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校史研究三原则

合集下载

高校校史整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校史整理为例

高校校史整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校史整理为例

校史是近些年史学研究的新兴领域。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受到社会动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学界对校史研究起步较晚。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突飞猛进,校史研究的意义日益受到教育界和史学界的重视。

对高校而言,校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校史研究成果是高等教育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源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等内部关系规律,都离不开对历史的判断和经验总结。

其次,校史研究对高等教育实践具有“鉴古知今”或“古为今用”的价值,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校史研究有助于高校把握教育规律,自觉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最后,校史能凝练学校的办学传统、文化氛围、大师风采、校友事迹等,成为沟通学校与校友、兄弟院校、社会各界的精神通道,还能为学校发展提供历史积淀,积累丰富的精神财富。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校史研究从调研现存20世纪上半叶的文献、采访目前健在的教职工入手,对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存续期间史实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学校概况、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及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中,对于校史整理过程争议较大的六个问题,研究人员结合研究中出现的具体情况,结合学院自身情况,参考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1校史的源头与延续问题校史的源头是追溯校史的起源。

这个问题在国外高校校史的研究中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原因是国外的高校独立性较强,受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大学也少有关、停、并、转的情况,故而不会出现难以确定的校史问题。

与之相比,中国的高校聚散离合特别频繁,存亡继绝也是变化多端。

社会的、历史的原因推之不去,加剧了校史溯源问题的复杂性。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大陆的高校院校,对台湾的高校也有同样的问题存在。

校史的溯源,就不仅关系一个学校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历史地位的建构,而且还牵涉到对一个国家教育体制变革的认同。

1.1学院起始时间的确定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下文简称学院)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由国家城乡建设部建立的学校。

论高校校史编研与校园文化的传承——以云南大学为例

论高校校史编研与校园文化的传承——以云南大学为例
位校友寄来 的 E记中找到 了确切 时间。第三 ,在 编撰过程 l 中, 内容上注重创新 , 在 注重研究 。云大校史编研 的主要成
参考文献 :
[】 1刘兴 育, 卫魏. 史研 究与 大学文化建i-] 南大学 校  ̄B. 云
报 ,00总 第 15 21 0 2期
【] 2汪洪亮. 略论大学校 史研 究与编纂 Ⅱ. 师范大学学 】 四川
发行 , 充分发挥编研成果 的文化传承作用 。当然 , 在宣传方 式上 , 也应有所创新 。由于传统的观念 , 校史 编研 成果在 出
版发行 之后往往只是作为校 园内部 发行 ,且 只在小部分教
直 主张从 云南实际 出发 , 充分利用资源优 势 , 以期成为 云
南 学术重 心 , 种思想 在《 这 熊庆来 教育思想 与实践 探究 中》 就有 所表现 。而在人 文精神 方面 , 东 陆 回眸》 《 如《 、 云大故 事》 《 、人物志》 《 、后勤志》等则充分 的体现 了云南 大学 的人 文精神 面貌 。通过校史编研 , 我们 能够感受 云南 大学只能意 会不能 言传 的文化和精神魅力 , 通过这些 编研成果 , 我们 能 更 清楚地 了解学校 的沧海桑 田、 历史 渊源 , 致公 堂 、 从 会泽 院到银杏道 , 唐继尧 到熊庆来 、 从 李广 田 , 私立 云南大 学 从 到抗 战时期 的西南联 大 , 一二一” 动到“ ・ 五” 国 从“ 运 七 一 爱 民主运动 , 李公朴 到闻一 多 , “ 从 从 培养人才 , 昌明学术 ” 到 “ 泽百家 , 会 至公 天下 ”无 不感受 到云南 大学 的辉 煌成 就 , ,
报 ,0 5 5 :2 - 2 2 0 ( )1 1 1 5
果是《 云南大学志 》 系列丛书 , 共十卷 , 选择用 “ 志书 ” 这一体

