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像的特点;(3)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4)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数学中已学过的一次函数图像的得出过程引导学生绘制速度-时间图像,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

(2)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和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例动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精神。

(2)培养区分事物的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正确理解速度—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2)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2.难点: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三、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物理量。

如:路程、位移、时刻、时间、速度和速率。

问题:汽车里的里程表记录的是位移还是路程?(路程),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是哪个物理量?(速度)那么我们初中学过速度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速度往往要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最典型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教学本节课有三部分内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教师:首先物体做直线运动,那么如何体现匀变呢?举例启发学生: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1 s 末速度为2m/s,速度均匀增加,以后的情况应该是?学生:2 s 末速度为4m/s,3 s 末速度为6m/s……教师:很好。

匀变速直线运动就可定义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都相等,这种运动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所以说其特点是:(板书)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都相等。

(板书)速度的变化量例:某质点直线向东运动,t=0时刻速度大小为3 m/s,t=2s 时速度大小变为为2 m/s,求前两秒内速度的变化量。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相关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推导,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利用公式推导法,引导学生学习速度公式。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演示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公式推导: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数据,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4. 实例分析:运用速度公式,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速度公式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设备的原理和操作。

3.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案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案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与特点。

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应用。

3. 能够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应用。

3. 能够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如何正确地使用公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教学法:通过讲解来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基本公式。

2.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如运动员在比赛中跑步、赛车进行竞速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性。

2. 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解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以及其特点: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直线上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呈线性变化关系的。

3. 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应用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即:v = v0 + at, s = vt - 1/2at²,其中v0为初速度,v为末速度,t为时间,a为加速度,s为位移。

运用这些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汽车行驶的问题、抛物线运动的问题等。

4. 实践操作通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如通过计算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和移动的距离等。

5. 总结评价对课堂所学进行总结,强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案例某人使用畜力车拉着一辆质量为240kg的货车,如果畜力车向前用力2.50s后,车速增大了1.25m/s,问畜力车的推力大小是多少?解:由题目可知,畜力车的推力是一个加速度,代入公式v = v0 + at中,得到a = (v - v0) / t,将t、v、v0分别代入,得到a = 1.25m/s - 0m/s ÷ 2.50s = 0.50m/s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2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2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教案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Step 1:导入与复习(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火车行驶的路线图,引发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思考,并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内容。

Step 2:引入新知(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Step 3:示范与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具体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详细解读公式和计算方法,并注意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对比。

Step 4:练习与巩固(15分钟)学生完成一些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的计算题,巩固公式和计算方法。

Step 5:拓展与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相关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Step 6:总结与归纳(5分钟)学生总结和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并展示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公式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收集学生在课堂练习和应用中的答案和解决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更深层次问题,或者将匀变速直线运动与其他物理概念进行联系和应用,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兹将为您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首先,我会简要介绍该内容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概述该内容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接着阐述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后解释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背景和重要性: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2)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能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解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2.学会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解题。

三、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1.利用一个实验现象引入课题。

让学生观察下面的实验现象:"现台上面,有一个小球,静止不动。

当老师斜向上方轻轻抬起房间时候,小球就朝斜向下方滚动,逐渐加速。

"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1)小球在哪些情况下会运动?(2)小球是做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3)小球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二)概念讲解1.解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匀变速直线运动指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它的速度不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而是在增加或减小的过程中。

"2.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加速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一个非线性关系。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不变。

(三)公式推导1.运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推导位移公式。

"现台上面,有一个小球,从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加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观察下图,现在小球的速度为v0,开始的时间t0,速度的增加量为a,时间的增量为t。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发现位移量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带着发现问题的目的,就会帮助学生具体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通过具体问题的引导,再由具体问题引入位移公式。

2.运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推导速度公式。

"现台上面有一个小车,从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加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常见的单位。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特点。

3、掌握如何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内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单位。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4、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发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关的场景。

如何描述并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2、知识讲解2.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单位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运动。

