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临床中医医案及学术精编WORD版

合集下载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

在众多中医师中,唐可清名老中医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诊断方法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他的50个病例,展示他的医术和疗效。

1. 病例一:李女士,40岁,患有顽固性头痛多年,经唐医师辨证,采用针灸和中药调理,两个疗程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

2. 病例二:王先生,50岁,患有高血压多年,经过唐医师的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和艾灸,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3. 病例三:赵女士,30岁,患有月经不调,经唐医师调理,服用中药和进行适量运动,月经恢复正常。

4. 病例四:刘先生,4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经唐医师的针灸调理,血糖水平稳定,减少了药物的依赖。

5. 病例五:杨女士,60岁,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疼痛明显减轻。

6. 病例六:张先生,35岁,患有脱发问题,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疗法,头发得到有效生长。

7. 病例七:陈女士,50岁,患有更年期综合征,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症状明显改善。

8. 病例八:黄先生,25岁,患有胃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胃痛消失。

9. 病例九:刘女士,40岁,患有失眠,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调理,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10. 病例十:王女士,50岁,患有乳腺增生,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乳房肿块减少。

11. 病例十一:杨先生,30岁,患有颈椎病,经唐医师的针灸治疗,颈痛症状明显缓解。

12. 病例十二:赵女士,60岁,患有痛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红肿明显减轻。

13. 病例十三:马先生,35岁,患有过敏性鼻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治疗,打喷嚏和鼻塞症状明显减少。

14. 病例十四:罗女士,45岁,患有脑梗塞后遗症,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言语和行动能力得到明显恢复。

15. 病例十五:吴女士,50岁,患有慢性盆腔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中药治疗,盆腔疼痛明显减轻。

16. 病例十六:李先生,40岁,患有高血脂,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血脂水平降低,心脏健康得到改善。

陕西名老中医医案

陕西名老中医医案

陕西名老中医医案引言陕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中医药的发源地之一。

在陕西,有许多著名的老中医,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卓越的医术,在中医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介绍一些陕西名老中医的医案,展示他们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的成果。

1. 名老中医简介1.1 李叔同李叔同是陕西省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

他曾经治愈过许多患者,堪称消化系统专家。

1.2 王大仁王大仁是一位著名的针灸师,他在针灸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

他擅长运用针灸技术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和骨科问题。

1.3 张志良张志良是一位精通中药的老中医,他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2. 医案介绍2.1 李叔同医案: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李某,男性,45岁。

主诉:反复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问题。

诊断: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药调理胃肠功能,并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消化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2 王大仁医案:神经系统问题患者:张某,女性,60岁。

主诉:手脚麻木无力、头晕目眩等神经系统问题。

诊断:颈椎间盘突出、头晕眼花。

治疗方案:王大仁采用针灸技术治疗患者的颈椎问题,并结合中药调理神经系统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手脚感觉恢复正常,头晕问题也得到改善。

2.3 张志良医案: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王某,男性,50岁。

主诉:咳嗽、气促、胸闷等呼吸系统问题。

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疗方案:张志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药配方进行治疗,并结合针灸调理呼吸系统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咳嗽和气促等症状明显减轻,呼吸功能得到改善。

3. 结论陕西名老中医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医术,在中医界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们通过运用中药、针灸等传统中医方法,成功治愈了许多患者。

这些名老中医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艺,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家医案

名家医案

名家医案7.某患者三日前因吃火锅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次日即发生腹泻,自服黄连素等药,无效。

今日腹泻加重来就诊,症见腹痛泄泻,泻下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泛恶欲吐,烦热口渴,肢体困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肾病病例分析4例:1. 张 X ,男, 34 岁.患者结婚六年至今无子,半个月前曾到外地某医院检查,发现精子不正常,总数为 1 亿,活动度小( 20% )。

自觉腰部酸软疼痛,精神疲乏,时有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辨证分析:①证名:肾精不足证.②辨证分析:肾藏精,主生殖。

肾精不足,生殖无源,故男子精少而不育;腰为肾之府,肾虚腰失所养,则腰部酸软疼痛,耳为肾窍,肾精不足,耳窍失聪,故时有耳鸣;肾虚全身机能活动低下,则精神疲乏;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肾精不足之象。

