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水稻抗癌秘方”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合集下载

2023年北京初二一模生物试卷汇编: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023年北京初二一模生物试卷汇编: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023北京初二一模生物汇编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单选题1.(2023·北京昌平·统考一模)中国农业大学把拟南芥抗旱基因导入到玉米中,获得抗旱性强的新品种玉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拟南芥抗旱基因的载体是染色体B.抗旱性状是由抗旱基因控制的C.抗旱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培育新品种玉米运用的是杂交技术2.(2023·北京朝阳·一模)小张同学种植“航椒S328”,收获了大小不同的绿色长锥状果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航椒S328的果实颜色、形态等性状均是由基因决定的B.航椒S328的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C.航椒S328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内D.航椒S328的遗传物质是不会发生改变的3.(2023·北京大兴·统考一模)绵羊的卷毛(H)对直毛(h)为显性性状,现有一只卷毛公羊与一只直毛母羊交配,生了一只直毛小羊,则亲代卷毛公羊的基因组成为()A.HH B.Hh C.hh D.HH或Hh4.(2023·北京大兴·统考一模)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桥梁是()A.体细胞B.受精卵C.生殖细胞D.受精极核5.(2023·北京大兴·统考一模)下列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的个体发育起点是卵细胞B.胎儿体内的染色体主要来自母亲C.精子与卵细胞在子宫中结合D.胎儿产生的废物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二、综合题6.(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多年生水稻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入选了“2022年度世界十大科学突破”。

(1)普通水稻多为一年生。

即在一年内,水稻完成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传粉和___________作用,花中的___________发育成种子,最后植物体枯萎死亡。

(2)胡凤益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和培育多年生水稻,主要过程如下:①长雄蕊野生稻具有多年生性状,收割后其地下茎可在旁边长出新苗,这一过程属于___________生殖。

水稻所王文明、陈学伟参加第七届国际稻瘟病大会 - 四川农业大学国际

水稻所王文明、陈学伟参加第七届国际稻瘟病大会 - 四川农业大学国际

水稻所王文明、陈学伟参加第七届国际稻瘟病大会水稻所 2016-10-19 09:18:06 水稻所应国际水稻研究所Hei Leung 博士的邀请,水稻所王文明教授和陈学伟教授于日前赴菲律宾参加了第七届国际稻瘟病大会。

会议期间,王文明教授做了题为“MicroRNAs fine-tune rice immunity against the blast fungus Magnaporthe oryzae via crosstalk of multiple pathways”的大会报告,陈学伟教授做了题为“The durably resistant rice cultivar Digu activates defense gene expression before the full maturation of Magnaporthe oryzae appressorium”的大会报告,系统介绍了水稻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下开展的小RNA调控稻瘟病抗性研究进展,以及水稻对稻瘟病菌免疫反应的早期防御信号研究进展,引起与会专家、特别是国际稻瘟病大会组委会专家的极大关注。

会上,王文明博士当选为国际稻瘟病大会组委会委员,他代表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重大病害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来自印度的科学家竞争申办下一届国际稻瘟病大会,经王文明博士和陈学伟博士的共同努力,国际稻瘟病大会组委会全体委员一致同意,2019年第八届国际稻瘟病大会在成都召开。

稻瘟病是世界粮食作物的第一大病害,水稻与稻瘟病菌的相互作用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模式研究系统,全世界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在从事稻瘟病相关研究。

国际稻瘟病大会为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从1993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召开第一届国际稻瘟病大会以来,已经在不同的国家举办过7次,前6次国际稻瘟病大会分别在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举行。

第八届国际稻瘟病大会由我校承办,必将促进我校相关学科的对外合作交流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四川农业大学省部级一等奖以上获奖成果(1988-2011)

四川农业大学省部级一等奖以上获奖成果(1988-2011)
四川农业大学省部级一等奖以上获奖成果
(1988-2014)
序号
成 果 名 称
完 成 单 位
完 成 人
获奖种类及等级
获奖时间
1
籼亚种内品种间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
四川农业大学
周开达 等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88
2
四川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术推广
……四川农业大学
…田彦华
李实贲 等
农业部丰收一等奖
1988
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 等
杨文钰 等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
57
小麦重要育种目标性状基因的鉴定与利用
四川农业大学
郑有良 等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
58
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研究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
四川农业大学 等
周小秋 等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
59
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四川农业大学 等
2013
68
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畜科饲料有限公司等
周小秋等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
69
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成都德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邓良基等
75
大恒肉鸡培育与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及应用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等
蒋小松、朱庆 等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
76
小麦种质资源重要育种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

我国成功克隆抗水稻“癌症”基因

我国成功克隆抗水稻“癌症”基因

我国成功克隆抗水稻“癌症”基因
张晔;许天颖
【期刊名称】《致富天地》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水稻条纹叶枯病俗称"水稻癌症",一旦染上将颗粒无收。

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了第一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11,并阐述了该基因的功能。

9月10日,国际权威刊物《自然通讯》在线出版了该团队题为"持久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11编码一个磺基转移酶"的论文。

