知会指导游客在目的地的凝视,当他们到达目的地后会有意或无意地去“寻找”那些在视觉媒介上已经看到过的景象(能够表现地方特色的、典型的、明显易辨识的标志景象),再用相机捕捉它们。

随着旅行的结束,游客们拿出自己拍摄的照片向别人证明他们曾到此一游。

这个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图像表征的循环过程,是一个封闭且自我永续的幻觉系统,为游客提供了选择与评估什么地方才值得一游的标准[2,9-12]。

目前,国外已有不少学者从多个方面验证了此循环理论的解释力[12-17],[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部乡村旅游社区多义空间构成与互动机理研究”(41171126)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西部民族社区旅游开发中妇女参与与精英化问题研究”(10YJA840061)共同资助。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he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to ZHAO Zhenbin)(No.41171126)an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Ministry(to ZHAO Zhenbin) (No.10YJA840061).][收稿日期]2014-12-02;[修订日期]2015-03-22[作者简介]黄燕(1990—),女,贵州沿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发展与开发,E-mail:1207869885@;赵振斌(1965—),男,陕西洛南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和社区旅游研究,E-mail:zhaozhb@,通讯作者;褚玉杰(1988—),女,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张铖(1990—),男,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

但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多基于西方发达国家或其殖民地,缺乏以发展中国家旅游地为立足点的理论探讨,且内容多集中于旅行手册、明信片等传统媒介与游客照片(包括游客VEP照片)的对比,未涉及互联网发展对旅游地表征变化的探究。

然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互联网已成为旅游企业与游客交流、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最重要方式;Web2.0的发展,使得目的地营销方式及游客对目的地的信息搜索和选择过程都发生了很大改变[18],上述基于传统营销媒介得出的旅游地表征结论和循环理论是否仍然适用当下语境值得探讨。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共享性,越来越多的潜在游客倾向于借助互联网在线进行旅游目的地信息查询、辅助旅游决策、在线信息搜索和交互。

另一方面,游客也选择在网络上通过博客、贴吧、摄影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分享交流自己的旅游经历,发表旅游评论,表达对旅游地的感知与体验[11]。

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照片从传统的放在家庭相册里仅供与亲朋好友分享个人旅行经历的私下事件转变成了一个可以网上公开与其他潜在陌生游客交流分享旅行体验的社会事件[19]。

由于潜在游客更愿意信任这种非直接利益性的目的地信息(即基于游客自愿上传的旅游地信息),觉得它们相比于传统的营销信息更可靠[20],这使得游客网络照片在传播、交流以及影响其他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

Stepchenkova和Donaire 等学者对目的地官方与游客的网络照片对目的地视觉表征的比较研究表明:在互联网多种分享平台影响下,旅游地官方对目的地意象的控制力逐渐下降,游客发表到网络上的旅游照片不仅具有分享体验和评价旅游经历的作用,更在许多方面都“挑战”了目的地对外精心营造的旅游地意象,表达了对目的地的别样认知[11,21-22]。

与国外学界对旅游中摄影照片的活跃研究相比,国内对摄影照片这种视觉媒介的关注很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引进和述评方面[23-25],对旅游地视觉表征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26],对网络自媒体发展影响下的本土旅游地视觉表征理论探究更少有人涉及。

鉴于此,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贵州官方网站和游客发表的网络照片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讨摄影照片这种表征方式在旅游地意象建构过程中的有效性,以及Urry的表征循环在当前网络语境下的适用性,以期丰富视觉表征理论研究的内容,为旅游目的地管理提供理论与对策依据。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省会贵阳,下辖6个地级行政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有多样的自然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红色长征资源,境内有黄果树瀑布、荔波喀斯特景区、西江苗寨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较大的旅游景点。

1.2数据来源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中输入“贵州旅游”进行搜索,按照搜索结果排序及本文研究目的,最终甄选出两个大型的贵州旅游专业门户网站(贵州旅游在线网和多彩贵州印象网)和多个政府旅游网站(贵州省旅游局官方网站、贵州省旅游局微博、贵州各地州市旅游局官方网站)作为贵州旅游宣传的官方网站来收集官网照片。

游客照片按照搜索结果排序,主要来自现在较为大型的专业旅游网站,主要有蚂蜂窝、百度旅游、携程攻略社区和途牛网。

由于无论是官方网站,还是游客发表的关于贵州旅游的照片数量都很大,为了减少研究照片数量,同时使研究数据不失代表性,包含不同季度,减小旅游季节性差异带来的影响,本文使用截取时间段的方法,选取周期为一年并距研究数据收集时间最近的2013年4月1日—2014年4月6日这个时间段发表的照片作为本研究的原始数据,最终得到官网照片5046张,游客照片5118张。

将收集到的照片输入到excel软件中进行随机抽样,由于抽样结果中有重复抽样出现,在力求使两类网站的抽样数目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多次试验后发现设定抽样数目为530张后得到的抽样结果最为理想,最终进行筛选后,得到官网样本照片512张,游客样本照片515张。

1.3研究方法总体来说,本文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具体采用了基于NVivo10的质性分析法、图片内容分析法和符号学方法。

基于NVivo10的质性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扎根理论,其将扎根理论对资料分析的3种编码过程(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归为两种:自由节点和树状节点。

内容分析法经常被应用在文本分析中,但图片材料也适合内容分析[27],在文化研究中,图片、地图、视频甚至是风景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形式的“文本”[12]。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交替使用了以上两种方法对样本照片做定量分析。

首先,将每张照片都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内容分析单元,然后运用NVivo10软件对照片的内容进行编码分析。

编码的目的主要是把样本资料进行“打碎”,形成不同的意义单位,并将其转换成多个标签或符码,然后进行重新分类,从而方便同类事物间的比较[28]。

在完成对全部样本照片的树状节点编码,形成最终的节点类目后,再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在已构建的类目上,将照片的内容要素转化为定量数据,通过分析照片内容要素的诸如频率、共现等信息来揭示摄影照片对旅游地表征的某些特征。

然而以上两种分析方法都是基于图片内容的要素和属性,而未关注照片作为旅游地视觉表征的一种媒介,在传播和交流旅游地建构意象方面的符号特性。

因而本文还采用符号学方法对样本照片进行分析,探究摄影照片背后隐含的潜在象征意义。

在符号学里面,图片被看作是一个整体,本文从符号表意的两种修辞方法——隐喻和转喻两个角度对样本照片进行具体解读。

从转喻的角度来说,照片所呈现的所有东西都只是表面上的。

隐喻则相反,它将照片的所有元素都看作某种表达潜在意义的标志,是对现实的象征[27]。

本研究中前两种分析方法定量解读照片内容传达的信息,只考虑了照片的转喻,而对照片内容隐喻的揭示则主要借助符号学方法。

2研究结果及分析2.1照片编码的节点类目说明首先在NVivo10中建立项目,然后将两类网站下的样本照片导入其中,在不断地对照片进行整理查阅过程中,针对样本照片的内容要素进行开放式编码,使其类属逐渐从资料中显现,并对每一个编码类属加以命名,如“少数民族、森林植被、民居”等,将其标记为自由节点[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