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控制及细胞分化

合集下载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不论其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在人为条件下发生作用,都是通过“以数取胜”或“以量取胜”。

生长和繁殖就是保证微生物获得巨大数量的必要前提。

微生物生长是指由于细胞成分的增加导致微生物的个体大小、群体数量或两者的增长。

个体细胞生长:细胞内组分的增加,导致细胞总量(体积、质量、大小)扩个体繁殖:是微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制与重建并通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以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生长和繁殖十分不便,常以群体数量的变化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

在微生物学中,凡说“生长”一般均指群体生长,这与研究大型生物有所不同。

群体生长:指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微生物细胞总量的增加。

既有量变也有质变。

三者之间的关系: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第一节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测定生长的方法是以原生质含量的增加为基础,测定繁殖是建立在计算个体数目上。

一、测生长量直接方法:测菌体细胞(数)量、菌体体积、菌体质量等;间接方法:根据细胞内某种物质的含量或某种代谢活动强度间接测定。

(一)直接法1、测体积这是一种粗放的方法。

将待测培养液放在刻度离心管中作自然沉降或离心沉降,观察其体积。

污泥沉降比(SV):为含有污泥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 min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数,以%表示。

又叫30 min沉淀率。

该参数是评定活性污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范围为15-30%。

2、称重此法的原理是根据每个细胞有一定的重量而设计的。

它可以用于单细胞、多细胞以及丝状体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包括称干重(DCW)和湿重。

将一定体积的样品通过离心或过滤将菌体分离出来,经洗涤,再离心后直接称重,求出湿重。

如果是丝状体微生物,过滤后用滤纸吸去菌丝之间的自由水,再称重求出湿重。

不论是细菌样品还是丝状菌样品,可以将它们放在已知重量的平皿或烧杯内,于105℃烘干至恒重,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再称量,求出微生物干重。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每ml活菌数=同一稀释度平均数×稀释倍数×5
注意:要三个以上重复平板平均计数;不适合丝状菌
C,比浊法 在一定波长下,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以光密度 (optical density, 即O.D.)表示菌量。 注意: 测量应在菌浓度与O.D.成正比的线性范围内,否则不准
2.重量法 测定多细胞及丝状真菌生长情况的有效方法。 以干重(105℃)、湿重直接衡量微生物群体
P146
1.个体计数法 A.直接法
利用血球 计数板, 在显微镜 下计算一 定容积里 样品中微 生物的数 量。
缺点:
不适于1对m运m动2 细菌2的5(计1数6);中格 需要相对高1的6(细2菌5浓)度小;格, 个体小的细共菌4在00显小微格镜下难以观察;
B.简接法
原理是每个活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可 以通过生长形成菌落。
• 高密度培养常用于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生产; • 主要的优势:节约成本.
六、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 实验室培养法; • 生产实践中微生物培养法;
实验室培养法
固体培养法
好氧菌:斜面、琼脂平板等
厌氧菌:高层琼脂柱、、厌氧 培养皿、厌氧罐等
液体培养法
试管液体培养 三角瓶液体培养 摇瓶培养 台式发酵罐
生产实践中微生物培养法
μ :比生长速率,每单位数量细菌
在单位时间增加的量 t:培养时间
重要参数:
(1)繁殖代数(n)
x2=x1·2n 以对数表示: lgx2=lgx1+nlg2
n= 3.322 (lgx2-lgx1)
(2)比生长速率常数(μ)
lgNt - lgN0) μ=
t - t0
(3)代时(G):在群体生长里,细菌数量增加一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第1章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2.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3.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它有哪些特点?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5.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6.简述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2章原核微生物1.名词解释:肽聚糖、溶菌酶、核区、异形胞2.根据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什么是芽孢?它在什么时候形成?试从其特殊的结构与成分说明芽孢的抗逆性。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4.立克次氏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活方式?衣原体与立克次氏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两者有何差别?5.螺旋体和螺旋菌有何不同?6.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7.举例说明细菌的属名和种名。