校史研究:寻求大学的主体精神

校史研究:寻求大学的主体精神
编 写体 例 弊端 主体 精 神
关 键 词 校 史研 究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 大学校史的编研工作 ,也在研究与学 习
中接 触 到 诸 多高 校 的 校史 , 中 积 累 了一 些 问 题 与 心得 , 从 不揣 冒 昧
大学秘书长、 代校长之后 , 专程到上海 向即将赴欧的张学 良讨论 了
办理 东 北 大学 方 针 ,其 结 论 是 “ 办学 的宗 旨是训 练 复 土还 乡 的干 部 ” 并 且 , 卓 然还 提 议 , 了 “ 。 王 为 将来 需 要联 俄 抗 日 , 当创 立俄 语 应 学 系 ”此 议 得 到 张 学 良的赞 同 , 卓 然 也 力 排 众 议 , 13 秋 , 王 于 9 3年 季 招 收 了俄 文 系 学 生 。可 见 , 卓 然 也 的确 具 有 抗 日思想 , 事 后 王 他
就笔者 目力所及 ,已经出版的大多数校史书籍基本都沿用了 传统的革命史叙事模式和编写体例 。这种叙事模式和编写体例存
在 着 如下 的主 要弊 端 。 1 重 的 政 治史 倾 向 。传 统 的 革命 史叙 事 模 式 和 志 书 编 写 主 . 严 要 围 绕政 治 活 动特 别 是 中共 的革 命 活 动 而展 开 , 少 涉 及 教育 、 极 文
化方面( 即使涉及教育文化领域 , 也大多是作 为政治活动的背景或
者铺垫 ) 。因此 , 以这 种模 式 编辑 出版 的校 史 著作 , 主要 内容 就 是 其
说东北大学学生闹得最厉害 , 他看张学 良的面子 , 但是再也不能放 纵 了。 如果我们 自己不想办法 , 他要派兵捉人 。他 问我能否管制学 ”
校史沿革 、 国民主运动 、 爱 历任领导 、 学人英烈等 , 因而忽略 了教育 科研活动 、 园文化建设等学校 内部 的 自身活动 , 校 使得校史书籍内 容趋同 , 可读性较差 , 同时也不能反映学校发展的全貌 。 2由于革命史叙事方式和编写模式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 . 因此

高校校史课程的开设意义与教学探讨

高校校史课程的开设意义与教学探讨

高校校史课程的开设意义与教学探讨摘要:高等学校校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深入挖掘校史的教育功能,开设以高等学校的历史为课程内容的校史课程,对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阐述了开设校史课程的意义,并对校史课程的教学做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校史课程;课程开设;教学探讨近年来,在我国高校流行“校庆热”,高校校庆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这也反映了高校对校史的日益重视,此外,相当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管理机构,开展校史的研究,这都表明校史的重要价值。

校史即学校的历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壮大的历史,是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浓缩的精华,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将校史作为一门课程引入课堂,是对校史的潜在功能和价值的深入挖掘,使其在学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校史课程以学校的历史为课程内容,每一所学校无论办学时间的长短,历史是否久远,都有感人的业绩、动人的故事,因此,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生动的,课程的开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设校史课程的意义(一)反思历史、探索新的学校发展之路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中,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校史课程的开设,使全校师生认清了学校发展过程的全貌,感受学校发展壮大的辛路历程,深刻反思学校发展壮大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明确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特色,有效地参与学校发展定位、战略规划、管理改革、学科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创新学校发展之路。

如今,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竞争日益激烈,开设校史课程,注重校史教育,培养师生员工对母校精神与理念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中外高校提炼与巩固学校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行之有效的一项重要措施。

以学校的办学特色、优秀传统、核心价值与主体精神培育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就有利于巩固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承扬校史文化,珍视学校精神校史既属校园文化的内涵,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校园文化的发展脉络。

大学校史追溯问题的研究综述与再思考

大学校史追溯问题的研究综述与再思考

大学校史追溯问题的研究综述与再思考巴特,张静(吉林大学档案馆,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回顾学界对校史追溯问题的研究,在肯定其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存在就事论事、缺乏宏观视角的不足。

