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概念错误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笔记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笔记一、绪论1.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是目前最现实的能力考察方式。
目前国内开考的思维能力的考试有:MPA、MPACC、MBA3.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既是一个思维学科同时是一门能力学科。
4.国际大趋势下,人们更关注逻辑思维能力考察。
5.要进行推理,首先要做出判断。
6.逻辑推理能力是建立在观察能力之上的?7.生活中的逻辑包括侦探中的逻辑推理,谈判辩论中的逻辑斗智,文章写作中的逻辑艺术等等。
8.聪明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逻辑能力强的人9.对于“什么是逻辑?”与“逻辑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什么是逻辑」可以归纳出「逻辑是什么」, 「逻辑是什么」可以演绎得到「什么是逻辑」。
10.强盗逻辑中逻辑的含义是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
11.逻辑的的含义中最根本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古代逻辑的发源在印度是因明学学说。
13.古代中国将逻辑这门学问称为名辩之学。
14.在辩论比赛中,能够把握核心概念的人容易取胜。
15.弗雷格和罗素创立了数理逻辑。
16.莱布尼茨最初提出数理逻辑。
17.逻辑学家冯·诺依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8.布尔的重要贡献是发现了一加一不等于二,而是等于一的逻辑代数。
19.逻辑是关于推理的学问。
20.人们的思维活动主要是控制活动。
21.有些等于仅仅有些22.充分条件的逆否推理就是当否定一个充分条件的后件之后,也一定要否定它的前件。
23.逻辑学是论证思想的必要工具。
24.面对美国记者: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周恩来总理回答因为我们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
这使用的是(归谬反驳法)。
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是(列宁)提出的。
二、直言命题推理1.一个直言命题有六种形式是由它的常项来决定的。
2.从“量”上看所有的判断句可以分为3种类型.3.张建军教授认为,批判性思维最终离不开简单句逻辑和复合句逻辑两个逻辑。
4.直言命题也叫性质命题,是判断事物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练案51选择性必修3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练案[51] 选择性必修3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一、选择题1.“有些道德品质问题会发展成刑事问题,所以,有些刑事问题是由道德品质问题发展而来的。
”下列推理与此推理方法一致的是( C )①所有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有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②所有等边三角形都不是直角三角形,所以,所有直角三角形都不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些教师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所以,有些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④有些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所以,有些战争不是非正义的战争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有些道德品质问题会发展成刑事问题,所以,有些刑事问题是由道德品质问题发展而来的”这一推理,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到的新的判断,是性质判断换位推理,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中是与非的替换属于性质判断换质推理,不符合题意。
2.语言中存在逻辑错误往往会产生误会和笑话。
对产生下列误会和笑话的逻辑学分析正确的是( B )①有人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盗”。
一日,母亲喊儿子的名字“盗”,结果被人误以为是盗贼,就把她的儿子捆了起来。
——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②有人持竹竿进城,横着进不去,城门太窄,竖着也进不去,城门太矮。
此时有人建议,为什么不把竹竿折断了再进呢?——遗漏了有价值的联言支③甲说:“你能把我说的话调过来讲吗?”乙回答没问题。
甲说:“有些人不是相声演员。
”乙回答:“有些相声演员不是……”——特称判断不能进行换位推理④有人请客,见五位客人只来了三位,他就说,该来的没来。
结果三位客人一气之下都走了。
——混淆了特称判断与全称判断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母亲喊儿子的名字“盗”,结果被人误以为是盗贼,说明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①正确;为什么不把竹竿折断了再进呢?这是遗漏了有价值的选言支,②错误;特称否定判断不能直接进行换位推理,③错误;将有的该来的没来表述成(所有)该来的没来,混淆了特称判断与全称判断,④正确。
2019广东省考行测判断推理备考指导:四概念的三段论

2019广东省考行测判断推理备考指导:四概念的三段论在广东省考行测考试的判断推理部分,有一类题型会包括“下列选项的论证模型与题干最为相似的是”的描述,这一类我们称之为评价型。
如果题干中的论证模型为可能性推理,我们通过比对题干与选项的表述找到最为相似的即可,若为必然性推理,则需先用形式性表达出来。
但必然性推理中有一类非常常见却非常具有迷惑性的逻辑谬误。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在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四概念”的三段论这一逻辑谬误。
三段论的三个命题中必须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就必须使三段论中的三个概念,在其分别重复出现的两次中,所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具有同一的外延。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四概念的错误。
