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知识--技术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防雷复习(名词解释)

防雷复习(名词解释)

接闪器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引下线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接地装置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接地体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接地线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的连接导体防雷装置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的总合直击雷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雷电感应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静电感应由于雷云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迅速中和,在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如不就近泄入地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电位电磁感应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雷电波侵入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信息系统建筑物内许多类型的电子装置,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控制装置等的统称向下闪击开始于雷云向大地产生的向下先导。

一向下闪击至少有一首次短时雷击,其后可能有多次后续短时雷击并可能含有一次或多次长时间雷击向上闪击开始于一接了地的建筑物向雷云产生的向上先导。

一向上闪击至少有一其上有或无叠加多次短时雷击的首次长时间雷击,其后可能有多次短时雷击并可能含有一次或多次长时间雷击雷击闪击中的一次放电短时雷击脉冲电流的半值时间T2短于2ms的雷击长时间雷击电流从波头起自峰值10%至波尾降至峰值10%之间的时间长于2ms且短于1s的雷击雷击点雷击接触大地、建筑物或防雷装置的那一点雷电流流入雷击点的电流单位能量一闪击时间内雷电流平方对时间的积分。

它代表雷电流在一单位电阻上所产生的能量雷击电磁脉冲是一种干扰源。

本规范指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和建筑物附近所引起的效应。

防雷专业术语及雷电名词

防雷专业术语及雷电名词

防雷专业术语及雷电名词防雷是指为了有效防御雷电对电力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的危害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在防雷领域,有许多专业术语和雷电名词,了解这些术语和名词对于理解防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防雷专业术语及雷电名词。

1. 雷电雷电指的是大气中电荷的自由移动形成的电流,表现为闪电和雷声。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高温、强电流和高电压的特点,对人类和设备都具有严重的危害。

2. 防雷防雷是保护电力设备、通信设备、建筑物等免受雷电危害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防雷工作主要包括接闪器、接地系统、避雷针、避雷网等设备的安装和使用,以及防雷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3. 避雷器避雷器是一种用于保护电力设备和电气线路免受过电压影响的装置。

它能够将雷电引导到安全的地方,保护设备的正常运行。

4. 避雷针避雷针是用于吸引和放电雷电的装置。

通过将避雷针安装在建筑物或塔架的高处,能够吸引雷电,并将其引导到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5. 避雷网避雷网是一种由金属导线网构成的装置,用于将雷电引导到地下。

通过安装避雷网,可以将雷电分散引导,减少雷电对建筑物和设备的损害。

6. 避雷接地避雷接地是将设备或建筑物的金属部分与地面连接的方式,用于排除雷电和其他电荷的影响。

避雷接地能够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保护设备和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7. 接地电阻接地电阻是指避雷接地系统中,接地体与地之间存在的电阻。

接地电阻越小,就越能够有效地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保护设备和建筑物。

8. 防雷标准防雷标准是制定和规定防雷工作的技术标准。

防雷标准对于设备的选型、安装和检测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保证了防雷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9. 雷电保护区域雷电保护区域是指在防雷设计中,通过合理布置避雷设施所确定的受雷危险程度和雷电保护措施的区域范围。

合理设置雷电保护区域可以提高防雷效果,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10. 防雷检测防雷检测是对防雷设施和接地系统的性能进行检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防雷检测,可以及时发现设备和系统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防雷专业名词

防雷专业名词

1、雷暴日:一天内能听见一次以上雷声称为一个雷暴日。

2、年平均雷暴日mean annual number of days with thunderstorms:某地区一年当中发生的人耳能听到的雷鸣日数的多年统计平均值。

3、雷电防护区〔LPZ)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s(LPZ):雷电电磁环境需要限定和控制的计算机机房周边空间。

4、直击雷Direct lightning strike:直接击在建筑物、构筑物、地面突出物或大地并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的雷电放电。