【总页数】1页(P75-75)
【作者】张晔;许天颖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2.3
【相关文献】
1.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抗高温主要基因 [J], ;
2.中国农科院成功克隆首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 [J], ;
3.我国科学家克隆水稻抗稻飞虱新基因并揭示抗虫新机制 [J], ;
4.南京农大成功克隆抗水稻“癌症”基因 [J],
5.我国克隆首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袁隆平水稻培育获新突破

袁隆平水稻培育获新突破

袁隆平水稻培育获新突破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7年第10期近日,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其获得了一项重大突破成果——水稻亲本去镉技术。

此外,由其本人主导的“海水稻”也顺利通过测产考,最高产量达620.95公斤/亩。

“敲掉”水稻亲本中的镉“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袁隆平说道。

为什么袁老要专门研究水稻的去镉技术呢?镉污染很常见吗?很严重吗?这就有必要介绍一下长期被国人忽视的重大食品健康问题——大米的重金属镉污染。

我国有许多土壤污染较重的地区,因而种植出的一些粮食中含有镉元素,并出现含量超标的趋势。

虽然各地陆续有镉污染事件的报道,却一直未能引起国人足够的注意。

提到大米的重金属镉污染,不得不说1931年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县“痛痛病”镉米事件。

自20世纪初期开始,人们发现这里的水稻普遍生长不良。

1931年开始,又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大多是妇女,病症表现为腰、手、脚等关节疼痛。

病症持续几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会发生神经痛、骨痛现象,行动困难,甚至呼吸都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

到了患病后期,患者骨骼软化、萎缩,四肢弯曲,脊柱变形,骨质松脆,就连咳嗽都能引起骨折。

患者不能进食,疼痛无比,常常大叫“痛死了!”“痛死了!”有的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

这种病由此得名为“骨癌病”或“痛痛病”。

1946?1960年,日本医学界从事综合临床、病理、流行病学、动物实验和分析化学的人员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痛痛病”是由于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废水引起的镉中毒,用这种含镉的水浇灌农田,生产出来的稻米成为“镉米”。

“镉米”和“镉水”把这里的人们带进了“痛痛病”的阴霾中。

我国也曾发生多次镉污染事件,包括2005年“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2009年湖南“长沙湘和化工厂镉污染”事件,以及2012年广西龙江河拉浪段“重金属镉污染”事件,但所幸环保部门发现及时,妥善处置,事故造成的影响较小,危害较轻。

我国生物农业的重要科技成果

我国生物农业的重要科技成果

我国生物农业的重要科技成果
我国生物农业的重要科技成果包括:
1.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开创了水稻研究从传统遗传图谱向全基因组水平转变的先河,引领了水稻精准设计育种的新方向,攻克了水稻生产中产量与多个重要性状之间相互制约的世界性育种难题,突破了水稻超高产与高品质协同改良的理论和技术瓶颈,奠定了我国在水稻新品种创制理论和技术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是农业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具有世界性、革命性意义。

2.超级稻的研发应用:全国水稻各科技创新团队选育了多个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稻新品种,年均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如“超优千号”品种在云南个旧再创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亩产1152.3公斤新高。

超级稻的研发应用,成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协同攻关的典范,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3.禽流感疫苗的研制:中国在禽流感疫苗研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自行研制的H5N2灭活苗、H5N1基因重组灭活苗、H5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等系列疫苗,
可分别用于鸡、水禽、肉禽的免疫接种,有效降低免疫成本,保证各种不同禽类的免疫需要。

尤其是中国提供的H5N1的基因重组疫苗,在东南亚国家使用的效果非常好。

中国农科院创新研制的H5N2疫苗在扑灭2004年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中发挥了十分关键作用。

4.番茄AGO2a在抗病毒RNAi天然免疫中的重要作用:福建农林大学媒介病毒研究中心郭忠新教授团队建立了有效体系探索番茄抗病毒RNAi天然免疫作用机理,并首次阐明了番茄AGO2在抗病毒RNAi天然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该研究为番茄育种和新型植物健康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成果

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鉴定成果

成果名称:水稻抗旱性及其节水高效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主要完成人:马均、刘代银、廖尔华、刘基敏、粱南山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08.5.12成果水平:国际先进成果简介:1、该项目系统阐明了水稻芽期、苗期和开花结实期在水分胁迫下的形态及生理生化变化规律,揭示了开花结实期持续水分胁迫下重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丰富了水稻节水抗旱理论。

2、建立了科学、准确的水稻芽期、苗期和开花期抗旱性筛选鉴定形态、生理综合指标体系,使水稻抗旱性得以量化;确定了以苗期抗旱鉴定为主、芽期及开花期抗旱性鉴定相结合的水稻节水抗旱品种筛选鉴定方法,为水稳抗旱品种、材料的筛选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3、结合水稻高产或超高产栽培,建立了节水效果突出、增产效果显著的“湿、晒、浅、间”水稻控制性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制定了生产应用技术规程。