2 .汪 XX ,女. 35 岁.患者婚后五年中,曾四次妊,但均在怀孕三个月内出现腰腹酸痛坠胀或漏红现象而自然流产。

平素腰膝酸软,劳累后尤甚,神疲乏力,尿频数而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辩证分析:①证名:肾气不固证.②辨证分析:肾为封藏之本,肾气有固摄下元之功,冲任肃属于肝肾。

肾气不足,任脉失养,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而易滑;腰为肾府,肾气亏虚,腰失所养,则腰膝酸软疼痛,不耐劳累;气虚机能活动低下,则神疲乏力;肾气亏虚,膀胱失约,故尿频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均为肾气亏虚之征.3.董 X X ,女, 40 岁.近半年来,常感腰膝酸软疼痛,耳鸣,健忘,失眠,月经量逐渐减少,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夜间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辩证分析:①证名:肾阴虚证②辨证分析:肾有主骨生髓充脑之功效,肾阴亏虚,骨骼、脑髓、官窍失充,故腰膝酸软疼痛,健忘,耳鸣;肾亏月经来源不充,故月经量少,阴不制阳,虚火内扰,故五心烦热,失眠;热扰营阴则盗汗,肾阴不足,失于滋润,虚火蕴蒸,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刘茂才1937年10月生,广东兴宁人,全国名中医、广东省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等,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擅长中医药诊治神经内科及其他内科疾病,如中风(脑梗塞、脑出血等)、眩晕、头痛、痴呆、癫痫、颤证、失眠、郁证等。

补气血益肝肾涤痰活血治疗痴呆案【基本资料】罗某某,男,61岁,籍贯:广州萝岗。

【发病过程】患者罗某某,近事遗忘6月余,神疲乏力,反应迟钝,言语不利,生活起居不能自理,未予系统治疗。

近期加重,伴头晕头痛、痰多难咯、下肢浮肿等症,故而来诊。

脑出血病史。

【首诊证候】初诊(2014.09.24):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言语含糊,头晕头痛,喉间有痰难咯,口干饮水多,无饮水咳呛,双下肢浮肿、乏力,纳差眠可,小便黄,大便次数多,量少,时烂时硬,舌淡暗,苔少,脉弦细。

【辨证论治】本证主要为精、血、气亏损不足,使髓海失充、脑失所养,诸邪内阻,上扰清窍,终致神明失用,痴呆遂生。

以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根本,痰瘀阻滞清窍为标,因此治以补气血、益肝肾,涤痰活血。

四诊合参,当为痴呆,证属气血不足、痰瘀阻窍,以补气血、益肝肾,涤痰活血为法,拟方如下:黄芪45g,党参20g,天麻10g,钩藤20g,杜仲20g,牛膝15g,法半夏15g,生山萸肉15g,三七片10g,茯苓15g,芡实15g,山药15g。

水煎内服,共14剂。

另:益脑康口服液1支口服每日3次,共14天。

【随诊过程】二诊(2014.10.08)现患者精神较前好转,反应及活动较前稍灵活,食欲渐开,余症状同前。

虑其中土渐实,故前方去三七片、茯苓、芡实、山药,加石菖蒲、制远志、巴戟天以增涤痰醒脑开窍之力,继服七剂。

同时改益脑康口服液为痴复康口服液。

三诊(2014.10.22)患者经治逾月,现精神好转,虽仍有记忆力下降,但头晕头痛消失,双下肢未再有浮肿,纳眠可,二便基本正常。

疑难杂症名老中医配方及医案验证记录(11)

疑难杂症名老中医配方及医案验证记录(11)

疑难杂症名老中医配方及医案验证记录(11)疑难杂症名老中医配方及医案验证记录(11)十一、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疼痛自臀部沿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向远端放射。