5、感应雷Lightning induction:雷电放电的强大电磁场作用在邻近的导线或电子、电气设备系统内产生的静电感应过电压和过电流以及电磁感应过电压和过电流,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注:雷电感应对设备的损害可能不会立即发现,但在感应雷电电磁脉冲发生后经过一段时间,可根据被影响信号设备内功能不正常的元器件来确定这种损害。

这种类型的损害还可能具有间歇的性质。

)6、雷电波侵入: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7、雷电电磁脉冲Lightning lectromagnetic impulse:作为干扰源的直接雷击和附近雷击所引起的效应。

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电磁辐射干扰等。

8、等电位连接: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9、片状雷:云间放电多为片状雷,由于线状雷的闪电被云体遮住,闪电的光照亮了上部的云,闪电呈现片状的亮光。

片状雷对地面影响不大。

10线状雷: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则多以线状形式出现。

通常雷云的下部带负电,上部带正电,由于雷云的负电感应,使附近的地面感应出大量的正电荷,从而使地面与雷云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

和雷云间放电一样,当某处积聚的电荷密度很大,造成空气的电场强度达到电离的临界时,就触发线状闪电落雷。

防雷基础知识

防雷基础知识

防雷基础知识雷电知识简介1、雷电的产生●形成雷云。

●云中电荷分布不均匀。

2、部分统计特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内,少数发生在雷云与大地之间。

●90%左右的雷是负极性。

3、防雷区的划分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

不同的电磁环境,同时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

LPZ0A:本区内各物体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0B: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1: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可能衰减;LPZ2:后续防雷区,电磁场有进一步的减小。

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保护区,最外层是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

4、雷电参数简介表征雷电活动的频率:年平均雷暴日北回归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雷暴日数一般在80以上;北回归线到长江一带约为40-80之间;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多在20-40之间;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在20以下;西藏雅鲁藏布江一带约为50-80。

少雷区:我国把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25天的区域中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5~40天的区域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40~90天的区域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90天的区域以上。

5、雷电流波的形成T1:波头时间T2:半峰值时间Ip:峰值电流主要雷电测试波形:8/20μs(标准放电电流)、10/350μs(电流波);10/700μs(限制电压)、1.2/50μs(电压波)等雷电流主要分布在低频部分,且随着频率(单位时间完成振动次数)的升高而递减。

在波尾(T2)相同时,波前(T1)越陡高次谐波越丰富。

在波前相同的情况下,波尾越长低频部分越丰富。

雷电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约90%以上的雷电能量分布在频率10kHz以下。

在信息系统中,只要防止10kHz以下频率的雷电波窜入,就能把雷电波能量消减90%以上,这对防雷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防雷术语

防雷术语

1) 防雷区(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s,LPZ)将一个易遭雷击的区域,按照通信局(站)建筑物内外、通信机房及被保护设备所处环境的不同,进行被保护区域划分,这些被保护区域称为防雷区。

2) 雷电活动区Keraunic Zones根据年平均雷暴日多少,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少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25的地区;中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5~40以内的地区;多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在40~90以内的地区;强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90的地区。

3) 非直击雷 Indirect Lightning Flash击在建筑物附近的大地、其它物体或与建筑物相连的引入设备的闪电。

4) 非直击雷频度 Indirect Lightning Flash Frequency每年间接雷闪的期望次数。

5) 故障频度 Frequency of Damage雷击引起的预期故障的年平均次数。

6) 滚球法 Rolling Sphere Method电气几何理论应用在建筑物防雷分析中的简化分析方法。

滚球法涉及沿被保护物体表面滚动一规定半径的假想球,此球在避雷针、避雷线、围栏和其他接地的金属体支持下,上下滚动以供计算雷电保护范围用。

一个设备若在球滚动所形成的保护曲面之下,它受到保护,触及球或穿入其表面的设备得不到保护。

7) 环状导体 Ring Conductor围绕建筑物形成一个回路的导体,它与建筑物雷电引下导体间互相连接并且使雷电流在各引下导体间分布比较均匀。

8) 建筑物雷闪频度 Lightning Flash Frequency to the Structure建筑物直接和间接雷闪的期望次数。

9) 建筑物损坏的可接受频度 Accepted Frequency of Damage to the Structure建筑物可承受的损坏期望频度的最大值。

10) 接闪系统 Air-terminal System直接接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防雷知识

