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馒头发霉了》说课稿共两套附反思含板书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说课稿(一)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2001课标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中,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和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馒头”作为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作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观察,画图描述,使学生充分认识霉的概念和形态。
《馒头发霉了》这一课中,学生通过用肉眼,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霉、描述霉,阅读资料并探讨食物发霉的条件这些环节,了解到发霉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霉是一种微生物,它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物品在潮湿、阴暗、温暖的环境下容易发霉,了解一些日生活中常用的防霉措施,并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兴趣,将课堂延展到课外。
教材编写的是由肉眼观察、描述霉→放大镜观察、描述霉→用显微镜观察、描述霉→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如何防止食物发霉,并且是2个课时,学习内容容量大,实验耗时长,一个课时难以完成。
因此,我把教材中原有“肉眼观察、描述霉→放大镜观察、描述霉对这两个环节合二为一,以节约时间,将如何防霉作为后续研究,而没有将“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发霉现象”作为导入,而是放在第三环节“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前,为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二)、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关于研究微小世界的第三课,在此前几节课中学生学习了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明白了在细菌作用下,物质会腐烂,本课将承接前面的内容,探究物质“腐烂”(发霉)的条件,深入认识物质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同时,在本课中,学生再次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也为学习第四课时《搭建生命的“积木”》,打好观察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观察霉的形态,特点,通过科学阅读,了解霉的功过,探究发霉的条件。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归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归类【会写字】德蝉鹊【重点词】词语理解﹝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见﹞同“现”。
﹝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重点句】1.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诗意:乌云上涌,犹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赏析:把乌云比作翻墨,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天气变化之快和雨势之大。
2.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意: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赏析:“忽”字十分轻巧地写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这两句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描绘得令人神清气爽,境界大开。
3.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赏析:先写羁旅夜泊,再写日暮添愁,此句点题,为下文的借景抒情做了准备。
4.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赏析: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
5.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句意: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赏析:视野从长空转向田野,词人由稻花香联想到丰收的景象。
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句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赏析:这两句动中寓静,把“明月”“清风”“半夜”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7.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句意: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忽见”二字,既写出了词人忽然看见客舍时的惊喜,又表现出了词人沉浸在稻花香中忘了路途的入迷程度。
8.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句意: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生字讲解)

要注意仔细观看笔画顺序哦!
德鹊蝉
点击汉字跳转学习!
德 鹊 蝉
笔顺:
dé
部首:彳 结构:左右
组词:美德 品德
形近字:得
“罒”宜扁。
字义:①本课中用于地名。②道德,人
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
范。③好的品行。④信念。Βιβλιοθήκη què 部首:鸟 结构:左右
德
组词:喜鹊 鹊桥
鹊
形近字:鹃
蝉 “日”窄小;“鸟”字义:喜鹊,一种常见的鸟。
长于左部,横要平。
笔顺:
德 鹊 蝉
笔顺:
翘舌音
chán 部首:虫 结构:左右
组词:蝉联 蝉衣
形近字:禅
“虫”小而偏上,
字义:昆虫,又叫知了,雄的腹部有
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地发出尖
“单”末笔要长。
锐的声音,种类很多。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想象“水如天”之景。 望
水如天一样开阔……
湖
水如天一样明亮……
楼 下
水如天一样澄静……
水 如
读一读,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 天
感,读出自己的想象与感觉。
品读诗文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品读诗文
再读诗歌,回答问题: 1.诗中共写了哪些景物?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卷 从“忽”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地 风 来
感受到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狂 风席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
忽 吹
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
散 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
空变得一片瓦蓝。
你还知道哪些含“忽”字的诗句?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品读诗文 黑 云 翻 墨①未 遮 山 ,
白 雨②跳 珠③乱 入 船 。
①翻墨:打翻黑墨水,形容很黑。 ②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 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③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品
读 联系生活实际。夏天雷雨来临之
感 悟
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样的?能用
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
①旷:空阔。
诗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 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 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 者有的只是——愁。
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对月亮抒发情感的诗句?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六上一单元3《古诗三首》一课三单

任务一:想象画面,体会“风云”
学习提示:
(一)小组结合自学资料以及插图、注释合作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小组内一人一句,先说说诗句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再试着用一段话把这幅画描述出来。尽可能把画面呈现的更丰富。
(二)思考:四幅画连起来看,画中的云、雨、风、水分别有什么特点?
抓住“翻墨”体现云的浓厚,“跳珠”“乱”体现骤雨极大,“卷地”“忽吹散”写出了风来势汹汹,但去的也快,“水如天”写出湖水平静如镜。朗读想象,从这些特点中,感受到诗中画面动静变化之快。
(一)挖空练习背诵。
(二)小组内抽背。
(三)全班抽背。
练习单
第一课时练习:
1.【课内】《宿建德江》诗人借月亮表达了的情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借月亮表达了的情感。
2.【课内】带“月”字的飞花令:
露从今夜白,。
,江枫渔火对愁眠。
,清泉石上流。
,万里长征人未还。
3.【课外】背诵并默写今天学习的两首古诗。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一课三单”
教学内容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比阅读、问题驱动、联想和想象,从阅读中想开去,感受月色在不同作者笔下从物象到意象的“变形”,了解“变形”其实质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二)组织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1)成功标准:
①能读准字音,能读出节奏。
②能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③能结合资料,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宿建德江》自学成果展示。
①关注“移舟泊烟渚”中多音字“泊”和“渚”的读音。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例5:分数乘小数》