起病多急,表现为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及沿坐骨神经通路的剧烈疼痛。

本期目录及简介:207 .蝎蛇散治坐骨神经痛[疗效] 用本法治疗54例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经长期观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验证] 蔡,女,68岁,右下肢疼痛5年余,经西医诊为坐骨神经痛,服西药效不显,于1987年8月求治于中医,余投蝎蛇散原方,经服2个月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208 .身痛逐瘀汤加味治坐骨神经痛[疗效] 笔者运用本方治疗本病140例,其中治愈96例(症状完全消失,可参加正常工作);好转32例(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可做轻工作);无效12例(服本方3-5 剂,症状无改善,而中断治疗者)。

209 .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汤治坐骨神经痛[疗效] 经本方共治23例,痊愈15例(症状消失并观察1年以上未复发),显效例(症状消失,观察半年至1年又复发,但经再次治疗仍可消失者),无效1例(症状无改善)。

痊愈15例中,平均治愈天数为10.5 天。

210 .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功效] 治疗坐骨神经痛有奇效。

[验证] 治疗36例,其中治愈29例,显效6例,好转1例。

平均治疗17.4天。

随访治愈者1 年以上,无一复发。

211 .鸡血藤等治坐骨神经痛[验证] 用上药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13例,中痊愈11例,好转2例。

212 .杜仲等治坐骨神经痛[验证] 用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133例,经用药1-3个疗程,其中,治愈者125例;显效者4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1例。

213 .黄芪白芍等治坐骨神经痛[验证] 用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161例,经服药20-30天后,其中,治愈者152例;显效者4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2例。

214 .乳香粉治坐骨神经痛[验证] 用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144例,经用药2-4个疗程,其中,治愈者139例;显效者3例;有效者2例。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2辑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2辑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2辑第一章:头痛医案1. 患者:李女士,40岁,主诉头痛已有3个月。

每天上午头痛加重,伴随眩晕和恶心,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经过详细询问,发现李女士近期工作压力较大,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较大。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肝郁气滞,导致头痛。

采用舒肝活血的中药方剂,配合针灸疏通经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李女士的头痛明显减轻,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第二章:高血压医案2. 患者:张先生,60岁,多年高血压病史。

血压经常控制不住,常常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肝阳上亢,肾阴不足。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疏通经络,张先生的血压逐渐稳定下来,头晕、头痛等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章:消化不良医案3. 患者:王先生,35岁,经常出现胃胀、食欲不振、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

采用中药调理和食疗改善王先生的脾胃功能,同时配合针灸调理气血循环,王先生的消化不良症状逐渐好转。

第四章:失眠医案4. 患者:陈女士,50岁,近期出现失眠症状,难以入睡,睡眠浅,醒来后感觉疲倦。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心肾不交,心神不宁。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疏通经络,陈女士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第五章:痛经医案5. 患者:刘女士,25岁,每次月经来潮都伴随剧烈的腹痛,经期延长,经量过多。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气血不调,经络阻滞。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疏通经络,刘女士的痛经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月经周期也逐渐正常。

第六章:过敏性鼻炎医案6. 患者:杨先生,30岁,长期鼻塞、流涕,打喷嚏频繁,经常出现过敏性鼻炎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肺气不宣,脾虚湿困。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疏通经络,杨先生的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减轻,呼吸通畅,打喷嚏和流涕也明显减少。

第七章:颈椎病医案7. 患者:赵先生,45岁,颈椎病症状严重,颈部僵硬,疼痛难忍,手指麻木无力。

中医辨证论治后,诊断为风寒湿邪侵袭颈部,经络阻滞。

名老中医经典医案

名老中医经典医案

名老中医经典医案
1.肝病调理:一位中年男子因长期酗酒导致肝功能损害,医生采用中药汤剂加以调理,患者服用后肝功能明显改善。

2. 妇科病治疗:一名女性患有子宫颈炎和月经不调,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并且子宫颈炎得到根治。

3. 消化系统调理:一位老年男子多年来饮食不规律,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医生采用中药调理,让他的胃肠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4. 呼吸系统调理:一名年轻男子患有哮喘,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症状明显减轻,呼吸顺畅。

5. 神经系统调理:一位年轻女子长期工作压力大,导致失眠、头痛等症状,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身心得到放松,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6. 风湿类疾病治疗:一位中年男子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关节炎得到有效缓解,且病情不再反复发作。