防雷知识

业内人士都知道雷电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主要有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和地电压反击四种形式。

其中又以感应雷和电压反击对弱电设备破坏能力最强。

当天空的雷雨产生雷击时,其将携带高负荷雷电脉冲、电压及电流,以电磁波形式无规则释放,从而导致雷区域1~5公里范围内(视雷电波强度而定)所有带金属的导线(如高空架设天线、有线电视电缆、通信电缆、供电系统电缆等),在瞬间内感应到相应强度的脉冲电压及电流,这些电流沿着电器设备上的各种电源电线或信号电缆进入电器设备内部,在雷击电压超过电器设备额定抗电压的瞬间击坏内部器件;主要原因是由于连接在电器上所有电线电缆所带的电压高低不等,高电压就会往低压冲去,形成电流,从而将电器设备局部击坏,造成整个设备系统瘫痪,严重时甚至把整机击毁,甚至触及到人身安全。

一、雷电的几种防护方法1、对直击雷的防护雷雨云对于直击雷可以采用避雷针,其结构如图所示:避雷针由三部份组成:最上部份叫受电端,中间是导电线,下部份是接地体。

当雷雨云接近避雷针时,它会感应出大量的异性电荷,通过导电线和受电端向空中放电与雷雨云中的电荷中和减弱雷雨云的电场强度,达到防雷目的。

如受电端果是直击雷,避雷针可以把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2、对感应雷的防护为了防护感应雷对供电线路,传输电缆和架空天线及高层导电线建筑的破坏,可以在线路上安装碳化硅阀型避雷器或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锌)避雷器如图所示;对于高层建筑,可将建筑物内的金属设施联合接地;对于非金属屋顶,可加装金属防护网并可靠接地。

这些措施虽然有效,但有时也难免遭受雷击,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存在接地电阻,雷击电接地体流经接地电阻产生很高电压,仍可将设备击坏,故避雷效果不理想。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电子技术迅速发展,防雷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生产避雷器的厂家有增无减,各种类型用途的新型避雷器不断问世。

等电位避雷器就是其中之一。

二、目前我国虽然有多种防雷技术,但原理不外乎三种方法避雷。

防雷基础知识

防雷基础知识

防雷基础知识—防雷知识技术名词解释技术名词解释1)等电位连接类——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将电器设备与外部导体作出连接,以达到相同或相近电位的电气连接器件。

电涌保护器为保护带电导体的其中一大类。

2)故障分类——a)电涌电涌在导线与导线之间或导线与地之间发生一个瞬态的过电压,时间少于1ms,该电压远远超过设备的最高允工作电压峰值,但它并无工作频率。

电涌的成因为雷击或者开关误操作(如空气开关过流跳闸)而引起的操作过电压。

b)瞬时过电压(Tranxient Overvoltage TOV)瞬时过电压是在某地区的波动,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可视为1ms—20ms之间。

3)电涌保护器分类——a)SPDSurge Protection Device的缩写,其功能是对电涌产生保护功能的器件。

b)开关(限流)型 SPD按照IEC61312-3的要求,一般用在LPZOB-LPZ1区中,用于电源系统的防雷器,可最大限度的消除电网后续电流,疏导10/350us的模拟雷电冲击电流。

