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教材优化全析(闺塾) 精品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下册《闺塾》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下册《闺塾》一、说教材《闺塾》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本文节选部分,语言富有个性,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2、鉴赏个性化语言3、分析三个人物形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中国四大名剧之一《牡丹亭》。
《牡丹亭》全剧以歌颂杜丽娘、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为核心情节。
但是《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游园惊梦”故事尚未发生,杜丽娘的思春情怀也才见冰山一角。
依据此情节内容,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握剧情,抓住戏剧冲突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认识人物性格。
尤其是戏剧主人公杜丽娘的表现较为含蓄,对她的性格的了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主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突破。
二、说教法: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迁移教学法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品读语言从而进行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四、说教学程序: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
高二语文教案:闺塾

高二语文教案:闺塾1. 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文化和闺房文化的历史背景,探讨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2.分析《闺怨》和《浮生六记》中的女性形象,并探讨其对当代女性的启示;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其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4.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文学创造能力的提升。
2. 教学内容2.1 闺塾的历史背景1.江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2.闺房文化的兴起和演变;3.闺塾的出现和作用。
2.2 文本解析1.《闺怨》简介与分析;2.《浮生六记》中的女性形象探究。
2.3 文学鉴赏1.文学鉴赏方法介绍;2.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教材文本。
2.4 作文创作1.阅读《闺怨》和《浮生六记》中的相关章节;2.以其中一位女性形象为创意,写一篇有关当代女性的作文。
3. 教学过程3.1 闺塾的历史背景1.课前阅读教材相关章节;2.讲解江南文化、闺房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3.讲解闺塾的定义、产生和作用;4.通过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闺塾的文化特点。
3.2 文本解析1.课前阅读教材相关章节;2.讲解《闺怨》和《浮生六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法和意义;3.分析女性形象在教材中所代表的特定文化背景;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3.3 文学鉴赏1.介绍文学鉴赏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文本对比和文本批评等;2.导入具体文本,例如教材中的《闺怨》中的一句,进行现场解读和鉴赏;3.引导学生通过文学鉴赏方法,自行发现和深入分析文本的奥秘和意义。
3.4 作文创作1.给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女性形象的章节,以及介绍当代女性概况的文章;2.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个人观点,选择其中一个女性形象为创意,以当代女性视角撰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并在课后提交。
4. 教学评价1.课堂互动评分;2.课后作业评分;3.学生评价教师;4.教师自我反思。
5. 教学心得江南文化和闺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学艺术史的重要题材。
通过探究江南文化和闺房文化的历史背景和闺塾的作用,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内涵和精髓。
高二语文教案-教材实例探究(闺塾) 精品

教材实例探究
JIAO CAI SHI LI TAN JIU
阅读下面一段唱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则要你守砚台,跟书案,伴诗云,陪子曰,没的争差。
(贴)争差些罢。
(旦挦贴发介)则问你几丝儿头发?几条背花。
敢也怕些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
1.这是杜丽娘为护春香代师责罚春香时的唱词。
具体看来,有
三个层次,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三是
__________。
(均不超过12个字)
答案:禁止春香游戏玩耍令春香一天到晚读书练字用家法威吓
2.杜丽娘想到的这些责罚春香的手段,有的是很耐人寻味的,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解析:杜丽娘训斥春香的这些话,其实是她久被压抑的心灵的反映。
她时时都处在这样的家长制的威胁之中。
答案:耐人寻味的是读书这件正事竟被当成了对人惩罚的手段,从中可看出人物内心中隐藏着的对封建礼教的背叛精神。
1.划分层次是理解文意很重要的手段,要分析这段文字共有几句话,各句话之间是什么关
系,找出几句相对独立的组成一个层次。
整段文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2.须结合语境分析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在这里应考虑:读书是圣贤事,杜丽娘为何会当作惩罚人的手段呢?回答出来,归纳起来,即为答案。
《闺塾》(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鲁发福教学目标1、常识:汤显祖与《牡丹亭》;2、了解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3、艺术鉴赏:○1、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2、细节描写;4、人文素养:鉴赏人物形象,理解形象的意义,进而理解《牡丹亭》的主旨。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常识:汤显祖与《牡丹亭》;2、了解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
教学程序一、导入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是一位艺术欣赏品位极高的才女,轻易不会认可一般的作品。
但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却完完全全征服了她!请看《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片段:这里黛五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
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这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这:“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二、汤显祖与《牡丹亭》学生自读文注○1后,补充如下:(一)、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