7. 血管疾病调理:一位老年男子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血压得到控制,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且病情得到稳定。

8. 免疫系统调理:一名年轻女子患有免疫系统紊乱的疾病,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免疫系统得到调理,病情得到有效缓解。

- 1 -。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老中医在医学领域享有盛誉,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向读者呈现一些精选的老中医临床医案,展示老中医的智慧和医术。

1. 刘大夫的奇功刘大夫是一位知名的老中医,他治疗过许多疑难杂症。

有一次,一位患者前来求治,他患有顽固性的头痛已经多年,经过各种西医治疗效果甚微。

刘大夫细致地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并仔细观察了患者的脉象和舌苔等情况。

他最终确定了一个诊断:患者的头痛是由于肝气郁结引起的。

刘大夫给患者开了一副特殊的中药方剂,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饮食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逐渐减轻,最终完全痊愈。

2. 张医生的神奇针灸张医生是一位擅长针灸疗法的老中医。

有一次,一位患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痛苦不堪,她在各种治疗方法尝试之后并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

她听说了张医生的针灸疗法,决定尝试一下。

在第一次治疗之后,患者感觉到腰部疼痛明显减轻。

经过连续几次的治疗,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了。

她对张医生的针灸疗法赞不绝口,感激不已。

3. 赵师傅的中药疗法赵师傅是一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他的中药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患有慢性咳嗽的患者。

患者曾经在西医治疗下没有获得明显的改善。

赵师傅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患者的咳嗽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

他为患者开了一副中药方剂,并嘱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暖和养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 李老师的推拿疗法李老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老中医,他擅长推拿疗法。

有一次,一位患者因为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痛前来求治。

经过详细地询问和观察,李老师确定了患者的诊断。

他采用特殊的推拿手法,疏通患者体内的经络,缓解了患者的腰痛症状。

患者连续几次接受推拿疗法后,腰痛完全消失了。

她对李老师的推拿疗法赞叹不已,深深地感谢李老师的帮助。

老中医们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掌握了独特的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临床中医医案及学术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名老中医王清国学术经验摘要王清国,副主任医师,1940年3月出生,贵州省贵定县人,生于世代名医家庭,幼随祖父王锡章(贵州省十大名老中医)诵习医经,待诊,尽的其传。

从医50余年,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对针灸有独到见解。

对疑难病的诊治见解独特,在患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曾主编《王锡章内科医案》、《王锡章妇科医案》、《王锡章儿科医案》,1999年获得贵州省科技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贵州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问世。

贵阳中医学院名老中医许玉鸣教授、刘尚义教授、姜开文教授、黄建业教授分别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该书书评。

王清国医师对针灸及中药方剂应用见解独特,疗效显着,其中《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体现了王老在针灸治疗领域的个人学术经验,中药方剂治疗眩晕病也具有个人特色。

其内容摘要如下: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针刺临床治病,除应掌握辨证施针、配方取穴、激发气至、补泻手法以使气至病所外,在针刺的先后次序上也十分重要。

如《杂病穴法歌》说:“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

《针灸聚英·杂病歌·汗》又说:“多汗合谷补之先,次泻复溜汗即干,多汗先泻合谷穴,次补复溜病即痊”等。

可以看出,按一定的先后次序针刺腧穴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针刺治疗学上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临床观察,笔者有以下体会:1根据标本治疗法则确定先后次序在症候复杂的病症中,刺穴的先后次序应遵“急则治其标”,先针能以迅速缓解病痛的穴位,后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情的穴位。

如瘀血头痛,剧痛难忍,应在头部痛点区,用梅花针叩刺少量出血,菀陈则除之,治标去其瘀阻以缓解痛苦。

先针合谷、太冲疏调气血以治本。

又如昏厥,先针人中清脑醒神,再据辨证施治选穴后刺。

对于慢性病,遵照“缓则治其本”。

先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的穴位,后针能治临床有关症状的穴位。

如眩晕病,辨证属痰湿中阻,先针丰隆、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祛痰化湿和通调气机,先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定眩解晕。

分别先针和后针,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2根据脏腑气血病变关系确定先后次序有气病在先,血病在后,有血病在先,气病在后。