C)限压型 SPD按照 IEC61312-3的要求,一般用在 LPZ1区和 LPZ2区的防雷器,可较大程度减低电网上的残压,疏导8/20us 的模拟雷电冲击电流。

d)类电涌保护器(第一级)由于特殊设计,能够承受直击雷的能量和释放部分直接雷击电流的电涌保护器。

e类电e)涌保护器(第二级)能够释放由远距离或传导雷击以及开关转换而引起的电涌的电涌保护器。

f)类电涌保护器(第三级)为了保护使用插座的单个负载而设计的电涌保护器。

g)电涌保护器前端的保护熔丝(后备保险熔丝)在所有的电涌保护器前端都必须安装前级保险丝。

如果电路中的熔丝的额定值高于电涌保护器元件的最大容许熔丝,电涌保护器必须选择符合要求的前级熔丝串联在前端,进行保护。

4)电涌保护器参数分类——a)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对于内部没有放电间隙的电涌保护器,该电压值表示最大可允许加在电涌保护器两端的工频交流均方根(r.m.s)。

防雷基础知识1

防雷基础知识1

防雷基础知识一、雷电的基本知识1、雷电的基本概念大气的运动形成了云层。

云层在运动过程中因为剧烈摩擦生电以及云块切割磁力线,就逐步积聚电荷。

雷电是带电云层与另一带电云层,或者云层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

在雷雨云下部的负电荷逐步积聚,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其电场场度一般在超过25Kv/㎝时,就会开始电离并向下梯级式放电,与地面上的物体(建筑物等)形成的向上先导感应形成雷电通路,并随之开始主放电,发出明亮的闪电和隆隆雷声。

这种雷击称为负极性下行先导雷击,约占全部对地雷击中的90﹪以上,其余还有正极性下行先导雷击、负极性上行先导雷击两种。

只有先导没有主放电的就是闪电。

通常的雷击灾害一般是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造成的。

一般认为,当先导从雷云向下发展的时候,它的梯级式跳跃只受到周围大气的影响,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袭击对象,但它的最后一次跳跃既最后一个梯级就不同了,它必须在这最终阶段选择被击对象。

此时,地面上可能有不止一个的物体(比如树木、建筑物等)在它的电场影响下产生向上先导,趋向与下行先导会合。

最后一次跳跃的距离称为闪击距离。

从接闪器来说,它可以在这个距离内把雷电吸引到自己身上,而对于此距离之外的下行先导,接闪器将无能为力。

闪击距离是一个变量,它和雷电流幅值有关,幅值大相应闪击距离大,反之,闪击距离小。

因此,防雷装置的接闪器可以把较远的强的闪电引向自身,但对较弱的闪电则有可能失去对建筑物的有效保护。

2、雷电的主要特性和活动规律雷电有如下几个特点:冲击电流大我国所测得的雷电流最大幅值达200KA,一般的雷电流也有几十KA。

一次雷电流为200KA的雷击,能使在2Km远处感应产生大于0.6GS的电磁场。

而对计算机而言,电磁场干扰能量≥0.3GS则可使计算机数据混乱或丢失;≥0.75GS则可使计算机造成假性损坏;≥2.4GS则可使计算机瘫痪。

时间短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等电位连接类——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
将电器设备与外部导体作出连接,以达到相同或相近电位的电气连接器件。

电涌保护器为保护带电导体的其中一大类。

2)故障分类——a)电涌
电涌在导线与导线之间或导线与地之间发生一个瞬态的过电压,时间少于1ms,该电压远远超过设备的最高允工作电压峰值,但它并无工作频率。

电涌的成因为雷击或者开关误操作(如空气开关过流跳闸)而引起的操作过电压。

b)瞬时过电压(Tranxient Overvoltage TOV)
瞬时过电压是在某地区的波动,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可视为1ms—20ms之间。

3)电涌保护器分类——a)SPD
Surge Protection Device的缩写,其功能是对电涌产生保护功能的器件。

b)开关(限流)型 SPD
按照IEC61312-3的要求,一般用在LPZOB-LPZ1区中,用于电源系统的防雷器,可最大限度的消除电网后续电流,疏导10/350us的模拟雷电冲击电流。