分析校史追溯问题的背后有着扩大知名度、提升校庆规格及相互攀比的驱动因素,核心在于高校在竞争环境下的焦虑。

提出教育部门颁布校史认定标准、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文化自信的办学气派、办学历史与建校时间区分开来的现实折中办法等解决思路。

[关键词]校史追溯;校庆;大学精神[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14-0144-02近年来,大学校庆方兴未艾,动辄100年甚至是120年的隆重校庆在校方不遗余力的宣传下引起很大的社会影响,也赢得了相当的国际知名度。

与此同时,少数学校存在着故意夸大校史、明显违反社会认知的问题。

庆祝诞辰本属高校自主权的范畴,但由于高等院校尤其是公立院校在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关注度和示范效应,自身又具有科学研究的属性,需要做出表率,因此其校庆问题就有了学术讨论的必要。

一、既有研究的梳理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学界曾经有过两次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校史追溯的问题、中国高校校史确定困难之处以及追溯原则与标准。

首先,学者毫无例外地认为校史如何追溯是一个应当研究的问题。

刘海峰很早就提出:“追溯高等学校的校史起始时间,既是一个与众多高等学校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又是高等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判断某一高校的校史上延能否成立需要仔细的考订和认真的论证。

”章达友认为校史溯源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校史的长短是一个涉及学校在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对社会产生什么样影响的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

李均也指出“校史追溯是一项很严肃很细致的工作,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严谨、严肃的论证,方可确定本校的建校时间”。

对中国高校校史研究的困难之处,学界普遍认为相较于西方大学,强大的政治制约是中国高校的一贯特点。

高校校史整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校史整理为例

高校校史整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校史整理为例
相对于工作条件的保障信任的支持更能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公平的竞争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从业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而不用担心自己的努力不被重视甚至成为别人获取财富和地位的工具科技型企业中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比重相对较高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尤为重要重视培训提升未来预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总是缺乏安全一个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应当帮助员工逐步消除这种恐惧心理建立对未来的自信方法就是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让无论是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还是企业经营人员都能更好的从事当前的工作同时对自己工作未来发展情况有一使他们认识到只要在当前的企业中努力的提高自己未来的不可知就变成了可预期注重激励的时效性激励具有瞬间激发人的行为的特性在一项工作结束以后无论是物质层面的激励还是精神层面的激励都应当在尽量短的时间里予以兑时间的推移激励对象的热情会逐渐消退消失甚至衍善于利用不同典型激励员工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企业中需要树立榜样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但是许多企业在树立起来一个典型之后就会无休止的为这个典型叠加各种荣誉久而久之榜样的边际效应逐渐减退榜样为名誉所累员工对榜样产生审美疲劳甚至造成团作效率
科技・ 探索・ 争鸣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高校校史整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重庆建筑工程 职业学院校 史整理 为例
邹 晓波 张博 萍 ( 重庆 建筑 工程职 业 学院 , 中 国 重庆 4 0 0 0 0 0 )
史较短 , 受 到社会 动荡等诸多 因素 的影 响 , 我 国学界对校史研 究起步 较晚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 高等教育发展 的突飞猛进 , 校史研究 的意义 日益受 到教育界和史学界的重视 对高校而言 . 校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 校史研究成果是高等 教育理论形成 的一个 重要源泉 . 教育 与社会 关系的基本规律 、 高等教 育教学过程 的特殊性 、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等内部关系规律 , 都 离不开 对历史的判断和经验 总结 其次 . 校史研 究对高等教育实践具有“ 鉴古 知今” 或“ 古 为今用 ” 的价值 . 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 , 校史研究有助于高 校把握教育规律 , 自 觉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 最后 , 校史能 凝练学校 的办学传 统、 文化氛 围、 大师 风采 、 校友事迹等 . 成为沟通学 校与校友 、 兄弟院校、 社会各界的精神通道 , 还能为学校发展提供历史 积淀 . 积累丰富的精神 财富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 院校史研究从调研现存 2 0 世纪上半叶的文 献、 采访 目 前健 在的教职工人手 . 对重 庆建筑工程职业 学院存续期间 史实进行了研究 . 主要从学校概况 、 学校管理、 教学管理及校园文化等 方面进行研究 。 研究过程 中 , 对于校史整理过程争议较大 的六个 问题 . 研究人员结合研究 中出现 的具体情况 , 结 合学院 自 身情况 , 参考学术 界 的研究成果 . 归纳如下