课时:1课时活动1-3。
执教时间:9月5日(星期三)
活动一:解决问题 活动任务:讨论 “怎样解决例5中的问题?”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自学例5,独立思考问题。 2、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有序交流、 讨论,形成小组共同成果并记录下来。 3、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展示讨论结 果,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不同意见(补充、追 问、质疑、评价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活动二:探究算法 活动任务:讨论 “例5中小数乘分数怎样计 算?”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自学例5中的计算过程,独 立思考问题。 2、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有序交流、 讨论,形成小组共同成果并记录下来。 3、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展示讨论结 果,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不同意见(补充、追 问、质疑、评价等)。
活动三:巩固练习
活动任务:思考 “怎样解答下面各题?”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独立完成练习,并思考问 题。 2、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有序交流、 讨论,形成小组共同成果并记录下来。 3、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展示讨论结 果,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不同意见(补充、追 问、质疑、评价等)。
课堂小结: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以口小学 李平贵
例5:分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出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不同计算方法的尝试 过程,掌握简便算法,灵活计算,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自主解决问题、分析归纳的能力,感受知识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分数乘小数的计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PEP六年级上册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第三课时同步练习一、英汉互译。
直走___________ 向左转___________科学博物馆__________ 邮局__________Excuse me___________ next to__________near the park__________ in front of__________二、首字母填空。
1. It's n_________ to the library.2. I’m going to the b_________ to buy some books this weekend3. I usually go to the h___________ to see a doctor.4. —Excuse me, w_________ is the cinema?—Turn left at the school.5. Go s___________ and turn right at the bookstore. You can see it.三、我会句型转换。
1.I know. (改为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The post office is near the bookstore. (就画线部分提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There is a hospital near the cinema. (改为一般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What do you want to buy? (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明信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It’s near the museum shop. (写出同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eys : 一、英汉互译。
第3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科学《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三课。
在前一课,学生已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本课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
这一探究,能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
本课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杠杆类工具的比较,主要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杠杆类工具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区分杠杆的类别。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准杠杆的三个点,从而判断是否省力。
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不同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个重要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本课的探究将把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引向生活实际。
学生将经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分析,既能找到各类杠杆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也能根据省力情况进行分类。
第二部分是小杆秤的研究,这是杠杆类工具的运用的一个典型现象。
通过学生的亲手制作,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电子白板播放关于阿基米德的视频:提问:(1)阿基米德这句言论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杠杆原理)(2)上节课我们对杠杆尺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杠杆可以根据省力情况被分成哪几类?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很多工具都是应用了杠杆原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杠杆类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有一路公交车直通地铁站的入口。
教师让学生分组活动,设计最佳上学路线,原则是省时方便。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使用连词then来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教师要求各组派一人假设自己是Bob或May,上讲台汇报,比如:My name Is Bob.My school is not near my home.I go to school on foot ,then by boat,and then by bike.
(2)教师说:“Now let's read the dialogue and find out how Sarah goes to the park Can you draw the route on your paper?'’学生两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解惑答疑,并指导学生简单画出Sarah的路线。
(3)教师展示学生画出的路线并示范如何描述Sarah去公园的路程:“First,Sarah Can go to Zhang Peng's home by bike.Next, Sarah and Zhang Peng go to the bus stop on foot.Then they can go to the park by bus.”教师板书first,next,then,让学生知道恰当使用一些连词有助于表达更为流畅。
然后请几名学生依照顺序来描述Sarah和Zhang Peng去公园的路线,比一比谁说得最好。
(4)学生阅读对话,完成文后的两个问答练习。
(5)教师放Let's read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
(6)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Pronunciation
(1)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认音标,再试读例词,让学生把发音的“音”(读音)、发音的的“形”(音标)与发音在单词中的表现形式(字母或字母组合)对照学习。
(2)Read and match
学生先试着将课本上四个单词的音标与词形和配图连线,然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3)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同时包含Pronunciation部分任意一个元音和一个辅音的单词,说一个,得一分。
以下单词可供参考:
be bean beef bee bid bill bit bitter
dean did deed deep dig dinner dip
teacher tease teens till tick tip
pea piano pick picnic picture pink pizza
4、巩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教师随意抽取一张学生课前填写的调查表,对该学生说:“You've been to Harbin.Is it a nice city ?What can you see there? How do you go there?”问同组其他三名学生以上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