它的运动规律是:a = Δv / Δt,v = v0 + at,s = v0t + (1/2)at²。

其中,a表示加速度,v表示速度,v0表示初速度,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

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秒²、米/秒、米/秒、米、秒。

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是一个恒定的量。

如果物体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当时间t过去之后,物体的速度为v,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v = v0 + at如果时间t不同时刻物体的速度值分别为v1和v2,是由于速度差Δv = v2 - v1是由时间差Δt = t2 - t1引起的,所以:a = Δv / Δt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位移s与速度v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s = v0t + (1/2)at²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的计算方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位移、加速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速度:v = v0 + at位移:s = v0t + (1/2)at²加速度:a = Δv / Δt其中,Δv = v2 - v1,Δt = t2 - t1。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1.2 教学内容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公式1.4 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文稿练习题和解答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完成情况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2.1 学习目标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2.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解答问题2.4 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文稿练习题和解答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完成情况第三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形3.1 学习目标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3.2 教学内容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v-t图和s-t图的绘制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解答问题PowerPoint演示文稿练习题和解答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完成情况第四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4.1 学习目标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4.2 教学内容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讲解如何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解答问题4.4 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文稿练习题和解答4.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完成情况第五章:总结与复习5.1 学习目标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公式巩固所学的知识5.2 教学内容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公式和图形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公式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5.4 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文稿练习题和解答5.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完成情况第六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6.1 学习目标理解加速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作用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6.2 教学内容介绍加速度的概念讲解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分析加速度与速度、位移的关系6.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解答问题6.4 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文稿练习题和解答6.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完成情况第七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动力学方程7.1 学习目标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动力学方程掌握动力学方程的运用7.2 教学内容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动力学方程讲解动力学方程的运用方法分析动力学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动力学方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解答问题7.4 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文稿练习题和解答7.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完成情况第八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能量守恒8.1 学习目标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能量守恒原理掌握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8.2 教学内容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能量守恒原理讲解能量守恒的计算方法分析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守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解答问题8.4 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文稿练习题和解答8.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完成情况第九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9.1 学习目标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9.2 教学内容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讲解如何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9.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解答问题9.4 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文稿练习题和解答9.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完成情况第十章:总结与复习10.1 学习目标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公式巩固所学的知识10.2 教学内容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公式、图形和应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公式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10.4 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文稿练习题和解答10.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完成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学生需要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以及其特点,如速度随时间变化、位移随时间的平方变化等。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物理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物理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物理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2、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本部分矢量较多,在解题中要依据质点的运动情况确定出各量的方向,不要死套公式而不分析实际的客观运动。

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难点:据速度和位移公式推导得到的.速度和位移关系式的正确使用教学方法:讲练法、推理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来学生上述规律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生目标1、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2、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解有关问题。

3、提问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学生在白纸上书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2)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检查和评析(3)据,消去时间,同学们试着推一下,能得到一个什么关系式。

(4)学生推导后,抽查推导过程并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5)教师说明:一般在不涉及时间的前提下,我们使用刚才得到的推论求解。

(6)在黑板上板书上述三个公式: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a.用投影片出示例题1:发射炮弹时,炮弹在枪筒中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加速运动,如果枪弹的加速度是,枪筒长0.64m,枪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是多大? b:用CAI课体模拟题中的物理情景,并出示分析思考题: 1)枪筒的长度对应于枪弹做匀加速运动的哪个物理量? 2)枪弹的初速度是多大? 3)枪弹出枪口时的速度对应于枪弹做匀加速运动的什么速度? 4)据上述分析,你准备选用哪个公式求解? C:学生写出解题过程,并抽查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2)用投影片注视巩固练习I: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初速度为v0=2m/s,加速度a=0.1 ,求 A:前4s内通过的位移 B:前4s内的平均速度及位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______________。

其v-t 图象应为图中的______图,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 运动叫做___________ ,图象应为图中的_____图。

2.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来说,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式为___________,其中,若v0=0,则公式变为________,若a=0,则公式变为_____,表示的是____________。

3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5s 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2s 时间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则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多大?匀减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又是多大?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 甲乙 v=v 0+at,v=at,v=v0 匀速直线运动4汽车以v=2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前面有紧急情况,司机紧急刹车,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S。