高中语文 杂剧闺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

《闺塾》教学设计方案贵州省织金县第五中学刘升课题名称:《闺塾》科目:语文年级:高二教学时间:两课时学习者分析:这是高二下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篇(《窦娥冤》和《长亭送别》的学习,本班学生基本上都了解了宋元戏曲的结构体例,懂得怎样阅读和理解戏曲作品,并能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但对作品的语言特色、写作技巧及文学价值等方面的分析、鉴赏,尚处于一种混沌的阶段,得通过本课与下一篇自读课文的学习加强训练。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充分感受作者通过戏剧冲突所体现的年轻一代对封建礼教,程朱理学的反叛和蔑视,表现了青年人追求个性解放的反叛精神。
2)理解那个时代青年中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学目标和自学导引,准确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阅读。
2)围绕课题学习目标,提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在小组进行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3)结合全班同学讨论的结论,归纳本课学习所得,力求弄清课文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3、知识与技能1)了解汤显祖及其作品风格、文学成就。
2)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技巧。
教学资源:1)学生手中的参考资料(如:《状元之路》、《三维设计》等)上本课的相关资料。
2)提供学生《牡丹亭》视频(选段)——“春香闹学”3)印发参考资料《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异同》教学活动过程描述:(一)师生互动,引入课题:[设想:通过复习旧课,巩固知识,并引出旧知识的重点所在,导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对系统地掌握文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为本课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1)前面我们已学习和感受了元杂剧的艺术魅力,对元杂剧以唱曲为主要语言形式进行人物塑造的特点已有一定的认识,在充分理解杂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曲词的鉴赏。
《闺塾》教学简案高中二年级教案

教学简案高中二年级教案《闺塾》一、教材分析《闺塾》是清代女性作家黄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面对家庭和社会压力的种种困境和挣扎。
故事情节曲折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远,适合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闺塾》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并能通过阅读体会到封建社会女性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并能够深入分析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女性地位的关注和思考,增强性别平等意识。
2.培养学生对人生境遇和社会环境的理解与思考,增强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2.理解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主题。
难点:1.理解封建社会女性的困境和挣扎。
2.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上课前,让学生先阅读《闺塾》,思考“闺塾”的含义和作品可能涉及的主题。
2.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的闺房和封建女性形象,引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和困境的思考。
3.预习:让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以下问题并做笔记:-闺塾是什么?在古代女性教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封建社会女性面临的困境是什么?有哪些 typify 的人物可以代表这种困境?-你期望通过阅读小说会获得什么样的启发或收获?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1.导入:学生分享预习笔记中的思考和讨论结果,并进行整合总结,引入小说的分析。
2.分析人物形象:选择小说中的几个重要人物,比如骆闺塾、贾雨村、湘云、娇杏等,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其形象特点、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等,留意人物关系的变化。
第三课时:解读情节和主题1.导入:通过讲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闺塾》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解读情节:选择几个重要情节进行分析,比如骆闺塾投湘云母校、骆闺塾结婚后的生活等,让学生理解情节发展的关联和情节对主题的体现。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闺塾》教案

《闺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了解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的文学地位与背景。
o分析《闺塾》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与情感表达。
o鉴赏剧本中的戏剧语言、戏剧冲突与情感氛围。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o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与戏剧冲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古代戏剧的兴趣与热爱。
o培养学生理解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对自由、平等、爱情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闺塾》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表达,理解剧本所反映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难点:鉴赏剧本中的戏剧语言与戏剧冲突,理解汤显祖的创作意图与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闺塾》剧本、汤显祖生平及作品介绍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闺塾》剧本,了解汤显祖及其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汤显祖的戏剧世界1.导入新课o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戏剧了解多少?有没有看过或听说过哪些经典的戏剧作品?o播放一段古代戏剧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戏剧的魅力。
o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汤显祖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中的选段《闺塾》。
2.作者及作品介绍o简要介绍汤显祖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牡丹亭》的创作背景。
o引导学生思考:汤显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感人至深的戏剧作品?3.初读剧本o学生分组朗读《闺塾》剧本,注意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o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情节发展与戏剧冲突。