8.试述古生菌和细菌的主要区别。

9.试根据细菌和古生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泛。

10.细菌(狭义)、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第三章真核微生物1.名词解释:真菌、霉菌、酵母菌、真酵母、假酵母。

2.举例说明霉菌与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3.试列表说明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试图示真核生物“9+2型”鞭毛的横切面构造,并简述其运动机理。

5.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有何不同?6.试比较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

7.丝状真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可以分化出哪些特殊结构?8.试述真菌的孢子类型和特点。

第4章病毒1. 名词解释:病毒粒子、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转变、前噬菌体、溶源性细菌、裂解量、类病毒、朊病毒。

2. 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你的理解,病毒应如何定义?3. 试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环境因环素境对微因生素物对生长微的生影物响生长的影响概述-pH


➢ 环境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影响膜表面电荷的性质及膜的通透性,进而影响对物质的吸收能力;
➢改变酶活、酶促反应的速率及代谢途径:如:酵母菌在pH4.5-5产乙醇,
pH6.5以上产甘油、酸;
➢影响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离子化程度,从而影响营养物质吸收,或有毒物质毒性;
微生物学基础
单元七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项目二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一、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概述 ➢ 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影响; ✔微生物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 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条件来利用微生物有益的一面,同时防止它有害的一面; ➢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外界因素:
一、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概述-温度 ➢ 中温型微生物(嗜温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0℃~40 ℃,大多数微生物属于此类;
➢ 室温型主要为腐生或植物寄生,在植物或土壤中;
➢ 体温型主要为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一、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概述-温度 ➢ 高温型微生物(嗜热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50℃~60℃,主要分布在温泉、堆肥和 土壤中; ➢ 在高温下能生长的原因: ➢ 酶蛋白以及核糖体有较强的抗热性; ➢ 核酸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核酸中G+C含量高(tRNA),可提供形成 氢键, 增加热稳定性 ); ➢ 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较高温度下能维持正常的液晶状态;
脂斜面菌种通常可以长时间地保藏在4℃的冰箱中;
✔当温度过低,造成微生物细胞冻结时,有的微生物会死亡,有些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教学基本内容:(1)微生物与人类;(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微生物生长与控制

微生物生长与控制
本章学习要点
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生长与繁殖的概念
生长——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 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生命个体的重量和体积 不断增大的过程。
繁殖——生命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 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 过程。
典型的生长曲线
延对 滞数 期期
稳定期
衰亡期
生长速率常数(R)=分裂次数(代)/单位时 间
典型的生长曲线按照生长速率常数(growth race constant)不 同分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1.延滞期(lag phase)
其它名称:停滞期、调整期、适应期 1)现象:活菌数没增加,曲线平行于横轴。 2)特点:
2、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其他名称:指数期
指细胞以几何级数速度分裂的一段时期
1)特点:
Ø生长速率常数最大,即代时最短 Ø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大小、形态、生理特征等比较一致 Ø代谢最旺盛
2) 影响因素:
Ø 菌种 Ø 营养成分 Ø 营养物浓度﹡ Ø 培养温度
E.coli 17 分,结核杆 菌 792—932分
单批培养
连续培养
时间
(二)连续培养器
按控制方式分
内控制(控制菌体密度):恒浊器 外控制(控制培养液流速、以控制

生长速率):恒化器
续 培
按培养器的级数分
单级连续培养器 多级连续培养器
菌体生成器 产物合成器

按细胞状态分
一般连续培养器 固定化细胞连续培养器

按用途分 实验室科研用:连续培养器 发酵生产用:连续发酵罐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PPT课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PPT课件