所谓四概念的错误就是指在一个三段论中出现了四个不同的概念。
四概念的错误又往往是由于作为中项的概念未保持同一而引起的。
比如:“我国的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 清华大学是我国的大学;所以,清华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
”这个三段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但其两个前提都是真的。
为什么会由两个真的前提推出一个假的结论来了呢?原因就在中项“我国的大学”未保持同一,出现了四概念的错误。
即“我国的大学”这个语词在两个前提中所表示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大前提中它是表示我国的大学总体,表示的是一个集合概念。
而在小前提中,它可以分别指我国大学中的某一所大学,表示的不是集合概念,而是一个一般的普遍概念。
因此,它在两次重复出现时,实际上表示着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们通过下面这道例题来说明一下:【例】我国的佛教寺庙分布于全国各地,普济寺是我国的佛教寺庙,所以普济寺分布于我国各地。
下列选项中所犯逻辑错误与上述推理最为相似的是:A.父母酗酒的孩子爱冒险,小华爱冒险,所以小华的父母酗酒B.文明公民都是遵纪守法的,有些大学生遵纪守法,所以有些大学生是文明公民C.寒门学子上大学机会减少,大学生小飞不是寒门学子,所以小飞上大学的机会不会减少D.现在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何况他还是三代单传的独苗呢【中公解析】相似评价型题目,题干推理方式为普济寺是佛教寺庙,佛教寺庙分布于全国各地,所以,普济寺分布于全国各地。
三段论式议论文范文

三段论式议论文范文一、三段论谈论文范文谈论文是中同学必需娴熟把握的一种写作方法,是同学们书面发表见解的最好方式。
为了使同学们能将谈论文写得深刻、透彻,达到精确表达本人的观点,让别人信服本人观点的目的,学会辩证分析法是很有必要的。
在平常的谈论文写作中,有的同学只是摆出本人的观点,找几个事例证明一下就了结。
有的同学为了凑字数,竟然让事例占了大量篇幅,形成文体的混乱。
这种“观点加事例式”的谈论文,虽然也亮出了本人的观点,有充分的事例来证明,但由于未能从道理上去阐述,很难达到劝说人的效果。
这种谈论文给人的感觉总是浮光掠影式的、浅层次的,让人难以信服。
想要愈加充分地阐述本人的观点,光靠列举事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摆现实的基础上去讲道理,使材料和观点挂起钩来。
讲道理、作分析时,往往会消失话说过了头,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等弊端,为了让同学们能较好地运用辩证分析法谈论本人的观点,下面我着重谈谈在谈论文中怎样才能用好辩证分析法。
一、辩证分析要把握好分寸。
在讲道理、作分析时,有时道理讲得太偏激,分析走入死胡同。
“过犹不及也”,一旦话说过了头,不但起不到突出论点的作用,反而会冲淡论点,起了反作用。
讲道理、作分析时,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把握好分析、推断的分寸。
写文章也像说话一样,为了让你的话被别人易于接受,经常会作一些补充说明。
这些补充说明成分,往往就是推理分析的成分。
假如你强调得过了头,就引起别人的反感,假如补充得不到位,又得不到别人的认同。
因而,把握好分寸、恰到好处,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得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同样一种观点,只需你能把握住分寸,恰到好处地作点辩证分析,就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辩证分析要全面。
讲道理、作分析时,要能围绕本人的观点,从客观对象的实际动身,全盘考虑,合理分析、论证。
只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抛弃个人的私心邪念,所讲的道理才能合乎情理,所作的分析也才能精确、透彻。
如果不从全局动身,只留意事物的一面,留意不到事物的另一面,注重了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所讲的道理就很难服人。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课后习题:模块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几个与观测有关的预言,如光线在经过巨大星体时,在引力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弯曲。
1919年5月29日,借助出现日全食的机会,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等人率领两支考察队,分别在非洲西部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和南美洲巴西的索布腊尔进行观测,测得两地星光经过太阳时的平均偏转值为1.79角秒,与爱因斯坦预言的1.75角秒相差无几。
这一材料揭示科学思维的特点是()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B.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C.科学思维的结论具有可检验性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故选D项。
2.“快乐,像花一般,时时刻刻绽放出,令人迷恋的笑容。
快乐,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如雪中送炭,给人无限的温暖。
”该诗歌的思维表达()①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②揭示了“快乐”的本质和规律③能动地反映了对“快乐”的认识④具有概念性、推导性和严谨性特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体现了形象思维,基本单元是感性形象,故①正确;通过花表达快乐的心情,可见人的能动反映,③正确;材料类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没有解释本质,排除②;概念、推导、严谨是抽象思维的特征,排除④。
3.一天晚上,小李问小王信不信神,小王迟疑了一会儿说:“既信又不信,半信半疑吧。
”小李说:“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对两人的观点评价正确的是()①小王的观点错误,其违背了矛盾律一致性的要求②小王的观点正确,坚持矛盾观,一分为二地看问题③小李的观点正确,“信”与“不信”不能同真④小李的观点错误,其违背了排中律明确性的要求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可见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①正确;小李观点明确,信与不信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③正确;小王观点违背了矛盾律,不属于一分为二的观点,排除②;小李观点正确,排除④。