C)限压型 SPD
按照 IEC61312-3的要求,一般用在 LPZ1区和 LPZ2区的防雷器,可较大程度减低电网上的残压,疏导8/20us 的模拟雷电冲击电流。

d)类电涌保护器(第一级)
由于特殊设计,能够承受直击雷的能量和释放部分直接雷击电流的电涌保护器。

e类电
e)涌保护器(第二级)
能够释放由远距离或传导雷击以及开关转换而引起的电涌的电涌保护器。

f)类电涌保护器(第三级)
为了保护使用插座的单个负载而设计的电涌保护器。

g)电涌保护器前端的保护熔丝(后备保险熔丝)
在所有的电涌保护器前端都必须安装前级保险丝。

如果电路中的熔丝的额定值高于电涌保护器元件的最大容许熔丝,电涌保护器必须选择符合要求的前级熔丝串联在前端,进行保护。

4)电涌保护器参数分类——a)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
对于内部没有放电间隙的电涌保护器,该电压值表示最大可允许加在电涌保护器两端的工频交流均方根(r.m.s)。

在这个电压下,电涌保护器必须正常工作,不可出现故障,同时该电压连续加载在电涌保护器上,不会改变电涌保护器的工作特性。

B)额定电压UN
厂家设计该设备在正常工作下的电压,它可以用直流电压表示,也可以用正弦交流电压的有效值(r.m.s)来表示。

C)最大通流量Imax
SPD不发生实质性破坏,每线或单模块对地,过规定次数、规定波形的最大限度的电流峰值。

冲击通流容量一般大于标称放电电流的2.5倍。

D)额定放电电流(In)(标称放电电流)
厂家出厂时标称电涌保护器的8/20雷电流波形的电流峰值,它是用来划分C类等级
(Ⅱ级)电涌保护器。

e) 脉冲冲击电流(Iimp)
标准的10/350us雷电流模拟波形,主要参数:
*电流峰值
*电量
*比能
它是模拟自然界直接雷击的波形,B级雷击放电器必须能承受适当雷电流的多次冲击而不发生损坏。

f)电压保护水平 Up
电涌保护器被触发前,在它的两端出现的最高瞬间电压值。

本书第19页表格中列出了符合DIN VDE0110-1(04/97)标准的各类设备的保护电压水平的要求及OBO产品的对应保护水平电压。

G)残压
雷电放电电流通过SPD时,其端子间呈现现的电压。

h)100%雷击脉冲箝位电压雷击脉冲箝位电压雷击
在1.2/50us的雷击脉冲电压波形的冲击下,电涌保护器的动作电压,在这个电压波的测试中,对电涌保护器进行十次冲击,保护器均必须动作。

I) 额定频率(fn)
厂家设计该设备在正常工作下的频率
j) 反应时间(tA)
在本质上,反应时间是依赖于电涌保护器内部所采用的元器件的特性来确定的。

反应时间有可能由于浪涌电压的du/dt(电压上升速度)或浪涌电流的di/dt(电流上升速度)陡度而有所限制。

K) 短路承受强度
电涌保护器必须在依靠外部或内部的断路器或电路的过流保护装置断开,短路中流前所能承受的短路电流(如保险丝或断路器)将该电流遮断。

l) 后续电流(If)
在电涌保护器放电后,流经它的电流,它依赖于不同的电网,后续电流是属于持续开路电流,它的大小是和电涌保护器到变压器的距离及变压器容量有关系。

m)传输频率
通信线路电涌保护器的插入损耗<3dB时的频率。

5)建筑物防雷分类——a)雷击保护系统(LPS)
是对建筑物或屋内防雷击保护的全部系统的统称,包括外部防雷系统和内部防雷系统。

B)雷击保护分区(LPZ)
通过对雷击电磁环境的定义,进行区域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