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硕士找工作】中国MBA在华尔街找求职的悲惨经历

合集下载

海归女硕士88天找工作经历

海归女硕士88天找工作经历

海归女硕士88天找工作经历海归女硕士88天找工作经历历时88天,我终于收到了第一份offer,第90天收到第二份。

最后选择了第二份。

我是一名“海归”,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这样的“海归”可以直接与“海带”画上等号。

要命的是,我性别女,我从来都没有任何性别歧视,也从来不服输,但是为什么要提到这点呢,因为这三个月的经历。

“大龄未婚女青年”再背上一个海归的称号,找工作真的是难上加难。

从3月15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到6月11日接到第一份offer,整整88天。

因为有看到过一个海归写的文章,找工作整整找了161天。

熬过之后,回头想想,也许自己还算幸运吧。

也许,很多人觉得我这是无病呻吟,但是我相信和我有共同经历的朋友,一定能体会我的感受。

我写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炫耀或是抱怨,只是描述一个事实,描述这三个月的心路历程。

先来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我是某211院校的小硕,学工科的,研究生期间参加了学校与法国一所工程师学校的交流,在法国学了两年之后,在法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里实习过半年。

法国的教育体系,大家可能比较陌生。

这里就简单一句话,法国的工程师学校比大学要好很多,我所在的这所学校排名从没下过全法前五。

但是没用,国内没有人知道这所学校,而且工程师学校从法语直接翻译过来是“学院”,所以受到歧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法国学习结束,拿到工程师学校的文凭,等同于硕士学位。

然后三月份回到自己的学校,准备论文的答辩,边找工作。

刚回到家,当然是很爽,很兴奋。

但是这样舒服的日子过不了一个星期,压力就来了,准备论文,找工作,而且6月份就要毕业了,一个“海归”,又拿着双硕士的文凭,找不到工作。

我其实觉得这个也没什么太大优势,但是“舆论“,就是所谓亲戚朋友的闲话可是会越来越多。

三年的国外生活,我已经对“流言蜚语“满不在乎,可是,我的父母呢他们不能啊,他们承受着舆论的压力,我也不好受。

开始投简历了,应届生网站以及三大招聘网站,每天除了写论文,就是上网投简历。

留学海归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谁来为他们买单

留学海归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谁来为他们买单

留学海归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谁来为他们买单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学人数的逐渐增多,海归们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吃香,今天就和来看看留学海归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谁来为他们买单。

目前于伊利诺伊州一所大学念博士班的徐睿来说,他两年前回到中国时,曾应征一家美商公司在中国的营销工作,据说有上百人竞争,而且不乏留美硕士。

自认很有竞争力的小张,在第二关时就被刷下来。

“顶着留美学历,其实在中国国内找工作,并没有想象的容易。

”徐睿说,这也是他后来决定再回美国当学生的主要原因,“希望拿到博士学位后,有比较好的机会留在美国。

”不仅回中国找工作不易,目前在美国,留学生如果没有合法工作身份,所面临的压力比往年还大。

密西根大学一文理专业研究所毕业班54名学生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人数高达45名;距离今年5月毕业仅剩一个月,45名留学生中,只有四人找到工作,其中一位准备参加4月H-1B抽签的中国学生,还是在雇主同意下,使用大学文凭提出申请;万一今年没有抽中,明年还可以用硕士学历再次参加抽签。

“成绩好,资历佳,现在也很难找到工作了。

”就读此研究所的艾瑞克说,现在要找工作或抽签,需要更多的运气,“很多雇主在知道要帮忙申请工作签证时,就打退堂鼓,放弃雇用。

”艾瑞克表示,他可以理解雇主们的心情,毕竟中签已经不容易了,中签后的补件被拒率又大增,顾主花好几个月时间及金钱培训员工,在员工刚进入状况,就因为身份问题不得不离职,“如果我是老板,或许也不想要花钱打水漂。

”留又留不下,回又回不来,这几年,我们听过了太多留学生因此纠结而自杀的消息:202X年3月5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大四中国留学生从12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02X年1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华裔法律系学生Justin Cheng自杀202X年12月6日,多伦多大学牙医学院王姓同学自杀202X年10月,在美国犹他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唐晓琳,在金门大桥自杀202X年2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就读的20岁中国女留学生刘薇薇被发现死在宿舍内,曾就读中国广东佛山第一高中202X年12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名来自中国天津、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刘凯风在家中自杀身亡202X年11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来自中国上海的留学生杨志辉自杀身亡202X年1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中国留学生小陆(音译)跳冰湖自杀2015年1月27日,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王璐畅从金门大桥跳入旧金山湾自杀……而与似乎没有间断的自杀消息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国内的人们想要出国的念头,也从未间断过。