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求从发现情况开始,汽车在7S末的速度。

例1 某一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v-t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求:(1)物体距出发点的最远距离;(2)前4 s内物体的位移大小;(3)前4 s内通过的路程.解析:(1)物体距出发点最远的距离x m =12v 1t 1=12×4×3 m =6 m.(2)前4 s 内的位移x =x m -x 2=12v 1t 1-12v 2t 2=12×4×3 m -12×2×1 m =5 m. (3)前4 s 内通过的路程s =x m +x 2=12v 1t 1+12v 2t 2=12×4×3 m +12×2×1 m =7 m.(1)从v -t 图像中读出速度的正负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2) v -t 图像在v 轴负半轴一侧,表示速度方向与所选的正方向相反,位移为负值. (3)如果一个物体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图线与t 轴围成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x 1和x 2,此时x 1<0,x 2>0,则0~t 2时间内的总位移x =|x 2|-|x 1|.若x >0,位移为正;若x <0,位移为负.总路程s =|x 2|+|x 1|.针对训练1-1:如图所示是直升机由地面起飞的速度图像,试计算直升机能到达的最大高度.25 s 时直升机所在的高度是多少米?解析:0~5 s 直升机匀加速上升,5 s ~15 s 直升机匀速上升,15 s ~20 s 直升机匀减速上升,20 s 末直升机达到最大高度.图像中梯形OABC 的面积大小表示直升机的最大高度h 1=12(AB +OC )×40 m =12(10+20)×40 m =600 m .20 s ~25 s 直升机匀加速下降,25 s 时直升机所在的高度为h 2=h 1-12CD ·DE =600 m -12×5×40 m =500 m.对位移公式的理解及应用1.公式x =v 0t +12at 2反映了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位移公式是一个矢量式,其中x 、v 0、a 都是矢量.在使用公式计算质点的位移时应先规定正方向,一般选取质点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 的方向与v 0的方向一致,a 取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 的方向与v 0的方向相反,a 取负值. 若位移的计算结果为正值,说明质点的位移方向与正方向相同;若位移的计算结果为负值,说明质点的位移方向与正方向相反.3.对于初速度为零(v 0=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为x =12at 2,即位移x 与时间t的二次方成正比.4.公式x =v 0t +12at 2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对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不适用.【例2】 (2010年保定高一检测)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5 m/s ,加速度为a =0.5 m/s2,求:(1)物体在3 s 内的位移大小; (2)物体在第3 s 内的位移大小.解析:(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3 s 内物体的位移x 3=v 0t 3+12at 32=(5×3+12×0.5×32) m =17.25 m.(2)2 s 内物体的位移x 2=v 0t 2+12at 22=(5×2+12×0.5×22) m =11 m.第3 s 内的位移x =x 3-x 2=(17.25-11) m =6.25 m. 针对训练2-1:摩托车在做匀加速运动时,第2 s 末的速度是3 m/s ,第5 s 末的速度是6 m/s.求它在前5 s 内通过的路程.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摩托车的加速度为a =6-35-2m/s 2=1 m/s 2,根据匀加速运动公式:v t =v 0+at ,得v 0=v t -at =(3-1×2) m/s =1 m/s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得,摩托车在前5 s 内通过的路程为:s =x =(1×5+12×1×52) m =17.5m.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 1.x -t 图像由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属抛物线方程,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在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条件下,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正值,二次项的系数为正,抛物线开口向上;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负值,二次项的系数为负,抛物线开口向下.如图(甲)、(乙)所示.(1) v -t 图像和x -t 图像的形状相同时,表示的运动规律并不相同.(2)v -t 图像和x -t 图像都不代表质点的运动轨迹.【例3】 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20 mB .在0~10 s 这段时间内,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小C .在10 s ~25 s 这段时间内,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小D .两物体在10 s 时相距最远,在25 s 时相遇解析:由图像可知,乙开始运动时,甲已经运动了10 s ,此时两者相距大于20 m ,故A 错,在0~10 s 内,由于甲匀速运动,乙静止,两者距离变大,B 错,10 s ~25 s 内,由于v 乙>v 甲,所以两者相距变小,在10 s 时相距最远,在25 s 时,两者到达同一位置,即相遇,故C 、D 均正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1.平均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这段时间初末速度矢量和的一半推导: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 0,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 ,t 秒末的速度为v t .由x =v 0t +12at 2①得平均速度v =x t =v 0+12at ②由速度公式v t =v 0+at 知,当t =t2时v t 2=v 0+a t2③由②③得v =v t 2④又v t =v t 2+a t2⑤由③⑤解得v t 2=v 0+v t2所以v =v t 2=v 0+v t2. 2.逐差相等: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是一个常量,即Δx =x Ⅱ-x Ⅰ=aT2此推论常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用以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二是用以求加速度.【例4】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 和64 m ,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 s ,求物体的初速度和末速度及加速度大小.解析:法一:基本公式法.