4.甲说:“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形式逻辑(第5版)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4章

《形式逻辑》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下)一、指出下列三段论的格和式,并指出其中的大项、中项和小项,以及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1.第一格AAA式。
大项:一定要胜利的;中项:正义的事业;小项:我们的事业。
大前提:一切正义的事业都是一定要胜利的;小前提: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结论:我们的事业是一定要胜利的。
2.第三格AAI式。
大项:能导电;中项:石墨;小项:非金属。
大前提:石墨能导电;小前提:石墨是非金属;结论:有的非金属能导电。
3.第二格AEE式。
大项:文学作品;中项:需要创造艺术形象;小项:学术论文。
大前提:一切文学作品都需要创造艺术形象;小前提:学术论文不需要创造艺术形象;结论:学术论文不是文学作品。
4.第二格AEE式。
大项:鱼;中项:用鳃呼吸;小项:鲸。
大前提:鱼都是用鳃呼吸的;小前提:鲸不是用鳃呼吸的;结论:鲸不是鱼。
二、下列三段论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违反了什么规则?1.不正确。
大项扩张(大项“青年”在前提中不周延,但在结论中周延。
注:按照对当关系,并非所有的青年工人都是共青团员=有的青年不是共青团员)。
2.不正确。
中项两次不周延。
3.不正确。
四概念错误(大小前提中的两个“物质”不是一个概念)4.不正确。
两前提都是特称命题,或者中项两次不周延。
5.不正确。
中项两次不周延(不是快车是不带邮件的=带邮件的是快车)6.不正确。
中项两次不周延。
三、在下列括号内填入适当的符号,构成一个正确的三段论,并写出解题过程。
1.它的限制条件少,很多三段论都满足要求,第一格的有AAA, AAI, AII,第二格的有AEE, AEO, AOO,第三格的有AAI, AII,第四格的有AAI,AEE。
例如,对于第一格的AAA式,即MAP, SAM/SAP,假设结论为SAP,那么S在结论中是周延的。
根据三段论规则3,S在前提中也必须周延。
按照规则4,前提不能出现否定。
所以,小前提为SAM。
此时,中项M不周延。
逻辑学名词解释

逻辑学名词解释单独概念:是指仅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
普遍概念:是指由若干个分子所组成的类的概念。
它的外延包括许多的对象。
集合概念: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不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放映的概念。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只有带否定词并使用其含义的,才是负概念。
论域:指一个正概念与其相对的负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组成的类。
定义: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方法。
划分: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就是将外延较大的属概念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若干个外延较小的概念,从而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限制: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减少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即概念的限制就是从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概括: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其外延的逻辑方法。
逻辑学不研究具体命题内容上真假,只研究命题形式真假性质和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
模态命题:就是包含“必然”等模态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就是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包括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
简单命题:就是没有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主要包括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
推理:就是由一或若干个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形态。
直言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性质命题)肯定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联项一般用“是”表示。
单称命题:就是陈述一个特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专有名词,不需量词。
全称命题:陈述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普遍概念,量省。
特称命题:就是陈述一类事物中至少存在着一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普遍概念,量项不可省为“有的、有些”(其逻辑含义就是“有”即至少有一个,不排斥全部)周延性:是直言命题主项与谓项在量的方面的逻辑特征,是直言命题形式中对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的陈述情况。
2023版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6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课时演练课时演练部编

第二单元第六课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某校评比“优秀学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成绩优秀;第二,道德高尚;第三,意志坚定。