有脏病及腑,也有腑病及脏。

因此应当辨证施针,先针治先病的腧穴,后针治后病所及的腧穴,疗效较好。

如损伤而致胸胁背痛,证属气滞血瘀,先针内关调理气机,后针膈腧、肝腧活血化瘀。

又如瘀血阻络,以致气行不畅,症见肢体剧痛,麻木青紫,手足不温等症。

先用梅花针在局部叩刺,或用三棱针在血郄大络放血,再按病痛“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顺经选穴而针。

脏腑病变以肺与大肠为例,肺与大肠相表里,脏病及腑,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先针太渊、肺腧清肃肺气,敷布津液,后针大肠腧、上巨虚通腑泻便。

腑病及脏,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以致胸满、咳喘等症,先针泻天枢、上巨虚清热通便,后针经渠以肃肺气,诸症自平。

3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确定先后次序这种刺穴先后次序有两种:一种是按五行腧的排列选穴,一种是以五行配属五脏的功能经络关系选穴,二者常配合使用。

从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是从生我之脏传来的疾病,以肾与肝的病传为例,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生木,即母病及子,由于肾水不足,形成“水不涵木”,肝阳上亢的眩晕症。

治遵《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意,先针补阴谷(肾合水)、曲泉(肝合水)、太溪、肾俞滋养肾水,后针泻然谷(肾荥水)、行间(肝荥水)、肝俞平肝潜阳,再针百会、风池定眩。

子病犯母是从我生之脏传来的疾病,如心火内炽引动肝火,症见谵妄发狂,先针泻少府(心荥火)、劳宫(心包荥火)清泻肝胆,再针百会,印堂宁神定事。

从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

如肝木克脾土,即有木乘土,又有土虚木乘,临床表现为肝气犯胃或犯脾,属于木乘土以肝木之盛为主,治疗先泻肝木之实,先针泻太冲、内关、期门,继则调理脾胃,后针足三里、中脘或三阴交,天枢抑强调平,以复制化。

属于土虚木乘,宜先补脾胃,先针补足三里、中脘或三阴交、天枢,继则调理肝木,后针内关、太冲、期门扶弱调平,以复制化。

如肝气火亢或肺金不足,则现“左升太过,右降不及”的木火刑金为反克,症见咳嗽痰血,心烦易怒等症。

如《难经·七十五难》说:“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先针泻少府(心荥火)、行间(肝荥火)、泻子以减木势,虚其反克金之力,后针补阴谷(肾合水)、阴陵泉(肝合水)补水以灭火势,以涵火木亢,使弱金能复,再针肝俞、肺俞、经渠调和肝脾,使生克有序,复归于常。

4根据治法确定先后次序方从法出,以法统方,理法方穴,一线贯穿。

如肝郁化火的不寐证,治法宜疏肝清热,佐以安神,依照立法重在疏肝清热,使神无邪扰,得宁而眠。

先针内关、期门疏利肝气不在化火扰心,后针泻行间、足临泣泻肝胆郁热,再针神门、印堂安神。

5根据经脉循行确定先后次序元代针灸学家王国瑞说:“顺经络而刺是谓补,逆经络而刺是谓泻”。

在经络发生虚实证候时,根据补泻需要,虚证应顺经循行依次先后选穴而刺,实证应逆经循行依次先后选穴而刺。

6根据腧穴的特殊性能确定先后次序临床实践证明,某些腧穴的疗效具有特异性,常为首选穴位,虽然不是治疗的主穴,但在治疗上针对性强、见效快,对缓解病情常有较好作用,所以在治疗时应首先针刺,而后再依治法等规律针刺其它穴位。

具有特殊疗效,如郄穴、四大总穴、八会穴、行针指要歌所载和经验穴等诸穴。

综前所述,针刺腧穴的先后次序,是关系针灸临床将“辨证论治”实施取得疗效不容忽视的关键,对于针灸后的起针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逐次起针,才算圆满完成一次针灸治疗。

对于这些规律,历代文献少有系统论述,也未能引起针灸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对散在的前贤关于针刺穴位先后次序经验的运用,认为按照辨证论治,严格执行针刺腧穴的先后次序,是取得针灸疗效的重要保证,对发展针灸临床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眩晕病辩治医案四则:1 少阳邪郁艾某,女,28岁,1993年6月27日初诊。

