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22 范进中举》优质教案_14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课题
22.范进中举
教材分析
本课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理解范进的形象及典型意义。
2.体会典型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学生活动
补充、总结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
三总结归纳:
文章的主题、写作特点。
学习方法。(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景。
初读课文,自己解决:自己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认识、体会、理解生字、新词,并累计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活动与探究”的三个问题。
最后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下讽刺小说,让他们知道讽刺小说以“丑”为内容,以嘲讽和批评为目的。而本文运用了“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方法,达到讽刺效果。
因为目标的清晰,所以觉得整个《范进中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交流展示。
概括主题、写作特点、学习方法。
完成学案。
教学反思:
主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先让学生找了有关胡屠户的描写,再分析其特点。学生兴趣很高,找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我点出作者主要了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塑造这一人物。做的不好的地方我说的多,应该让学生放开了找,放开了说。接着又说了说乡邻和张乡绅。我总结这就是范进生活时代的社会环境,作者就是要讽刺那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难怪范进一辈子都不放弃考试。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22 范进中举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22 范进中举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22 范进中举一. 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范进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以及他中举后的变化。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科举制度以及它对人们的影响,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揭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于古代的科举制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穿插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学生对于讽刺手法可能还不够熟练,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讽刺手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科举制度,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揭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科举制度、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讽刺手法的运用、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3.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历史知识、教学多媒体资料;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多媒体展示古代科举制度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动作的到位。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

4.巩固(10分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体会作者的讽刺手法。

教师总结并讲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5.拓展(10分钟)学生举例说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范进中举清吴敬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和《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科举制度。

(2)了解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了解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和作用。

(4)分析小说主题,了解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过程与方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语言。

(3)小组合作探究,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文章主旨。

(4)引导学生掌握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认识到今天的教育与科举制度的本质区别,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对比、夸张手法在讽刺小说的作用。

难点: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对比、夸张手法在讽刺小说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互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现实生活中,许多的学生在考上高中后,经过三年寒窗,备战高考,大家说他们这时的愿望是什么?(考上好大学)可也有人考不上,于是就出现了许多的高中补习生。

有人补一年也会实现愿望,可有人连着补了好几年,越补越不如以前。

大家想,在这种情况下,突然这人今年在他已经极度失望的情况下老天开眼了,他考上了,你们觉得他会怎么样?(学生议论)情况有好几种,我们今天就看清朝的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离奇的故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

二.走近作者,了解《范进中举》,了解科举制度。

2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是古人常讲的人生四大喜,对读书人而言,金榜题名时的“喜”可谓生命中最无上的光荣,好到什么程度,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课件展示)既然金榜题名是如此荣耀,也就难怪有人对功名利禄念念不忘,痴迷入魔了。

那么,吴敬梓为什么会为知识分子写这样一个故事呢?(学习合作小组展开议论,展示课外查阅的资料)吴敬梓(1701 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案

22范进中举吴敬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林外史》及作者,了解古代科举制度。

2.默读课文,理清条理,把握课文大意。

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知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难点:学习文中夸张、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关于科举考试的视频〕“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古人称作人间四大幸事。

前三件人皆有之,惟独第四件乃幸中之幸。

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该是何等的荣耀!于是就有了一代一代士子的“十年寒窗”,于是有人“金榜题名”,有人“一举成名天下扬”。

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可范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之后是喜是悲?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却喜欢慷慨资助别人。

父亲死后,没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愤世嫉俗之情。

乾隆元年,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

人教2011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22 范进中举》优质教案_19

人教2011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22 范进中举》优质教案_19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3.通过对《范进中举》写作特色的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联今天我们来理解另一位出自吴敬梓笔下的人物,他的名字叫——范进。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看看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1.学习目标2.简介《儒林外史》和吴敬梓二、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2、思考: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

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本文写了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对待他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和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这篇文章是一部长篇小说节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

同学们想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刻画了那些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同学们已经说得很全面了,那么这些人物的形象在这篇小说中是如何刻画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找出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范进态度发生变化的最精彩的片段,仔细品读一下,体会它的妙处。

(跳读课文,圈画批注,用心体会。

)3分钟后请同学们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填写表格纸上。

他们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白眼相加。

由此可见,读书人中举后便可享富贵,受尊敬,不中举则被人看不起。

所以,读书人便以读书来求取功名,从而形成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范进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四、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对《范进中举》写作特色的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我们说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那么《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用了哪些方法对人物形象实行了讽刺?(对比、夸张、细节(语言、动作的描写)等方面。

五、布置作业:请使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至少两种)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体现其某一方面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赛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赛课教案_0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人物描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故,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与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l)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与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分析讨论法、拓展延伸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古诗导入1.出示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引入本课学习)二、★做对比,析人性1、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行为看其性格上的变化。

2、从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对范进前后态度的变化,分析其人物性格。

环节1:学生讨论环节2:学生展示教师小结:人物形象三、★看人性,悟主题1.探究:从报录人的建议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提示:由个人到群体2.讨论: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可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这样地追求和付出,值得吗?提示:个人理想与社会制度环节1.学生讨论环节2.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本文描写范进中举发疯和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以及周围人对他态度的转变,抨击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四、★读经典,定方向古人诗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今天生活在这新时代的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五、作业:续写:范进中举后……要求:结合课文发挥想象,不超过300字。

六、板书:范进中举吴敬梓。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

选自我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运用了夸张讽刺等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的丑态与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

本文内容生动,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其思想性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吴敬梓及其小说《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等有关文学常识。

②感知课文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分析人物、评价人物的能力。

②变换思维角度,培养学生思考、想像、表达的综合能力。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教学重点】1、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感受夸张讽刺的艺术魅力,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围绕一个“变”字生发开来,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