现有至少符合条件之一的甲、乙、丙、丁四位学生报名参选,已知:甲、乙意志坚定程度相同;乙、丙成绩相当;丙、丁并非都成绩优秀;四人中三人成绩优秀,两人意志坚定,一人道德高尚。
经考查,发现只有一人完全符合“优秀学生”的全部条件。
他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C 【解析】题干提供的前提条件有:①甲、乙意志坚强程度相同。
②乙、丙成绩相当。
③丙、丁并非都成绩优秀。
④四人中三人成绩优秀,两人意志坚定,一人道德高尚。
⑤只有一人完全符合“优秀学生”的全部条件。
由条件②③④得出,丁的成绩不优秀,甲、乙、丙都成绩优秀,因为如果丁成绩优秀的话,丙的成绩不优秀,乙的成绩也不优秀,与条件④中“三人成绩优秀”矛盾;也可从已知条件推知,丁道德不高尚,因为如果丁的道德高尚,由条件④中“一人道德高尚”可知,甲、乙、丙三人都道德不高尚,这样就没有符合条件⑤的人选了,与题意矛盾;丁既然成绩不优秀且道德不高尚,结合“至少符合条件”之一可知,丁意志坚强,再结合条件①④可知,甲、乙意志不坚强,丙的意志坚强且道德高尚,因此,只有丙完全符合条件,C符合题意。
2.“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对于任何人来说,如果不使其他某个或某些人境况变坏,他的情况就不可能变好。
如果一种变革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同时没有其他人境况因此变坏,则这一变革为“帕累托变革”。
以下各项中不符合题干断定的是( ) A.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他的情况可能变好,就会有其他人的情况变坏,这样的社会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B.如果某个“帕累托变革”可行,则说明社会并非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C.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有使其他某个或某些人境况变坏,他的情况才能变好,这样的社会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D.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使其他人境况变坏,他的情况就可能变好,这样的社会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答案】D 【解析】A、B、C均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断定,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概念错误
亦称“四名词错误”。
三段论中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三段论中最常见的逻辑错误。
三段论只能有三个概念,如果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使用,以致在三段论中有四个概念,就犯了逻辑错误。
如说:“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他是中国人,所以他是勤劳勇敢的。
”其中的两个“中国人”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是集合概念,指中国人的整体;后者是普遍概念,指任何一个中国人。
因此,这个三段论犯了四概念错误。
1.在一个三段论中,必须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
为此,就必须使三段论中的三个概念,在其分别重复出现的两次中,所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具有同一的外延。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四概念的错误。
所谓四概念的错误就是指在一个三段论中出现了四个不同的概念。
四概念的错误又往往是由于作为中项的概念未保持同一而引起的。
比如:我国的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清华大学是我国的大学;所以,清华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
这个三段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但其两个前提都是真的。
为什么会由两个真的前提推出一个假的结论来了呢?原因就在中项("我国的大学")未保持同一,出现了四概念的错误。
即"我国的大学"这个语词在两个前提中所表示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大前提中它是表示我国的大学总体,表示的是一个集合概念。
而在小前提中,它可以分别指我国大学中的某一所大学,表示的不是集合概念,而是一个一般的普遍概念。
因此,它在两次重复出现时,实际上表示着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样,以其作为中项,也就无法将大项和小项必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无法推出正确的结论。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必须周延一次。
如果在一个判断中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则该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如果没有断定全部外延,则是不周延的。
(性质判断中,全称判断的主项是周延的,特称判断的主项是不周延的,否定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肯定判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
)在三段论中,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一次也没有被断定过它的全部外延(即周延),那就意味着在前提中大项与小项都分别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就不能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使大项与小项发生必然的确定的联系,因而也就无法在推理时得出确定的结论。
例如:一切金属都是可塑的,塑料是可塑的,所以,塑料是金属。
在这个三段论中,中项的"可塑的"在两个前提中一次也没有周延(在两个前提中,都只断定了"金属"、"塑料"是"可塑的"的一部分),因而"塑料""和"金属"究竟处于何种关系就无法确定,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的确定结论,所以这个推理是错误的。
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这样的推理就是不合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