高校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承

高校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承

高校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承高校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史文化是大学精神与传统的重要体现。

对于高校来说,通过校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不仅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与认同感,还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校情结和学术探索精神。

因此,高校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高校校史文化研究是对学校历史的系统梳理与研究。

通过对学校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名人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可以为学校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首先,研究学校的创办背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使命。

学校创办的初衷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需求密切相关,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校的发展轨迹和特色。

其次,通过研究学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和发展。

这些历程不仅记录了学校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对学校的影响和塑造。

同时,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此外,研究学校的重大事件和名人也是校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重大事件通常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而名人则是学校成就的象征和代表。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事件和名人,可以让学校的校史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够激励学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校史文化的传承是将学校的历史文化传递给后代,使其成为学校精神和传统的传承者。

高校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组织,其校史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通过校史文化的传承,可以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首先,传承校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的校史文化是学校特色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通过向学生传递这些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学术传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校情结和使命感。

其次,传承校史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术探索的精神榜样。

学校的校史中通常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学者和优秀的学术成果,通过研究他们的思想和贡献,可以为学生树立学术榜样,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能力。

新时代高校校史资源育人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校史资源育人路径研究

《矽按学悅乡银》2020年第6期教育教学新时代高校校史资源育人路径研究裴佳越(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摘要:校史承载着一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文明,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校史研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结合“文化育人”、“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分析育人工作的问题与成因,从多个角度探索新时代高校校史资源育人的实现路径,以促进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文化育人;高校;校史资源;育人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47(2020)06-0126-00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校史蕴含着一所高校的精神文化,承载着高校自办学以来的荣辱兴衰,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更加注重“文化育人”。

校史作为高校的重要文化资源,它不仅是高校精神文明的载体,还具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利用校史资源育人可以使当代新青年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对于坚持走文化自信道路、实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各高校对于校史资源育人工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校史资源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中欠缺校史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因此,研究校史资源育人的实现路径,已成为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史资源的内涵资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释义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犬然来源。

”这一释义可以理解为狭义的资源概念。

从广义上理解,资源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条件和要素,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两种叭与资源相同,校史具有可利用性、效益性与稀缺性的特征,校史资源作为资源的一个下位词,同样具有广义的特点。

每一所高校都经历过从一无所有到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校史则是这一过程的全方位的真实记录,包括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史、教学与科研史、建筑史、人物史,同时还记录着该校管理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变革,蕴含着高校的人文精神与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宝贵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校史研究三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校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某些亟待矫正的偏向。

推进大学校史研究,需要把握正确的研究导向和研究原则,客观、全面反映大学演变的历史轨迹,认识大学变革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和传承文化的功能。

“论从史出”、“实事求是”与“鉴古知今”作为校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一、“论从史出”的原则
研究方法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基础。

科学研究须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能获得正确结论。

校史研究是教育史学的组成部分,具有科学的性质。

它以特定的教育机构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办学活动的变迁、发展与影响,揭示教育历史的发展规律。

大学校史作为高等教育史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应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科学研究的特点在于客观性,不仅其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而且研究手段及所得出的结论也具有客观性。

梁启超曾言:“治科学者——无论其为自然科学,为社会科学,罔不恃客观所得之资料为研究对象。

而其资料愈简单愈固定者,则其科学之成立愈易,愈反是则愈难。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中华书局,2009.)因此,开展校史研
究,需要运用客观的历史资料,以史实为依据,才能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