4、筛选鉴定的一批抗旱性较强、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材料已直接应用于生产或育种;研究的水稻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在四川省累计推广东省1160余万亩,增产稻谷8.35亿kg,节水21.58亿m3,累计纯收益15.13亿元。

项目成果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该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合理,方法科学,资料详实可靠,学术水平高,技术创新性强,总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名称: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阳平种牛场、贵州省草业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张新全、杜逸、李天华、杨春华、吴佳海、何丕阳、吴彦奇、龙忠富、彭燕鉴定组织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时间:2008.5.6成果水平:国内领先成果简介:一、该成果收集保存了扁穗牛鞭草、鸭茅、多花黑麦草等重要牧草种质资源2227份,其中向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交易额800份,起草完成国家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3套,为合理保存和开发利用野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二、从饲用价值、抗性生理、遗传多样性等几个层次对扁穗牛鞭草、鸭茅、多花黑麦草等优良牧草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揭示了其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筛选出高羊茅雄性不育系、抗锈鸭茅等优异种质材料48份;采用太空诱变、远缘杂交等技术创制出优异育种材料5份,为牧草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技部发布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科技部发布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龙源期刊网
科技部发布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作者:
来源:《创新时代》2015年第03期
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于2015年2月10日在北京揭晓。

这10项由我国科研机构独立完成或作为主要完成单位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重要科学进展是:阐明独脚金内酯调控水稻分蘖和株型的信号途径;发现新生期心脏具有重新生成冠状动脉的能力;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既可提高产量又可降低环境成本的种植模式;利用溶液法制备出高性能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合成出具有空前硬度和热稳定性的纳米孪晶金刚石;提出并证实极体移植可有效阻断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利用极体高通量测序结果精确推演出母源基因组信息;证实青藏高原通过下部地壳物质流动和上部地壳沿断层块体滑移两种方式向东扩张;利用纳米限域的单铁催化剂实现天然气直接制乙烯;发现炎症性半胱天冬酶是胞内细菌脂多糖的先天免疫受体。

(中国政府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
种业资讯 《科学》刊发世界首份优势土壤细菌地图 等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发现水稻既优质又高产的基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
东课题组近日在《自然—通讯》网络版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个可以让稻米品质和产量“协同提高”的关键基因,厘清了植物细胞G蛋白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种子大小作用的全新分子机制,应用到新品种水稻培育中,有望让水稻好吃又高产。

傅向东团队从长粒型美国粳稻品种L204中成功分离并克隆了一个控制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基因OsMADS1。

这个基因的突变可以让稻米变得更为细长,减少垩白率和垩白面积,提高稻米在外观、口感等多方面的品质。

研究人员进一步筛选并鉴定出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一个优异等位变异类型lgy3,它可以把优质和高产这两个优异性状结合起来。

研究发现,在我国大面积种植的高产水稻品种中不含这种基因的变异类型。

在安徽省的三年田间试验显示,将这个新的等位基因lgy3引入高产杂交水稻后,在显著提升稻米品质的基础上还可使其产量增加7%以上。

(科学网)
川农大“水稻抗癌秘方”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日前,中国科协公布了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陈学伟研究员的成果“水稻新型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发现与机制解析”入选,也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科研项目。

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分子生物技术手段鉴定并克隆了抗病遗传基因位点Bsr-d1,揭示了该位点具有抗谱广、抗性持久、对水稻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等特征。

该研究成果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水稻免疫反应和抗病分子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培育广谱持久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关键抗性基因。

同时,也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相关新型抗病机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国科技网)
《科学》刊发世界首份优势土壤细菌地图
最新一期《科学》(Science)期刊登载了由欧盟研究理事会(ERC)资助者、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大学费尔南德麦斯特雷(Fernando T. Maestre)等人合作完成的报告《全球优势土壤细菌地图》(A global atlas of the dominant bacteria found in soil)。

该项研究分析了来自六大洲237个地区的土壤,发现只有2%的、约500个细菌种群一直占据着世界范围内土壤细菌群的近半数;尽管细菌种类极其丰富,但能在世界各地土壤中富集的细菌种类相对偏少。

研究人员将这些优势细菌种类归入其生态类群,建立了世界第一份土壤细菌群落地图。

这一成果把极其丰富的细菌种群数量减少到“最受欢迎”的程度,为今后研究人员开展旨在更好理解土壤微生物及其对生态系统的作用相关基因和养殖研究提供帮助。

(基因农业网)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发现水稻
氮高效利用关键基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成才(储成才科学网博客)研究组在水稻氮高效利用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突破,该成果为培育兼具高产与早熟优点的水稻品种提供了解决方案,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杂志中,并被该刊作为该期精品论文推送。

研究人员在前期研究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基础上,对其同源基因的功能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研究显示,这种同源基因主要定位于液泡膜,受铵盐诱导,参与水稻对细胞内硝酸盐及铵盐利用的调节。

由于硝态氮和铵态氮是植物利用氮的两种主要形式,尤其铵态氮,是水稻的主要利用方式。

因此该基因的这种功能分化对水稻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数年来,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及其所属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水稻氮高效研究团队获得了系统性的重要成果,在国际相关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 中国创新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