80后海归硕士求职的困惑:求职不如本科时

80后海归硕士求职的困惑:求职不如本科时

80后海归硕士求职的困惑:求职不如本科时网上一度流行一个描述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段子——《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小学时大学不要钱,上大学时小学不要钱……澳洲求学归来的杭州人赵楠(化名),辞掉了干了几个月的银行卡推销员工作,在家做了一段时间的“宅男”后,痛定思痛地编写了一段《我们是怎样的一代海归》:当我们没留学的时候,留学生回国是人才;当我们去留学的时候,国外“教育产业化”了;当我们从国外大学毕业,国外闹金融危机了;当我们成为“海归”的时候,国人说,还真以为从国外回来,就是人才啦……是海归含金量在急速下滑,还是现今“海归”应该被重新定义了?海归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掀起新一轮回国浪潮。

那时的海归是个令人仰视的名词,标签上都打着“高级”的烙印。

据统计有八成的出国留学人员表示他们希望毕业后能回国工作。

但是,回国就业最理想的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而从就业公司的性质来看,34%的海归选择到外企就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

从海归就业职位来看,41%的海归希望做执行层的职位,38%的海归希望做中层管理者,15%的人期望做到决策层。

面对记者的采访,赵楠直言不讳地说,他从来不对人说自己是“海归”,也从来不提自己是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在杭州某个银行做了几个月的信用卡推销员之后,他辞职了。

[故事一]“英语差生”走上留洋路回国后托遍关系,暂时解决饭碗危机赵楠当初到澳洲去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他英语很差。

1983年生的赵楠,原来在杭州某大学念传媒专业,大多数课程都能及格,唯独英语,拼了4年竟连三级都过不了,结果毕业没有学位证书。

2005年,父亲就命令他到澳洲去留学。

出国前,他还特意去留学机构参加英语突击班,但效果并不理想。

“也只能说澳大利亚那边学校确实比较容易申请,我考得很差,居然也申请到学校了。

”赵楠说,那所学校大概只能算“三流”。

有一次,他在餐馆吃饭想喝牛奶,竟想不起“MILK(牛奶)”一词。

绝对讲述:海归为何难圆进大公司之梦

绝对讲述:海归为何难圆进大公司之梦

绝对讲述:海归为何难圆进大公司之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上周六的《绝对挑战》所提供的职位是LG公司企业培训师。

北大MBA、清华MBA及留法海归一番激战,北大MBA最终得到LG公司的“绣球”,而留法海归吴鸣获得现场观众喜爱,得到一万元的培训奖金。

虽然获得万元奖金,但吴鸣表示自己并不开心,从喜到悲,吴鸣也成为了我们本期职场故事的主人公。

讲述人:吴鸣背景: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国际金融学士学位,在投资公司工作两年后赴法国获得国际商务(市场营销方向)硕士学位,一心想挤进大公司,但回国后依然在小公司间跳来跳去。

失败原因:找不准自己的定位,想从事什么工作、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心中都还是个问号。

虽然大学学的是国际金融,但却以扫楼找工作的方式找了份非本专业的工作,后虽转到投资公司工作,又觉得需要深造,赴法国获得国际商务(市场营销方向)硕士学位,回国后求职屡屡受挫,又觉得自己的性格适合做市场,但没有工作经验又无法立足,现在只能暂时在教育行业工作,只为那微薄薪水。

而主人公究竟适合做什么工作,她的说法是:“我自己真的不知道。

”自述:我就如同迷失在汪洋职场中的一条小船,找不到停泊的港口。

毕业后,做过策划、编辑、金融工作,还留过学,但找工作的路却好像越走越窄,自己究竟应该从事什么工作,站在职场的岔路口上,却找不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参加绝对挑战只是我数次尝试中的一次罢了。

其实,参加绝对挑战应聘培训师并不是我的本意,没有培训经验又没有HR 经验的我想在强手如林的对手中胜出谈何容易,这次参赛只是我对自己定位数次尝试中的一次而已。

几个月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拉我到中央电视台绝对挑战节目做观众,这种新颖招聘的形式一下就吸引了好热闹的我。

于是便把简历交给了朋友,让她帮我留意有没有金融方面的职位,一天正在休息突然接到她的电话,“喂,赶紧来,有LG公司招聘是金融的很适合你,快来!”撂下电话没多想就到了招聘现场,已经有十几个人在等候了,一打听才知道LG公司招的不是金融职位而是培训师,来应聘的大部分是清华和北大的MBA,赶紧拨了个电话给这糊涂虫:“喂,明明不是金融职位,是招培训师啊。