4.人物关系与情节梳理o教师出示人物关系图,学生根据剧本内容填充和完善。
o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关系如何推动剧情发展?o学生分组梳理剧本的情节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解读《闺塾》1.人物性格与行为动机分析o学生分析陈最良、杜丽娘、春香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行为动机。
o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陈最良为何对杜丽娘如此严格?杜丽娘与春香的关系如何?她们对封建礼教有何态度?2.戏剧语言鉴赏o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戏剧语言,如唱词、念白等,感受其独特魅力。
《闺塾》教学设计

《闺塾》教学设计《闺塾》是一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女性教育的纪录片,以讲述上海名媛闺蜜的闺塾(女子私塾)为主线,展现了她们在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
本文将以《闺塾》为教材,设计一堂关于女性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热爱和自我修养的意识。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女子教育的历史渊源和特点;2.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德的内涵;3.分析《闺塾》中女性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修身齐家的过程;4.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培养自律自爱的品质;5.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过程1.开场(5分钟)引入纪录片《闺塾》的主题,简要介绍古代中国女性教育的渊源和传统文化对女性修身的重要性。
2.观看纪录片(40分钟)播放《闺塾》片段,让学生通过影像感受古代女子教育的场景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古代女性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修身齐家,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纪录片中展现的古代女性修身齐家的过程展开讨论。
每组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古代女性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塑造自己的品行和家庭观念。
4.展示讨论成果(15分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和见解。
其他组可对其观点提出补充或质疑,形成全面的讨论。
5.总结课程(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以及女性修身齐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
三、教学手段1.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闺塾》片段,视觉效果直观感人;2.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团队合作,形成不同见解;3.整合资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4.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能力;5.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整理和归纳思路,帮助理清脉络。
四、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思维逻辑、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2.讨论质量:评估学生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3.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优化全析JIAO CAI YOU HUA QUAN XI一、内容详解《闺塾》是《牡丹亭》中的一场重头戏。
人们常欣赏汤显祖文词的清丽细腻,其实,他的艺术成就远不止此。
《闺塾》一出,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就足以使人拍案叫绝。
从《牡丹亭》全剧来看,这出戏写杜丽娘听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爱情诗,而正是这些诗对她爱情的萌动起了引发的作用,为第十出《惊梦》中她在游园时感受大好春光,开始青春的觉醒,作了铺垫。
《闺塾》这出戏的近代演出本又称《春香闹学》。
这个“闹”字,道出这出戏的喜剧特色,也表明在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中春香是一个富有生气的突出的角色。
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主要在陈最良与春香之间展开,但潜伏的暗线是杜丽娘的心理冲突,同时三人之间的矛盾又彼此交织,情节生动,波澜起伏,有很强的戏剧性。
帷幕开时,作者设置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场景。
我国古代戏曲中没有舞台布置,环境气氛依靠人物角色在表演中传出。
《闺塾》开场,塾师陈最良走了出来,念了四句定场诗,然后在那里摇头晃脑地备课。
这是一个啃了不少诗书、却又落到绝粮境地的腐儒。
感恩知遇,是要准备严格执行杜宝交给他约束青年身心的使命的。
他把毛诗潜玩一番,却未见学生动静,认为“娇养得紧”,便敲打云板,催促杜丽娘上课。
陈最良开口“子曰”,闭口“诗云”,迂得可笑。
此人又神经麻木,“从来不晓得个伤春”。
作者让他首先上场,咿咿呜呜地哦吟,就使书房里面平添又霉又酸的气息,把人压抑得喘气不易。
不过,在书房外边,却是春光明媚,“蚁上案头沿砚水,蜂穿窗眼咂瓶花”。
虫蚁儿正趁着春光喧喧嚷嚷。
窗外,不时传进“卖花声”,响起了春天的呼唤。
作者还让观众知道,紧靠着书房,就有座大花园,“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花明柳绿”“委实华丽”。
一堵墙隔着一重天,书房内外的气氛,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一幅名画,画面上一个穿着全黑衣裙的寡妇,呆滞地凝望着一堆五颜六色的鲜花。
气氛的不协调,产生了异常奇妙的艺术效果。
《闺塾》对氛围的处理与此相类。
不协调的场景,既推进戏剧冲突,又较好地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矛盾。
在这出戏中,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一相见,便发生冲突。
陈最良开口就是一番说教,责怪杜丽娘、春香来得太晚,不守女儿之规,杜丽娘陪不是,春香则打趣道:“知道了。
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一下子就止住了“先生”的唠叨。
在陈最良一本正经地讲解《诗经》时,春香一再追问,使他频频出丑,让堂堂的先生有失尊严地学雎鸠鸣叫,春香“为甚好好的求他?”的询问,更是让他狼狈不堪。
接着是模字时的情景。
陈最良闹了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和以“不知足而为屦”的一连串笑话。
春香对模字感到索然无味,领了出恭牌,乘机离开学堂。
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了冲突。
先生要打她,以古人苦学的故事教训她,而她则针锋相对地反驳。
先生气急了,抡起荆条,被她一把抢下。
杜丽娘见状,责备春香,扯住她的头发威胁要打她。
杜丽娘的态度看来很严厉,实际上亦真亦假,她怕春香闹得太过,不好收场,因此出面干预,唬住春香,其实她此时已无心学习,虽身在学堂,但心已飞向高墙外的大花园。
最后是先生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
杜丽娘赶紧问春香:花园在哪里,花园有什么景致。
春香不说,杜丽娘陪笑,春香才告诉了杜丽娘,于是二人回衙。
这出戏至此结束,却为杜丽娘的游园埋下伏笔,酝酿了此后的戏剧冲突。
这出戏生动地刻画了剧中三位人物的鲜明形象。
春香是杜丽娘的侍女和伴读,她性格天真、直率、顽皮、娇憨、大胆、泼辣、天性自然开朗,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敢开先生的玩笑,无视封建礼教、师道尊严,和杜丽娘相比,更富于反抗精神。
