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本课的重点是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本目的是人类应当如何更好地调控生产活动,保护地理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农业的区位,通过分析农业区位学会用正确的地理观点思考农业问题。
教材首先通过“明前龙井”这一案例创设情景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农生产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浓厚兴趣。
教材第一目,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教材首先介绍了农业的概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作要求,但这是讲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铺垫。
本目的重点是分析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材通过网络图的形式系统地展示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举例说明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
总体上看,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衰减,社会经济和农业技术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教材以交通运输、市场、农业政策为例,说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农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了分离,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教材中的“活动”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教学中可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材以知识窗的形式介绍了农业区位论,图文并茂,利于深入理解农业区位因素。
通过本目的学习,应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农业资源。
第二目“农业的地域类型”,教材首先通过图3—l—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全景展示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按照农业的发展阶段选择3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典型区域,从区位因素、生产特点、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对每个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典型区域进行分析。
由于各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也不同。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认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探讨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1.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环境因素的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
3.学生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实际案例可能较为陌生,教师可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在团队合作和表达观点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为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情感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他们对农业生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可能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到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学生的认识可能还较为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农业”是必修二人文地理的核心知识,在高考中所涉及的试题所占比重大,考查难度也不小。
虽然农业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但是由于生活在城市环境,所以对农业的了解仅限于教材。
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的了解农业,认识农业。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建构知识框架和思维建模,比如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能够掌握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二是通过经典例题,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基础知识和习题的分析,由学生自行完成,使学生掌握一套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对有些难度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第一课时: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区位选择【知识构建】考试说明中本课涉及的考点主要是“农业区位因素”。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农业的概念及特点;二是知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三是结合具体案例能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
根据考试说明对本课内容进行知识构建,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2.通过案例分析,说出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结合具体的区域,学会农业生产活动的布局,并能评价某区域的农业区位条件。
4.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
2、复习难点:构建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农业生产的特点探究活动1:我国“东耕西牧、南稻北麦”、“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东北农业一年一熟,海南农业一年三熟”,分别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这对农业生产活动有何要求?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完成表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农业的概念和特点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哪些?3、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有何危害性?(二)方法和过程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了解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重点、难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农业生产1、概念:人类利用________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2、特点:__________性、________性和_________性。
表1:农业生产特点比较下列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土地B、“因地制宜”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C、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霜降抢收,不收就丢。
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D、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表2:农业区位因素知识拓展:探究活动一:请你说出寿光蔬菜基地建设有那些区位优势?探究活动二:请读图,如果想在图中安排小麦、乳牛、花卉、苹果等农业类型,应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保持合理的强度,_____________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
2、违反自然规律,单纯谋求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能导致_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
例如:__________——生物多样性破坏过度放牧——________________不合理_______——土壤盐渍化大量施用化肥——_____________广泛使用农药——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1.我国糖料作物“南蔗北甜”的分布体现农业生产的( )A.地域性B.季节性C.商品性D.周期性2.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市场B.土壤C.地形D.水分3.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使鲜花市场扩大的区位因素是( )①气候②交通运输③政策④科技A.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下面四幅图分别表示我国南疆的棉花、松嫩平原的甜菜、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垂直农业、美国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主导因素,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①棉花②甜菜③垂直农业④区域专业化B. ①甜菜②棉花③区域专业化④垂直农业C. ①棉花②甜菜③区域专业化④垂直农业D. ①甜菜②垂直农业③棉花④区域专业化5、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A.气候B.市场C.交通运输D.技术6、下列各地所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因素分别是(1)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最新考纲: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考情:高考预测:题型一:分析影响某一生物生长(或某一农业部门发展、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题型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学习过程:基础知识展示台:专题题型一:分析影响某一生物生长(或某一农业部门发展、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学案P78例1(2016全国Ⅰ卷)(2)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8分)方法总结:1.通过题干、材料明确该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合……环境、不适合…….环境。
2.分析材料总结该物种实际的生存条件。
3.分析该地区所处的地理背景。
4.综合分析,整理答案。
题型演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鳌虾,俗称小龙虾,为杂食动物,遍布Array路易斯安那州的海湾和沿海平原地带(见下图阴影地区),适合生长在浅水中。