提问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自学:查阅搜集资料:有关作者吴敬梓、作品《儒林外史》、封建科举制度等相关内容。

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请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把下列对联补充完整。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也香,也香,不拘,都来!”学生谈自己对这副对联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畅所欲言,开启思路,师不必深究。

)2二、复述故事。

先自我复述,再在同桌间相互复述、补充,最后在班上复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跳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

2.品读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3.悟读课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1.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自读《儒林外史》第1-4回2.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九上5“品味经典”之“人生百态”第168页《<儒林外史>出版前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语:1“学而优则仕”,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毕生都在追求中举成名,“朝为田舍郎,暮成登堂子”,这样的幸运对在科举中耗尽一生的读书人来说,会是一种怎样的刺激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范进中举》,用我们睿智的思想去评判一下科举制度下发生的这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

(教师板书课题)2.资料链接1)吴敬梓,清,安徽人。

他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

他的一生,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生活上,由富贵到贫贱;思想上,由少时的热衷于科举,到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

他个人的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生活和精神状态的腐朽。

2)《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的主题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3)《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才算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23.出示学习目标(1)跳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

(2)品读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

体会小说对科举制度、世态炎凉、病态社会的讽刺。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篇小说讲了一件什么事?范进中举。

一般中举的场面是怎样的?春风得意,喜气洋洋。

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张晓风“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同学们,范进中举是否也是这样春风得意?不,他中举后喜极而疯。

我们一起来欣赏他喜极而疯的片段。

(二)文本细读
(1)文中怎么刻画范进喜极而疯的情态?
【方法指导:①人物描写手法②抓关键词。

学生分析,教师引导总结。


①动作描写:拍手、大笑、昏厥、疯跑、跌倒、走向集市……
②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
学生朗读,读出疯态,体现范进神魂颠倒、丑态毕露……
③外貌描写:头发跌散、两手黄泥、一身的水
④侧面描写:老太太慌、报录人邻居吓一跳、众人拉不住、娘子着急
师生分角色朗诵,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2)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大喜到疯了?(联系“噫!好了!我中了!”)
预设:①考了多年,终于遂愿②社会地位提升,生活富足等。

(3)文中如何体现范进社会地位提升?
通过周围人的态度变化。

都有哪些人?胡屠户、乡邻、张乡绅
板书:胡屠户乡邻张乡绅
2、范进中举前后众人态度有何变化?
(1)胡屠户:前倨后恭、势利市侩
①语言描写:责骂——奉承
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评价外貌:尖嘴猴腮——品貌又好
评价才学:舍与你的——才学又高;评价女儿:小女受苦—小女有福
称呼范进母亲:老不死的老娘——老太太,亲家
【学生朗读,此处语言描写骂得全面,诙谐幽默,符合人物身份】
②动作描写:傲慢——逢迎
横披衣服、腆肚子——低头、笑眯眯去了
啐——扯衣、不敢打
③细节描写:贺礼:轻——重
大肠、酒——肉、钱
板书:傲慢—恭敬
(2)乡邻:趋炎附势,谄媚巴结
①动作描写:亲切友好
飞奔寻人;送鸡蛋米酒等;一齐上前,抹胸口,捶背心;捡鞋穿上……
②语言描写:出谋划策、迎合讨好。

“老爷,恭喜高中了……”等
邻居之前冷漠,范进回家,家里饿了三天,老母亲两眼昏花。

板书:冷漠—热情
(3)张乡绅:结交拉拢,虚伪圆滑
①动作描写:闻报即来;上门探望;平磕头;送银送房;打躬作别
②语言描写:世先生;世弟兄;年谊世好,如至亲骨肉一般。

假设之前范进遇见张乡绅,张乡绅会有怎样的反映?
“张老爷,您好!……”
张乡绅有钱生活富足,范进的明天就是张乡绅的今天。

板书:陌生—亲热
(4)你觉得作者对以上人物的态度如何?
分享对联: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明确:对世态炎凉的讽刺
(三)主旨探讨
1.范进自己在中举前后有无不同?
称呼:“岳父”——老爹;走在前面;收受礼物心安理得。

唯唯诺诺、卑怯懦弱——应酬自如、趾高气扬虚伪圆滑
2.范进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唯一的原因是,他中举了。

按理说范进中举应该是励志的典型,作者为什么要让他疯了,再次成为笑柄呢?
生:讽刺范进热衷于功名利禄。

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范进醉心功名,皓首穷经只为功名利禄,只为摆脱贫穷的处境,获得别人肯定。

将功名视为自己存有的唯一价值。

作者对他是批判、讽刺的。

3.小说通过刻画众多丑态毕露的人物形象,目的是什么?
联系作者生平,知人论世。

①乾隆下江南,吴敬梓以种种借口拒不迎送。

②因“文章大好人大怪”屡屡落第。

③《儒林外史》开篇词“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人大怪,与社会格格不入;流光误,浪费生命。

明确:不但仅讽刺世态炎凉、科举荼毒、结党营私,也讽刺了病态社会、扭曲的人性。

(四)教师总结
作者笔下每个人都丑态毕露,都以功名,以金钱作为评价唯一标准。

虽是一
场闹剧,可笑,但也可怜、可悲、可憎。

这是不合理的一种社会现象。

吴敬梓注重到这个点,以笔为矛,刻画了这众生相,讽刺世态炎凉、科举荼毒、结党营私。

更主要在于讽刺病态社会、扭曲的人性。

文中作者没有直接写讽刺科举制,世态炎凉,但我们都能读出来。

讽刺如此辛辣。

(五)作业布置
阅读《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六)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吴敬梓
范进卑怯—圆滑
讽刺
胡屠户傲慢—恭敬
乡邻冷漠—热情
张乡绅陌生—亲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