海归求职也苦恼 两个月的炼狱

海归求职也苦恼 两个月的炼狱

出发点也是好的。所以尽量以商量的口气,而不是做 leader.4)在终面或者facetoface的时候,我觉得要把自己 的生活态度告诉你的面试管,因为其实你面试的时候虽 然想遮掩
,但是这年头谁也不比谁傻,他们一看就好看出来了, 所以没有必要遮掩,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很多人 认为实习很牛很重要,其实我觉得也不是,我就没有牛 的实习,我都是打工的经验,什
dkqvra 搞笑gif /
我毕业于英国某所…应该还算知名的学校吧,世界排名 也在一百之内的。学的是上课,市持析类的。回来后想 找个和专业相关的工作,第一个看中的就是快消类,觉 得那个离生活应该说是最近的
。而且给的工资也高。在国外的时候我就投了玛氏的管 培,对于trainee我的直觉就是钱多,看着一个月11000的 高工资,我觉得就想去,却没有想到父母没有同意,说 太远了。我本身
不能放过一个,呵呵。貌似心太急了。我发现一个很糟 糕的情况,就是我自己每次一道群面,必定遭到淘汰。 不论我自己怎么发挥,做leader,作keyplayer或者是 timekee
per,都不过的。被四家群面拒绝后,我的心态更糟了。觉 得自己貌似在年前找到工作很难。我的第一个机会是在 北京旅游结束后来的。我收到证券的笔试通知,我连夜 做特快的硬座(实在是没
是在上海,要去北京上班。妈妈怎么都不肯。带着这种 想法,我去了玛氏群面,在北京,那些天特别的冷,我 的发挥也很糟,ac的时候大家都是海外回来的,非常的 不和谐,后来证明貌似我们这
组没有人留下来。我就当去北京旅游了,虽然那种被拒 绝的感觉很糟糕。在这之前,我其实也面过很多的ac面, 有dtt的,有金佰利的,还有宁波银行的。我投简历的宗 旨是:宁可错杀一千,
不懂,但是我一定把我懂得部分争取做到都对,不懂得 部分,也有的放矢的去猜,而不是随便填填,我觉得自 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所以要做到百分之两百的努力才 行3)群面,虽然我的群面失败

海归求职的失败案例分析

海归求职的失败案例分析

借鉴:海归求职之成败种种当初,走出国门时,踌躇满志,遥想日后回国时的意气风发。

如今,风尘仆仆回国来,却发现求职的道路并不平坦。

晨报人才周刊走近几位海归,倾听他们的求职故事。

不论成功失败,对于正在同样经历这个过程,或者将要经历这个过程的人来说,他们的经验教训都值得借鉴。

失败案例主人公:小美留学国家:新西兰留学专业:工商管理硕士小美2年前大学毕业没多久就去了新西兰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如今学成归来,却为找工作犯起愁来。

“刚回国时,我给自己订了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国大企业不去;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工作地非市区不去。

”可经过几次面试之后,她才发现海归不那么吃香了。

“前几天我收到一部门主管职位的面试通知,虽说月薪3000元低于我的心理价位,但我还是去了。

”没想到,那天一起面试的竟然还有两名海归,大家相见都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3名海归全部落选,一位本土本科生得到了那岗位,“因为他有多年工作经验。

”公司hr事后说道。

经过这一系列的磕磕碰碰,小美越来越发现自己手中的这张洋文凭起不了多大作用。

“当初决定留学,也只是赶潮流罢了。

那时候海外留学生在中国的行情看涨,出国热一浪高过一浪,所以也没多想就出去了。

但是这么多钱投进去,总想有个高回报吧,所以就无形中抬高了自己的目标薪酬。

其实现在想想,当初应该先工作一段时间再出去,那样选择专业时针对性会强些;或者在国外先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先适应起来,那样有了工作经验,进外企总会有点优势吧。

”小美心里明白,再这样下去,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而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将期望值降低,从基础做起。

“我以前自恃过高,把职位全都定位在主管级以上,现在想想,就算我得到了那份工作,也不一定能胜任――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企业内部事务。

”最终,小美决定先去小企业积累点在国内企业工作的经验,然后再转战外企。

“我的优势就是外语和学历,现在先把工作经验补上。

” 、成功案例主人公:王小姐留学国家:日本专业:自动化控制王小姐到日本去留学,是以上海大学与日本交换学生的身份去的。

致敬无比煎熬的半年——二三流学校女硕士的苦逼求职路!