1 9世纪晚期,该州南部区域从天然水域捕获的鳌虾开始供应市场,此后,鳌虾主要消费市场逐渐从乡村转移到新奥尔良等大城市。
20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秋、冬和早春稻田收割后重新灌水养殖鳌虾的稻虾轮作方法得到快速推广,60年代鳌虾加工业也开始建立,鳌虾产业快速发展。
该州成为美国最大的鳌虾产地,鳌虾产量约占全美的85%-95%,且生产稳定。
(1)分析路易斯安那州适合鳌虾生长的优势自然条件。
(6分)(2)推测路易斯安那州鳌虾主要消费市场从乡村转移到大城市的原因。
(6分)(3)简析该州实施稻虾轮作养殖模式的优点。
(6分)专题题型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学案P79例2(2016全国Ⅲ卷)(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思维拓展:若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应采取哪些措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6分)方法总结:1.变式设问---开放性题目①表明观点②“阐述”可行性,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不可行性,导致环境问题2.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①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发挥当地优势。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4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生产情况。
1.5 教学步骤:1. 引入农业生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 分组讨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生产情况。
4. 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5. 总结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
介绍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探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4 教学资源:案例材料、图片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情况。
2.5 教学步骤:1. 引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3. 分组讨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4. 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5. 总结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章: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土壤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探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实验材料、图片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情况。
3.5 教学步骤:1. 引入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进行土壤实验,观察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3. 分组讨论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4. 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农业生产的概念和意义。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生产的特点。
1.4 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的意义。
讲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生产的案例。
第二章: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2.2 教学内容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表和数据,让学生直观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案例。
2.4 教学活动讲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讨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章: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3.2 教学内容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地形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直观了解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案例。
3.4 教学活动讲解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讨论地形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四章: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4.2 教学内容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土壤改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了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案例。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农业生产的概念和定义。
2. 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3.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农业生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定义。
2. 通过实例和数据展示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资源:1. 农业生产的相关概念和定义的资料。
2. 农业生产重要性的数据和实例。
3.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讨论题目。
评估方式:1. 学生对农业生产概念的理解。
2. 学生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3. 学生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解。
第二章:土壤与农业生产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掌握土壤的主要性质和分类。
教学内容:1. 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土壤的主要性质和分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2. 讲解土壤的主要性质和分类,进行实地考察或观察土壤样本。
教学资源:1. 土壤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资料。
2. 土壤的主要性质和分类的资料。
3. 实地考察或观察土壤样本的机会。
评估方式:1. 学生对土壤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理解。
2. 学生对土壤的主要性质和分类的认识。
第三章:气候与农业生产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掌握气候的主要因素和分类。
教学内容:1.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气候的主要因素和分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2. 讲解气候的主要因素和分类,进行实地考察或观察气候数据。
教学资源:1. 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资料。
2. 气候的主要因素和分类的资料。
3. 实地考察或观察气候数据的机会。
评估方式:1. 学生对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理解。
2. 学生对气候的主要因素和分类的认识。
第四章:水资源与农业生产教学目标:1. 了解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最新考纲: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考情:
高考预测:
题型一:分析影响某一生物生长(或某一农业部门发展、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题型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展示台:
专题题型一:分析影响某一生物生长(或某一农业部门发展、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
素。
学案P78例1(2016全国Ⅰ卷)(2)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8分)
方法总结:
1.通过题干、材料明确该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合……环境、不适合…….环境。
2.分析材料总结该物种实际的生存条件。
3.分析该地区所处的地理背景。
4.综合分析,整理答案。
题型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鳌虾,俗称小龙虾,为杂食动物,遍布Array路易斯安那州的海湾和沿海平原地带(见下
图阴影地区),适合生长在浅水中。
1 9世
纪晚期,该州南部区域从天然水域捕获的鳌
虾开始供应市场,此后,鳌虾主要消费市场
逐渐从乡村转移到新奥尔良等大城市。
20
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秋、冬和早春稻田
收割后重新灌水养殖鳌虾的稻虾轮作方法得
到快速推广,60年代鳌虾加工业也开始建
立,鳌虾产业快速发展。
该州成为美国最大
的鳌虾产地,鳌虾产量约占全美的85%-
95%,且生产稳定。
(1)分析路易斯安那州适合鳌虾生长的优势自然条件。
(6分)
(2)推测路易斯安那州鳌虾主要消费市场从乡村转移到大城市的原因。
(6分)
(3)简析该州实施稻虾轮作养殖模式的优点。
(6分)
专题题型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学案P79例2(2016全国Ⅲ卷)(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
思维拓展:若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应采取哪些措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6分)
方法总结:
1.变式设问---开放性题目
①表明观点
②“阐述”可行性,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不可行性,导致环境问题
2.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①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发挥当地优势。
如发展特色农业
②目前农业生产活动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措施。
如解决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③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生产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题型演练:学案P81页13(4)题。
课堂小结:
质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