繁殖代数 n=3.322(lgx2-lgx1)
生长速率常数R=
代时G=
t2 -
3.322(lgx2-lgx1) t1 t2 - t1
3.322(lgx2-lgx1)
2021
26
一些细菌的代时
菌名 培养基 培养温度
代时
E. coli(大肠杆菌) 肉汤
37℃ 17min
E. coli 牛奶
37 12.5
③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应适当丰富,且发酵培养基成分尽 量与种子培养基的成分接近。
2021
24
(二)指数期
1、特点: ➢ 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即代时最短; ➢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大小、形态、 生理特征等比较一致; ➢酶系活跃,代谢最旺盛。
2021
25
2、指数期中的的 x2
三个重要参数
x1
t1 t2
2021
39
lg细胞数(个/ml)
连续流入 新鲜培养液
单批培养
连续培养
2021
单批培养 恒浊法
连续培养 恒化法
时间
40
1、连续培养器
按控制方式分 内控制(控制菌体密度):恒浊器 外控制(控制培养液流速、以控制 生长速率):恒化器
连续
培养 器
按培养器的级数分
单级连续培养器 多级连续培养器
按细胞状态分 一般连续培养器 固定化细胞连续培养器
2021
15
二、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群体的同步生长
➢ 使用同步培养技术,即设法使群体中的所有细 胞尽可能都处于同样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中, 然后分析此群体的各种生物化学特征,从而了 解单个细胞所发生的变化。
➢ 通过同步培养而使细胞群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 的状态即同步生长。进行同步分裂的细胞称为 同步细胞。

第7章微生物的生长(简)

第7章微生物的生长(简)