如图所示,由位移公式得,x 1=v A T +12aT 2,x 2=v A ·2T +12a (2T )2-(v A T +12aT 2),v C =v A +a ·2T .将x 1=24 m ,x 2=64 m ,T =4 s 代入以上三式,解得a =2.5 m/s 2,v A =1 m/s ,v C =21 m/s. 法二:平均速度公式法.连续两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1=x 1T =244 m/s =6 m/s ,v 2=x 2T =644 m/s =16 m/s.且v 1=v A +v B 2,v 2=v B +v C2,由于B 对应全过程的中间时刻,则v B =v A +v C 2=v 1+v 22=6+162m/s =11 m/s.解得v A =1 m/s ,v C =21 m/s.其加速度为:a =v C -v A 2T =21-12×4m/s 2=2.5 m/s 2.法三:逐差法. 由Δx =aT 2可得 a =Δx T 2=64-2442m/s 2=2.5 m/s 2①又x 1=v A T +12aT 2②v C =v A +a ·2T ③由①②③解得:v A =1 m/s ,v C =21 m/s.针对训练4-1:一小球沿斜面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滚下(斜面足够长),已知小球在第4 s末的速度为4 m/s.求:(1)第6 s 末的速度大小; (2)前6 s 内的位移大小; (3)第6 s 内的位移大小.解析:由v 1=at 1得,a =v 1t 1=4 m/s4 s =1 m/s 2所以第1 s 内的位移x 1=12×1×12 m =0.5 m(1)由于第4 s 末与第6 s 末的速度之比 v 1∶v 2=4∶6=2∶3故第6 s 末的速度v 2=32v 1=6 m/s2)第1 s 内与前6 s 内的位移之比x1∶x6=12∶62 故前6 s 内小球的位移x6=36x1=18 m (3)第1 s 内与第6 s 内的位移之比 x1∶x Ⅵ=1∶(2×6-1)故第6 s 内的位移x Ⅵ=11x1=5.5 m. 11.因测试需要,一辆汽车在某雷达测速区,沿平直路面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一段时间后,又接着做匀减速运动直到最后停止.下表中给出了雷达测出的各个时刻对应的汽车速度数值,求:(1)汽车在匀加速和匀减速两阶段的加速度a1、a2. (2)汽车在该区域行驶的总位移x 是多大?解析:(1)由表中提供的数据并结合题意可知:前4 s 内汽车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1=Δv 1Δt 1=3 m/s 2.从第5 s 以后,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 2=Δv 2Δt 2=-2 m/s 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汽车前进的方向相反. (2)由表中数据可知匀加速阶段的最大速度是v m =12.0 m/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汽车匀加速和匀减速阶段的平均速度相等,都为v =v m2=6 m/s ,所以汽车的总位移x =v t =60 m.10.(2010年潍坊期中考试)某实验装置将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相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像.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的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此图像可知( )A .小车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B .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 m/sC .小车的最大位移在数值上等于图像中曲线与t 轴所围的面积D .小车做曲线运动解析:速度—时间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t 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选项C 正确;因为图线是一段曲线,选项A 错误;据图像知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 m/s ,选项B 正确;据图像知速度方向不变,说明小车做直线运动,选项D 错误.9.(2010年绍兴高一检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运动了时间t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它的初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一定越大B .它的加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一定越大C .它的末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一定越大D .它的平均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一定越大解析:由x =v 0t +12at 2知,位移取决于v 0,a ,t 三个因素,在给定的时间内,位移除跟加速度有关外,还跟初速度有关,故A 、B 均不对.由x =v t =v 0+v t2t 知,位移不仅跟末速度有关,还跟初速度有关,故C 错误.由x =v t 知,在给定的时间里,位移只与平均速度有关,所以平均速度大,其位移一定大,故D 正确. 8.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根据图像可知( ) A .0~2 s 内的加速度为1 m/s2 B .0~5 s 内的位移为10 mC .第1 s 末与第3 s 末的速度方向相同D .第1 s 末与第5 s 末加速度方向相同解析:由v -t 图像看出,在0~2 s 时间内,物体做匀加速运动,a =Δv Δt =22m/s 2=1 m/s 2,A 选项正确;0~5 s 时间内的位移,等于v -t 图像中梯形的面积,x =12×(2+5)×2 m=7 m ,B 选项错误;第1 s 末的速度v 1>0,第3 s 末的速度v 3>0,所以两者方向相同,C 选项正确;由图像可以看出,0~2 s 图线的斜率为正,加速度为正,4 s ~5 s 图线的斜率为负,加速度为负,即两段时间内加速度方向相反,D 选项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AC.2.(2010年保定高一检测)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若初速度的大小为v 0,末速度的大小为v t ,则在时间t 1内物体的平均速度是( )A .等于12(v 0+v t )B .小于12(v 0+v t )C .大于12(v 0+v t ) D .条件不足,无法比较解析: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大小等于梯形面积,小于此v -t 图像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由平均速度定义式v =xt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推导式v =v 0+v t2,可知C 选项正确.解题步骤:(1)分析运动过程,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 (2)设定正方向,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号: “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 “已知V0=?, a=?”(3)列方程求解:先写出原始公式,再写出导出公式:“由公式…得…” 注意事项:(1)单位 (2)速度和加速度方向,即公式中的正负号例题2、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