致敬无比煎熬的半年——二三流学校女硕士的苦逼求职路!

致敬无比煎熬的半年——二三流学校女硕士的苦逼求职路!本人是二三流学校制造类非高精尖专业的女研究生,无特点,无背景,各种无!找工作各种失败各种受挫,现在终于尘埃落定!记录下我半年的苦逼经历!从2015年9月底正式开始找工作到2016年3月20日尘埃落定。

整整半年的时间,走过西安,南京,武汉,各大学校的宣讲会,招聘会,刷过一个个招聘网站,见过私企,民企,外企,国企,上市公司等等,各种面试。

也能算是经验丰富却屡屡失败,现在想来,一切都是历练也给自己认识自己局限性,认识社会现实,外界需求等等,也让自己越来越成长为自己未曾想过的坚强和有勇气的样子。

也在不断的打击,不断的失去,不断的迷茫中越来越无所畏惧。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这一点也被一个朋友在我一次次失败后得出了结论),更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优秀的人,甚至在当下如此经济形势之下,我一度怀疑我最终的结局,一度给自己想好最坏结局的退路。

不断的希望,失望,绝望,一次次的屈服,妥协,对自己,对现实。

珍贵的花开时期沾染了无数风雨沧桑;日夜拼搏依旧像身心一样碎了的梦想。

当初每一次失败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这么苦逼的经历,等以后一定要梳理出来,给自己人生记下一笔。

Now This Is The Time.读研的选择,在开始是坚定而满怀希望,在过程中是无限后悔和叹息,在一切将结束的时候是平静如水的心境。

有人说,人的成长分三次。

第一次成长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成长是发现有的事,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依然无法改变结局,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成长是明知道事情结局难以改变,但依然愿意竭尽全力去改变,哪怕只有一丝丝遥不可及的希望。

而这一点,我在我第一次为我心仪的单位努力争取的时候,感受得淋漓尽致!如果说本科毕业那年,毫无头绪的找工作,稀里糊涂进了一家徒有央企之名实则弊端尽显的单位的经历给了我如今有的放矢的坚持。

那么我对HM的坚持,失败到无望,给了我重重的一击,也让我明白,一切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海归就业】MBA银行业求职的局限及对策

【海归就业】MBA银行业求职的局限及对策

【海归就业】MBA银行业求职的局限及对策你是否想找一份投行的工作,来收回自己在MBA教育上花掉的大笔学费?在点击工作申请页面的“提交”按钮前,你需要了解在拥有MBA的情况下申请欧洲投行工作的一些注意事项。

在金融危机前,投资银行是招聘MBA的最多的群体之一。

我曾代表投行招聘过MBA。

2008年,雷曼兄弟是全球雇佣MBA人数最多的五大企业之一。

我曾任职的美林证券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八年过去了,银行雇佣MBA的热情已经减退。

咨询公司取而代之,成为了顶尖学校MBA 的最大雇主。

例如,伦敦商学院最新发布的2014年MBA就业报告显示,麦肯锡、波士顿、贝恩和科尔尼已是MBA的最大雇主。

这些公司一共雇佣了71名MBA学员。

现比之下,最大的银行业雇主(花旗银行、美洲银行、美林证券、高盛、摩根士丹利和野村证券)仅雇佣了25人。

银行雇佣MBA的岗位也比以前大大减少。

十年前,银行往往会聘请MBA从事投资银行(并购和公司金融)的销售和交易、股票研究、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

而现在,大多数MBA会被招入投资银行部,少部分会进入财富管理和商业银行岗位,但人数不多。

交易部门的工作岗位往往面向金融硕士和学士。

尽管银行寻求的MBA数量相对较少了,但如今它们却不一定要求你在就读MBA之前曾在银行业工作。

不过,银行和绝大多数雇佣机构一样,他们也普遍注重拥有良好学业成绩和MBA前优秀工作经历的候选人;在一流企业从事过分析性较强工作的人往往备受重视。

如果你认为自己拥有良好的学术和专业背景,那么在申请职位时,关注以下几点能够让你的成功几率最大化:1.展示自己对金融建模的了解可能非常有帮助。

许多学校提供金融建模的在线课程,为学生们在MBA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提供更深入的实践体验。

因此,如果你想要在MBA毕业后从事银行业的工作,你就需要在就读时参加一些课外或在线的金融建模课程。

2.你需要了解应聘的企业以及他们最近正在进行的交易,并且能够谈一谈市场对该企业近期交易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归硕士找工作】中国MBA在华尔街找求职的悲惨经