在这出戏中,作者主要借助春香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表现封建礼教的虚伪。
杜丽娘是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因是独生女而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受到严格的管束,以至连家中有一座大花园她都不知道。
她的性格比较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并不一致,她知书达理而又向往自由,温顺而又不失个性,稳重而又不失机敏。
她出于礼节上的尊重,对陈最良的态度始终是恭谨的。
她分明对陈最良“依注解书”不满,却只是委婉地说:“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这经文偌多。
”当陈最良要打春香时,她佯装发怒,既维护了先生的面子,又遮掩了自己的心思。
她不像春香那样公然嘲笑那个宣传封建礼教的塾师陈最良,却同样厌烦陈最良的说教,向往高墙大院外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教育的抵制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作者笔下的陈最良是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他的“陈最良”一名,就含有作者对他的讽刺。
他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
他一上场就以“极承老夫人管待”而自得,教完课,又要“和公相陪话去”,从中可以约略看到他逢迎家主的一面。
同时,这个人物也有一定的虚伪性。
这个形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这个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共同弱点,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
《闺塾》一场,设置了几组不同性质的矛盾:例如书房内外景色气氛的矛盾,淘气的春香与迂腐的陈最良性格矛盾,杜丽娘平静的外表与激动的内心矛盾等等。
几组矛盾在情节上聚焦,便出现了所谓“闹学”。
确实,作者在“闹”字上做了功夫,但要注意的是,“闹”者,并非只是春香。
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汤显祖这部杰作,“笔笔风来,层层空到”“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
《闺塾》一场,环绕着讲解《诗经》这一筋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先生走后→花园↓为后来的游园埋下伏笔丽娘内心腾闹。
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节髓窍中婉曲地传出。
二、技巧鉴赏1.利用多种矛盾冲突刻画人物。
《闺塾》一场,设置了几组不同性质的矛盾——书房内外景色气氛的矛盾、淘气的春香与迂腐的陈最良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等等。
几组矛盾在情节上聚焦,便出现了所谓的“闹学”。
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筋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
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节髓窍之中婉曲地传出。
2.戏文风趣幽默,对白口语化、生活化。
“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这是丫鬟春香故意饶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差。
《关雎》中有“在河之洲”句,聪明的春香曲解为“在何知州”,并虚构了一个小姐放鸟高飞的故事。
意在调侃陈最良的依注解书,以搏一笑;亦有隐笑小姐心不在焉、思春出窍之意。
3.生动的细节剧中的很多细节,如陈最良上场时潜玩《毛诗》、讲解《雎鸠》时学雎鸠鸣叫,春香问陈最良“君子”“为甚好好的求他?”陈最良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并“不知足而为屦”,春香要“写个奴婢学夫人”以及领出恭牌离开学堂等等,都很生动。
其中的不少细节是夸张的,这与作品的讽刺性密切相关。
4.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剧中的人物语言富于风趣,这特别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说白上。
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是引人耻笑。
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则处处充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
在戏曲中,常常有插科打诨,即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一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
插科打诨是戏曲的特点之一,往往容易失之于庸俗、单纯搞笑、脱离剧情,而这出戏中有不少滑稽的对白,能很好地适应剧情的需要,既增添喜剧气氛,又具有讽刺效果。
剧中三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鲜明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
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陈最良则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
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她与春香的对话,则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
甚至剧中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旦)先生万福。
(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
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
(贴)知道了。
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话虽不多,却鲜明地表现了三人各自的性格,反映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文化教养。
三、体裁知识 喜剧戏剧的一种类型。
一般以讽刺和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和理想为其主要内容。
喜剧的矛盾冲突包括先进、美好的事物同落后、丑恶的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也包括丑恶与丑恶之间、先进与先进之间的某种冲突。
喜剧性的本质是对旧事物的讽刺和否定,对新事物的歌颂、赞美和肯定。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喜剧的本原和实质是丑陋,“丑恶的东西,只有在它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才是可笑的”。
鲁迅认为,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其特点是以夸张的手段,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以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把丑恶、落后事物的本质揭露出来而引人发笑。
但笑是喜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笑引起人们对生活中反面的、落后的现象以否定和批判。
喜剧根据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手法不同,又可分为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第一折(选)白朴【仙吕·忆王孙】瑶阶月色晃疏棂,银烛秋光冷画屏,消遣此时此夜景。
和月步闲庭,苔浸的凌波罗袜冷。
【金盏儿】他此夕把云路凤车乘,银汉鹊桥平。
不甫能今夜成欢庆,枕边忽听晓鸡鸣,则早离愁情脉脉,别泪雨泠泠。
五更长叹息,则是一夜短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