患“美尼尔氏综合症”4~5年,每因感受外邪则发眩晕,自觉天旋地转,目黑眼花,卧床不能起动,稍动即呕吐频做,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闷心烦,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

证为外邪由表传入半表半里,循少阳经上干清窍而至眩晕。

治宜和解少阳,拟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枳壳、菊花各12g,法半夏9g,桑叶、黄芩、红参、薄荷(后下)、桔梗、生姜、大枣各10g,甘草6g。

水煎服。

上方服3剂后,自觉头清目亮,身轻神爽,胸闷大减,食欲尚可。

又进3剂痊愈。

随访2年半,未见复发。

按:《名医方论》曰:“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表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枳壳行气宽中;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清头明目;桔梗为舟楫,载诸药上行。

如此相伍正如《伤寒论》所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涡濈然汗出而解”。

2 阳明腑实罗某,女,56岁,1992年8月16日初诊。

患“美尼尔氏综合症”6年。

常因大便秘结而突发眩晕,近日便秘眩晕,烦躁耳鸣,脘腹痞满,腹痛拒按,口燥咽干,呕吐酸苦则眩晕稍定,舌苔黄燥,脉沉实。

证属热邪传里,热结阳明,肠有燥屎,浊气攻冲于上。

治宜清泻阳明,方拟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大黄(后下)、枳实、黄芩12g,芒硝(溶服)10g,厚朴、莱菔子各15g,甘草6g。

水煎服。

晋前方2剂,药中病所,便解燥结,眩晕止,诸症告瘥。

追访至今,病未复发。

按:《医宗金鉴》云:“诸热积结于里而成痞满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

大黄、黄芩通腑泄热;芒硝润燥软坚,泻下热结;厚朴、枳实、莱菔子下气除满;甘草和中。

诸药共奏荡涤肠胃热结之功,然中病即止,以防苦寒伤胃。

3 痰饮上犯陈某,男,20岁,1993年9月5日初诊。

眩晕头重,旋转不安,如立舟中,耳如蝉鸣3年。

诸医诊为“内耳性眩晕”。

3天前突然眩晕大作,时吐痰涎,胸闷心烦,少食多寐,舌苔薄白,脉弦滑。

此属脾虚水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发眩晕。

治以健脾利湿,清上降浊。

方宗泽泻汤加味。

处方:泽泻18g,白术、茯苓各15g,石菖蒲9g,法半夏、郁金各12g,竹茹10g。

每日一剂,水煎服。

连服上方5剂,诸症消失。

后随访未见眩晕复发。

按:《医学正传》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故本方重用泽泻利水渗湿;白术与茯苓同用,其健脾利湿之功益彰,使脾运化,而停阻中焦之痰饮,从小便而去;法半夏与竹茹相配,有降逆止呕,化痰除烦之效;石菖蒲与郁金配伍,有芳香开窍,行气开郁之功用。

诸药合方,使浊阴下降,清阳上升,脾健而痰饮自除。

4 痰阻脑络王某,女,47岁。

1995年9月8日初诊。

5天前不慎被物击中头顶部,经脑颅X线摄片未见异常,症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失眠,烦乱不安,双目红丝显露,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涩。

辨证为脑络瘀阻,清窍失养,治当活血祛瘀,通络利窍,方拟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丹参各15g,桃仁(研)、川芎、赤芍、川牛膝、生地黄各12g,枳壳、红花各10g,法半夏9g,柴胡6g,甘草3g。

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上方9剂,眩晕停,余症大减。

仍自觉身疲乏力,失眠纳少,改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剂,调治半月告安。

随访至今,眩晕未发。

按: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诸方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名方,列治19种病,唯未有治眩晕之说。

本案以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红花、桃仁、丹参活血祛瘀为主;伍入柴胡、枳壳理气行上;又配法半夏、甘草和胃降逆;尤以川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使脑络瘀去,神明自主,其眩可定。

待邪去正伤,续予益气补血善后,以调治整体机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