连续培养原理
原理:当微生物在单批培养方式下生长达到对数期后期时, 一方面以一定的速度流进新鲜培养基并搅拌,另一方面以溢流
方式流出培养液,使培养物达到动态平衡,其中的微生物就能 长期保持对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稳定的生长速率。
连续流入 新鲜培养液
单批培养 恒浊法 恒化法
lg细胞数(个/ml)
连续培养
单批培养
④衰亡期(decline phase) 细菌死亡率逐渐增加,群体中活菌数目急剧下降, 出现了“负生长”。其中有一段时间,活菌数呈几何级 数下降,故有人称之为“对数死亡阶段”。 这一阶段的细胞,有的开始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 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菌体 细胞也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 有的细胞内多液泡,革兰氏染色反应的阳性菌变成阴性 反应等。
小液滴法:将经过适当稀释后的样品制成小液滴,在显 微镜下选取只含一个细胞的液滴来进行纯培养物的分离。
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在微生物学情况进行测定
1、培养平板计数法 2、膜过滤培养法 3、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三. 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
认识延迟期的特点及原因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发酵工业上需设法尽量缩短延迟期; 采取的缩短lag phase 的措施有: ①增加接种量; (群体优势----适应性增强) ②采用对数生长期的健壮菌种;
③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在种子基中加入发酵培养基的 某些成分。 ④选用繁殖快的菌种
◆在食品工业上,尽量在此期进行消毒或灭菌
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使待分 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 数量上升 直接挑取待分离的微生物的菌落获得纯培养。 *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 *富集培养
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μ(t1-t0) 2.303
μ= lgNt - lgN0 ×2.303 t1-t0
在对数生长期,假设在某一时刻细菌的数量为N0,由于细菌是二分 裂繁殖,所以在t小时(h)内经多代分裂繁殖(n),其细菌数量Nt应
为: Nt = N0×2n
lgNt = lgN0 + nlg2
n=
lgNt-lgN0 lg2
(二)转肽酶与DD-羧肽酶的活性比较调节
待生长的细胞内,转肽酶活性高于DD-羧肽酶; 将分裂的细胞内,DD-羧肽酶活性高于转肽酶。 所以当转肽酶活性高于DD-羧肽酶活性时,新合成的肽聚糖分子中 五肽链的比率高于四肽链,有利于细胞壁扩增,导致细胞生长。
四、细菌细胞分裂繁殖的调节控制
(一)染色体DNA准确分离的调控机制
(一)菌丝的生长方式
菌丝变态
假根
附着胞
吸器
孢子 萌动 芽管 菌丝
附着垫
捕食环
附属丝
菌落
菌丝有旺盛的顶端生
菌 丝
长和分支生长,并以
组 织
菌丝长度或干重的增 菌丝体
加作为菌丝生长的标
志和测70年Grove等人提出“泡囊假说”
实验证据:粗糙脉孢菌25℃,每分 钟顶端生长40μm,估计37500个泡 囊与质膜融合。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单细胞、二分裂(binary fission)繁殖的细菌群体细胞,接 种到营养物质与体积恒定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 进行分批培养(batch culture)。在培养过程中,定时取培 养液检测细菌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量为纵 坐标,可绘制一条在不同培养时间反映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的 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快速生长
二、细菌细胞壁合成与扩增生长模式
球菌和杆菌细胞壁其扩增生长位点明显不同
球菌:新合成的肽聚糖在赤道板附近插入 杆菌;沿着杆状细胞长轴其细胞壁有多个相间的扩增生长位点
缓慢生长
1.生长速度对生长周期的控制 2.染色体DNA复制与分离对生
长周期的控制
三、细菌细胞壁扩增生长的调节控制
(一)自溶素酶活性调节 细胞壁肽聚糖分子发生局部裂解和闭合 。 自溶素(autolysin)是细菌细胞内的一种复合酶,主要包括作用 于肽聚糖链的溶菌酶、N-乙酰葡萄糖胺酶和N-乙酰胞壁酸酰胺 酶,作用于短肽链交联的转肽酶、DD-羧肽酶等。
下次有性生殖前进行减数分裂。
B、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个子囊孢子,而原有的营养 细胞就成为子囊。子囊孢子萌发形成单倍体营养细胞。
(三)酵母菌的生活史
酵母菌单倍体和双倍体细胞均可独立存在,有三种类型: 1)营养体主要以单倍体形式存在(核配后立即进行减数分裂) 2)营养体主要以双倍体形式存在(核配后不立即进行减数分裂) 3)营养体既可以单倍体也可以双倍体形式存在,都可进行出芽繁殖
3. 无性孢子
掷孢酵母属产生的掷孢子; 地霉属产生节孢子; 假丝酵母属产生厚垣孢子或芽生孢子
(二)酵母的有性生殖
子囊孢子(有性孢子) 子囊
a
质配、核配
减数分裂
α
有丝分裂
融合
子囊孢子
1)两个性别不同的单倍体细胞靠近,相互接触; 2)接触处细胞壁消失,质配; 3)核配,形成二倍体核的接合子: A、以二倍体方式进行营养细胞生长繁殖,独立生活;
(三)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不适宜 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度降低直至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 于细菌死亡数)。
细胞重要的分化调节阶段; 储存糖原等细胞质内含物,芽孢杆菌在此阶段形成芽孢或建立自然 感受态等。也是发酵过程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某些放线菌抗 生素的大量形成也在此时期。 生产上常通过补充营养物质(补料)或取走代谢产物、调节pH、 调节温度、对好氧菌增加通气、搅拌或振荡等措施延长稳定生长 期,以获得更多的菌体物质或积累更多的代谢产物。
如果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 会发生繁殖,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