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及由人组成的繁杂变化的社会,其资料的搜集与辨别难于自然科学。

梁启超认为,“求真”两字是治史“最要之观念”;“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他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深感:“不治史学,不知文献之可贵,与夫文献散佚之可为痛惜也。

”不仅如此,史学研究还需解决如何解读史料、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问题:“夫吾侪治史,本非徒欲知有此事而止;既知之后,尚须对于此事运吾思想,骋吾批评。

”综合来看,“务求得正确之史料以作为自己思想批评之基础”;“而非然者,其思想将为枉用,其批评将为虚发”(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中华书局,2009.)。

这是从历史学一般理论的角度,阐明了“论从史出”的缘由、原则与方法,对于校史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就高等教育研究而言,“史”与“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史”是指史料、史实,是第一性的;“论”指理论、观点、结论,是第二性的。

“论从史出,就是说观点和结论出自史料,历史的论断是根据史料所反映的事实而得出来的。

或者说,历史规律是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概括而认识的。

”(潘懋元,刘海峰.高教历史与高教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由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教育、文化急剧变革,高校分合频繁,办学活动跌宕起伏,校史研究具有复杂性,更需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

史料是校史研究的基础,史料可靠,才能写出信史。

以大学校史溯源为例,须依据确切史料和科学标准,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作为信史,按照通例,总应以实质性的继承关系为根据,以当时的文书档案为准绳,而不能以同处一地或有某种人事关系为凭。

”(潘懋元.南开信史八十年[J].南开发展论坛,1999年第3期)在这方面,校史研究者大多比较严谨,做到“论从史出”,但也有少数校史所依据的史料不足,缺乏客观性。

出现这种偏差,究其原因,一是研究者主观臆断,没有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二是客观上中国近现代高校受外部环境影响,分合频繁,变化多端,史料散佚,增加了校史溯源研究的难度。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与“论从史出”作为校史研究的原则,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从方法论来看,两者均要求以史料、史实为依据,从客观事实中探究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所不同的是,“实事求是”的内涵更深刻,还包括哲学认识、学风态度、思想路线、社会实践等方面。

人物是校史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反思和认识大学文化变迁的坐标系。

大学校史的撰述,如果抽去人物的活动与作用,则失去其应有的丰富内涵和生动性。

一些校史编撰出现的教条化弊端,根源就在于此。

另一方面,对校史人物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不仅涉及校史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而且产生广泛的教育和社会影响。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地位,这是撰写“信史”
的又一基本要求,也是校史研究者的重要职责。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和狭隘的人物评价标准影响,学术界对于一些重要校史人物的评价存在片面性,有失公允。

以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评价为例,一些著名校长因种种缘故,曾被刻意回避或贬低。

如: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发展、胡适对北京大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二人后来赴台湾从事教育、学术活动,在改革开放之前,大陆校史著作对这两位校长的办学成就着墨不多,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发展,大陆学术界逐渐开始肯定他们的杰出教育贡献与地位;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追随陈嘉庚先生办学,治校16年,培育大批英才,享誉海内外,然而,自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受意识形态因素和极左思潮影响,林文庆沦为被批判的对象,直至九十年代后期,国内才重新肯定其贡献;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掌校11年,抗战期间,从坚守上海“孤岛”,到内迁闽北建阳,在极端艰难条件下办学不辍,这位毕生奉献于华侨高等教育的校长,却在暨南大学校史上“身份不明”而湮没40年,直至1986年才逐渐恢复声誉。

这些事例表明,客观评价校史人物,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唯有如此,校史研究的论断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

运用这一原则研究校史及人物,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从查阅文献资料入手,加强实证研究。

与其他人物研究一样,校史人物评论当以事实为依据,忌空泛议论和模式化。

由于社会变迁,大量校史人物事迹缺少文献记载,保存至今的校史人物资料也
散见于各种载体,这就需要研究者做细致、系统的文献搜集、整理和辨别工作。

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解读历史人物的教育理念、办学活动及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