“愁云惨雾啊!”田野一上来就抱怨道,“现在华尔街有无数人在争抢一个职位,数万人在找工作,僧多粥少啊!”
今年5月份,田野拿到沃顿商学院的MBA学位后,就从费城来到了纽约,满心希望能在华尔街谋个差事。

可是事与愿违,华尔街风暴的迅猛发展,使这位中国留学生一毕业就加入了华尔街的“失业大军”,这让他心里不免有些沮丧。

到华尔街发展,是田野多年来的梦想,并且为此一直在努力。

他的本科和研究生都主修化学,但他并不喜欢化学,却对金融有着浓厚的兴趣。

本科时期,他明确地规划了自己的前途,决定将来从事证券行业。

因此,他坚持到本校的经济学院去旁听经济课程以及有关讲座。

在国内的中山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田野进入国内一家小券商做研究员。

期间,他用最短的时间通过了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注册金融分析师)的所有考试,取得了CFA资格。

之后,他又在晨星(Morningstar)有过短暂任职,获得了在外企工作的资历。

为了能去华尔街,两年前,他又远渡重洋到美国读书,今年终于顺利拿到了美国名校的MBA 学位。

在美国读书期间,田野一直在费城当地一家投资公司做实习生。

两年下来,他对投资分析的整套程序都烂熟于心,当时全球股市又处在牛市周期,因此他对毕业后的前景充满信心。

田野原本有机会留在实习的那家公司,但他嫌公司太小,一心想去华尔街——他已准备好了进军华尔街的一切要件,需要的只是机会。

无奈时运不济。

2007年8月,华尔街的就业形势就开始恶化,次贷危机刚露出苗头,几大投行就开始裁人。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今年9月15日,美国纽约州州长戴维·帕特森说,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等一批金融机构相继出现危机影响,华尔街大约4万名员工面临失业。

同时,针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服务行业也会遭受冲击,如果把这些服务类岗位包含在内,失业人数可能高达12万。

可怜往日繁华地。

如今的华尔街,很多人都神情焦虑,偶尔还能看见“金领”挂着牌子在街上找工作。

现在,田野每天都忙着联系校友、寻找猎头、看招聘广告,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就业信息。

这两周,他还直接给纽约各投资公司的老总写邮件自荐。

自荐信已经发了好几百封,效果却不明显,绝大部分都石沉大海。

也有人回邮件,可要么说“公司太小不请人”,要么就只说“会考虑”。

“现在招人的都是些小型投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很难指望进大公司了。

”田野有过几次面试机会,每次满心欢喜地来到约定地点,就看见面试的人已经排成了长队,一个职位会有数千人来抢,希望实在渺茫。

田野说,能在华尔街留下来的中国MBA本来就很少,即使英文讲得再流利,要与白人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还是很难的,因此竞争力也有限。

在这次华尔街风暴中失业的华人不在少数。

其中最难受的人群是刚毕业和工作不久的,他们没多少积蓄,失去工作将很难维持生计。

而工作年限长的失业者有经济基础,熬几年也没问题,他们要么回到学校学习,要么干脆休息,等待行业复苏。

然而,就在华尔街“失业大军”如潮的时候,中国已有部分金融机构把眼光投向那里,
想趁机招揽一些高端人才。

一家基金公司的老总透露,已接触了华尔街一些华人,感觉他们有回国的冲动,但顾虑更多:一是薪水问题,如果相差太大显然不能接受;二是担心回国后无用武之地,毕竟国内金融业发展水平和华尔街尚有很大差距,如果回国不能用其所长,几年下来,恐怕会赶不上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

田野现在也开始把回国发展纳入考虑范围,他心里算着一本账:刚毕业的MBA在华尔街年薪可拿到10万美元,而工资占总收入的比例往往还不到一半;在高峰期,工作3年的MBA 年奖金可达到40-50万美元。

目前,华尔街薪水其实降得不是很多,主要是奖金少了。

如果回国,收入相差就会比较大。

但如果在美国一直找不到工作,日子恐怕也熬不了多久,“几年读书下来,钱都花光了”。

所以,如果国内薪水还过得去,他会考虑回国。

而通过朋友介绍,国内有家基金公司的老总10月份正好去美国,届时将找田野面谈。

昨天,田野给发了条信息,说他又有个面试机会,下周要去应聘一家小投行的分析员职位,研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

看来,他仍然没有放弃留在华尔街的努力!
文档来源:专业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机构海归求职网AceCare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