群体内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
群体的生长
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与调控 一、细菌的个体生长与生长周期
细菌的个体生长包括生长与繁殖两个过程。
细菌生长周期(bacterial growth cycle)又称细菌的细胞循 环,是指从一个新产生的子代细胞开始,经生长和一次细胞分 裂而形成新一代子细胞的连续过程。
(1)通过遗传学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使迟缓期缩短; (2)利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为种子; (3)尽量使接种前后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 (4)适当扩大接种量
(二)对数生长期(Log phase)或指数生长期(Exponential phase)
菌体细胞代谢旺盛,生长速度最快,数量急剧增加,细 菌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表现为平衡生长。适宜作 发酵菌种或提取初级代谢产物。
1.机械法
过滤法 区带离心法 硝酸纤维素滤膜法
2.环境条件控制法
温度 培养基成分控制 其他(如光照和黑暗交替培养)
同步培养物:用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 并同时分裂生长,其细胞为同步培养物或同步细胞
硝酸纤维素滤膜法 是最经典的获得同 步生长的方法
由于细胞的个体差 异,同步生长往往只 能维持2-3个世代, 随后又逐渐转变为随 机生长。
影响微生物代时(增代时间)的因素
1)菌种,不同的微生物 及微生物的不同菌株代 时不同 2)营养成分,在营养丰 富的培养基中生长代时 短 3)营养物浓度,在一定 范围内,生长速率与营 养物浓度呈正比 4)温度,在一定范围, 生长速率与培养温度呈 正相关
在微生物发酵工程研究与生产实践中,分批培养中的迟缓时间,比
二、生长的计算公式和主要参数
(一)生长计算公式
比生长速率(specific growth rate)是指单位数量的细菌或物 质在单位时间(h小时)内所增加的数量,用μ表示;
代时(generation time),也称世代时间或增代时间是指一个 细菌分裂繁殖一次或细菌数量增倍所需的时间,用G表示。 对数生长期微生物平衡生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
生长速率和总生长量等生长参数皆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三、二次生长、同步培养和连续培养 (一)二次生长(diauxic growth)
当培养液中同时存在速效和迟效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首先利用 速效营养物而进行对数生长,待速效营养物耗尽而进入稳定期后,微 生物经短暂的适应,才开始利用迟效营养物再次进入对数生长,直至 进入新的稳定期,表现为二阶式双峰生长曲线,称为二次生长。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与控制及细胞分化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 测定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微生物细胞的分化
生长: 繁殖:
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 体积逐渐增大的生物学过程。
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时期,以特定方式产生新个 体,而引起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四)衰亡期(Decline或Death phase) 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率超过
新生速率,整个群体呈现出负增长。 该时期死亡的细菌以对数方式增加,但在衰亡期的后期,由于部
分细菌产生抗性也会使细菌死亡的速率降低,仍有部分活菌存在。
细菌代谢活性降低,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 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细胞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 形,细胞大小悬殊,有些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菌变成阴性反应等。
= 3.3(lgNt-lgN0)
因G =
t n
所以 G =
t 3.3(lgNt-lgN0)
=
0.301t lgNt-lgN0
纳米细菌(nanobacteria) ,三天才分裂一次;
九十年代初期从地下数公里发 现的超微型细菌,用代谢产生 的CO2作指标,计算出这些超 微菌的代谢速率仅为地上正常 细菌的10-15,有人认为它们 需要100年才能分裂一次。
大肠杆菌对葡萄糖和乳糖 的吸收,出现的双峰生长 曲线
(二)同步培养
群体细胞中,每个个体处于生长的不同阶段,其生长与分裂不同步
同步生长(synchronous culture)是指创造条件使群体中个体细胞处 于相同的生长阶段,呈现一致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征。实现同 步生长的关键是分离处于相同生长阶段的同步细胞并进行同步培养
(三)连续培养
分批培养(batch culture)or封闭培养(closed culture) 培养基一次加入,不予补充,不再更换。
连续培养(continous culture )
如果采用不断补充营养物质并以同样速 率移出培养物的开放系统培养,可保持 细菌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持续对数生 长,这样的培养方式称连续培养
芽体脱落之后,形成芽体的部位上新合成的壁像汽球膨胀一 样又形成一个新芽体,然后在母体和芽体之间形成隔膜,芽 体与母体分离,并在母体上留下芽痕
酵母菌的芽殖过程
2. 裂殖(fission)
裂殖开始之前,母体的一端 或两端拉长,形成一个园柱 体并进行有丝分裂。在接近 母体中间的部位产生一个隔 膜,然后从这一隔膜的中间 劈开,产生两个相等大小的 子细胞
a.细胞质的泡囊是从内质网上水 泡状的形式转移至高尔基体
b.在高尔基体内进行浓缩加工, 并把泡囊的类内质网膜转化 成类原生质膜
c.泡囊从高尔基体释放并转移至 菌丝顶端
d.与原生质膜融合,并释放所含 的菌丝细胞壁和原生质膜合 成前体物、壁水解酶和壁多 糖合成酶,使菌丝顶端细胞 壁和原生质膜同时扩增和生 长,呈现菌丝顶端生长
以DNA复制终止和二倍长度细胞特定阈值为双重信号,启动 染色体DNA准确分离。该过程需要调控蛋白与细胞分裂蛋白 的参与及相互作用,也需要多种“力的产生”机制 (二)横隔壁形成的调控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